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4-06-05
文/杨歆琳
他是鞍钢集团的党代表;
他是鞍山市红十字会应急救护培训师;
他拥有自己的爱心团队工作室,被称为“救援队队长”;
他被多家传统媒体誉为“中国好人”……
他,究竟是何方神圣?竟有如此神通!
他就是鞍钢集团普通翻罐工人——孙宝江。
今年50 岁的孙宝江,家住辽宁省鞍山市铁西区繁荣街道虹桥社区,是鞍山钢铁集团下属的绿色资源科技有限公司的一名地地道道的翻罐工人。从1988 年上岗至今,寒来暑往,在鞍钢集团他一干就是32 年。
“翻罐这工作最怕遇到下雨天,危险系数最大的就是顶雨干活。矿渣处理场一般都在远离闹市区的野外,低洼不平的地上一旦形成水坑,1000 多度的矿渣翻下来掉到水里,那真叫‘水火不同炉’,瞬间就会炸裂开来,火星四溅,水花乱窜,矿渣乱飞。刚上班那几年,这种小爆炸是常有的事儿。“有一次我们刚接完车,开始翻矿渣,一片黑云过来,豆粒儿大的雨点就跟着砸下来,大伙儿都没来得及反应,离翻罐车最近的老张,一眨眼儿功夫,脑袋就被一块炸飞的鸡蛋大的矿渣砸得哗哗淌血,给我们几个工友都吓傻了,站那块腿都直哆嗦……”回想起当初的一幕,孙宝江至今仍心有余悸。“幸亏当时那块矿渣砸得偏一些,爆炸的力度也小一些,不然老张当时就得撂那,那可就出大事儿啦!当然,现在这种意外发生的概率降低了很多,一方面大家的安全意识都上来了,另一方面各种保护措施和防护设备也都升级换代了。”
在矿山、冶炼领域,安全无小事,一旦发生突发状况就非死即伤。从冶炼车间出来的矿渣罐既有液体又有固体,无论哪种矿渣罐运到处理场时,翻卸出来的矿渣温度至少还在1000 度以上。孙宝江和工友们的工作任务就是,每天轮班对这些高温矿渣罐进行手动翻卸,做进一步冷却处理。公司实行“上12 休24小时”的轮班制。每辆罐车满载大约40 吨,2 个小时来1 次,也就是说,孙宝江和他的工友们每次当班都要翻罐6 次左右,40 吨矿渣8 人至少得1 个小时才能翻完,劳动强度不言而喻,危险系数更是常人难以想象。
每个人对生活的态度决定了他的幸福感。孙宝江面对如此高危工作给出了独家解释:“三伏天儿,人不动都一身汗,在野外顶着大太阳、穿着十几二十多斤的防护服、再翻卸1000 度以上的矿渣,这绝对是免费的桑拿。”
说归说、笑归笑,每名工友的背后都背着一大家子人过日子,安全对他们来说尤为重要,来不得半点马虎。工友老张受伤了,得做手术处理,住院恢复。老张的家庭情况又是典型的“上有老、下有小”,再加上妻子下岗,平时还勉强维持,“顶梁柱”一住院,全家立马进入“瘫痪模式”——老人、孩子没人照顾,医药费都拿不起……看到这种情况,孙宝江和同一班的几个工友们,先是凑钱给老张垫付医药费,而后发动各自的家属轮流去老张家里帮忙照顾老人、孩子。孙宝江的妻子是医院的护士,老张住院期间她一直忙前跑后,给老张妻子减轻了不少压力。老张全家对孙宝江两口子的帮助一直念念不忘,每次提起这段儿都感动不已。
人们经常说“干一行,爱一行”。孙宝江觉得后面还要加一句:“钻一行。”工作再辛苦、再危险,也还是要有人去做的。工作之余孙宝江和工友们不断总结研究如何应对各类安全隐患、怎样规范翻罐操作要领,从根源上减少或避免意外发生,形成了他们自己的工作手册和准则:“接车后,第一时间对罐车里的矿渣按形态分成稀罐和硬罐两类,对稀罐挑位置高的地方顺流往下倒;对硬罐找干爽、没有水的地方翻倒。这样既能确保安全,又省时提效。”
