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期刊杂志

工匠精神传承视角下大学生创新创业人才培养策略

时间:2024-06-05

文/王宝栋

社会经济的发展对人才的要求在不断地提升,尤其是对创新意识和能力提出了更多的要求。工匠精神是一种优秀的职业精神,在实践探索中,要求人才坚守匠心,实现精益求精,不断突破,这与学生的创业创新能力培养目标相适应。在新时代背景下,大学生就业形势越来越严峻,不仅要求大学生具有较强的知识能力、实践能力,而且还要求其具备良好的综合素质,而这与工匠精神存在着契合之处。因此,为了促进大学生培养质量的提升,需要将工匠精神传承与创新创业人才培养进行融合,积极探索有利于学生发展的培养模式。本文以工匠精神传承为视角,重点研究了大学生创新创业人才培养策略,以有效提升大学生的创新创业能力,形成良好的工匠精神,从而实现更好的发展。

一、工匠精神下体现的职业精神

首先是敬业精神。基于职业发展的角度来看,这种精神是指从业者在长时间的工作过程中对行业产生的认同态度,受自己主观思维的影响,从而要求自己在工作中做到严谨、认真。对学生而言,职业精神可以积极地影响和激发他们的活力,提升他们对学习工作的认知水平。其次是精益精神。这是工作者对自身工作机制的精细化理念,要求自己在工作中时刻专注,以行业发展的最高水平为榜样,努力前进[1]。最后是创新精神。在实践过程中,将理论和实际相结合,在现有领域不断突破、超越自己,为行业的发展做出自己的贡献。

二、工匠精神对大学生就业创业人才培养的意义

我国目前约有九百二十多个行业,各行业均有杰出的人才。工匠精神适用于各个行业,有利于学生“双创”能力的培养。首先,工匠精神是一种专业的工作态度,能够让学生在复杂的市场环境中始终坚守初心和使命。其次,要注重细节、好上加好,鼓励工作者实事求是、踏实认真、勇敢地进行创新。工匠精神的深刻内涵体现在如下几方面。

(一)有利于学生树立正确的创新创业精神

我国呼唤和提倡工匠精神,旨在客观、长期地应对复杂激烈的国际竞争,让新时期社会主义建设者树立正确的价值观。我国整体实力不断提升,在很多高尖端领域能够同发达国家齐头并进,如5G通信、智能手机、高铁、移动支付等。众多科技成果的产生和发展,离不开一代代的精神传承,基于长久的努力,将个人理想和家国情怀相融合。大学生是社会主义事业的接班人及建设者,在选择职业道路时不仅要有伟大的个人信仰,还要具有大局观念和国家意识,不能抱有虚无主义及享乐主义,需要以工匠精神为引导,正确走好人生道路。

(二)有利于加强学生的“双创”能力

精益求精是工匠精神的主要特点,是从业者坚持提升职业技能、坚持探索的驱动力,是一种重要的品质,要求从业者对工作的每个流程、工序以及细节都认真、细心地考究,对每次决策、想法、成果提出更高的要求。学生应该对未来有信心,虽然在创新创业中要解放思想,打破固化的思维模式,但如果只是不切实际地发挥想象力,就会出现眼高手低的问题[2]。一些学生只有创业的想法,但并没有落实到实践中,部分学生可能在大学期间就放弃学业选择创业,放弃了本专业的技能学习。另外,当前“90后”学生往往是独生子女,从小生长的环境较好,导致其在创新创业中不关注成本,缺乏风险意识,如果实践中出现问题就会放弃。工匠精神强调爱岗敬业、坚持等,但大多数年轻人的身上都没有这些优秀品质。

(三)可以优化创新创业职业方向

工匠精神能够为创新创业职业的选择提供方向。高校创新创业就是要培养技能型以及应用型人才,让学生毕业后能快速地适应社会,在自己的岗位上做出贡献。在创新创业中渗透这一精神,有利于培养复合型人才,满足社会对人才的要求。互联网时代背景为创意成果提供了产业化的可能性,开展创新创业活动,应从学生进入学校开始,创设大众创新的良好氛围。各专业教师应将创新创业指引和创业实践课程相融合,注重对学生沟通协作能力的培养,让学生灵活应用学习到的知识,促进其形成良好的职业素养,帮助学生进入社会后更好地适应不同岗位,发挥职业效能。

