时间:2024-06-05
张新 李建
(1.中联科锐消防科技有限公司,长沙 410007;2.中国安全生产科学研究院,北京 100012)
近年来,中国公路隧道建设进程逐步加快,尤其是长公路隧道和特长公路隧道,根据交通运输部统计数据,截止到2019 年末,中国公路隧道共19 067 处、1 万8 966.6 km,其中特长隧道1 175 处、5 217.5 km,长隧道4 784 处、8 263.1 km[1]。随着公路隧道工程日益增多,特别是隧道内行车速度和密度的加大,由于车辆故障、撞击、自燃等原因造成的隧道火灾事故越发突出。据国外相关机构统计,隧道内火灾发生频率为10 ~17 次/(亿车·km)[2],虽然隧道火灾发生率相对较低,但其火灾后果相对较为严重,国内外隧道火灾事故屡见不鲜[3]。
火灾烟气控制是公路隧道消防设计中的重难点问题,排烟量是隧道排烟系统的关键设计参数,特别是对于新型隧道和新型通风排烟方式,其排烟量等关键设计参数的合理取值需要探究。目前,关于公路隧道侧向集中排烟的火灾合理排烟量研究较少,本文主要通过比较不同条件下烟气蔓延范围、2 m 高处能见度、排烟道流速、排烟口流速、排烟效率及排热效率等参数,综合确定纵向通风与侧向集中排烟模式下排烟量的合理取值,为公路隧道侧向集中排烟系统设计方案提供参考。
火源的烟气生成速率是决定机械排烟系统排烟量的关键因素,它是由火源上方的烟羽流质量流量所决定的。结合某公路隧道工程实际,参考GB 51251-2017《建筑防烟排烟系统技术标准》[4],隧道排烟量的理论计算值可采用轴对称型烟羽流的烟气生成量:
由此可计算得到该隧道所需的最小排烟量应等于产烟速率86.17 m3/s,实际设计中需要考虑漏风量、沿程阻力损失等因素,设计排烟量应大于计算排烟量。
为进一步探究排烟量的合理取值,采用火灾动力学模拟软件(Fire Dynamics Simulator,简称FDS)进行数值模拟分析,研究火源功率为20 MW 时不同排烟量对各关键参数的影响。排烟口间距为60 m,排烟口尺寸为6 m×0.5 m,纵向风速为1.5 m/s,模拟分析了总排烟量分别为80 m3/s、100 m3/s、120 m3/s 和140 m3/s 共4 种情况。
火灾发展阶段,各参数随时间变化不断发生变化,不便于分析研究,因此以下各参数研究均为火灾发展稳定阶段的变化规律。
根据数值模拟测得的烟气蔓延距离数据,排烟量由80 m3/s 增大至140 m3/s 的过程中,在纵向通风风速1.5 m/s 的情况下,随着排烟量的增大,火源上游烟气蔓延范围基本保持不变,火源下游烟气蔓延范围减小,整体蔓延范围随排烟量的增加而缩小。整体而言,排烟量由80 m3/s 增大至120 m3/s 的过程中,烟气蔓延范围缩小幅度相对较大,再增大排烟量时,烟气蔓延范围缩小幅度较小。从该角度分析排烟量取120 m3/s 为宜。
从隧道2 m 高度处能见度随排烟量变化规律可以看出,能见度(临界值10 m)对人员安全疏散的影响范围随排烟量的增加而减小。当排烟量增大至120 m3/s时,再增大排烟量其影响范围减小幅度很小。从该角度分析排烟量取120 m3/s 较为适宜。
排烟道流速均随排烟量的增加而增大,但均未超过规范规定的15 m/s,因此排烟量可在86.17 m3/s ~140 m3/s 间取值。
排烟口流速均随排烟量增加而增大,排烟口的流速基本呈“V”字形分布,靠近风机的排烟口流速较大。当排烟量增大至120 m3/s 时,个别排烟口的速度大于规范规定的10 m/s,因此排烟量不宜大于120 m3/s。
从不同排烟量下的排烟效率变化规律可以看出,隧道总排烟效率均随排烟量的增加而增大。排烟量增大至120 m3/s 时,排烟效率达到98%以上,再增大排烟量时,隧道排烟效率略有降低的趋势。从该角度分析,排烟量取120 m3/s 较为适宜。
从不同排烟量下排热效率的变化规律可知,公路隧道总排热效率随排烟量的增加而增大,从该角度分析,排烟量取140 m3/s 较为适宜。
综上,从拱顶下方烟气蔓延范围、隧道2 m 高度处能见度、排烟口流速、排烟效率4 个关键参数随排烟量的变化规律来看,排烟量取为120 m3/s 较为合理;从排热效率来看,排烟量取为140 m3/s 较为合理;从排烟道流速来看,排烟量在合理范围内取值均可。
