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4-06-05
文/蒋铸 宗文春
2020 年1 月13 日17 时30 分,青海省西宁市城中区主干道南大街长城医院门前的红十字公交站台,一辆正在站内上下客的17 路公交车掉入前方突然塌陷的深坑内,随后发生二次塌落和爆燃,共造成9 人死亡、1 人失联、16 人受伤。
这是继2019 年广州、厦门等城市地面塌陷之后,又一次人员伤亡,引发了社会高度关注和热议。近年来,我国部分城市道路塌陷时有发生,据有关方面统计,全国29 个省级行政区中,有45 个城市都发生过,而且逐渐从一二线城市延伸到三四线城市,仅2018 年10 月至2019 年9 月,公开新闻报道的地面塌陷就有142 次,其中部分塌陷造成了严重后果。
首先,人员伤亡情况。大部分路面塌陷发生突然,邻近行人和车辆瞬间被卷入,很难自救。例如,2013 年5 月20 日,广东深圳龙岗区横岗一路段发生塌陷,5 人死亡;2016 年8 月1 日,河 南 郑 州 中 原路文化宫路附近塌陷,1 人死亡;2018 年2 月7 日,广东佛山禅城区地铁施工引发路面坍塌,11 人死亡、8 人受伤、1 人失联;2018 年10 月7 日,四川达州达川区客运南站前一人行道地面突然塌陷,4 人死亡; 2019 年12 月1 日,广东广州天河区一立交桥下路面发生塌陷,3 人死亡。
其次,社会高度关注。路面地陷还会造成严重社会影响和财产损失。例如,广东广州天河区一立交桥下发生路面坍塌,当地政府调集1 100 余人、190 余辆车辆参与救援,导致该主要交通干线中断,地铁停工,最后1 名遇难者遗体时隔1 个多月才被发现,此事在微博话题中共有1.7 亿次人阅读,成为社会广泛关注的热点。同样,青海西宁发生路面地陷后,在社会上也引发高度关注,当地调集10 余个部门的1 000 余人参与救援。此类塌陷常常发生在群众身边,社会关注度高,网络传播快,容易产生谣言,成为社会治理的焦点、难点问题。
最后,易发生次生灾害。各类地下管网纵横交错,路面地陷发生后,极易引起次生灾害事故,加剧受灾程度,如燃气管道破坏,发生爆炸燃烧;自来水管道断裂,引发二次塌陷;电缆线路发生短路燃烧;沉陷导致地下工程毁坏、附近房屋倾斜倒塌;陷入车辆所载危化物发生泄漏爆炸和污染环境等次生灾害,处置难度大、潜在风险高、人力物力消耗多,有些次生灾害带来的后果贻害无穷。
甘肃省兰州市城区地面塌陷现场
地下管网,是城市的毛细血管、排污通道和生命线,联系着千家万户。以北京为例,近20 年来,地下管线数量增加了近10 倍。现有大约长351 km 的供热管道、9 981 km 的自来水管道、7 164 km 的天然气管道、194 km 的煤气管道,2 909 km 的污水管道。有新管线、有旧管网,气、液、电等管网并存,各种潜在隐患时刻危及城市安全。通过对近年来全国路面塌陷初步分析,主要原因主要有以下几个:
第一,地下管网年久失修,跑冒滴漏造成地基松动。据统计,地埋管线超过使用寿命后,一般使用三四十年开始衰老,导致部分管道出现跑气、冒水、滴渗、漏液等情况,其中,带水管道老化在众多道路塌陷原因中占到约四成。
第二,地下施工和城市改造。随着我国社会经济发展,道路改建扩建,地下管网位置却不易随之改动,马路常被迫“开膛破肚”。原先地下管网大多在路边绿化带之下,承压不大,但随着道路拓宽,地下管网位置变成路中心,承重骤然增加,也是产生隐患的重要原因。加之大部分一线、二线城市纷纷上马地铁工程,由于施工等原因,导致路面塌陷。