“如今,从集团领导到普通工人,大家的安全生产意识、重视程度和规范操作熟练度等都提高了很多,与之前不可同日而语”。孙宝江说,现在,公司定期召开小组安全生产会,学习安全生产手册,强化规范操作流程;接班进现场必须穿戴好防护服及劳动防护用品,到场后先检查现场危险源、危险点;车间值班领导、带班班长定期和不定期督查、检查。工作中,孙宝江和工友们严格执行互保制、确认制、旁站制等工作制度;翻罐时与汽吊多工种作业时,必须点检好钢丝绳有无破股、晃动现象;夜间有专人手持红灯,白天有专人手持红旗,负责调度指挥,确保安全第一。
孙宝江的“钻劲儿”,还让他干成了另一件大事儿……
“最初上班那会,都是在城郊野外作业,环境特别恶劣,厕所都没有,更别提啥休息室了。那时候山上的石块、树木也多,管得也不严,活也没现在多。我自己搬石头、找木头,没几天就在矿渣山旁边弄了一间旱厕。一下就解决了工友们的一件人生大事儿”,没错,解决“三急”问题可谓是大事儿,但与后来真正的“大事儿”比起来,这只不过是孙宝江的一句玩笑。
鞍山周边地区铁矿石储量丰富,堪称全国第一,钢铁产量也多年雄踞全国首位;理所当然地,矿渣产量也非常惊人,常年累月下来,一座座跟小山似的。
天天守着这矿渣山,孙宝江犯了愁,到啥时候算一站呐!看着死气沉沉的矿渣,他想起之前在报纸、杂志上看过别的地方对矿渣进行废物利用、变废为宝的报道,灵机一动,“矿渣山上应该可以种树!”这个想法一冒出来,就一发而不可收拾了。利用闲暇时间,他开始上网查资料,用手推车一趟一趟往矿渣山运土,到农产品市场买花籽、菜籽、树苗,到五金建材市场买来水管、水泵,在一个选好的小矿渣山上,他开始了“愚公式改造”。
土层也垫了,籽儿也种了,苗也栽了,水也浇了,孙宝江眼巴巴地盼着他的花啊、菜啊、果树早日破土而出、茁壮成长。然而半个月过去了,不仅种下去的籽一颗苗没长出来,连树苗也日渐枯萎,“郁郁而终”。满心的欢喜被现实无情地浇灭了,咋回事呢?
“其实这个矿渣山上种什么都不好成活,因为下边的矿块都是上千多度高温,虽然上边有土掩盖,但是地表温度还是比其他地方要高,水保存不住,得勤浇水,要不就无法存活。另外树种也得选那些极易成活的,比如火炬树、葡萄树。”
经过多方查证、求教,孙宝江找到了问题的根源,对症下药,再次翻土、挑沟、备垅、点籽儿、施肥、浇水……终于,在2017 年的5 月,他的蔬菜、花草都破土而出,那一簇簇嫩绿点燃了孙宝江体内的“洪荒生机”与活力……
短短两年时间,原本毫无生机的矿渣山,现在已是百花盛开、蔬菜满架、果木树郁郁葱葱,可以说是“鲜花开满山,石榴映红脸”。同时,在集团和公司的认可、支持下,以及在工友们的帮助下,矿渣作业休息区,现在变成了集花园、假山、凉亭于一体的“皇家花园”。这一切的变化都来源于孙宝江的“钻劲儿”,都体现着他持之以恒的精神。工友们,包括公司、集团各级领导在内,都认同这一切的改变都离不开孙宝江的功劳,于是给花园起名为“宝江家园”。
坐在凉亭里,吃着刚从花园摘下来的西红柿,孙宝江说:“这两年,他和工友们经常带老人孩子,到园子散步;春秋时候早晚,家属们还凑个热闹来种花、种菜或者采摘……现在这一趟趟运到这儿来的矿渣罐,都是我们的宝贝呀!”
