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4-04-24
胡优玄
摘 要:大学生高质量就业有助于个人成长、高校发展和社会和谐。广西新建本科院校由于升本历史短,在师资力量、学科发展、专业建设、人才培养等方面与老牌综合性大学相比还存在较大差距,学生在就业市场中面临很大的压力。要解决好这部分学生的就业问题,需要政府、高校、社会和毕业生自己协同努力,多管齐下。
关键词:高校治理;新建本科院校;大学生就业;挑战;对策
中图分类号:G645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3-291X(2017)04-0128-03
随着高等教育大众化和知识经济时代来临,大学生数量逐年攀升,普通高校毕业生总量压力进一步增大,用人需求结构性矛盾突出,就业工作形势依旧严峻。
教育部召开就业工作会议强调要做好高校毕业生就业工作,要破除影响高校毕业生就业的体制机制障碍;深化教育综合改革,增强高等教育与社会需要的适应性;健全就业政策体系、服务体系和市场体系,积极协调有关部门完善和落实毕业生到城乡基层、中西部地区、艰苦边远地区和中小企业就业的鼓励性政策;积极协调有关部门尽快制定简化创业手续、降低创业门槛的具体办法,加大创业基地建设和创业资金扶持力度,强化创业教育和指导服务等。在国家政策的指导下,广西区政府出臺配套政策确保毕业生就业创业工作顺利开展。
一、广西新建本科院校大学生就业成效
在广西区党委、区政府的有力领导下,经过各有关部门和高校的共同努力,在面临毕业生就业总量增加,就业岗位有效需求不足的情况下,广西新建本科院校的就业工作顺利开展,工作成效显著,毕业生初次就业率达90%以上,顺利实现预定工作目标,呈现稳中有进的局面。
(一)就业制度较健全,工作机制灵活
做好高校毕业生就业工作,制度是基础,组织是保障。百色学院层层落实就业工作“一把手”工程,以服务学生、服务学校、服务社会为宗旨,不断完善“以市场为导向、政府调控、学校推荐、学生与用人单位双向选择”的机制,不断拓宽工作思路,创新工作方法,实施毕业生就业工作“613工程”和“5+5工作机制”,取得良好效果,毕业生初次就业率在93%以上,2011—2014年连续四年荣获“广西自治区普通高校毕业生就业工作先进集体”荣誉称号,2016年获“广西普通高校毕业生就业创业工作突出单位”称号。“613工程”中“6”是采取“六个一”的工作措施,即:第一,实施毕业生就业工作的“一把手”工程;第二,建立毕业生就业工作的“一对一”工作机制;第三,搭建一个毕业生就业工作的网络信息平台;第四,建设一门毕业生就业与创新创业指导课程;第五,开拓一批毕业生就业基地和就业市场;第六,组织一系列的大、小型“双选会”和供需见面会。“1”是突出一个工作重点,就是要重点指引、引导毕业生面向基层就业。“3”是做到“三个到位”,即:一是思想教育工作要到位;二是组织工作要到位;三是服务工作要到位。就业工作“5+5工作机制”是指搭建“五大平台”,构建“五大体系”,即:其一,搭建毕业生就业科学化调研平台,构建毕业生就业预警和人才培养联动体系;其二,搭建毕业生就业立体化联动平台,构建毕业生就业市场拓展工作体系;其三,搭建毕业生就业标准化服务平台,构建毕业生就业指导工作体系;其四,搭建毕业生就业实训实践平台,构建毕业生创新创业指导工作体系;其五,搭建毕业生就业规范化管理平台,构建毕业生就业考核督查工作体系。
(二)就业较充分,就业形式呈多样化趋势
