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期刊杂志

中外合作办学中人才培养工作的创新探索

时间:2024-06-05

文/李昕龙

随着知识经济时代的到来,国际化程度不断加深,社会对高等教育质量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党的十九大报告提出,“加快一流大学和一流学科建设,实现高等教育内涵式发展”。以内涵式发展推动高校“双一流”建设,已成为新时代办好人民满意的高等教育、为人民带来更多获得感的迫切需要。

中外合作办学是中国改革开放后在教育领域中出现的新生事物,从20世纪90年代初开始至今,历经了20多年的发展。随着我国对外开放规模不断扩大,以及教育改革的不断深入,中外合作办学发展十分迅速,办学规模逐步扩大,办学层次逐渐提高,办学模式也趋于多样化。作为中国教育国际合作与交流的重要形式之一的中外合作办学,引进国外优质教学和管理经验,加快了中国教育改革和发展的步伐,培养国家经济建设急需的各类人才,促进中国教育国际交流与合作,增强中国教育供给的多样化和选择性,发挥出积极作用。以“双一流”建设为引领,以“双一流”大学为榜样,努力提升地方高校本科教育质量,是实现百年育人、教育强国的根本。

联合国教科文组织21世纪教育委员会《教育—财富孕育其中》报告指出:高等教育结构拥有利用国际化来填补“知识空白”和丰富各国人民及各种文化之间对话的很大优势。河南大学中外合作办学以先进的教育理念引领高质量的教学,合作办学项目由中外双方共同研究制定教学计划,共同实施教学管理[1]。一流本科教育是一流大学的立校之本,是高等教育发展的基石,下文以河南大学欧亚国际学院课程设置现状为研究对象,分析教学实践中面临的挑战,并为课程优化提出了建议。

一、学院教学优势分析

(一)师资状况

河南大学中外合作办学师资队伍强大,中外双方每年投入的师资人数超200名。中方教师150余人,其中教授、副教授等高级职称占45%以上,博士、硕士学位获得者占95%以上;每年有80余名外籍教师来中方任教,约占总师资的40%。师资队伍雄厚,科研能力强,不仅能在学术上答疑解惑,在生活上也能倾听学生的想法。

(二)外语教学优势

外语教学方面,中外教师的比例近1:1,授课学时比例约为4:6。专业课教学方面,采用国际化双语教学模式,外籍教师与中方教师的比例为1:2,授课学时比约为3:7。鉴于学生在高中学习阶段外语学习时间集中而统一,具有良好的基础,学院将外语教学的主要阶段放在大学一、二年级,很多学生在大一学年接受系统的外语学习后能够基本扫除语言障碍,不论是国内的双语教学,还是选择出国接受全外语教育都能较快适应。

(三)教学设计

在教学方面,根据专业不同,设定不同的培养模式,同时鉴于联合办学的特殊性,在教学计划中加大了外语教学课课程门数及课时数。课程设置主要分为:必修课(公共基础平台课、专业基础平台课),选修课(专业限选课),实践性教学环节(毕业实习、毕业论文、专项学分)。

二、现阶段存在的主要问题

(一)学生对中外合作办学项目了解不够深入

我们的调查数据中显示,仅有30%的学生较为了解中外合作办学项目,其余学生的思想认识还是停留在传统授课方式,没有借助合作办学这一良好的平台,通过学院提供的各种各样的机会来提升自己,拓宽自己的国际视野。此外,进入大学后,没有了高考的约束,一些同学出现懈怠,或感到迷茫与无助[2]。在面对现实世界的种种诱惑时,在没有良好自制力与养成自我管理的好习惯的情况下,很容易没有目的性地过完大学生活,未达到培养目标。

(二)课程设置不够合理

在课程体系中,专业必修课作为主要组成部分,占总体课程的65%~85%,选修课的占比仅为10%~20%,甚至更少。这一点在中外合作办学项目专业中表现得更为明显,由于增加了外语课程门数以及外方教师的专业课,为保障教学活动的完整性以及达到外方学校要求学生的语言水平,不得不缩减学生选修课的占比从而完成教学。且选修课程的内部结构也并不是十分合理,大部分局限在本专业之内,跨学科,跨方向等课程数量极少,文科类专业缺少高等数学等学科的学习,而理工科类专业对中外古典文学作品了解较少。

(三)课程内容陈旧

随着社会经济不断发展,许多新兴学科兴起,学生的思想观念也在不断改变,而我们课程在吸收反映现代理论与思想的内容方面较为欠缺,不能及时吐故纳新,使得基础内容与现代生活脱节,学生并不能从课堂教育中了解最新事物与观点,这既限制了学生的知识面与其对周围新事物的发散思维,也影响了学科结构的革新与改革。因此如何顺应时代潮流,设计学生感兴趣且对将来生活有用,不与时代脱轨的课程是一个值得深思的问题。

