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4-04-24
杨振刚
摘 要:从全球化和信息化时代语言服务行业的市场需求特点入手,分析目前翻译人才需求的现状以及对翻译人才能力的要求,最后提出构建以市场为导向的翻译人才培养模式的方法,包括翻译人才培养模式与职业资格制度紧密结合、引入翻译技术课程与翻译项目教学、大力开展校企合作等。建立以市场为导向的翻译人才培养模式,对于满足行业及市场需求、推动产学研结合、规范行业发展、促进翻译产业的良性发展具有积极意义。
关键词:翻译市场;翻译行业;人才培养模式
中图分类号:F240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3-291X(2017)04-0135-02
引言
随着大数据、云计算等新技术的不断出现,语言服务行业也在发生变化。Common Sense Advisory[1]的统计数据显示,2012年世界外包语言服务市场交易额达210亿欧元,年增长率为12.17%。中国市场的巨大增长使亚洲语言服务市场份额已经占世界份额的12.88%。随着中国与世界的联系进一步加强,尤其是经济文化交流的深入,语言服务的需求也将进一步扩大。中国翻译市场的变化对于翻译人才培养模式的影响是巨大的,如何构建新时代下以市场为导向的翻译人才培养模式成为亟待解决的问题。
一、翻译市场现状与需求分析
中国经济在世界经济体系中的地位愈益增强,经济结构和产业结构的调整将带动职业结构和教育需求的调整。《中国语言服务业发展报告(2012)》显示,2011年我国语言服务业的年产值为1 576亿元人民币,到2015年,语言服务企业年产值将超过2 600亿元人民币。根据《中国语言服务业分析报告(2014)》[2],中国翻译服务市场和企业在2000—2013年间始终保持增长,主营业务涉及的首要行业领域依次为“电力、热力、燃气及水生产和供应业”“科学研究和技术服务业”“金融业”“制造业”和“信息、技术产业”。在语种分布方面,使用频率最高的译入语种和译出语种都是英语、简体中文,反映了语种市场需求状况。中国翻译服务业的阶段性发展存在一个显著特征,即从2011年开始,中译外业务的增长一直高于外译中业务,其中有64%的翻译服务企业中译外业务量占总业务量一半以上,13%的企业中译外业务量比重高达80%~90%。这表明,翻译在推动中国政治、经济、文化、科技等走向世界的过程中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翻译市场的增长是主流,涉及行业集中,英文和中文是使用频率最高的语种。
中国作为世界上最大的经济体,制造业出口大国,加之大型国际活动如奥运会世博会等,使中国翻译市场份额较大且增长稳定,中译外占据绝对优势,且中英互译比重最大,涉及领域以制造业和信息技术业为主,对翻译教育也产生了一定的影响。如《中国语言服务业分析报告(2014)》曾提出要继续完善翻译人才培养模式,培养对行业需求比较大而且素质要求比较高的中译外人才。
二、以市场为导向的翻译人才能力分析
在这样一个“信息爆炸”的时代,知识突飞猛进的增长和跨文化交流的需要,使传统翻译流程和模式已经难以满足不断增长的翻译需求。如今,计算机技术、网络电子资源、翻译软件已经实质性地应用到本地化的各个环节,并将发挥越来越重要的作用[3](Austermuhl,2006)。
在此背景下,根据高等学校翻译专业教学要求[4]的精神,高等学校翻译专业旨在培养能够较好地掌握口笔译专业技能,熟悉运用翻译工具,了解翻译及相关行业的运作流程,并具备较强的独立思考能力、工作能力和沟通协调能力。
可以得知,翻译能力的范围已经在母语能力、外语能力和翻译能力,即外语技能、母语修养、翻译实践和学科素养的基础上扩大了,充分考虑了市场对翻译人才的要求,包括具备翻译职业技能和翻译职业素养,培养职业化和专业化的翻译人才,突出强调翻译人才将来作为译者的职业道德、语言能力、跨文化交际素养、逻辑思维能力,特别强调翻译实践、翻译技巧以及具体的翻译工具的使用和行业运作流程方面的知识,把语言能力和专业翻译能力放在同等重要的地位。
三、以市场为导向的翻译人才培养模式的构建
(一)着眼全球翻译市场,重视国际交流与合作
翻译专业人才培养模式应着眼于全球市场,越发需要具有英汉双语和跨文化交际能力的专业人员的趋势,因此要有针对性地扩大学生知识面,利用各方资源加强国际交流与合作。在进行翻译人才培养时关注翻译市场、人才需求及社会需要,重视专业的健康发展,有效结合大学的内部职能如教学、科研、社会服务职能与外部职能即教育与政治、经济、文化和社会发展的紧密联系。
(二)推动加强翻译市场监管,创造良好的社会环境
