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期刊杂志

政府公共就业与人才服务机构服务大学生创业工作路径探索——以南通市通州区人才服务中心为例

时间:2024-06-05

文/叶天宇

创业是大学生就业的一种职业方式,各地公共就业与人才服务机构作为服务大学生就业的专职机构,应为大学生提供良好的创业条件[1]。

一、大学生创业的基本特征

近年来,南通市通州区出台了一系列扶持措施,支持大学生自主创业,有力激发通州籍及周边地区大学生的创业热情。

(一)以主动型创业为主

调查发现,有65%左右的大学生属主动型创业者,他们在通州区大学生创业政策的鼓励下,毕业后有主动致富的愿望,边学习边创业;有的在学校获得一技之长,毕业后创业也为了能展示自身价值,到商海进行一番拼搏,主观愿望比较强烈[2]。

(二)创业者对创业政策了解透彻

近年来,通州区公共就业与人才服务机构通过微信、网站等形式,广泛宣传大学生创业政策。在大学生入学前、暑期实习、人才中心到校招聘等时机,均对大学生创业政策做了详细的解读和宣传。根据大学生问卷调查可知,约有50%的通州籍在校大学生对通州区大学生创业政策比较熟悉,但由于手续烦琐、条件苛刻,只有30%左右的创业大学生能得到各类创业资金(创业贷款、创业奖励、创业资助等)扶持。

(三)创业项目的科技含量低

大学生创业多以传统行业为主,如食品加工、农业生产、服装加工、手工艺品制作等,且部分大学生创业者以网销方式兜售通州床上用品、石港乳腐、西亭脆饼等特产。总体来看,创业层次比较低,没有科技含量、没有品牌特色,对通州经济发展、当地群众及外来人口就业的贡献度不高[3]。

(四)创业园深受大学生青睐

近几年,通州区先后建立了南通新天地家纺电商创业园、南通金羽农民创业园、江海园梦谷等大学生创业园,因其产业集聚、创业环境优越,成为大学生创业的首选地。特别是国家级众创空间—江海园梦谷,为大学生创业提供产学研合作、信息咨询、用工介绍、项目申报等“保姆式”服务,帮助大学生创业顺利起航。

二、政府公共就业与人才服务机构服务大学生创业面临的主要问题

(一)创业服务体系不够完善

政府公共就业与人才服务机构工作人员年龄结构偏老化,大多数是负责内勤事务,他们虽有着较高的工作热情,但大多没有人力资源开发方面的专业知识,对大学生创业困难的内因、外因等各种因素了解得不够透彻,措施缺乏针对性。在大学生创业服务体系供给、环境供给上存在偏差,片面地认为提供好基础性的生活保障服务、落实好大学生创业政策待遇就是服务。但更为重要的是要为大学生创业提供项目申报、成果转化、市场开拓、投资融资,更要营造良好的舆论氛围、法治环境,构建“留住人”的生态。

(二)创业服务资源的宣传推广力度不够大

创新政策知晓率不高、实际覆盖面不广。政策发布后,缺乏明确规范政策传递渠道,尤其是对在校大学生、毕业后未就业大学生,在他们主动获取这方面信息不够通畅情况下,人才服务中心主动传递创业信息、创业政策渠道也不够畅通。

(三)创新资源整合能力有待增强

通州区企业大多数是中小企业,在创新资源获取能力和水平上存在先天不足,通州对“不求所有、但求所用”的柔性人才机制、产学研合作机制、技术联盟共享机制等未得到充分重视。再加上部分大学生创业眼光高,盯着北上广等一线城市的国企、央企,影响了大学生回通州创业实效。当前,金融机构还没有对企业的创新项目提供封闭独立的项目资金,大学生创业难以获得创投、金融机构的支持。通州区虽然每年举办高洽会、院士专家通州行、产学研合作等活动,但目前还没有像昆山那种延续时间长、覆盖面广、服务大学生创业的创新品牌活动。此外,大学生在创业过程中自身也存在诸多问题,如管理经验不足、综合素质较低、抗风险能力差等问题。大学生在创业初期都有着很高的热情和憧憬,但实际上,企业经营管理方面的经验还很缺乏,对公司的各项制度等问题很模糊。

三、促进返乡大学生创业的对策研究

(一)健全政策体系和完善管理机制

打造通州大学生创业新政升级版,制定覆盖面更广、系统性更强、制度性更优的优惠政策,引导教育、卫生、文化、农业等职能部门结合部门实际,实施“一行业领域一人才工程”,制定各自领域的大学生创业专项政策。健全完善人才工作“述评考”机制,开展各职能部门、镇(区、园、街道)主要负责同志对大学生创业工作专项述职,推动“一把手”抓“第一资源”。优化考核机制,建立大学生创业项目周报备、月通报制度,进一步压实主体责任。实行大学生创业网格化管理,由网格员排查大学生毕业、创业信息,对有创业愿望的大学生,逐级向镇劳人所、区公共就业与人才服务机构报告。通州区人才服务中心及时掌握全区大学生创业的基本情况,包括已创业、想创业等基本情况,综合采取相应对策。镇劳人所负责“一对一”开展宣传工作,将区大学生创业政策及时传递给每一名大学生,适时组建微信群,及时掌握大学生创业的想法、困难,并传递全区经济社会发展的概况、企业发展现状等,让大学生掌握基本情况,做到有的放矢。

