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期刊杂志

“互联网+教育”模式下物业管理专业学生实践能力培养研究——以“物业设施设备管理”课程为例

时间:2024-06-05

文/曾玉梅

作为国家经济发展的顶层设计,“互联网+”行动计划已上升到国家战略层面。在“互联网+”大形势下,学生的需求呈现出个性化和多样化,每个个体的学习节奏和学习方式都不同,学习的兴趣也不尽相同,表现在实践教学中尤其突出[1],将“互联网+教育”应用于实践教学,实现“线上知识学习,线下实践”有机结合,满足学生自主学习,个性化学习的需求,对提升学生的专业能力及实践能力具有重要意义。

一、“物业设施设备管理”课程开展过程中的主要问题分析

物业管理专业开设的课程多、知识面广、综合性强,物业设备管理是学生在学完一些专业基础课程和专业能力课程以后学习的一门专业技能培训课程,是培养设备维护与管理技能的核心课程,其对实践技能学习的要求较高。然而,目前课程开展过程中对学生实践能力的培养方面还存在一些问题。

(一)实训项目与教学设备不足

当前,物业设施设备已向自动化、成套化、智能化方向发展,现代楼宇中配备的设备较多,受课时、师资、教学环境所限,可开展的实训项目、实训时间不足,部分项目训练方式陈旧。且楼宇中配备的设备种类数量日益丰富、技术更新快,但目前由于经费不足、硬软件不能及时更新维护等原因,导致校内实训室已有设备数量、种类、先进性等方面不能完全满足现有课程教学[2]。另外,校外实训基地由于人事变动,合作双方认识偏差,企业内部各个部门的培训水平不同,培训质量参差不齐[3],学生实习岗位的不同,无法接触过多设备设施,也不能切实提高实践技能。

(二)学生学习能力不足,缺乏科学的评价体系

目前,学生自身素质参差不齐,部分学生还存在知识储备不足,无工科背景,难以掌握抽象复杂理论原理,不能将理论运用于实践。还有部分学生缺乏良好的学习习惯,在教师示范讲解时注意力不集中,不能按时顺利完成实训项目。另外,在开展实践教学的过程中,存在只重视过程缺乏科学的评价体系的问题,导致学生实训课程的效果评价不明确,对后期实践课程的开展缺乏必要的指导意义。

二、提升学生实践能力思路

(一)课前通过互联网平台上传资源,发布预习任务

一方面,教师将教学内容、重点知识制作成微课,和设备操作真人演示视频、仿真动画、软件操作步骤等资源上传至学习平台,学生可以通过课前观看教师上传在教学平台上的教学视频、PPT等教学内容完成知识的传授,实训前观看操作示范视频,了解熟悉操作步骤、操作要领。互联网环境下学生可以更加便捷地使用手机终端随时随地直观地观看、学习设备配套软件的操作方法,教师不需要反复进行操作示范,实训操作时也可以一边观看教学视频、一边操作实训装置,以提高学习效率和实训设备利用效率,是对因设备数量不足而无法对学生进行一对一或一对多的实训的有益补充。

另一方面,不同楼宇配备的设备类型不同,校内实训设备在软硬件方面不能全覆盖也略为落后新楼宇的设备,可以针对具体的项目邀请物业服务企业设备管理人员,对项目园区楼宇的相关设备进行讲解或操作演示,并拍摄视频以供学生学习使用。以此种方式可以让学生了解实训装置的一般应用情况,将教学用的实训装置和实际生活中的设备更直观地建立联系,也可以了解前沿技术,将企业项目园区变为教学的第二课堂,将课堂教学过程变为企业培训员工的过程,实现学校和企业进行学生技能培训的无缝对接[4]。

