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期刊杂志

工匠精神与大学生思政教育的融合途径

时间:2024-06-05

沈惠

【摘要】创新工匠精神与思政教育融合模式是提高大学生思政教育人文特色化与新颖高效性的重要措施,也是培养大学生工匠精神、优秀品质及实践创新能力等的主要途径,更对高等教育体制改革及经济社会稳定发展等产生深远影响。文章简要分析工匠精神与大学生思政教育融合的必要性,并采取科学合理的建议提高两者融合的效果。

【关键词】工匠精神;大学生思政教育;融合;途径

【中图分类号】G641【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2095-5103(2020)17-0085-04

工匠精神作为个人和企业精益求精的精神品质已经成为中国精神的重要内容之一。思政教育是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是提升学生思想素养、引领学生全面发展的重点教育模块。大学生思政教育与工匠精神融合的本质是智育与德育的交融创新,也是培养大学生正确学习观与职业发展观的主要手段,间接影响大学生就业成功率的高低及职业发展潜力的强弱。教师应从融合的方向目标、内涵理念、途径等层面来实现两者的优势互补,进而扩大发挥其对大学生学习成长的激励与引导作用。

一、工匠精神的核心内容

1.工匠精神内涵

传统的工匠定义局限于木匠等有工艺专长的匠人,如今泛指范围早已得到扩大,在原有的基础上又增加了工人、技师等劳动者。工匠精神可理解为工匠反复修改完善自己的产品,主动学习创新生产工艺,对产品的外观、性能及质量等都有较为严苛的要求。这一行为也凸显了工匠终身学习、勇于创新、精益求精的优秀品质。同时,细心、耐心、毅力也是大多数工匠共同的特性,潜心钻研生产技艺,追求产品的完美与极致,绝不会因谋取经济利益而降低对产品品质的要求,由此可以看出工匠的敬业精神。工业强国战略的实施及市场人才定位的转变也促使企业和高校加强对大学生工匠精神的培养力度,将工匠精神融入大学生思政教育中具有较强的社会实践意义。

2.工匠精神的表现

工匠精神主要包括敬业奉献、精益求精、专业钻研等。其中,敬业奉献是指工匠们不断钻研提升其专业技术及产品的性能质量,在专业技能实践操作过程中发现工艺技术或产品生产流程出现问题时,主动探究问题产生的内外原因,并积极寻找解决方法,实现了其专业理论知识与实践运用能力的贯通发展,这也是对知行合一理念的践行。工匠们认真学习专业技术及相关生产器械使用技巧,实现自我专业素养的不断提升,当专业理论知识与实践能力达到一定程度之后,会主动钻研创新现有生产工艺,实现对原有生产工艺的继承改革与创新发展,从而实现其专业水平的不断提升及相关行业的持续发展。精益求精是指工匠们不断琢磨工艺技术,通过改良技术的方式来获得外观更为精美与质量更佳的工艺品。专业钻研则与工艺技术代代传承的特点相关,一代代的工匠们通过师傅手把手教授或亲自讲解的方式来掌握工艺技术的核心内容,虽然学徒数量有限,也有可能出现传承断层的情况,但保证了学徒专业技术的精湛。另外,学徒的思想观念、理解认知能力及刻苦钻研能力等都会影响其对专业工艺技术的学习速度与实践运用能力,其思想品质的好坏也会影响其工艺技术传承运用效果[1]。

二、工匠精神与大学生思政教育融合的重要性

1.有助于增强大学生职业发展潜力

部分大学生因高考成绩不理想、对专业认知偏差等多种原因选择了自己不太心仪的学校与专业,寄希望通过考研来重新学习自己喜欢的专业知识技能;也有部分大学生认为其所选择的专业发展前景较差,往往会在毕业后选择与本专业无关的工作岗位;还有一些大学生的专业学习仅停留在教材知识的背诵,更有甚者,經常敷衍学习甚至逃学旷课挂科,很少甚至没有职业发展计划。这些都阻碍了其工匠精神及科学职业发展观的形成。大学生思政教育与工匠精神的融合运用是对传统思政教育模式的突破创新与发展,打破了相关教材对提高教育内容实践创新性与内涵性的束缚,在提高大学生人文素养的同时,形成了科学的职业价值观与优秀思想品质,提高了创新思维与努力钻研与其工作岗位相关的技能,增强了工作成就感与职业认同感。

