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4-06-05
【摘 要】 体制机制的捆缚、环境条件的制约、工作力量的不足、决策执行的缺陷、基层办事的不公、教育引导的缺位、基层党建的薄弱、工作落实的虚化是当前基层工作中面临的主要困难和问题。要围绕夯实基础、强化基层,着力化解基层工作中面临的困难和问题。
【关键词】 基层 工作 困难 问题
【作者简介】 康永超,中共常州市委党校理论研究中心主任、教授,主要从事哲学、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与实践研究。
【中图分类号】 D267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 2095-5103(2015)04-0033-02
多年来,从中央到地方一直强调基层工作的重要性,但基层工作中依然面临着不少困难和问题,影响了干群关系的改善、社会的和谐稳定和政府形象的塑造。当前基层工作中面临的困难和问题主要有以下八个方面。
一、体制机制的捆缚
在现行的行政管理体制和工作运行机制下,众多的政府部门和工作条线,争相对基层单位派压任务。尤其突出的是,一些部门在安排工作、下达指标时不考虑基层的承受能力;有的部门只强调自己部门的工作重要,把常规性工作变成突击性任务。并且许多情况下,上边各部门安排的工作又相似或者互为交叉,存在着多头重复的问题。有基层工作人员讲:“这个部门布置一个任务,那个条线提出一个要求,有时还相互打架,都不知道该做什么好。”多部门累加的工作量使基层单位倍感压力,大量精力放在完成上级任务上,无暇顾及其他,以致陷入疲于应付的状态,整天忙于做台账、写汇报、迎检查,连居委会的工作人员也很少有时间走进群众中与群众聊天交流。一些业务型工作单位也备受外部因素干扰,由于来自各部门的会议、评比、检查过多,常常需要耗费大量精力应付各种非业务性工作。
二、环境条件的制约
在社会转型期,社会矛盾凸显,强化基层、夯实基础,保持基层的和谐稳定,推进基层的建设发展,显得更加紧迫和重要,而必需的环境和条件往往不成熟或不具备。城乡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的差距依然比较大,农村综合服务中心建设不能适应农民生产生活的需要。农田水利基础设施建设滞后,特别是一些地方的水渠、水塘常年得不到修整,不能满足农村生产生活的实际需求和浇灌、排涝的需要。社保机构体系建设顶层有机构,但在基层大多无平台,即使有也与顶层机构不成体系,造成多头管理,资源浪费,高耗低效。一些地方集中实施土地流转后,农民没有养老保险,潜存着社会不稳定因素。
三、工作力量的不足
基层工作任务重、压力大,但基层工作力量又严重不足,缺乏人员和经费保障。在农村,随着新农村建设和城乡统筹发展的推进,提供公共服务已成为村级组织最主要的工作内容之一,新农合、新农保、行政代办、村庄整治、平安创建、评比考核等新的工作任务层出不穷,村级组织的工作担子越来越重,但基层干部的素质与工作要求不适应,有学识、有经验、工作能力强的村级干部尤其缺乏。在城市,大量社会服务职能下沉到基层单位后,基层工作力量和能力与工作标准和要求同样不匹配。处于基层一线的工作人员,知识、技能与工作需要不相适应,不能很好地把职责履行到位,且受制于人员编制,无法引进所需要的人才。尤其监管部门的人员编制停留于20世纪80年代的配备标准上,监管任务大大超负荷。基层警力也捉襟见肘,同时辅警力量配备也不到位。经费不足也是一大困扰,为解决经费问题,一些基层派出所需要向辖区企业、单位“化缘”,寻求资助,时间长了,自身形象便受到了损害。同时,因为经费因素,只能按最低工资标准招聘辅警,过低的工资,难以吸引和留住高素质人员。
四、决策执行的缺陷
当前基层工作中出现的问题和由此产生的不稳定因素,有许多与政府和政府部门的决策不科学和政策执行不到位有关。
据了解,因政府和政府部门决策不科学、政策不完善不配套引发的信访问题,已占到信访总量的大约三分之一。其中涉及包括企业改制政策、城市规划、拆迁安置补偿政策、户籍制度、企业军转干部要求提高待遇、事改企人员退休待遇等问题,有些是因上下级政策不统一、有些是因政策不完善不合理、有些是因盲目进行政策攀比引发的信访问题等。造成决策不科学、政策不完善的原因之一是一些上级部门对基层情况缺乏了解,考虑问题过于理想化,甚至想当然地决策。
