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4-06-05
文/官海滨 冯瑛
随着经济全球化的深入发展,加快高技能人才的培养,已成为世界各国在激烈的国际竞争中积极应对、赢得主动的重大战略选择。十九届五中全会要求“加大人力资本投入,探索中国特色学徒制,大力培养技术技能人才”。这些政策的出台,无疑为加快培养大批高素质劳动者和技术技能人才,为推动高质量发展和构建新发展格局提供国际复合型高层次人才提供了政策支持。我国有必要在借鉴学习其他国家的先进做法与经验的基础上,自主培养经济发展所需的高技能人才资源,提高我国自身高技能人才培养、使用等方面的能力和效率[1]。
高技能人才是具有全面的专业知识和技术,精湛的操作动手能力,在生产和服务领域中能够完成高难度或关键动作,并具备解决问题、创新能力和极强的适应性的高素质劳动者。
高技能人才短缺问题已引起各国普遍关注。人才的培养滞后于产业发展、高技能人才培养需高成本、高技能人才培养能力不足等,都是造成高技能人才短缺主要原因。面对高技能人才短缺的现状,世界各国都积极采取应对措施,通过多种政策途径,增加本国技能人才的供给[2]。
1987年6月,欧共体开始实施Erasmus计划,该项目的交流仅限于欧共体成员国之间的教师和学生,以提升教职员工的学术水平和劳动力市场所需的就业技能、降低年轻人的失业率为主要目标。该项目的实施有效地推动了学生在欧共体内部的交流。在理性分析了国际留学生市场后,欧盟决定于2004年将该项目延展至全世界,即实施“Erasmus+”项目,意在拓展欧洲与全世界其他国家的高等教育交流与合作,至此,该项目的国际化体系形成。大学就读一年及以上的学生,可在项目承办学校进行为期3至12个月的交流学习,同时享受一定的资助。在过去的30多年中,超过一千万人通过该项目进行交流学习,并从中受益。项目在不断地运行中完善、成熟。
“Erasmus+”项目运行流程如下:
图1 “Erasmus+”项目运行流程图
(1)参与项目的欧盟学校与非欧盟友好学校签署校际协议,承诺遵守“Erasmus+”高等教育宪章(ECHE)的原则和质量要求。接收学校核定奖学金名额,通知派出学校启动选拔流程,并保证学生至少有15天的申请时间。
(2)派出学校公开发布申请和选拔规则,按照要求测评学生的外语能力、应变能力、心理素质等,严格挑选学生。接收学校为学生提供可选课程。所有申请一律接受,所有申请都将经过严格的资格审查,不符合条件的学生会被正式告知不参与选拔。在“Erasmus+”同一级别的项目中,参与的总时间不超过12个月。
(3)派出学校向接收学校提供拟派遣学生的选拔标准、成绩单(ECTS欧洲学分转换系统)、外语水平证明等;接收学校将上述材料递交欧盟审核,审核完成通知派出学校,发放录取通知书。
(4)派出学校为学生提供一切必要的支持,包括离校前住宿、学费、学分转换等事宜,为学生办理护照、签证、购买机票等,择机对学生进行行前培训;接收学校为学生安排一对一的导师,指导其填写交流协议、住宿申请、选课等。
(5)接收学校为学生安排一对一的学伴(Buddy),使学生尽快适应异国学习生活。学生试听课程,如有不合适,经过调整(需双方学校同意),最终决定所学课程。正式上课一个月后,发放第一笔奖学金。
(6)学生参加期末考试,成绩单寄至派出学校。接收学校对成绩进行审核,成绩的认定是第二笔奖学金发放的重要依据。如未达到学业要求,则第二笔奖学金不予发放。
(7)接收学校通过导师和学伴对学生进行学业、就业跟踪,邀请学生加入新的“Erasmus+”实习项目。只有参与过“Erasmus+”学生交流项目的毕业生,才有资格参加其海外实习项目。