(二)课中按照实训要求开展实训项目

通过前期准备、搭建学习环境、布置实操任务后,课堂上学生的主要任务是开展协作学习,分组完成设备实操训练并拍摄本组实训视频,进行项目任务问题思考,锻炼独立解决问题的能力。这种方式提高了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及课堂参与度。教师的主要任务是梳理知识点、精讲操作原理及关键步骤,实操时与学生进行实时交流,总结实训中遇到的问题。完成实训及拍摄任务后,学生上传展示本组实训项目视频,对该拍摄过程进行讲解,判断自己实践能力优点和不足,同时观看讨论评价其他组的实训视频,并将自己及其他组的问题意见上传至平台。教师结合片中内容与理论知识进行讲解,对于片中的错误做法进行修正或者提出参考解决方案。最后,选取部分典型操作视频,连线企业专家,从设备操作步骤、工具的使用、故障的排查等具体的工作要求出发进行点评,帮助学生对设备的实操关键点进行深入把握。

(三)课后学习提高升华

课后教师在平台发布提高资料,布置复习任务,通过平台监控数据了解学生学习过程,设计学习预警系统,监督学生学习情况,与学生进行交流答疑,并通过反馈信息及时调整教学设计。学生通过完成作业及复习任务,对比反思,强化重点和难点知识,加深理解和记忆。

通过课前、课中、课后的教学环节紧密衔接,学生对物业服务区域的各类设备的结构组成、性能特点有了深入的了解,在实践环节能正确选择、安装调试、操作使用、维护管理,对设备出现的故障能分析原因,并提出解决办法。

三、建立完善的评价体系

研究课程在传统的评价框架中一般包括形成性考核(占30%)和终结性考核(占70%)两部分评价内容,即评价侧重于终结性考核,实践评价占比较少,也存在重过程轻评价的现象,导致学生实训课程的效果评价不明确,学生竞争意识不强。为了更好地提升学生实践能力,培养学生的创优争先意识,通过学生、教师问卷调查和专家咨询法,构建物业管理专业学生课程能力评价指标。将评价内容分为表现性考核、结果性考核、技能考核三部分。

表现性考核占40%。该项考核贯穿于整个教学过程,目的在于通过考核及时、具体地了解学生的学习情况,激发学生的学习欲望。具体考核形式包括学生出勤、学习进度、任务点完成情况及小测验、课堂问答及讨论课的表现等[5]。

结果性考核占30%。对学生理论上的基本知识掌握情况和综合分析问题、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进行结果性考核,注重考查学生全面理解、综合运用知识的能力。

技能考核占30%。技能性考核是指在实施实训教学过程中学生对学习方法、学习态度、完成实训项目的情况的考核,包括设备工具的使用、操作步骤的正确性、回答问题的全面性、自我反思与相互评价等。在进行学生自评、互评和教师点评技能考核时,主要采用小组评价方式进行,对实训操作的熟练度、沟通合作、自主学习情况进行评价。

评价体系加大了实操占比,细化了评价项目,引导学生转变思维方式,加强实际动手能力训练,有利于开发学生潜力,实现本专业学生的培养目标。

四、结语

此次教学实验改变了传统“教—学—考”的模式,以互联网学习平台为依托,用信息化手段监督、改变学生学习习惯,夯实基础理论,提高学生学习兴趣、参与程度、自主学习能力。课上课下、线上线下相结合的教学模式,拓展了教学资源,拓宽了学习途径,学生与任课教师的沟通更加有效,也在很大程度上解决了实训设备不足、课时不够、实训手段落后的问题。评价体系的改变为实践能力提升提供了保障。另外,因为教学过程中企业的参与,让学生开阔了思路,与企业的联系更紧密,也增加了课程前沿性与先进性,有助于提升学生综合职业能力和职业素养。

免责声明

我们致力于保护作者版权,注重分享,被刊用文章因无法核实真实出处,未能及时与作者取得联系,或有版权异议的,请联系管理员,我们会立即处理! 部分文章是来自各大过期杂志,内容仅供学习参考,不准确地方联系删除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