另据了解,由政府部门工作原因引发的信访问题,也占到了相当比例。其中包括政策执行不到位、工作方式方法欠妥、不作为或乱作为等,如征地拆迁过程中存在政策不透明、补偿不到位、补偿标准不统一等,导致信访问题的产生。
以上两项合在一起,所引发和导致的信访问题占到了总信访量的一半多,表明一些基层社会的不稳定问题并不是起自基层,而是起自上级政府部门的决策及其工作方式方法和工作作风。
五、基层办事的不公
基层工作中出现的问题,有政府部门的原因,也有基层方面的原因。有些基层干部,廉洁意识不强,办事搞特殊化甚至以权谋私,如在村庄整治、土地转让出租、工程发包、宅基地划分、低保对象的确定等方面为自己和亲属谋取私利。在村务公开中,有些地方重形式轻实效,只管把有关内容贴于墙上,至于群众有哪些意见,并不重视,对存在的问题往往遮遮掩掩,侵犯群众的知情权。一些地方实行的是村党组织书记和村主任一肩挑,人权、事权、财权集于一身,一方面村主要领导权力增大,另一方面监督体系不健全,监督机制没跟上,使得村主要领导得不到有效的权力约束和群众监督,一个人既是决策者又是执行者,办事不民主,特别是在民主理财方面出现漏洞,引发问题。
六、教育引导的缺位
长期以来,一些基层单位忽视对群众的教育引导工作,思想政治工作缺乏有效载体和阵地。忽视对群众的教育引导,造成一些基层群众不仅没有奉献精神甚至失去了明辨是非的能力。一些单位的职工缺少对所属单位的归属感,部分群众法制观念淡薄,导致基层基础工作缺少群众支持和配合,特别是在行政执法中,一些群众不仅不配合还抵触,执法部门在工作中常常得不到周围群众和社会舆论的赞许,使得工作难度增大。一些群众与学校和医院等部门发生纠纷后不是通过法律途径解决,而是采取极端方法大肆吵闹,力图通过干扰正常的工作和社会秩序,达到获取不正当利益或过高利益的目的。
七、基层党建的薄弱
一些地方对基层党建工作重视不够,忽视了开展基层党建工作对于加强和创新社会治理所具有的保障性、推动性作用,习惯于靠会议和文件“落实”党建工作,认为“部署”就是发文件,“狠抓”就是开会。一些基层单位在对待抓经济和搞党建的关系上,重经济轻党建。基层党组织设置不协调,重城市轻农村,重单位轻社区,城乡党建封闭格局未完全打破,“就城市抓城市,就农村抓农村”的传统思维依旧,单位和社区共建互动机制不成熟,未形成以社区党建为中心的大格局。一些基层单位理论学习制度不健全,部分党员领导干部缺乏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系统掌握,使得部分党员干部政治理论水平不高,党性修养不够,政治敏锐性和责任感不强,贯彻落实党的方针政策不到位。农村和企业青年党员数量少,新鲜血液亟待补充。在对基层党建工作的考评上,缺乏一套科学的方法和机制。
八、工作落实的虚化
一些单位在抓工作落实中奉行实用主义原则,对于能造出一定声势和“争大面子”的事做起来热情高,劲头足,反之则应付了事,致使那些有利于基层建设和关乎群众切身利益的工作不被重视。一些上级领导机关在评定基层工作时习惯于看材料和听汇报,往往单凭一份材料、一次汇报或者几件有印象的事评判基层工作的优劣,以致给基层单位造成一种错觉,感到做工作是次要的,把材料写好、把汇报搞好,给上面一个好印象才是关键,导致一些单位不是把精力用在落实工作上,而是用在准备汇报材料上,以致出现弄虚作假的现象。在对基层工作的评价上,缺乏科学的综合评价体系,方法简单,手段单一,情感和个人喜好常常成为考核评价的主要因素,未能较好地发挥考核评价的激励和诫勉作用。部分上级领导机关部署工作雷声大,检查落实雨点小,对部署的工作没有跟踪检查,落实好的单位得不到表彰奖励,落实差的单位不受批评追究,久而久之,一些工作不是被搁置就是被延误。
基础不牢,地动山摇。化解基层工作中面临的困难和问题,需要以整体系统的思维综合把握,同时逐项分析,对症下药,从体制改革、思想教育、作风整顿、政策创新、加大投入、狠抓落实等方面入手,着力夯实基础、强化基层。
责任编辑:吴雁玲
我们致力于保护作者版权,注重分享,被刊用文章因无法核实真实出处,未能及时与作者取得联系,或有版权异议的,请联系管理员,我们会立即处理! 部分文章是来自各大过期杂志,内容仅供学习参考,不准确地方联系删除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