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期刊杂志

高校思政教育与贫困生就业指导教育的融合研究

时间:2024-06-05

文/张思维

当前,我国急需的是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人才。就业指导教育对高校学生来说十分重要,尤其是对高校贫困生,就业指导教育可以使他们在后续的学习和工作中更有目标。基于此,高校将两种教育内容相结合,旨在培养和提升高校贫困生职业技能与职业素养。然而,从目前高校教育融合现状来看,高校存在的问题层出不穷,高校需仔细剖析问题,采取有效对策予以优化。

一、高校思政与贫困生就业指导教育融合存在的问题及原因

(一)融合不够紧密

从当前我国大部分高校就业指导教育现状得知,两种教育的融合程度较低。在实际的教学中,教师更偏向于单独讲解某个课程内容。与思政教育相比,教师更关注就业指导教育,把教学时间更多地集中在就业指导教育上,忽略了思政教育的重要性。但实际上,思政教育也是高等院校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如果教师过于注重就业指导教育,没有重视思政教育,易导致贫困生在择业或从业中遇到挫折时丧失斗志力。教师对思政教育的不重视也是导致教育融合不紧密的主要原因。

(二)未形成正确的价值观

高校贫困生在制定就业规划时,需结合自身的实际情况,以提高就业规划的针对性、可行性。相对于非贫困生而言,贫困生在就业方面缺乏自信,情绪较为焦虑。这种被动、消极的状态易导致贫困生对自身未来发展没有明确目标,而部分贫困生在就业、择业时一心追求高薪,没有摆正自己的求职心态[1]。在此情况下,无法发挥就业指导教育作用。此时,教师应在就业指导教育中融入思政教育,纠正贫困生的错误思想,树立正确的职业价值观念。贫困生没有形成正确价值观的原因既与贫困生的自身情况有关,也与高校思政教育实施有关。部分高校贫困生缺乏正确的自我认知,一味地追求高薪将导致就业规划失去意义与价值。而高校在将思政教育和就业指导教育相结合时,也应密切结合学生能力、性格、兴趣爱好等情况,制定相应的教育方案,促使思政教育内容有效融入就业指导教育中,使贫困生能够正视自身的优缺点,在以后的学习中不断进步。

(三)教育方法有待改善

部分高校虽将思政教育和就业指导教育深度融合,但最终的结果却不尽如人意,这时就应考虑是否是教育方法存在问题。从实际的教学过程中可知,部分教师的教育方法缺乏针对性和实用性,导致教育流于形式,不具备高效的育人价值。比如,部分教师会将教材作为唯一教学资料,对教材内容加以复述和传输,在教学中没有全方位站在贫困生的角度考虑问题,这使得教学过程与贫困生的实际情况不符,最终的教学效果自然不佳。教师必须摒弃传统教育观念,以新时代思想对待思政教育与就业指导教育,在将两者密切融合的基础上,发挥全面育人的作用。但我国高校部分教师对此还不够重视,当前高校对教师的教学能力提出更高的要求,这也提高了高校教师入职门槛。但有的高校在教师正式入职后没有对其进行培训指导,甚至有些教师自身也缺乏就业与思政教育融合经验,无法为当代贫困生带来有效的教育,进而导致思政与就业指导融合教育方法不适用[2]。

二、高校思政与就业指导教育融合应注意的事项

(一)密切结合实际施教

思政和就业指导融合教育的对象主体是学生。针对贫困生,高校需要密切结合贫困生的实际情况制定融合教育方案,使教育内容符合贫困生发展所需。与此同时,当前国内外经济发展速度较快,事物更新速度也随之加快。在这种环境下,思政与就业指导融合教育还需与社会市场发展相结合,制定教学内容。在培养贫困生就业技能、就业技巧的同时,也可以使贫困生拥有新时代的思想观念。在充分结合学生、社会、市场实际情况后的融合教育更具实用性,帮助高校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人才。

(二)保证教学实践性

思政教育和就业指导教育最终需服务于实践。在将这两种教育内容融合时,教师必须确保教学具备实践性,对高校学生形成正面且积极地引导[3]。思政与就业指导教育的融合过程也是学生意识形态、职业技能树立的过程。在此过程中,只有具备实践优势,才能达到融合教育目的,保证融合教育的良性循环。

(三)确保教学完整性

思政与就业指导教育相融合,是指将两者充分融通,形成统一的教学体系。基于此,教师在教学时还应关注两者间的融合程度,切勿只关注课程内容的融合。思政本就属于就业指导教育的内容,就业指导和思政内容有许多契合之处。教师必须确保思政教育在就业指导中的渗透深度,帮助贫困生树立正确的就业价值观,培养坚强、勇于创新、突破自我的品质。

