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4-06-05
文/姜媛媛
面对严峻的就业形势,高校毕业生的就业压力与日俱增,在这样的时代背景下,探索有效的就业教育路径具有一定必要性。而以往的教育探讨聚焦于学生的就业发展,对学生职业素养、匠心培养、就业价值观等方面的关注不足,导致大学生出现高不成低不就以及对职业认知存在偏见等问题。抓住高校课程思政建设契机,让思政教育与就业教育结合,让学生树立正确的就业观和择业观,保持匠心品质,才能实现其更理想化的发展。
当前教育环境、教育思想的转变对高校教育理念、教育模式都提出了新的要求,无论是思政教育还是就业指导教育都应做出相应的改变。而思政教育与就业指导教育在转变中也应尝试有效融合,通过两者的融合开创高校育人的新局面,从而构建全新的高校学生思政教育与就业教育综合体系。思政教育与就业教育也具有融合的可行性,这主要体现在教育目标和教育内容的一致性上。
高校思政教育的重点是让高校大学生树立正确的价值观,以高校学生的全面优化发展为教育目标,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指引学生完成思想蜕变、完善人格,形成良好的精神品质,使高校学生就业后能保持匠心,在各自的岗位上实现自我价值[1]。就业教育则聚焦高校学生就业创业能力的培养,希望引领大学生端正就业态度,积极就业。就业教育更侧重实践教育,培养学生就业后解决问题的能力,使学生具有较高的思想道德水准。由此可见,不管是思政教育还是就业教育,都要努力实现高校学生独立人格的建构,使高校学生树立正确的就业观,因此思政教育与就业教育融合具有可行性。
高校思政教育与就业教育在教学内容上也具有一致性,可以实现共通。就业教育偏重就业实践指导,而思政教育侧重理论知识讲解,两者结合可以使高校学生的理论认知与实践拓展得到进一步的深化与强化,真正做到理论学习与实践锻炼相结合。在思政教学中,可以选择一些典型的就业案例来弥补思政教育理论说教的缺陷,也可以用思政教育理论去指导学生的就业实践,弥补就业教育内涵的不足。
高校思政教育与就业教育的融合主要服务于高校优质人才的培养,因此其融合的意义也体现在人才培养的各个方面。高校思政教育与就业教育的融合,可以指导、协调并促进人才培养。
思政教育的目的是提升高校学生的德育素质,而就业教育则可以使学生更好地适应就业环境和就业形势,坚持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做好个人职业生涯规划,积极就业。这两者对高校学生职业发展、人生规划都具有良好指导作用[2]。当高校学生的思想素质得到提升,其就会具备良好的自我约束与管制能力,在就业时不再怨天尤人、自怨自艾,而是积极地适应形势,积极地就业,恪守职业道德底线,履行好岗位职责。
思政教育是高校的基础教育,也是高校大学生的必修课程内容,但在实施中高校师生对其重视不够,导致课程出现明显的边缘化趋势。就业教育作为新兴课程与学生的就业发展直接挂钩,更受学生的欢迎和重视。将两者结合,可以有效地解决思政教育学科边缘化的问题,也能发挥思政教育的理论说教优势,使高校学生在就业指导中获得更多的思想启蒙、理论指导。
无论是思政教育还是就业教育,都力求推动学生精神文明进步,提升学生的综合素质,使学生秉承正确的德育观、价值观,做好人生规划,走好人生的每一步。思政教育与就业教育的融合,也可以帮助学生积极地对接市场或者企业,正确地认识自我,合理地调解就业压力,缓解紧张的就业情绪,自觉地鞭策激励自己,这对人才培养具有积极的促进作用[3]。
