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期刊杂志

“职业发展与就业创业指导”理论下的人才培养改革路径

时间:2024-06-05

文/王瑞

“职业发展与就业创业指导”课程的设置目标是帮助学生明确未来职业发展目标及就业环境,提高学生的应聘技巧及能力,为大学生就业提供指导。本文将对“职业发展与就业创业指导”人才培养实施背景进行探究,对“职业发展与就业创业指导”课程现状展开论述,并结合人才培养中的经验,谈一谈“职业发展与就业创业指导”中的人才培养体制改革策略,以供参考[1]。

一、“职业发展与就业创业指导”课程建设背景

2007年,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出台了《大学生职业发展与就业指导课程教学要求》(以下简称《要求》),对人才培养体制进行定位、教学目标、教学体例做出明确要求。从该门专业课程的建设角度来看,其包括培训教学内容的安排、任课教师、授课模式、教学实践活动组织以及人才培养管理等一系列内容。当在当今时代,高校毕业生面临着严峻的就业形势,有鉴于此,必须依托“职业发展与就业创业指导”课程,帮助学生认识到职业生涯规划的意义与价值,形成科学的就业观与择业观,进而在离开大学校园进入社会之后能够立足。

二、“职业发展与就业创业指导”课程现状

目前,“职业发展与就业创业指导”中存在着一些问题,如提升职业素养的针对性不强、培训内容单一、体系建设不够完善、培养的师资参差不齐、师资力量薄弱、缺乏完善、科学的评价人才培养体系等,这些问题影响了培养的教学效果,需要加以重视[2]。

(一)提升职业素养的针对性不强

职业素养包括沟通能力、表达能力、组织能力、协调能力等基本能力,因为不同性质的工作对专业素养的要求还是有所不同的,因此“职业发展与就业创业指导”课程应该针对不同专业的学生,开设不同的内容,以提升学生各个方面的职业素养。但如今的“职业发展与就业创业指导”课程并没有针对学生不同的职业方向而进行不同的职业素养培养,针对性不强。

(二)课程内容单一,体系建设不够完善

“大学生职业发展与就业指导”课程的建设情况表明,一些暴露出的问题亟须重视和解决,具体表现为:课程内容较为单一、内容安排上过于凸显社会就业形势、国家就业政策、大学生就业准备和求职面试技巧,对于如何转变和调整自身的就业观、如何增强自身的竞争力、如何结合自身实际进行科学的职业生涯规划未能加以侧重,因而无法满足大学生的个性化职业生涯规划诉求。此外,从人才培养的体质内容分配情况来看,理论内容占据了较大的篇幅,与之形成鲜明对比的是对实践内容的重视不足。在授课过程中,教师学生在满足于对学生采取灌输式教学,从而极大地削弱了学生对于本门课程的学习热情,而未能达成帮助学生提升就业能力的目的,最终使接触本门专业所学习的知识无法真正运用于求职以及就业当中[3]。

(三)师资水平参差不齐,师资力量薄弱

“大学生职业发展与就业指导”中人才培养的教师队伍主要包括三个部分:专职教师(大学生就业指导中心的教师)、校内兼职教师(由辅导员、党委书记等担任)、校外兼职教师。这种教师队伍的组成导致教师能力参差不齐,教师时间和精力有限,师资力量薄弱。

(四)缺乏完善、科学的课程评价体系

当前,“大学生职业发展与就业指导”课程在实施过程中,缺少科学的课程评价体系,往往只注重学生的课堂出勤情况、作业情况和考试情况,过于注重结果评价,而忽略了学生实践能力的考核和过程性评价。

三、“职业发展与就业创业指导”课程教学改革策略

为了解决“职业发展与就业创业指导”课程中存在的问题,职业院校应加强学生职业素养的针对性培养,丰富人才培养内容和形式,科学设置培养体系,注重师资队伍建设,改革课程评价体系。笔者将结合教学中的经验,对“职业发展与就业创业指导”人才培养改革策略展开论述。

(一)加强人才职业素养培养的针对性

学生个人发展规划并不能凭空而设,学校应该给予一定的指导,建立人才全面发展的综合素质评价指标体系。对专业人才的综合素质的评价标准,其最主要的特征是它不仅重视人才的学业水平,而且要求学校培养人才的其他方面的素质,使其能够在基本素质达标的基础上做到自由且个性的发展[4]。

