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4-06-05
文/李士晓
新工科教育理念的提出为我国高校的人才培养指出了一个全新的方向和目标。现如今,新工科教育已经获得了众多高校的青睐,全国各地的高校都逐渐步入新工科教育改革的行列。新工科强调要积极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合作意识、分析思维和解决问题的能力,试图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为社会培养复合型工科人才。对于地方性高校来说,其拥有得天独厚的教育改革资源,通过与当地企业的合作可以为当地输送人才,进而为当地经济服务。虽然当前我国大多数地方性高校在复合型应用型人才培养方面依然有些乏力,但是只要针对学校人才培养过程中存在的问题积极改革,必然可以培养出复合型应用型人才。
在新工科背景的引导下,地方高校培养复合型应用型人才可以推动我国职业教育体系的现代化发展,实现复合型应用型人才培养,改变传统的人才培养模式。尤其是对于地方性的高校来说,在培养应用型和复合型人才的过程中一定要与当地的企业和经济进行深度融合,进而为当地培养更多的技能型、应用型人才,解决当地一线技术人员的缺口[1]。通过这一转型,可以有效促进高等教育向高层次本科职业教育的发展。而且随着国家教育改革的不断推进,地方性高校教育结构也在不断调整,通过复合型应用型人才培养改革正好可以推动我国职业教育体系的现代化发展。
地方性高校应当为当地的经济以及当地的社会发展服务。随着社会的不断发展,地方性高校在应对社会需求的过程中,逐渐从被动适应的状态转变为主动应对的状态。因此,在新工科背景下,地方性高校培养复合型应用型人才可以主动为社会输送大量的应用型人才,从而为社会提供更多的支持。而且在社会变化的基础上,我国经济社会也在不断变化,传统的人才是无法适应这种变化节奏的,只有具有动手能力、合作意识、分析能力、创新思维的复合型应用型人才才能适应社会发展,推动企业的进步,真正服务社会。
从国家层面来讲,不断进行教育改革,培养复合型应用型人才的最终目的就是为了推动我国社会发展,进而提升我国的国际竞争力。随着经济全球化的发展,世界高等教育已经逐渐呈现出多元化、大众化和信息化的发展趋势,各国之间的教育正在逐渐与企业进行融合发展。注重技术、注重研究、注重实践,这其中到底哪一种原则才是高等教育的正确发展方向到目前为止没有一个定论[2]。但可以肯定的是,复合型的应用型人才是当今社会所缺乏的人才。而新工科教育理念的提出,推动了我国复合型应用型人才的培养进程,是提升我国国际竞争力的有效手段。
地方性本科院校在我国高等教育体系中发挥着非常关键的作用,是我国现代化人才的主要培养基地之一。教育理念是高校培养人才的基本导向,因此,地方院校只有确定一个明确的、先进的人才培养目标,才能满足新工科背景下社会对人才的需求,培养出复合型应用型人才。但是当前的地方高校没有准确的办学定位,导致自身的教育理念不够清晰,无法结合学校自身情况和区域经济开展人才培养,进而导致培养出的人才无法很好地适应社会需求。若教育理念缺乏时代特征,无法与时代接轨,那么人才培养就没有任何意义。
在人才培养的过程中,课程体系是进行专业教育的核心内容,但是随着高等教育的大众化发展,很多原来的工科高校已经失去了本身所具有的特色,综合性逐渐成为很多高校追求的一个目标。尤其是地方性高校,不注重结合学校自身特色构建独特的课程体系,只是单纯对其他一流高校的课程设置进行模仿[3]。虽然在进行课程体系建设的过程中,地方高校也在不断努力,但是其课程体系建设方式过于僵化,导致教学活动不够灵活;而且在课程比例中,公共课程、通识课程以及理论课程所占比重比较大,导致学生的专业性课程严重不足。