第三,自然因素。我国幅员辽阔,地形地貌种类丰富,其中西北地区,如兰州、西宁等地,为多粉末状的湿陷性黄土结构,遇水易流失,长期冲刷逐步形成空洞。仅2016 年兰州就发生19 起路陷。西宁发生第二次塌陷、极有可能与断裂的地下自来水主管涌出的大水流不断冲刷黄土有关。
不断发生的路面地陷,一方面积极防范化解、除患补漏,另一方面要守好应急救援最后一个关卡,要坚持“政府主导、反应灵敏、条块结合、专业处置、部门联动、社会参与”的原则,在当地政府统一领导下,坚持救人第一的原则,全力开展救援,力争不亡人、少损失。
一是启动应急响应。
灾害事故发生后,要按灾情迅速启动应急响应,按照预案进行调派和开展救援。
(1)通知水、电、煤、气、通信、人防等部门,迅速关闸断电断气,为救援创造条件,并派员到场参与救援;通知应急、消防、卫健、市政等部门调集起吊、抽排水、水泥罐车等大型机械车辆装备快速到场;通知相应专家和技术人员迅速到场,核实塌陷原因,制定救援方案。
(2)一次性调足救援力量。要在第一时间调派消防救援、市政抢险、交通施工等部门,携带有毒气体检测仪、生命探测仪、移动照明、红外夜视等装备赶赴现场。同时,还要调派医疗人员到场参加救治。
在调集力量时,要坚持科学合理,有备无患,宁可调而不用,不能用而未调,一旦应对失措或迟缓,容易造成更大危机,调派时还应做好最坏的打算,预集结准备更多后续增援力量。
二是成立应急救援指挥部。
因路面塌陷涉及多部门、多产权,往往涉及多个产权单位,且线路资料老旧不清。要迅速成立由当地政府为主导的应急指挥部,实施扁平化高效指挥,由各专业力量处置自家设施,相关部门联动,社会力量参与,可下设若干工作组,如抢险救援组、交通治安组、工程设备组、人员核查组、舆情应对组等,明确职责任务,相互配合,统一调配资源,科学高效处置。
三是交通管控核查。
通知公安交管部门迅速以地面塌陷为核心,按照实际情况,划分禁入区、管控区和分流区等警戒区域,管控主要道路,疏散无关人员,保障大型施工车辆有序进入,通知周边地下施工单位立即停工,邻近房屋疏散人员。由公安治安和社区等部门对陷落人员开展核查登记。
四是清除各类隐患。
迅速将地陷区域煤气、自来水、高低压电(含上空电网)、天然气等上下游阀门关闸断电,利用可燃气体探测仪、有毒气体探测仪、漏电探测棒等加强地陷内环境监测;如发现有毒有害气体,可先用压缩气瓶或移动气源稀释可燃、有毒气体。利用边坡雷达等专业地质监测设备,不间断监测坡体,视情利用水泥灌注加固支撑。
五是全力抢救人员。
在整个救援行动中,坚持生命至上、科学救援的指导思想,严格遵守各类操作规程,本着先易后难逐步推进。
(1)强化安全监测。要在不同方向设立安全哨,提前明确紧急避险哨音和逃生路线,紧急状态下所有人均可逃离,防止二次坍塌和次生灾害造成人员伤亡。
(2)核清失联人数。要充分利用大数据、人工智能等手段进行深度分析,收集受灾区域人口户籍、手机信号、道路监控视频、乘坐交通工具信息、人物特征、亲属关联等有效数据,分阶段静默救援现场,为探测寻找被困人员提供条件,要紧紧抓住黄金72 h,特别是前24 h,核清失联人数、判定被埋区域,实施精准定位、精确搜救。
(3)有序有力高效。利用起吊车或周边建构筑物,搭建安全可靠的作业平台,降低次生灾害对救援人员的危害;作业人员要少而精,每人必须系两条保护大绳,一旦出现危险征兆,立即撤出;要将塌陷区域划分若干个作业面,按照先易后难的原则,使用绳索、拉梯、工程机械等装备,先将表层人员救出,随后通过生命探测仪、红外探测仪器或搜救犬确定被埋人员位置;救援前24 h 内,以手动工具为主,机械为辅;之后,两者并用,全力搜救。