(二)围绕产业布局,拓展产业融合新路径

把大学生创业与产业发展相结合,既能避免大学生创业少走弯路,又能壮大通州主导产业。深入开展产业人才调研,准确掌握产业人才需求,持续推动人才与产业融合互动,切实提高人才资源与项目建设、科技创新、实体经济的契合度,形成以产聚才、以才兴产的良好局面。充分发挥国家级高新区引才主阵地作用,建强用好人才工作站,围绕“3+3”产业体系,特别是新一代信息技术、汽车零部件、智能装备等重点产业,进行精准引才、按需引才。加大融入苏南、对接上海力度,建立并落实招才引智大使定期联络机制,打通苏南、上海地区各类创新要素来通道;高质量举办高层次人才创新创业洽谈会、创新创业大赛、院士专家通州行等活动,进一步提升通州引才活动品牌效应。实施沪通人才合作“三个一百工程”,积极发挥引才机构、创投机构、协会商会等资源优势,组织镇(区、园、街道)、企业及科技镇长团成员外出举办人才政策专场推介会;组织申报国家“千人计划”、省“双创计划”、市“江海英才计划”,深入实施区“510英才计划”,加快培育一批能够引领产业发展的优质人才项目。组织申报省“333工程”、市“226工程”科研项目,分领域、梯队式培养一批专业型名优人才。

(三)优化人才生态环境

进一步构建更加灵活、科学、高效的大学生创业服务体系,从硬环境到软环境,从大环境到小环境,实现人才服务的精准供给,着力打造更有温度的人才“乐土”。定期慰问“双创”人才,组织人才健康体检,为大学生创业营造良好的氛围。高效运行大学生创业“一站式”服务窗口,简化落户手续。完善人才公寓租赁等管理办法,优化资源配置,推动大学生创业项目有序入驻、续租,提升区级重点平台的综合承载功能。大力推动区、镇两级财政加大人才发展投入,建立科学、规范、有效的专项资金管理机制,提高资金使用绩效。实施贷款贴息政策,落实贷款风险补偿,推广“人才贷”“人才投”“人才保”业务,缓解大学生创业资金紧缺问题。搭建对接桥梁,举办“大学生创业+金融”项目路演等特色活动,推动大学生与金融机构无缝对接。围绕打造“大学生创业友好型小镇”,精准招引高水平科技创新平台和研发机构,建设一批创业实训基地,定期发布创业实训岗位,吸引大学生创新创业。继续鼓励科技型企业与高校、科研机构合作,再建一批企业院士工作站、博士后科研工作站、研究生工作站,解决企业在关键核心技术上的难题。推动大学生创业不见面审批与服务,建立“全链通”服务平台,提供项目注册、产品认定、环评申报、子女入学、健康体检等“一揽子”服务,实现一网通办,进一步提高大学生对通州的认可度、归属感。借助通州人力资源市场建设,进一步加强人才服务中心档案管理智能化管理,切实提高人事代理、人才招聘、政策性津补贴申报发放等“一站式”人才服务的能力。

(四)调整人才引进策略

随着“长三角一体化”国家战略的快速实施,通州实现了从交通末梢到交通枢纽、从老县区到中心城市新城区的华丽转身,人才政策也随之调整。围绕通州传统产业转型升级、新兴产业快速发展的实际需求,引进和贮备一大批产业型、实用型大学生创业人才。运用好“长三角一体化”资源,特别是南通作为上海北大门的区位优势,深度对接好上海的创新资源。昆山与上海全天候、全方位合作,共同开展好各类科技活动,推动了昆山经济技术持续快速发展,这一经验值得借鉴。采取“不求所有,但求所用”的柔性人才政策,围绕通州区产业定位,重点与上海科创中心、张江高科、苏南自主创新区等区域合作,以服务企业为根本,推进企业技术创新、产品升级、效益提高。发挥通州基础教育发达、优秀人才辈出、大批在外学子渴望回乡参与“长三角一体化”建设的新情况,大力吸引通州籍大学生回乡创新创业。

总之,加强大学生创业是一项系统工程。政府公共就业与人才服务机构应充分发挥职能作用,为大学生创业创造良好的政策条件、生态环境条件,加强沟通联络,为大学生创业提供有效服务。

免责声明

我们致力于保护作者版权,注重分享,被刊用文章因无法核实真实出处,未能及时与作者取得联系,或有版权异议的,请联系管理员,我们会立即处理! 部分文章是来自各大过期杂志,内容仅供学习参考,不准确地方联系删除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