近年来,我国不断进行教育改革,试图在不断探索实践的过程中找到适合高校的人才培养模式。虽然近几年,我国的教育改革已经取得了很好的成果,但是这样的成果并没有普及,也就是说,很多学校仍然没有进行教育改革,或者是在教育改革的过程中没有找到适合自身的人才培养模式。尤其是一些地方性高校,自身的人才培养经验不足、对当地企业的认知也有所缺乏,导致其在教育过程中无法将理论与实践进行结合,大大延缓了复合型应用型人才的培进程。
专业设置是高校开展教育的基石,一所高校要想有好的发展,就必须依靠专业设置来发挥学校的长处和特色,进而提升高校教育的质量和整体水平。从一些地方性高校来说,很多高校在发展的过程中为了吸引生源,专门设置一些热门专业和低成本专业,虽然这样的专业设置可以在一定程度上提升学校的办学效益,增加学校的生源,但是并不利于学校的长期发展,这是因为学校没有从自身情况出发,很有可能会导致这些专业培养出的人才质量较低,无法适应激烈的社会竞争。
很多地方性高校在引进教师队伍的过程中过度重视教师的职称和学历,忽视了引进高技能型人才的重要性。而且学校在组织教师参与培训的过程中,一般都会让教师参与研修、留学,不注重让教师去企业中进行实际的岗位锻炼。但是在新工科背景下,要培养复合型应用型的人才,离不开高技能型的教师以及全能的“双师型”教师。所以全能教师极度缺乏的地方性高校就无法顺应复合型应用型人才培养的趋势。
对于地方性高校来说,要想顺应新工科的发展背景,为社会培养复合型应用型人才,首先要确立一个明确的人才培养定位。一个明确的定位可以为高校指明办学的方向,而且直接决定了一个学校要培养什么样的人才。地方性高校要服务当地经济,为当地社会培养一线技能型人才,那么地方性院校就要改变自己的学术性定位,进而向技能性转型。因为复合型应用型人才的教学重点在于理论知识与实践能力的相互结合,所以地方性院校要从这一特点出发,制定符合实际情况的人才培养方案。
新工科背景的特点在于,在这一背景下培养出的人才要适应新产业的新需求。新工科背景下的地方性院校在进行课程体系构建的过程中不能盲目追求全面,而应当以具体的某一领域或者某一企业为导向,对学校内的课程进行调整,最终构建出一个特色鲜明、与本地行业挂钩的应用型课程体系。在课程体系建设的过程中,学校要积极与当地企业进行交流合作,利用当地经济的发展来推动课程体系的建设,并且将行业技能的训练有效地融入到专业课程的教学当中。
从专业设置的角度来看,要适应新工科背景,并且要适应地方性院校的发展,还要为当地培养复合型应用型人才,同时必须要对学术型专业以及应用型专业之间的区别有一个明确的认知。在专业设置的过程中,可以对国内外的优秀院校借鉴,但是不能一味地模仿。为了保证培养出的人才可以满足复合型和应用型的要求,学校可以设置一些交叉性的专业,才可以有效实现多领域之间的交叉与融合,最终实现人才的全面发展。
组建一支“双师型”的教学团队也是高校适应新工科背景、培养复合型应用型人才的重要举措。建设“双师型”教学团队,要求教师不仅要有扎实的理论知识功底,还需要具备较强的实际操作能力。所以学校在组织教师进行培训时,不一定要让教师进行理论培训或者留学,也可以组织教师去企业进行挂职锻炼,以此来丰富教师的实践经验。另外,学校还可以邀请企业中的管理人员定期来学校进行教学或者开展讲座,为学生讲述一线的工作经验,进而有效提升学生的应用能力。
新工科背景下,地方高校在进行人才培养的过程中一定要紧紧抓准办学定位,进而实现课程设置、专业设置等多项内容的优化,在“双师型”教师的带领下提升其整体教学质量。另外,对于地方高校来说,还要与当地企业进行合作,在校企合作协同育人中为当地企业培养复合型应用型人才,从而推动当地经济的发展。
我们致力于保护作者版权,注重分享,被刊用文章因无法核实真实出处,未能及时与作者取得联系,或有版权异议的,请联系管理员,我们会立即处理! 部分文章是来自各大过期杂志,内容仅供学习参考,不准确地方联系删除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