第一,打造权威高效的应急救援指挥部。
由于城市具有较强的突发性、紧迫性、复杂性和不确定性等特点,又涉及数个产权单位和数支救援力量,必须快速建立由政府主导的,高效权威的应急指挥部,统一指挥调度救援力量,统一调配物资装备,统一通信联络平台,统一对外发布灾情,切实解决突发事件现场令出多头、各自为战、职责不清、推诿扯皮、信息混乱等问题,快速实现扁平化、精准化指挥。
第二,发挥应急部门的综合优势和相关部门的专业优势。
自应急管理部成立以来,坚决贯彻***总书记重要指示精神,已初步形成了具有中国特色的应急管理体系,承担着国家应对特别重大灾害指挥部工作,建立了多部门会商研判和协同响应机制,统筹协调各有关部门的应急资源和力量,已在多次自然灾害和安全事故救援实战中发挥了重要的作用。同时,电力、市政、燃气等部门的专业处置力量、抢修经验又缺一不可,要根据职责分工承担各自责任,比如电力部门强电维修、市政部门大型机械施工、公安部门交通管制、管道公司地下作业等专业优势,在政府统一领导下,由应急管理部门统筹协调,确保目标一致、无缝对接、优化程序、形成合力,全力开展救援。
第三,发挥国家综合性消防救援队伍骨干作用。
消防救援队伍转制后,成为我国应急救援的主力军和国家队,面对“全灾种、大应急”,不断完善机制、锤炼队伍、提升本领。路面塌陷发生后,第一时间就近调派消防救援的尖刀和拳头力量,发挥装备和技术优势,利用生命探测仪、搜救犬等精准定位,使用破拆、顶拆等装备精准施救。同时,发挥其他专业力量和社会力量的重要作用,分工合作,相互配合,有序有力开展救援。
第四,依靠科技提升救援能力。
要发挥大数据和人工智能的作用,例如公安、通信、交通等部门,利用道路监控、行车记录和通信基站,快速确认被困人员数量和位置;利用大数据和物联网技术,在地下管网和设施中,加装传导器和感应装置,对重要交通干道建立3D 模型,标识管阀位置和管道用途,形成从监测预警、关闸断料、力量调派、精准定位、消除隐患、辅助决策等完整辅助指挥链条;在地陷区域附近安装三大通信运营商增强基站,增强信号强度,既防止信号中断,又可利用基站定位;不断为消防救援队伍配备更加先进的各类探测装备,提高定位和处置能力。
以广东省深圳市、河南省郑州市为例。
广东省深圳市成立了专门机构统筹地下设施管理,建立日常维护巡查制度,利用雷达发现隐患,补小洞除大患。河南郑州市政部门引入道路地下隐患探地雷达检测和排水管道机器人检测。从2015 年开始,郑州每年探出地下空洞近30 余处、有问题缺陷管道20 余千米,极大地减少了地陷发生的概率。基层社区网格化管理还将路面巡查纳入日常内容,发现征兆隐患及时报修。
改革开放已经40 年,各地也将迎来管网老化损坏高峰,要多措并举消除隐患,全力消除旧账,不添新账。例如,雄安新区在设计之初,全部修建地下管廊,彻底消除塌陷隐患。虽然初期投入巨大,但摊薄到今后几十年里,经济与社会效益仍是巨大的。在消补隐患的同时,全力开展多部门、多层面的路面塌陷实战演练,切实提高应急救援能力和水平,做到早发现、早处置、早救人。
我们致力于保护作者版权,注重分享,被刊用文章因无法核实真实出处,未能及时与作者取得联系,或有版权异议的,请联系管理员,我们会立即处理! 部分文章是来自各大过期杂志,内容仅供学习参考,不准确地方联系删除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