2.有助于推动社会经济发展

随着国家经济结构的战略性调整及产业结构的优化升级,我国制造业发展模式及对人才的要求也发生了巨变,而国际经济格局的变化及国际市场竞争的激烈化也促使制造业改革创新其生产工艺及提升产品性能,对加工生产及研发设计人员钻研创新及专业严谨等方面提出了更高的要求,这与工匠精神核心内容相一致。因此,将工匠精神融入思政教育中,能培养更多企业所需要的专业创新型高素质人员,增强企业科技创新力量,进而对企业、国际贸易及我国综合国力等都将产生巨大的促进作用。

三、工匠精神与大学生思政教育融合的困境

1.思想重视不够

首先,部分高校领导及思政教育相关人员对工匠精神与思政教育的理解不够全面准确,将工匠精神等同于师徒传承,降低了思政教育与工匠精神的融合性。其次,部分学校管理人员从思想上轻视思政教育,低估了思政教育对大学生思想品质及职业素养的影响力。再次,许多大学生因性格内向自卑、不喜欢自己的专业及职业规划意识较弱等,主动学习或传承工匠精神的意识较弱,阻碍了工匠精神与思政教育的融合发展。最后,工匠精神与思政教育的融合必然引起思政教育模式及课程体系等的变化,但是部分高校领导思想上重视不够,改革经验缺失,造成了其改革缓慢,降低了思政教育模式与工匠精神的契合度。

2.高校教学目标存在不合理性

大多数高校在讲解专业知识技能的同时,也会传授许多科学合理的学习方法与技巧,引导大学生规划自己的职业发展生涯、积累专业实践经验,为顺利就业奠定基础。但部分高校过于重视毕业生就业能力与专业技能的提升,反而忽略了大学生职业精神与内在品质的培养,造成大学生职业技能与职业精神发展的不平衡性。

3.大学生专业自主学习探究能力有限

首先,进入大学前,大学生的学习模式大多以填鸭式或灌输式教育为主,学习方法也以题海战术与死记硬背为主,并不符合工匠精神的内容。其次,许多大学生在校期间并没有掌握专业科学的学习方法,其自主学习与探究实践能力有限,缺乏对其专业知识技术的钻研发展能力。

四、工匠精神与思政教育融合的策略

1.更新观念

高校管理人员及思政教育相关人员要从思想上重视工匠精神,主动学习工匠精神核心内涵,及时根据大学生培养目标及大学生现有思想情感现状来调整思政教育目标,积极寻找思政教育内容与工匠精神的结合点、平衡点,主动利用工匠精神提升思政教育的内涵性与丰富性。通过传授大学生更多专业学习技巧来提高大学生专业钻研能力,利用工匠精神主题讲座的方式引导大学生了解工匠精神对其未来发展的重要性,主动学习并运用工匠精神指导自己的专业学习活动。

2.创新教学体系

首先,高校应根据其教学理念、专业特色等来调整思政课教学目标与教学手段,将人生价值观、道德观念及职业发展观等融入思想教育中。教师应对本专业大学生进行思政主题调查问卷,调查问卷可划分为专业特色、就业诉求、学习现状及心理健康四大板块,并在结合大学生兴趣爱好、专业知识水平及专业特色等基础上来将其划分为不同的思政教育小组。通过以上途径确定思政与工匠精神的融合方式,不仅可以提高教学内容的针对性和有效性,而且在解答大学生思想情感困惑及专业学习难题的过程中,也可以实现大学生专业知识与思想道德水平的共同提升。其次,大学生职业素养的高低也会影响其工匠精神的形成速度,教师应筛选出专业教材中蕴含人文精神的知识点,寻找其与工匠精神的结合点,利用人文教育来提高其对大学生专业能力与综合素质的积极影响力。例如,专业理论知识并非凭空出现,而是由许多专家学者经过实验研究与反复论证之后得出的结论,教师在讲解专业理论知识的过程中穿插介绍其科研过程中发生的具有较强教育意义的小故事,在增强课堂教学氛围活跃性与教学内容趣味性的同时,也能让大学生切身感受到专业学者永不放弃、执着追求的精神,进而对大学生专业能力及工匠精神等产生积极影响[2]。