在确定合理排烟量时,需要从多角度、多因素综合分析评价,这增加了决策难度。一方面,各影响因素之间可能存在一定的相悖性,比如在一定范围内,烟气蔓延范围随排烟量的增大而减小,但排热效率随排烟量的增大而增大,这就需要权衡各因素的重要程度。另一方面,各影响因素量纲不具一致性,没有统一度量标准,难以比较,因而需要进行归一化处理。
本文将采用多目标决策理论中的层次分析法,通过构建决策模型并进行数学求解,采用定量分析方式确定择优方案。层次分析法(Analytic Hierarchy Process,简称AHP)是20 世纪70 年代由美国学者萨蒂最早提出的一种多目标评价决策方法,它将决策者对复杂系统的评价决策思维过程数学化,保持决策者思维的一致性,是一种先分解后综合的系统思想[5]。层次分析法已广泛应用于安全、医学、工程建设、交通、管理等领域[6-11]。
在分析确定合理的排烟量时,从烟气蔓延范围、2 m 高度处能见度、排烟口流速、排烟道流速、排烟效率、排热效率6 个方面进行分析,排烟量考虑了80 m3/s、100 m3/s、120 m3/s、140 m3/s 4 种方案,建立递阶层次模型如图1 所示。
图1 合理排烟量递阶层次模型
判断矩阵全称为权重解析判断矩阵,是用来求解各元素关于某准则优先权重的矩阵。判断矩阵是表示本层所有因素对上层某准则的相对重要性的比较,在确定各层次因素之间的重要性时,不是把所有因素放在一起比较,而是两两相互比较,同时为尽可能减少性质不同的因素相互比较的困难,采用相对尺度进行比较。
构造判断矩阵的关键,在于设计一种特定的比较判断两元素相对重要程度的标度法则,使得任意两元素相对重要程度有一定的数量标准[12]。
在隧道火灾烟气控制中,首先要将烟气控制在距隧道地面2 m 高度处,以保证隧道内人员疏散安全;其次,需要控制烟气蔓延范围以减小火灾烟气的影响;然后需要排烟设计的相关参数如排烟道流速、排烟口流速等满足相关规范要求;最后要尽可能提高排烟和排热效率。因此,确定排烟量影响因素的重要程度顺序为:2 m 高度处能见度、烟气蔓延范围、排烟道流速、排烟口流速、排烟效率和排热效率。
表1 合理排烟量影响因素两元素相对重要度
根据上述分析,建立合理排烟量分析影响因素两元素相对重要度如表1 所示。
由表1 建立关于合理排烟量判定准则的判断矩阵如下所示:
表2 修正值
表2 修正值
n 1 2 3 4 5 6 7 8 9 10images/BZ_95_1320_516_1373_543.png0.00 0.00 0.58 0.89 1.12 1.26 1.36 1.41 1.46 1.49
计算结果说明判断矩阵具有一致性,判断矩阵是合理的。
分别以烟气蔓延范围(a)、2m 高度处能见度(b)、排烟口流速(c)、排烟道流速(d)、排烟效率(e)、排热效率(f)为准则建立各自的判断矩阵,如下所示:
计算得到各准则判断矩阵的最大特征值分别为:
最大特征值对应的特征向量分别为:
同理计算得到
以各准则判断矩阵的特征向量为列向量构成矩阵,则
由此可计算得到方案优先程度的排序向量:
计算得到的值越大,说明方案越优。
由此可知,排烟量方案的优先顺序为:
C(120 m3/s)>D(140 m3/s)>B(100 m3/s)>A(80 m3/s)
由此可知,当隧道发生20 MW 的火灾时,合理的排烟量是120 m3/s。
1)结合某公路隧道工程实际,采用轴对称型烟羽流计算的烟气生成量,由此可计算得到该隧道所需的最小排烟量应等于产烟速率86.17 m3/s,实际设计中需要考虑漏风量、沿程阻力损失等因素,设计排烟量应大于计算排烟量。
2)通过数值模拟分析,从拱顶下方烟气蔓延范围、隧道2 m 高度处能见度、排烟口流速、排烟效率4 个关键参数随排烟量的变化规律来看,排烟量取为120 m3/s较为合理;从排热效率来看,排烟量取为140 m3/s 较为合理,从排烟道流速来看,排烟量在合理范围内取值均可。
3)采用多目标决策理论最终确定该公路隧道的合理排烟量为120 m3/s。
我们致力于保护作者版权,注重分享,被刊用文章因无法核实真实出处,未能及时与作者取得联系,或有版权异议的,请联系管理员,我们会立即处理! 部分文章是来自各大过期杂志,内容仅供学习参考,不准确地方联系删除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