三、当前我国大学生就业创业能力提升的困境

(一)学生的就业创业意识较弱

该问题主要表现在传统的创新创业理念和当前创新创业方向不符合,学生被动地接受知识,从而导致学生在实现自我价值的过程中,意识不清,对自己缺乏正确的认识,不能结合创新思维展现自身的价值[3]。这一情况导致学生在学习中思维固定,无法适应创新性创新创业发展趋势,降低了其“双创”能力。

(二)学生的综合素养较低

学生的职业素养和专业需求存在一定的差距,尤其是专业学科难度较大的工作岗位,一些学生在就业创业时缺乏和学科能力相符的心理素质,缺乏较强的责任感及责任意识。还有一些学生存在眼高手低的问题,没有正确地认识自己,专业能力无法满足岗位要求。

(三)高校课程体系规划不完善

课程体系规划建设是学生在高校中提升自己能力的一种渠道,但从创新创业的层面来讲,许多职业化教导一般都是理论的讲解,教师并没有根据自己的专业来进行扩展和补充,这就导致学生对自己的认知不足。

(四)缺乏健全的创新创业管理机制

创新创业教育的开展旨在培养学生的创新创业意识及能力,使学生具备开拓精神,提升他们的实践能力。尽管各高校都在大力推动“双创”教育的建设,但由于教育理念相对落后,顶层设计存在不足,专业师资力量有限,课程占比较少,导致校内缺乏良好的创新氛围。另外,对已开展创业的学生而言,学校不能提供资金方面的支持,同时不注重社会资源融合途径,影响了学生参与创新创业活动的热情。并且,高校创新创业教育管理方面的不足也影响了学生的价值观,产生功利主义以及投机取巧等问题,严重制约着大学生的健康发展。

四、大学生创新创业人才培养的有效措施

(一)立足工匠精神,实施顶层设计

为了促进“双创”人才的培养,就要在创新创业中渗透工匠精神。首先,高校应提升认知水平,依据学校的专业优势,提高相关部门对创新创业的重视度,增加这方面的投入,对课程体系进行优化,安排专门的研究创新创业的教师,落实好顶层设计。其次,对于实践项目,应该构建健全的管理措施。“双创”项目主要环节包括申报、实施、验收、评价,要确保各环节都有制度提供指导,规范各项工作的开展,同时结合各阶段情况,设置合理的考核机制,确保项目的有效开展。建立成熟的“双创”体系,积极建设“三创融合”的创新创业体系,包括创意培养、创业孵化及创新实践,让学生深入地把握工匠精神的内涵,积极投入到实践中,加强自己的创新创业能力[4]。

(二)基于工匠精神,明确创新创业职业方向

工匠精神能够为学生的就业创业和职业的选择提供指导。为了提升学生的“双创”能力,高校要确保专业学科及职业能力同步发展,结合学生的成长规律,为其提供专业发展的平台。另外,还要在职业选择过程中渗透工匠精神,在专业学科特点的基础上,有效地整合创新创业资源,确保相关创新创业活动开展的科学性和合理性,改变学生以往被动学习的状态,调动其主观能动性,进而让学生主动地学习,发挥出其在行业中的专业价值[5]。对大学生来说,工匠精神的渗透,可以让其在发展中坚持正确的职业理念,不断提升自身职业素养,适应社会对人才的要求。

(三)利用工匠精神,给学生的创新创业提供驱动力

深入分析学生“双创”能力的职业能力和方向,梳理和把握工匠精神内涵价值和创业发展的关系,将理论及实践进行融合,建立系统的人才培养机制。结合当前院校专业课程设置而言,课程体系建设通常会结合社会行业发展情况和趋势,这也给工匠精神在职业发展中的渗透提供了渠道。为了提升创新创业活动的有效性,促进学生“双创”能力的培养,要建设多元化的活动载体,基于开展活动,让学生在实践中验证和深化知识,提升其知识应用能力。尤其是具有较强实验性的专业,要想让学生更好地认识所处的行业,同时深入地探讨校企合作模式,就要分析专业学科在职业岗位中的能力体现渠道,合理、谨慎地选择和学生未来一段时间内职业能力发展相适应的企业,且企业的工作机制需要符合学生的学习需求。在创新创业中引入企业文化,能够让学生在实践中受到感染,认可自己的专业和岗位。