3.丰富教育资源库

许多大学生对工匠精神的理解认知停留在手工制作产品层面,从思想上对工匠精神存在轻视心理。高校应适当增加工匠精神的宣传力量,可以通过组织开展工匠精神主题演讲活动来拓宽大学生了解工匠精神的途径,也可以利用宣传栏、校内网站及校内广播等方式来宣传工匠精神的核心内容,还可以利用工匠精神专题讲课的形式来让大学生系统专业的学习工匠精神,帮助大学生在掌握工匠精神核心内涵的基础上,了解更多优秀传统文化内涵,进而实现大学生文化素养与思想道德水平的共同提升。

4.创新教学方法

原有思政教育以理论讲解为主,纯理论的教学知识与循环重复的教学环节容易让推崇自由个性的大学生感觉到无趣,导致部分学生经常在思政课堂上做一些与思政课学习无关的事情。首先,教师应深入研究工匠精神内涵与来源,并结合大学生性格特征、专业特点、教学设备等创设一些活泼有趣的教学环节,交叉使用案例教学法、实验探究法、讨论分析法等不同的教学方法。教师既可以利用多媒体教学设备来播放工匠精神相关的电影电视作品,让大学生在观看视频与分析故事角色性格特征的过程中感受工匠精神,也可以通过集体讨论的方式让每一位大学生自主阐述对工匠精神的理解,更可以让大学生阅读相关书籍作品。其次,教师也可以开通微信交流群,时常推荐一些与工匠精神相关的优秀微信公众号,与学生进行线上探讨交流,学习更多当代工匠精神内容,这些都能对培养大学生工匠精神及职业发展观等产生潜移默化的积极影响[3]。

5.加强教师队伍建设

高度重視思政教师队伍建设,首先应对教师进行职业道德方面的培训,从而使学生在富于形象性的榜样中受到启迪和教育。其次,完善教师相关的教育培训、考核晋升等方面的规章制度,定期组织教师参加思想政治、人生理想、工匠精神及创新等方面的培训活动,在提高思政专业知识体系完整性的同时,也提升了教学能力与综合素质。高校可以采取线上与线下培训相结合的模式,鼓励教师利用业余时间主动学习线上教学平台推送的相关文章或视频,以此满足教师创新教学环节与提高教学质量对大量知识的要求。最后,教师还应提高对自身教学能力与行为习惯的要求,用实际行动来诠释工匠精神,发挥其对大学生职业发展观与人生价值观的引导示范作用[4]。

6.创新校园文化活动

高校要组织开展更多形式与主题的实践活动,将工匠精神融入校园活动策划实施各环节中,可以让大学生自由设计策划、组织实施与总结实践活动,让其在反思实践活动不足之处的过程中提升组织策划能力,进而养成严谨认真、反复试验的习惯。高校可以定期举办“大国工匠”进校园活动,以讲座讲解、现场实操展示等形式与大学生面对面交流,诠释和传递工匠精神;同时组织开展工匠精神主题的辩论赛、演讲比赛、创作大赛等实践活动,鼓励大学生利用课余时间来学习掌握相关知识,让大学生在比赛过程中认识自己与其他大学生的差距,激发他们的好胜心与进取心,进而提高其学习内动力。另外,高校还可组织开展相关主题的艺术展览活动,让大学生近距离地感受艺术创作中蕴含的工匠精神。

正视传统大学生思政教育模式的弊端,正确看待大学生思政教育与工匠精神的辩证关系,通过创新教学体系、教学方法、教学内容及校园文化活动形式等途径来提高两者的融合性,为实现大学生及高校思政教育事业的共同发展奠定了基础。

参考文献:

[1]王宇环.论高校转型背景下思政教育与工匠精神的融合[J].辽宁科技学院学报,2018,20(5).

[2]胡冰,李小鲁.论高职院校思想政治教育的新使命——对理性缺失下培育“工匠精神”的反思[J].高教探索,2016(5).

[3]匡增明,程勇.工匠精神与高职院校育人教育的对接——以包头职业技术学院为例[J].包头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17(1).

[4]张雪峰,姜旭德,张密丹,等.基于“工匠”培育的高等职业教育人才培养模式探究[J].教育探索,2018(3).

责任编辑:马程

免责声明

我们致力于保护作者版权,注重分享,被刊用文章因无法核实真实出处,未能及时与作者取得联系,或有版权异议的,请联系管理员,我们会立即处理! 部分文章是来自各大过期杂志,内容仅供学习参考,不准确地方联系删除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