是金子总会发光。了解孙宝江的人都说,他的优点不胜枚举。作为一名党员,他积极参加公司组织的各项活动,并且在大多数人抱着凑热闹、应付差事的心态时,他依然能坚持原则“一钻到底”。
几年前,孙宝江参加了工会组织的应急救护知识培训,并且还利用所学的知识救了人。孙宝江又为自己解锁了一个全新的“技能包”。
春运期间孙宝江志愿服务团队在鞍山高铁站免费提供服务(右一为孙宝江)
“当时的想法很简单,就觉得学会应急知识,能够第一时间自救和救人,虽然不能保证百分之百救活,但起码在非常情况下,能保留一线希望……能帮助人、救活人,真的非常快乐,也很欣慰,所谓‘予人玫瑰,手留余香’应该就是这个道理吧!”孙宝江提及的救人,是指一次下班途中,一名男工友骑自行车突然晕倒在路边,孙宝江刚好路过,看着其他工友只在旁边七嘴八舌议论,却没人敢上前救治。他立即一遍一遍回忆心肺复苏急救动作要领,分开人群,冷静地来到工友身旁,半跪卧俯身一步一步施救,120 救护车还没赶到,孙宝江就成功地把人救醒了。孙宝江也一下子成了公司里的名人。
2016 年,公司党委创建了“孙宝江爱心工作室”,指定由孙宝江来负责管理工作室,专门拨出办公室,配备了电脑、电视、文件柜,制作了爱心活动主题展板,还拨款5000元作为团队活动经费。
在孙宝江看来,能被公司、工友和周围的朋友认可,就已经体现了自己的价值。在与亲戚朋友聊天时,他经常说:“我觉得自己就是一个普普通通的工人,做翻罐工作时,就一心一意、安安全全地把废矿渣处理好;做志愿者,就尽自己最大能力回报社会,这样我挺知足的,非常快乐。”
现在孙宝江的爱心工作室已经逐渐发展成了爱心团队,志愿者已发展到400 名多,绝大多数是集团和公司的职工。志愿者中16 人拥有红十字应急救护师资证,超过百人有救护证。去年7 月31 日,他的爱心团队为鞍钢矿业设计研究院的工作人员进行了集体应急救护知识培训,就如何应对生活中常见的溺水、异物梗阻、心脏骤停等突发事件,采取理论联系实践,视频展示与人工演示相结合的方式,给所有参训人员进行生动讲解。在实际操作环节,更有志愿者讲解师与大家一一进行心肺复苏的模拟练习。孙宝江说:“我们这么做,就是想让更多人了解应急急救知识,为自己、也为他人多保留一份生存能力和希望。”
像这样的急救讲座,孙宝江的爱心团队已经在大、中、小学及机关事业单位开展了无数次,甚至通过寓教于乐,让幼儿园的小朋友都学会了急救知识。
“让孩子们能学到在校园里学不到的知识,让他们知道救人很重要,但是不能盲目地救,方法很重要!”为了让孩子们能够快速了解并学会急救知识,孙宝江和团队的讲解师们反复钻研,终于把国际通用的“海姆立克急救法”与孩子们常玩的“剪刀、石头、布”完美结合,形成了一套符合孩子用的全新急救法。他站在椅子旁一边比划着,一边告诉记者:“这套手法通俗易懂,还特别实用,非常适合老人、小孩,比如吃东西时不小心被异物梗阻,用我教的方法冲击3 到5 次,异物就会出来了。”
翻罐工人、应急救护培训师、爱心团队队长、“宝江花园”创始人、鞍钢集团党代表、中国版“海姆立克急救法”创建者、老年人应急联系卡发明人、中国好人……孙宝江的身份越来越多,荣誉的光环也越来越厚重,而最难能可贵的是,整个采访下来,孙宝江一直强调自己还是最初的那个翻罐工人。这是他第一份养家糊口的职业,更是他梦想开始的地方。
当记者问他,是什么原因让他坚持做公益事业的?孙宝江的回答风趣而质朴:“我这个人从小就助人为乐,喜欢做好事,老师表扬我,我就高兴;平日里多做了好事、善事,就会吃得好,睡得安。大家都可以试试,帮助他人,一定能让自己收获快乐。”
我们致力于保护作者版权,注重分享,被刊用文章因无法核实真实出处,未能及时与作者取得联系,或有版权异议的,请联系管理员,我们会立即处理! 部分文章是来自各大过期杂志,内容仅供学习参考,不准确地方联系删除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