通过对广西新建本科院校就业数据统计,2014—2016届本科毕业生初次就业率为90%以上,毕业生就业较充分。百色学院2015届32个本科专业中,汉语言文学、对外汉语、小学教育、财务管理、工程管理、计算机科学与技术(信息技术)、生物技术、艺术设计等13个专业的就业率达到95%以上,且各专业本科毕业生的签约率为92.46%。其次,毕业生就业形式呈多样化趋势。根据教育厅《关于调整我区普通高等学校毕业生就业进展数据结构及标准的通知》(桂教办[2014]16)的要求,2015届毕业生对就业去向代码的设定共有签就业协议形式就业、签劳动合同形式就业、其他录用形式就业、科研助理、应征义务兵、国家基层项目、待就业、自主创业、自由职业、升学、出国和出境、留级休学续读等13种。百色学院本科学历中,13种就业形式都有,其中最主要的毕业去向是其他录用形式就业(47.15%)、签就业协议形式就业(28.62%)、签劳动合同就业(9.17%)和地方基层项目(7.13%)。从行业流向来看,企业单位占已就业毕业生数的65.81%、教学单位占13.14%、国家(地方)基层项目占13.68%、党政机关占1.03%、事业单位1.44%、升学2.33%、应征入伍0.22%、城镇社区占0.22%、其他占2.13%。学生的就业选择,符合该院服务地方、面向基层、加快学校应用型转型发展的目标。
(三)毕业生综合素质日益提高,用人单位综合满意度高
人才培养质量是社会和用人单位对学校认知的重要载体。百色学院通过对2014年、2015年两届毕业生工作单位的人事主管部门发放调查问卷,就毕业生的思想道德素质、专业素质和综合能力三部分共18小项(职业道德、行为规范、工作态度、团队合作、诚信意识、理论知识水平、基本技能掌握、学习能力、适应能力等)内容进行调查,用人单位对学校毕业生的各项素质的评价都持满意态度,学生整体上受用人单位欢迎,综合满意度达98%以上。58%的用人单位认为毕业生的学习领悟能力突出,进入岗位后能保持长久的学习能力。在2%左右的不满意意见中,希望该校毕业生在问题解决能力、合作能力、应变能力、沟通能力等社会能力方面进一步加强,在文字表达能力、公文写作能力需加大培养力度,以便毕业生能更快更好地融入工作和社会。
二、广西新建本科院校大学生就业面临的挑战
广西新建本科院校由于本科办学时间短,学校知名度不高,社会影响力有限,师资力量、学科建设、专业发展、生源素质等与老牌综合性大学相比还存在较大的差距,且新建本科院校多建于非省会城市,诸多因素造成此类院校毕业生竞争力不足,就业面临挑战。
(一)毕业生期望与用人单位的供需结构性矛盾突出
广西新建本科院校毕业生专业知识与技能不足,尚不能满足社会与行业发展需求。如外语专业学生,专业知识掌握不扎实,在实习和试用期颇感工作压力大,部分学生不能胜任外贸工作,就业竞争能力偏弱。部分学生就业期望值较高,“有业不就”和“无业可就”现象同时存在,因工作环境、工作强度、工资福利待遇等未达到个人预期目标而跳槽,就业流动性较大。百色学院对2015届毕业生进行调查,在就业一年期间没有更换过就业单位的占就业毕业生总数的48%,更换过一次的占32%,更换过两次的占14%,更换过三次的占5%,三次以上的占1%。
(二)就业指导与服务的有效性有待提升
一方面,因学科调整、专业发展、师资整合的需要,广西新建本科院都进行过院系调整,造成就业工作队伍流动过大,影响毕业生就业工作的开展。部分辅导员对就业工作政策、制度、程序不够熟悉,不利于开展就业指导。另一方面,部分院系领导、辅导员、“一对一”就业指导教师与毕业生联系交流不够,措施不力,就业动态跟踪不及时,就业数据和证明材料收集、复核困难较大。
(三)学生创业工作尚处于起步阶段
在“大众创业,万众创新”的时代背景下,广西新建本科院校的学生也积極加入创业大潮。百色学院致力于学生创业工作,开设了创业指导课程、建立了大学生创业孵化基地、大学生创业园、百色学院中科创业学院,由于创业辅导和实践都处于起始阶段,工作成果不显著。一方面,相关创业政策落实不到位或手续难办等问题,影响毕业生创业信心和积极性;另一方面,学生创新成果与市场对接不明显,科技含量不突出,效果有限。
三、高校治理视角下广西新建本科院校大学生就业的对策