中国翻译市场虽然整体发展迅速,但存在的問题不能小觑,如从业群体学历高,薪资水平相对较低,高端人才严重匮乏;翻译业务兼职化倾向显著;翻译服务企业通过资质认证的较少,缺乏翻译企业资质评估体系。作为翻译人才培养单位,应积极与相关组织机构和管理部门配合,为规范国内翻译市场,为翻译教育、翻译职业维护良好的社会环境。
(三)推动翻译人才培养模式与职业资格制度紧密结合
推动高校翻译人才培养模式的发展及其与职业教育发展的结合。推动翻译认证与大学翻译教育结合:目前,人事部翻译资格认证与高校翻译硕士教育之间开展了合作;上海市政府的翻译资格证书尚未与翻译教育进行任何形式的合作。如果能够借鉴国外先进的经验,如澳大利亚NAATI课程认证体系与模式,进行大学翻译课程认证的尝试,相信一定能够在推动翻译教育、教育职业化等方面起到促进作用。
(四)引入翻译技术课程与翻译项目教学,设置应用型与多元化翻译课程
翻译技术类课程的开展与深入,将语言与翻译技术引入翻译教学中,将语言和翻译工作者在专业实践与研究中所使用的多种技术与工具介绍给学生,帮助学生适应信息化社会对他们专业知识提出的挑战,是可行的翻译人才培养之路。在信息化时代,译者很有必要在自己的翻译工作中使用各种翻译技术来提高自己的翻译效率和质量。在处理好外语能力与翻译能力的同时,加强翻译技术课程,加强IT技能、电子资源、网络检索等技术,使其具备当今信息时代译员应具备的素质。
翻译技术课程的开展将涉及并致力于:(1)帮助学生建立能有效掌控的个人计算机环境,培养使用文字处理软件与语言和翻译相关的复杂任务的技能;(2)帮助学生熟悉自然语言处理、语料库语言学、翻译记忆库和翻译术语库的基本原理,并学会用这些领域里的专门知识和技术工具从事语言和翻译专业的实践;(3)开展机器翻译和计算机辅助翻译课程,對主要机辅翻译系统进行介绍,并使学生掌握一种主流机辅翻译工具;(4)使学生熟悉计算机术语管理的原理,并掌握术语提取、创建及术语翻译等技术;(5)向学生介绍项目管理的基本知识。
翻译项目教学是将实际翻译项目及其工作流程引入课堂。在实际项目过程中对成员进行分组。教师可以根据学生的计算机技术和语言能力等特点进行分组,优化各个小组的成员配置。每组按照成员特点,大致分为项目经理、助理、译员若干和审校,项目主要流程可参照下图所示。
应用型翻译课程设置应多元化。以市场为导向的翻译人才培养模式的指导下,整体翻译课程设置应加大非文学翻译课程比重,针对需求较大的专业行业,开设科技翻译、新闻翻译、旅游翻译、法律翻译等课程,突出应用型和实用型翻译人才培养模式。
(五)大力开展校企合作
通过对高校“校企合作”的现状分析以及对校企合作模式和运行机制的探索,翻译人才培养模式应以教学、实践、就业为主体,促进校企之间深层次合作。通过共建合作平台、订单式人才培养、课程内容开发、共建教学团队、建立校企合作长效合作机制等方式,促进翻译人才培养模式的建设与发展,拉近人才培养与市场需求、企业实践的距离,提高翻译人才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培养扎实的语言能力、丰富的专业知识、突出的团队合作精神和职业道德等。
结语
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市场对翻译人才也有新的需求,对翻译教学和翻译学科建设也提出了更高的要求,给我国的翻译教学、外语教学带来了新的机遇和挑战。翻译人才的培养模式的构建,应着眼于应用型翻译人才培养,以市场需求为导向进行构建。只有以市场为导向的翻译人才培养模式,才能为社会培养更多的应用型翻译人才,推动产学研结合、促进翻译教学、推动翻译产业协调发展。
参考文献:
[1] Nataly Kelly and Donald A.DePalma,The Top100 Language Service Providers,Common Sense Advisory,May,2012.
[2] 中国翻译研究院,中国翻译协会,中国翻译行业发展战略研究院.中国语言服务业分析报告[R].2014.
[3] Austermuhl,Frank.Electronic Tools for Translators,Beijing:Beijing Language Teaching and Research Press,2006.
[4] 教育部高等学校翻译专业教学协作组.高等学校翻译专业本科教学要求[M].北京: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2012.
[责任编辑 刘 瑶]
我们致力于保护作者版权,注重分享,被刊用文章因无法核实真实出处,未能及时与作者取得联系,或有版权异议的,请联系管理员,我们会立即处理! 部分文章是来自各大过期杂志,内容仅供学习参考,不准确地方联系删除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