三、高校思政与就业指导教育的融合策略

(一)加深思政与就业指导融合深度

在实际的融合教育中,为使思政教育与就业指导教育更深层地融合,教师既可以将思政教育融入进就业指导教育中,又可以将就业指导渗透进思政教育中,实现双向融合,极大地提高融合力度。通常高校贫困生在主观上学习积极性较高,希望通过系统地学习来提升自我,获得理想的职业。通过思政心理教育能够让贫困生在就业求职过程中,清晰地认识自身的实际情况,形成健全的人格与政策的心理状态,强化坚韧不拔、自立自强的奋斗意识,更加积极地投入到社会竞争中。在开展就业指导教学时,教师可以将部分与就业相关的价值观、信念渗透至课程中。表面上是在传授贫困生就业指导内容,实际上也向贫困生渗透了思政教育,能够实现双重教育理念的教育效果。比如,针对一些只选择高薪职业、不愿正视自我缺点的贫困生,教师需融入正确就业价值观、人生观,改变学生的错误思想,树立从根本做起的思想观念,培养其责任感。教师可以引导贫困生结合兴趣爱好、能力、特长等开展职业规划。在思政教育时,教师则可以引入一些职业指导内容,在潜移默化中引导贫困生形成实事求是、诚实守信等品质,使贫困生掌握职场交际技能,在职场中具备职业道德素养。在此环境下培养出来的学生,不仅拥有较强的职业技能,在处理与领导、同事的关系上也有着较强的应变能力,有利于实现可持续发展。

(二)提高教育方案实用性

对任何教育过程而言,拥有实用性的教育方案十分重要,在思政与就业指导融合教育中也发挥着独特作用。针对当前存在的问题,高校有必要完善融合教育方案,结合学生、市场实际情况将原本单一的教育方案加以融合,使思政内容和就业指导内容融为一体。在得到科学教育方案的支撑后,为后续施教过程奠定扎实基础,高校需要了解思政教育和就业指导教育现状,分析融合教育质量低下的原因,构建长效机制以解决教育方案不适用的问题。此外,高校需要创新和引入教学资源,不能将教材作为唯一资源。如今互联网发展较为迅速,教师可以以网络作为切入点,从中搜索符合现代高校贫困生实际需求的思政就业指导教育内容,并将其以多元化形式呈现在课堂中,满足贫困生的学习需求,从而有效提高融合教育质量。

(三)创新教育方法

高校在将思政教育和就业指导教育相结合时,需要关注方法上的创新。高校是我国高等人才培养的重要场所,教育方法和人才培养质量密切相关。基于此,高校需转变传统的教育方法,构建大数据网络平台以供学生学习。在融合教育中,教师需重视教育的实践性,通过实践活动深化理论知识。比如,通过研讨会的形式为贫困生提供实践平台。学生在研讨会上可以尽情地讨论与国家创业政策相关的内容。在研讨会结束后,教师可以与贫困生共同探讨创业过程。如何筹集创业资金、怎样选择适合自己的行业、怎样在后期吸引顾客等。为使贫困生具备更强的社会适应力,在条件允许的情况下,高校可为学生专门建立贷款资金,使贫困生获得足够的创业启动资金,将理论付诸于实践。在亲身体验后贫困生可以了解到创业的难度,教师可通过思政教育为学生灌输思想,引领学生勇于突破自我。

(四)提高教师职业水平

教师的职业水平关乎人才培养的质量。在融合教育中,教师需要了解当前各个行业的发展现状和趋势,以及当今社会对人才提出的要求,以提高教学针对性。在融合教育中,结合贫困生求职需求,传授面试技巧、职业素养等内容,促使学生在校期间具备行业所需的技能。此外,教师应以较高的标准要求自己,履行自己在思政就业指导教育中的职责,为贫困生将来的发展提供有力的帮助。

四、结语

高校思政与就业指导教育的融合存在融合不够紧密、未形成正确价值观、教育方法有待改善等问题。在教学中,教师要密切结合实际施教,并要保证教学的实践性和完整性。基于此,针对贫困生,可以通过加深思政与就业指导融合的深度,提高教育方案的实用性,创新教育方法及提高教师职业水平等策略,提高高校思政与就业指导教育的融合程度,达到教育目标,培养出一大批复合应用型人才。

免责声明

我们致力于保护作者版权,注重分享,被刊用文章因无法核实真实出处,未能及时与作者取得联系,或有版权异议的,请联系管理员,我们会立即处理! 部分文章是来自各大过期杂志,内容仅供学习参考,不准确地方联系删除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