大学生就业是一项庞大而复杂的工程,关系到个人成长、高校发展和社会和谐。要使广西新建本科院校毕业生高质量就业,就需要汇集多方力量多管齐下协同努力,充分整合高校、政府机构、用人单位、教师群体、学生团体等组织的优势,提高学校治理水平,形成合力提升学校的人才培养质量,充分促进学生综合素质的提高。
(一)政府方面
1.高度重视大学生就业工作,确保毕业生顺利就业。广西区政府为妥善解决大学生就业多次开会发文,在国家政策的引领下出台了8项政策和办法。大学生群体有知识、有理想、有抱负,是经济社会发展的坚强后盾,解决好他们的就业有不可估量的价值。广西新建本科院校有八成以上毕业生选择广西区内就业,面对这一宝贵的人力资源群体,当地政府一方面要深刻理解中央、广西区政府关于大学生就业的精神,做好全面落实;另一方面应根据当地情况,做好中央、广西区政府政策的转化,创新大学生就业工作思路。比如基层项目计划就是解决就业的良好途径,西部计划、大学生村官计划、社区党建计划、特岗教师招聘计划、中小学教师招聘计划等深受教育类专业学生的欢迎,也符合地方院校服务地方经济社会发展的定位。
2.挖掘更多适合毕业生特点工作岗位,强化服务培训,畅通职业通道。充足的工作岗位是实现高校毕业生充分就业的客观条件,当地政府可结合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培育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推进产业结构优化升级,创造更多适合大学生知识结构和就业意愿的岗位。同时,当地政府还应该强化服务培训,将公共就业服务延伸到校园,开展有针对性的就业指导、职业培训、就业见习,帮助大学生提升就业能力。另外,简化毕业生的就业程序,推进户籍制度改革,切实解决像薪酬待遇、社会保险、户口档案、职称评定等实际问题,畅通毕业生在不同行业之间、不同主体之间、不同层级之间自由流动的职业通道。
3.创造公平的就业环境。清华大学中国经济社会数据中心在全国11个省份的19所高校开展的“决定毕业生就业和薪资水平因素”的中国大学生就业追踪调查显示家庭收入对大学生的起薪有显著影响,富裕家庭子女在起薪方面和普通家庭子女的差别比较大,父母收入每增加1%,子女大学毕业后首份工作的工资就增加3%。广西新建本科院校多数位于地级市甚至县城,当地经济发展相对滞后,生源绝大部分来自农村,甚至革命老区、大石山区等,他们基本靠国家助学贷款完成学业。这些毕业生社会资本薄弱,但他们绝大部分学习努力成绩优异,有兼职经历工作经验较丰富,且他们吃苦肯干,对组织忠诚,是宝贵的人才资源。因此,创造公平的就业环境,特别帮扶家庭困难毕业生、残疾人毕业生、少数民族毕业生充分就业。
(二)高校方面
1.优化专业结构,创新人才培养模式。新建本科院校以培养应用型人才为目标,服务地方经济社会发展为目的,充分落实人才培养中心地位,加快与企业、行业建立资源共享、合作育人、合作办学、合作就业、合作发展的长效机制,优化人才培养体系。以适应市场需要为导向优化调整专业结构,积极构建符合地方需要的特色专业群,逐步形成文理结合、多学科协调发展的学科专业发展格局。以校企深度合作为路径来深化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改革、以优化课程体系更新教学内容、革新教学方法、强化实践环节,建立多元教学评价体系为主要内容的教学改革,以重构教学评价体系为重要手段来规范教学管理,逐渐完善人才培养体系和服务机制,强化人才培养工作责任制为措施,切实保障人才培养的实施。创新人才培养模式,加强与社会联动,与校内协调,真正培养地方经济发展需要的人才,提升就业质量。
