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期刊杂志

服务区域就业发展的创新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研究与实践——以计算机专业为例

时间:2024-06-05

文/程杰

21世纪的到来,为区域市场经济发展提供了新的方向,信息技术在新世纪背景下显得尤为突出,不但为人们工作带来了新的便利条件,而且改变了人类传统的生活生存方式,为此计算机行业受到了有关部门的重点关注。为了服务区域的协同发展,我国整合了计算机技术开发现状,提出了鼓励与刺激计算机发展的政策[1]。各个区域高校为了响应安排,增设了计算机专业创新教学课程,随着教学手段的不断改进、教学设备的不断更新,目前高校计算机专业人才培养模式已在不断实践中趋于完善。尽管在一定程度上已经改善了高校教学的现状,但由于计算机技术的创新速度较快,尤其近年来人工智能、分布式计算技术在市场的应用,再次为计算机行业的发展提出了难题。由于高校教学师资力量有限,且长期在校内开展活动,无法实时掌握市场新技术的发展趋向,很难实现教学与市场发展接轨。在此条件下,高校培养的计算机人才会与企业或单位岗位需求存在差异,尽管大部分学生的基础功底较扎实,但在面向新兴技术时缺乏快速接受的能力与应用能力,十分容易在社会发展中被淘汰,最终导致学生在走向工作岗位后再次失业。为此本文将基于服务区域就业发展背景,开展计算机创新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的深入探究,提高学生适应社会的能力,在满足计算机行业人才供应的基础上,提升毕业学生在社会的竞争能力。

一、人才培养模式

(一)优化课程教学体系

根据计算机行业的市场需求,调整传统的课程教学安排,将培养学生在学习中的创新性与应用性作为教学的侧重点。例如,增加计算机选修课时与种类,根据选修课程时间,适当压缩必修课课时(将选修课课程占比由40%调整为60%,将必修课课程占比由60%调整为30%)。同时,增加创新能力培养课程,在此课程中,学生可根据自身兴趣爱好定义课程内容,由教师为学生提供知识点讲解后,学生可根据自身想象力发挥创造,并将学生创造或建设成果作为评价课程体系的主要依据。此课程的开创为学生的个性化能力培养提供了充分发挥的平台,在此培养过程中,教师更注重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与应用能力。除此之外,可整合计算机行业在社会的发展现状,在选修课程中增设商务类型课程,包括:商务计算机策划、外贸专业课程讲座、跨国际计算机管理、商务平台建设等[2]。在课程开设前,学生可选择2~3门课程作为选修课的主要学习内容,并选择一门核心课程作为必修课程,只有按照教学要求,完成所有课本知识的学习,并根据学习内容完成成果设计才能毕业。对于学习精力较充沛的学生,教师可适当鼓励其在选修专业范围内选择其他课程作为第二选修学位。例如,选修金融经济学、计算机商务管理学。完成所有课程学习的学生即可获取双学位,采用上述方式不但可以改善传统刻板的课程教学模式,同时,可满足不同学生对知识学习的需求。

(二)搭建校企合作实习交流平台

根据《高职计算机素质教学结构要求(试行)》中提出的规定,要培养创新应用型人才,需加大学生与社会的交互力度[3]。人才培养模式研究中应基于校企合作制度,搭建校内学生与实习企业、教师的直接交流平台。

一方面,应满足校内局域网全面覆盖的要求,将课程选修过程置于交流平台上。同时,企业可根据市场变化趋势,在平台上发布计算机项目策划、程序设计等项目的招募或投稿计划。要求学生利用课余时间,在平台上完成相关项目的设计与策划,并将设计的成果与程序整理成压缩包上传至平台。安排企业项目审核人员在平台上对学生成果进行审阅,被选中的设计成果满足大数据的行业对比,在符合市场风险范围内的设计项目可在企业投入生产,并将此成果作为评估学生与企业岗位适配能力的关键依据。