“Erasmus+”项目通过教师、学生在全世界范围内的交流,使欧洲思想走向国际,增强了欧洲高等教育对世界高技能人才的吸引力。“Erasmus+”项目体现出来的对国际化理念的认同,对全球教育发展与融合的指引,对欧盟成熟完善的教育机制的贡献,为我国高职教育国际化高技能人才培养提供了宝贵的经验。
职业教育作为一种类型教育,旨在为国家培养能够迅速适应劳动力市场的高技能人才,而高技能人才培养更是贯穿于高职院校国际化办学全过程。
借鉴“Erasmus+”国际学生的招收和培养经验,我国高职院校招收留学生前,可依据不同项目,制作浅显易懂的招生宣传册或明白纸,通过各种平台和途径,广泛宣传、介绍、推广;招收留学生时,制定统一招生标准和流程,对生源质量严格把关。留学生来华前可以要求有一定的汉语基础。留学生可以向当地的孔子学院申请,提前进行汉语语言学习,这样,既可加强海外孔子学院与国内高职院校的关系,又能提升留学生的语言水平。同时,高职院校也需要加强双语授课师资队伍的建设,使更多的留学生可以适应我国高职的教育教学;培养留学生时,为留学生规划清晰的发展路径,学历生毕业后,如果回其来源国就业,可以在培养过程中,联系我国有驻外企业的公司等,跨国分段培养,跟岗实习,在其毕业后,直接在我国驻外企业实现就业;如留学生毕业后,有意愿留在我国就业,则可以在培养过程中,通过订单培养、学徒制等方式与中国学生同制化管理,成为我国劳动力市场的高端人才后备军。因此,要打造我国高职教育的国际化品牌,以就业为导向的留学方式,吸引更多的高层次留学生来华学习尖端技能,提升我国高职教育的国际声誉。
在我国高职教育的人才培养方案中,虽对外语有明确要求,但标准还不够具体。“Erasmus+”项目对交流的教师、学生的语言均有较高要求,在欧盟学习期间,还会为学生安排专门的语言强化课程。在欧盟生活期间,项目鼓励学生在宿舍选择、选课时,与来自欧盟和非欧盟多国学生接触,创设良好的语言学习环境。高职院校可以提高学生外语学习的要求,除了线下常规课程,还应为学生提供语言在线服务,允许学生通过网络平台查阅、学习、分享英语日常用语和专业用语,也可通过慕课、网上论坛、网络会议等多种形式,为学生架设提高外语技能的桥梁。还可以鼓励学生与校内、校外的留学生、外籍教师交流,用外语解决实际问题,培养外语思维。
“Erasmus+”项目,通过搭建学校与劳动力市场的伙伴关系,实施校企联合培养模式,为学生提供高端实习机会。学校还与企业合作开发形式多样的交叉学科学习课程,为学生提供在国外企业、公益机构和非政府组织发展的平台,使学生在实习期间就接触到真实的工作案例,大大提升了学生的就业竞争力。在我国高技能人才培养过程中,还应加强校企合作,提供能够切实提高学生技术技能的实习岗位,创造就业机会和增加就业收入的可能性。
全程式指导、监督与反馈体系在我国高职院校高技能人才培养方面还有完善的空间。高职院校学生的学习质量和效率有待提升。借鉴“Erasmus+”的经验,我国高职院校人才培养可邀请教职员工全体参与,并纳入平日考核体系,全员、全方位、全过程参与培养高技能人才。还可以成立形式多样的学习互助小组,方便其在学习生活中取长补短、互通有无,加强技能人才培养过程的精细化管理。
我们致力于保护作者版权,注重分享,被刊用文章因无法核实真实出处,未能及时与作者取得联系,或有版权异议的,请联系管理员,我们会立即处理! 部分文章是来自各大过期杂志,内容仅供学习参考,不准确地方联系删除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