(四)以工匠精神为思想,为就业创业提供理论实践

工匠精神是一种重要的职业精神,它强调以精神信念为中心,给学生传达正确的“三观”,引导学生在学习及生活中能够结合自身的情况,正确地认识自己。对“00后”大学生而言,其成长在网络时代,受到较多的外界因素影响,思想方面容易出现偏差。基于渗透工匠精神开展创新创业,能有效影响大学生的思想观念和价值观,从而指导大学生树立正确的价值观。学生在学习专业课程时,会对自己的职业形成进一步的认识,对将来的岗位工作而言,学生就业创业发展需要继承和延续创新精神,适应日后的发展要求。将创新创业和工匠精神进行融合,需要建立在理论和实践的融合基础上,给精神的导入提供载体,进而全面发挥就业创业的作用和价值。对高校学生来说,要想确保工匠精神的导入适应学生的学习需求,还应合理设置专业学科,科学地分析未来行业变化和社会体系的发展形势,深入分析专业创新是否可行,这样才能帮助学生更好地认识专业学科,促进自我能力的加强。

(五)依据工匠精神,培养学生的合作能力

工匠精神并非固定不变的,应该是持续发展的。当前实施创新创业、提升工作境界不再是个人的事情,而是团队的目标,社会对人才的团队协作意识及能力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因此,在“双创”人才培养中,要注重工匠精神的渗透,从而加强学生合作能力及意识的培养,确保其能快速融入团队。首先,在创新创业中需引导学生树立合作意识,逐渐形成良好的习惯。其次,教授学生怎样建立组织或是选择团队,进而通过团队合作,实现“双创”目标。最后,教授学生相关的基本技能,包括团队沟通、合作、交流,帮助学生更好地融入团队中,利用团队的智慧和力量,共同高效地完成工作任务,提升自身的工作效率。

(六)加强宣传,创设有益于落实工匠精神的社会环境

环境对人具有重要的影响,因此,在“双创”人才培养中,需要注意社会环境这一因素,大力宣传工匠精神和创新创业,同时提供政策扶持,营造良好的社会环境。具体来说,首先,要运用多样化的媒体,加强创新创业及工匠精神的宣传,提升宣传的覆盖范围,在社会中创设尊重人才及创新创业的环境。其次,对有关政策进行健全,积极支持学生的创新创业。最后,强化校企合作机制,积极与企业进行沟通,通过开展多样化的科研合作、技术革新,为学生提供更多参与创新活动的机会,为学生毕业之后的平稳过渡提供中间机制,提升“双创”能力。

(七)组合社会资源,为学生提供实践平台

高校应积极地融合社会资源,加强与企业之间的合作,为大学生提供主动参与匠人实践活动的平台,有效地落实好产、学、研基础平台。学校要加强与社会各界之间的交流及协作,组织建立学生“双创”实践平台,引入社会资源,将优秀的大学生推出去,帮助学生将创业想法变成现实。职业院校及理工科院校应提升对产教结合、校企合作的重视,建设大规模的学生“双创”基地,推动产学研的一体化发展。此外,为了提升平台的使用效果,需要安排专门的管理指导人员,在不同的环节中给学生提供指导和帮助,包括准入、立项以及孵化和运行,有效地落实学生的实践锻炼。在教师、专业人员之间的持续磨合中,让学生感受到项目的开展过程,并在此基础上让学生领悟匠人精神的内涵。

五、结语

基于工匠精神层面,加强对学生“双创”能力的培养具有一定的必要性和重要性,能够促进学生实践能力的提升。在培养学生的创新创业能力的过程中,学校应全面、深入、准确地把握工匠精神及创新精神的内涵,加大宣传的力度。同时,也要支持学生在学校里进行创业活动,可以设立学分奖励,以此来激发他们的积极性。需要注意的是,“双创”能力的培养并不是一蹴而就的,而是一项长期、系统的工作任务,在培养中需要结合当前社会的形势及发展趋势,提升培养的科学性和针对性,使其达到最佳的效果。

免责声明

我们致力于保护作者版权,注重分享,被刊用文章因无法核实真实出处,未能及时与作者取得联系,或有版权异议的,请联系管理员,我们会立即处理! 部分文章是来自各大过期杂志,内容仅供学习参考,不准确地方联系删除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