要让思政教育与就业教育紧密融合,必须着手融合机制和载体的科学整合。一方面,要整合融合机制,让思政教育、就业教育保持创新的活力。高校在认识到两者融合必要性的基础上,让思政教育与就业指导教育职责落实到具体的部门中,落实到个人身上,将软性任务转变为硬性指标,确保教育融合真正落地。建构完善的监督管理机制,让就业教育与思政教育接受有效的公众监督,确保融合质量;另一方面,学校应重视载体的整合,这与高素质学生队伍的建设相对应,以此了解学生思想动态的点滴变化。追本溯源、透过现象看本质,真正做到学生思政教育、就业指导中的“见微知著”,将学生不良的思想情绪、心理动机扼杀在萌芽状态。机制和载体的整合让高校自上而下参与思政教育与就业指导教育实践,注重思想上的转变带动行动上的落实。
思政教育与就业指导教育在实施中必须有指导方法上的支持,这对教师来说要提升指导能力,确保自身素质过关、能力过关。一方面,教师应了解学生专业的学习内容,具备相应的专业知识素养。要时刻关注行业发展的态势,积极了解新的就业观念,掌握相应的面试技巧,了解用人单位的用人诉求等,通过教授指导,使学生理解消化,终身受益。教师也应学习职业道德、就业心理等方面的内容,对学生进行心理疏导和帮扶,以指导学生更好地就业发展[4]。另一方面,学校要重视教师队伍的日常培养,打造专业能力突出、综合素质水平高的教师团队,使思政教育与就业指导的融合实施具有稳定的师资保障。最重要的是教学方法上的与时俱进,根据思政教育与就业指导教育的最新部署,考虑到两者的融合特点,完善教学方法,调整教学思路。特别是要发挥互联网教育的优势,借助数据平台了解学生的群体特征和个性特点,开展有针对性的教育指导。在教育实施中以学生为中心,加强人文关怀,考虑到不同专业学生的具体学习情况及就业期望,给予个性化的指导和针对性地点拨。同时,要寻求线下教育与线上教育的融合,真正发挥线上教育优势,借助微信公众号、短视频平台发布思政教育与就业指导教育相结合的内容,让专业教育变得通俗易懂、鲜活生动。线上、线下教育的融合也要求教师针对学生就业发展的实际诉求,主动与学生沟通,在线下设置就业面试的有效场景,让学生置身于生活化的场景中,探寻解决问题的办法,加深学生对职业规划的认知,使学生明确自身发展方向,坚定就业目标和职业理想信念。
鉴于当前思政教育与就业指导教育融合课程资源支持不足的现状,学校及教师应着手融合课程资源的有效开发。在课程开发与建设中也应考虑学校的办学特色、学生的群体特点,让课程内容建设真正服务于思政教育与就业指导教育,让学生实现自己的就业愿望。两者融合不能局限于高校学生学习的最后一年,应从学生入学开始,在思政教育中增加职业生涯规划管理方面的内容,让学生在进入大学校园后能够根据自己的专业特点和未来职业定位进行有针对性的学习,从而强化自身的就业优势。课程建设也应倡导多主体参与,真正发挥多主体的教材建设合力,思政教师、辅导员、行政人员、就业指导工作者都应参与到课程建设中。也应适当听取专业教师的意见,让不同专业的学生了解不同的就业情况、岗位性质,以特色化的课程开发满足不同专业学生的就业需求。思政教育与就业教育的融合实施不是一蹴而就的,应贯穿到学生高校学习的各个阶段、各个环节:大一阶段属于认知阶段,主要强调学生对就业发展、思政课程的自我认知和专业认知;大二阶段则属于定位阶段,主要让学生了解相应的职业道德内容,明确相应的就业政策,保持心理健康;接下来的学年则是学生实践锻炼的阶段,让他们了解就业信息,分析就业形势,通过模拟面试等提升自身的就业能力。
在高校育人过程中应进行思政教育、就业指导教育、专业理论教育多手抓,让思政教育理念、就业发展指导以及学生的专业学习潜移默化地影响学生整个人生历程。从当前教育变革的实施来看,思政教育、就业教育以及专业理论教育都呈现出融合的趋势,教育课程的融合会使育人效果更加理想。因此,在高校课程改革及育人实践中,各部门、各主体单位应通力配合,开创思政教育与就业教育融合的新局面,培养和输出国家需要的优秀人才。
我们致力于保护作者版权,注重分享,被刊用文章因无法核实真实出处,未能及时与作者取得联系,或有版权异议的,请联系管理员,我们会立即处理! 部分文章是来自各大过期杂志,内容仅供学习参考,不准确地方联系删除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