2.搭建毕业生就业立体化联动平台,加强毕业生就业指导工作。为促进毕业生更好就业,需要多方协同努力,搭建“学校—地方—行业—企业—网络—家长”六方联动的毕业生就业立体化平台,打造“校内大型双选会为主体,行业供需见面会为助力,企业校园招聘会为延伸,网络就业市场为载体,就业基地、就业工作站和校友联络会为依托,家长关爱为辅助”的就业市场体系,为毕业生提供更广泛、更有效、更优质的就业信息。加大就业政策宣传和解读力度,研究制定和落实各项政策详细业务操作的制度和流程,建立校、院(系)、班级三级联动的政策宣讲网络,充分发挥辅导员、学生党员、学生干部作用,确保毕业生知晓和理解政策。加大就业创业指导课程和就业创业指导队伍建设力度,切实提升就业创业指导课程质量和咨询指导水平。以科学性、系统性、针对性、操作性为原则,及时调整和更新就业指导课内容,加强师资队伍建设、培训,确保就业指导教师能用先进的理论和方法为学生提供实用、个性化的指导。
(三)用人单位
社会学理论认为,用人单位是社会体系的一部分,是“伦理实体”和“社会公器”,它承载着社会的期待,有义务为社会培养人才提供帮助和支持。新建本科院校部分专业课程设置较泛,专业性不强,学生对所学专业比较迷惘,这就需要学校了解行业特征,加强与用人单位合作联合培养人才。用人单位从用户角度出发帮助高校认清什么是应用型人才,如何培养应用型人才,深化认识应用型人才培养的内涵、规格、方案、专业、课程、途径、机制等。高校切实加强与用人单位深度合作,协同育人,共同培养专业知识扎实、通用知识和能力良好的高素质人才。另外,广西新建本科毕业生八成以上留在区内就业,高素质的毕业生为当地用人单位提供宝贵的人力资源,由于熟悉当地的风土人情,能更快更好地进入工作角色,保持员工的稳定性,有助于用人单位更好发展,创造更大的社会和经济价值。
(四)学生自身
1.提升学生自身素质,加强就业能力培养。“打铁还需自身硬”“有为才有位”,面对竞争激烈的就业市场,强化内功、提升自身综合素质是缓解新建本科院校大学生就业难的重要选择。一是注重夯实理论基础、专业知识和实践技能。扎实的专业知识是用人单位考量毕业生的重要因素,是对学生能力的重要评判标准。学生在步入大学时就要进行长期且清晰的学习、职业规划,积极参加各级各类专业、职业比赛,注重专业实践锻炼,提高自己的动手能力和运用能力,成为能说、会算、会写的实用性人才,无论是在理论基础还是实践操作方面都有较强的竞争力。二是注重一般能力的培养。一般就业能力主要包括职业认识能力、自我管理能力、人际交往能力、团队工作能力、沟通和表达能力、解决问题的能力、领导能力、应变和创新能力等。用人单位认为毕业生在工作中最欠缺的是人際交往能力、沟通和表达能力,需要特别加强和训练。三是注重人文素质提升。人文素质是人的精神养成和内在修养的综合体现,是人不断学习和积累而形成的相对稳定人格及修养。良好的人文素质需要学生博览群书、广泛涉猎,积极主动地融入生活和社会。良好的抗压能力、积极进取的精神、永不服输的态度等都有助于毕业生更好的步入职场,提高其工作适应性。
2.转变学生传统就业观念。积极引导毕业生突破传统就业观念的束缚,树立与时俱进的就业观,进一步拓宽就业渠道,自觉树立自主创业的思想观念,主动到基层就业和自主创业。加大国家鼓励学生基层就业、自主创业的宣传力度,在学校层面对于基层就业、自主创业的学生给予尽可能多的支持,努力实现多渠道、多形式的科学择业,积极创业的良好局面。
参考文献:
[1] 教育部召开2014年全国普通高校毕业生就业工作网络视频会议[EB/OL].教育部网站,2013-12-06.
[2] 孙志凤.用人单位对高校毕业生就业能力的期望和评价——基于已就业毕业生的调查[J].湖南师范大学教育科学学报,2013,(1).
[3] 余宏伟.浅谈高校毕业生就业问题[J].湖北成人教育学院学报,2013,(6).
[责任编辑 刘 瑶]
我们致力于保护作者版权,注重分享,被刊用文章因无法核实真实出处,未能及时与作者取得联系,或有版权异议的,请联系管理员,我们会立即处理! 部分文章是来自各大过期杂志,内容仅供学习参考,不准确地方联系删除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