三、优化课程设置

“双一流”建设相关文件中明确指出,加强与世界一流大学的学术合作,加快与国外优质教学资源与教学理念的融合,培养一批具有国际化视野的高素质人才,这与中外合作办学的培养目标高度契合。此战略的提出为中外合作办学国际化人才的培养提供了良好的契机,河南大学十分重视此次机遇,以深化改革为动力,重大科研成果已经逐步展现。欧亚国际学院作为河南大学人数最多的中外合办类学院,其发展也受到学校领导的高度关注,希望能借助“双一流”战略的东风,创新教育模式、完善课程设置、科学安排教学内容,努力培养出具有国际竞争力的人才。为实现这一目标,应结合原本存在的问题加以改进,建议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

(一)均衡配置课程

借鉴国外教育的课程改革,贯彻普通教育与专业教育并重,科学教育与人文教育并举的原则,使各类课程均衡配置。在专业能力上,注重提高课堂效率,重视基础教育,培养学生的发散思维。从根本上使得学生产生从“要我学”到“我要学”的思想态度转变,拒绝填鸭式教育,培养学生的主观能动性。课程设置方面应顺应时代潮流以及新时代学生思想观念。近年来,高校开展的一些饶有趣味的通识课程在学生中间反响极大,得到了同学们的一致好评,如复旦大学陈果老师的恋爱课程“把我说给你听”,西北师范大学开展的“毛线制作课”,河南大学开展的“减肥与健康”等,这些课程打破了人们观念里根深蒂固的传统的中国课程的严肃性,更多地为学生们讲述了一些生活小技巧,普及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是非观以及恋爱观等。每年这类课程都供不应求,深受学生喜爱。

(二)科学设置专业课

语言学习不能只仅局限于课堂上,生活才是语言的主阵地。大学的学习区别于高中,我们培养的学生能力不能仅体现在考试中,更要能熟练运用到生活中。借助中外合作平台,可以了解外方大学如何设置课程以及进行专业课教学。可通过讲座或者网络会谈等形式使两校学生进行交流,各抒己见,既有利于语言的学习,又能使不同国家的学生的思维进行碰撞,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考核的方式也不仅限于学期末统一考试,应加大学期中科研能力、表达能力、语言水平等多方面全方位考核。

(三)合理安排思政课

2018年,教育部印发《新时代高校思想政治理论工作基本要求》的通知,强调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对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发挥育人主要渠道,培养学生的爱国情怀,了解国家各项方针政策提出的新要求。传统思政课强制性教学,缺乏趣味性,因其与现实生活较远而缺乏直观性,不能打动人心。灌输式说教易引起学生的抵触情绪,与思政课传播“思想教育”“道德教育”“意识形态”的初衷相违背。早在古希腊时期苏格拉底及柏拉图就提出了“愉快教育”思想。我国孔子在《论语》中名句“学而时习之,不亦乐乎?”也提出了乐学思想。将课堂变得妙趣横生,吸引同学们的注意,让原本枯燥的思政课焕发新的生机。用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引领学生,培养学生的政治意识、大局意识、核心意识、看齐意识,增强学生的民族自豪感。

(四)注重实践课程学习

传统的国内本科阶段的高等教育比较偏重基础理论课程,忽视了实践课程的比例。从历史角度来看,不同地区的地理环境的差异直接导致了其经济发展、文化教育的落差,不少老牌名校受限于地理位置而发展滞缓,因此,大学位于经济落后的地区,给予他们的实践机会相较于经济发达地区相对较少,这是客观存在且无法避免的。解决这个问题。在学校层面,应多和相关企业进行合作,为学生提供正规渠道的合作机会;在教师层面,可以通过自己的人脉及社会经验对学生进行指导;在学生自我方面,提高自己的专业能力,通过各种正规平台寻找合适的实习机会。

四、结语

做好中外合作办学中的人才培养工作,课程设置极为重要。课程设置中既要包含基础理论,又要包括该学科的最新发展动态或本专业所需的前沿理论,要尽量把和现实生活联系紧密的新发展、新理论、新信息反映到课程内容中去,要全面、动态地看待社会需要,考虑到未来一定时期内社会对人才素质的要求,以体现课程的“前瞻性”,达到开阔学生视野、学以致用的目的。***总书记多次强调,“综合国力竞争说到底是人才竞争。”高校立身之本在于立德树人,培养一流人才、建设一流大学和一流学科。做好高校的人才工作,是践行新时代党的组织路线,加快实施人才强国战略的重要举措。

免责声明

我们致力于保护作者版权,注重分享,被刊用文章因无法核实真实出处,未能及时与作者取得联系,或有版权异议的,请联系管理员,我们会立即处理! 部分文章是来自各大过期杂志,内容仅供学习参考,不准确地方联系删除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