另一方面,在平台上需要建设面向区域就业发展的计算机专业学生实践虚拟空间,将传统的线下教学转移到线上教学。要求企业参与高校学生的计算机能力培训计划中,整合高校特色化教学方向与办学定位,制定不同类型的创新应用型人才培养方案。例如,针对计算机语言能力较强的学生,增设线上C语言、C#语言、java语言、jsp.net语言、Android语言等实践空间,学生可在平台上练习使用不同语言完成网页、程序等设计。针对计算机后台操作能力较强的学生,企业可根据其内部需求,每天为学生随机提出计算机后台操作性相关问题,学生需按照操作完成指定任务[4]。对于较难理解或存在操作问题的项目,学生可在平台上选择教师或企业管理人员与其随时交流沟通。总体来说,交流平台面向的主要服务对象是学生,只有联合地方企业,并整合区域经济现状及时修订教学计划才能实现学生创新应用能力的培养。

(三)开展多元化校内计算机竞赛活动

在面向服务区域就业发展的研究中,发现创新应用型人才主要是指学生具备发现能力、创新意识及创造性人格等,为了全面贯彻人才培养路径,可采用开展多元化校内计算机专业竞赛活动的方式。例如:计算机建模大赛、电子竞技比拼、智能机器人设计、社团模拟计算机联赛等。尽管提出的竞赛方式或竞赛内容不同,但其具备的共同之处是培养人才的实践能力与应用能力。

在开展计算机竞赛前,高校可鼓励学生积极参与,在海量参赛学生中择优录取,并增设初级赛、中级赛、晋级赛、半决赛、决赛等赛事。在竞技赛之前,要求参赛学生具备熟练的计算机基础知识表达能力,被淘汰的学生可选择参与晋级赛继续参加比赛,在晋级赛中评委不规定具体比拼项目,学生可完全凭借自身想象力与创造力自主选择设计项目,完成的设计成果只要具备新颖性或实用性,即可进入下一个竞赛环节。直到完成所有竞赛评选出竞赛中获取名次的前10名学生,并持续邀请其参与省级、国家级竞赛。总之,采用此种方式不但可以激发学生在学习中的竞争能力,同时,参与竞赛还可以有效地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及其与评委之间的交流能力,只有具备了上述提出的能力,才可满足服务区域就业发展需求,学生才能具备更好的就业能力,更加适应企业岗位的就业需求。

二、实践研究

笔者以某高校为此次人才培养研究的试点院校,以2个学年为一个教学实践周期,全面应用本文提出的创新应用型人才培养策略。经过一段时间的教学改革,取得的成果主要表现在下述几个方面:第一,课程体系的不断优化,切实做到了为学生提供完整的计算机知识学习框架。在课堂上,学生可跟随教师的教学进度完成专业知识点的学习;在课堂下,学生可依照课本章节内容完成基础知识点的预习。此种方式有效地提高了人才培养的质量与效率,进一步促进了教学目标的实现;第二,完善了校企合作交流平台的构建,有效地提高学生与社会全面交流沟通的能力,无论是学生或教师,均可通过平台进行直接交流。在此过程中,学生不但学会了怎样与人交流,同时,在操作平台时练习了计算机的操作步骤;第三,在创新型计算机实践基地中,学生可根据自身的就业选择与兴趣爱好,在不同项目基地完成实践活动,不但提高了学生的学习兴趣,而且锻炼了学生的动手操作能力。此外,根据学生的上机操作熟练程度,教师也可以进一步地掌握学生在学习中存在的问题,不断调整教学手段与教学使用工具;第四,组织多样化的竞赛活动在一定程度上拓展了学生的就业范围,并丰富了学生的就业求职简历,同样教师可在竞赛中综合学生的能力,对学生的发展提出建议,在提高人才培养创新能力的同时,提升教学的质量与效果。

三、结语

为了满足新时期社会行业的发展趋向,文章从课程教学体系、校内交流平台、实践基地、多元化活动等四个方面,开展了面向区域就业发展的创新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的深入探索。紧紧围绕当下信息社会对人才的需求方向,及时发展线下教学存在的问题与不足,实现学科与实践的相互融合。并以某高校为例,进行了一系列的教学实践活动,从教学效果层面分析,尽管已经取得了较好的成绩,但由于大数据发展速度十分迅猛,需要高校不断改良校内办学定位。在后期的发展中,将以培养师资队伍为教改的新方向,拓展信息获取路径,以此为依据满足学生群体的不同学习需求,实现创新型人才的有效输出。

免责声明

我们致力于保护作者版权,注重分享,被刊用文章因无法核实真实出处,未能及时与作者取得联系,或有版权异议的,请联系管理员,我们会立即处理! 部分文章是来自各大过期杂志,内容仅供学习参考,不准确地方联系删除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