(二)丰富课程内容与形式,科学设置课程体系

1.丰富教学内容

“大学生职业发展与就业指导”这门课程的重心,是致力于提升人才的就业竞争水平,因此,授课教师应当思考如何通过教学方式的创新,让学生的求职能力得到切实的提升,以便让学生在充分认同本门课程的基础之上,真正发挥出本门课程应有的教育功能。有鉴于此,本门课程可以采取分阶段教学模式,即将本门课程按照教学章节内容的不同,安排不同的教师承担不同的章节内容。具体而言,本门课程可以按教学内容划分为就业观、自我分析、职业生涯规划、简历、模拟面试技巧等内容,也可以根据就业形势的变化情况,对教学内容加以动态调整,如此便将大大提升课程的实效性。此外,考虑到本门课程涵盖了较多的知识点,并且这些知识点表现出跨学科的特性,因此,授课教师应当结合具体的教学内容进行知识拓展,如在讲解职业生涯规划相关内容时,向学生介绍人力资源管理相关理论,以此帮助学生实现知识的扩容[5]。

2.采用多样化的培养方法

从本门课程的教学目标来看,努力培养学生树立正确的就业观与择业观,使其能掌握足够的就业和求职技能,从而满足现代社会对学生的需要。因此,授课教师应当改变传统的讲授模式,在培养过程当中,对培养方法加以推陈出新,以此来确保内容对学生的吸引,使人才的个性化职业生涯规划诉求得到满足。

在日常授课环节,授课教师应当借助视频教学法组织教学活动,原因在于,信息技术时代的到来使大学生对视频资源的接触面大大拓宽,此种资源是其所喜闻乐见的。当授课教师结合教学内容制作视频资源并在课上为学生播放之后,能够使学生获得直观的知识学习体验,并强化学生对相关知识点的感官印象,可以说,这种培养模式所能够取得的教学效果要大大超越常规的讲授法。举例而言,教师也可以参考“职来职往”这档电视节目,将其中的视频资源进行截取播放,以便使学生能够通过观看这档节目了解到现代企业的面试流程。

授课教师要让学生真正参与到课堂中,通过采取分组讨论教学模式,激发学生的参与热情,让每一个学生不再沦为课堂学习中的“旁观者”,通过有效的讨论、互动的参与,成为课堂知识学习的亲历者。因此,在采取了分组讨论模式后,学生将形成思维的碰撞,在碰撞的过程中,丰富彼此的见解和认知,提升自身的思维能力,从而保证课堂教学效果。

3.注重师资队伍建设

正如前文所述,本门课程人才培养的体质质量,在相当大的程度上取决于拥有一支何种水平的师资队伍。有鉴于此,高校应当通过组织校内教师自愿报名、试讲遴选的方式,打造出一支具备较高素质和培养水平的师资团队。这样将确保有着强烈教学意愿的教师能够投身于其中,同时又能够结合教师的专业特长安排和设置教学内容。此外,高校也应当同企业展开积极合作,邀请企业的HR担任兼职讲师,使学生能够了解到现阶段企业对于人力资源管理战略的实施路径。为了切实提升教师的教学水平,高校也应当出台相应的激励政策,如适当倾斜教师职称评聘、设立科研奖励基金等。从而有效地提升教师工作的积极性。

4.改革评价体系

为保证人才培养质量,高校应针对“大学生职业发展与就业指导”人才培养方案,出台一套系统化的评价体系。评价体系的制定应当改变以往重视结果考评的方式,建立过程性考评与结果性考评相结合的评价模式,同时在考评内容层面上应当采取教师自评、学生自评、师生互评以及督导评教的方式。通过此种课程评价体系的创设,达到对教师教学活动以及学生学习表现的客观评价,从而为后续的课程教学改革提供了相应的依据。

四、结语

文章就“职业发展与就业创业指导”的课程现状及改革对策进行了探讨。“职业发展与就业创业指导”课程与学生未来的职业发展息息相关,职业院校应高度重视,不断与时俱进,改革教学模式,以促进课程的优化,提升人才的职业发展水平。

免责声明

我们致力于保护作者版权,注重分享,被刊用文章因无法核实真实出处,未能及时与作者取得联系,或有版权异议的,请联系管理员,我们会立即处理! 部分文章是来自各大过期杂志,内容仅供学习参考,不准确地方联系删除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