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期刊杂志

高校师范生“校地合作”人才培养机制研究

时间:2024-06-05

文/孙海霞 王东

高校师范生的“校地合作”人才培养机制指的是师范生所在高校与当地政府之间的合作[1],高校“校地合作”是更好地发展师范教育事业的基础之一,能够有效调整师范教育与地方经济发展的关系,为教育事业创建更大的发展空间。师范类高校和当地政府共同建立一个教育与实践合作平台[2],其主要目的是将师范高校的研究成果和智能资源更加直接、迅速地向地方政府和地方学校输出,将高校师范生在校园里学到的理论知识与技术快速转化成社会经验,同时,帮助高校师范生更加快速地适 应当地就业情况。高校师范生“校地合作”一般有三种功能,即培养教育方面的人才、加强教育科研、完善当地社会服务,其中,当地政府在“校地合作”项目中发挥了关键作用,当地政府能够协助师范高校建设和运行好“校地合作”平台,助力高校提高师范生的培养质量,同时,能够促进科技与科研的紧密结合,促使高校师范生摆脱就业难题,实现毕业生就业率与当地经济发展的共同提高。

由于受到传统教育制度的影响,我国的师范教育并没有得到大幅度的创新发展,对于高校师范生的职前和职后教育仍然存在分歧。目前,高校对于师范生的职前教育,还仅仅是以师范院校的课堂教育为主,而师范生就业后需要接触的中小学并没有参与其中,这就导致高校师范生只能学到教育方面的理论知识,并不能得到实际教学经验的积累,因此,在就业前的实习过程中,师范生可能会完全不知所措,而且短的实习期并不能使他们快速适应就业环境。与此同时,高校对师范生的职后教育不够重视,通常情况下,师范生就业之后,高校的职业教育工作就结束了,这样完全不利于中小学的发展和师范生成为教师之后的成长,这种模式完全将师范高校教学与实际教育实践区分开,不能实现双方的合作共赢。所以,针对高校师范生的“校地合作”人才培养机制的提出是教育事业改革的重要举措,让当地政府与高校合作共建,将高校与中小学紧密联系,实现真正的教育共享。

一、培养机制的主要内容

(一)实现与当地学校共享资源

师范高校与当地中小学有着两种不同的教育资源,在教育理论方面,师范高校拥有高水平的教师团队和高质量的教育理论资源,无论是专业知识还是设备资源,都比中小学有更大的优势。而当地中小学具有高校所欠缺的一线教学经验资源[3],这些经验正是高校师范生所需要的。通过“校地合作”,首先,实现了师范高校与当地中小学资源的共享。一方面,师范高校定期开展针对中小学教育教学的研究研讨,同时,利用高校丰富的理论知识资源帮助中小学培训教师,提高其师资水平,从而提升当地教育事业中教师的教学水平和教学质量;另一方面,师范高校可以充分汲取中小学教师丰富的教学实践经验,将优秀的一线教师聘请到高校中,为高校师范生讲授更多的教学实践经验,并且参加指导高校师范生的教学实习活动,丰富高校师范生的教学实践经验;再一方面,当地中小学教师的经验传授可以让高校师范教师深入了解当地实际的教学模式与教学特点,以便高校师范教师及时调整教学方案,使教学更加有效。

(二)拓展职业认知

进行高校师范生“校地合作”过程中,能够打破传统的教学模式,提前让师范生了解到以后要面临的就业环境,也就是将高校师范生的传统大学学习模式转换成在学习中积累教学实践经验,逐渐适应教育专业相应的就业要求。师范高校与当地政府合作设立教育实习基地,面向的是高校师范生、高校教师、当地中小学教师。其中,主要针对对象是即将面临就业的高校师范生,为高校师范生提供教学实践平台,让师范生直观地感受当地中小学的教育现状,让他们了解到与在学校学习的理论知识完全不同的实际课堂教育形式,让高校毕业生拓展其对教育事业的职业认知[4],在实践中认清自身未来的就业形式,以便于在真正面临就业问题之前,提前调整好就业心态,转换角色,从而提升师范生的就业率。

(三)构建循环学习模式

传统的教学模式是先完成校园理论知识,然后进行实习培训等活动,通常情况下,学生的实习活动结束就意味着即将面临就业,学校的职责基本完成。而高校师范生的“校地合作”人才培养机制中的学习模式是一套循环的学习模式,首先,师范生需要完成基础的理论课程学习,之后,师范生在高校与地方政府的支持下,到当地中小学进行一段时间的教学实习,了解中小学的教学现状,并且积累一定的教学实践经验,完成阶段性实习之后,回到高校继续进行更深入的教育理论学习,结合之前的实际教学实践,将接收的理论知识转化成自己的见解,这就形成了教育体系的理论与实践循环学习机制[5],这一学习机制不仅能够加强高校师范生对教育的理解,也能促进师范生就业,提升其综合能力。

二、培养机制改进措施

高校师范生“校地合作”人才培养机制改善了传统单一的教学模式[6],将二者在教学与实践中建立了新的联系。另外,地方政府在这一培养机制中的作用十分重要,从传统的旁观者角度转变成了主导者角度[7]。第一,政府在师范高校与地方中小学之间担任纽带角色,促进双方之间的沟通联系;第二,政府在教学中起到了关键的监督作用,无论是对高校还是对于接收人都进行了督导;第三,政府夹在高校与地方中小学之间,起到了调和作用,协助解决双方的矛盾。而且,这一人才机制的培养最终受益的仍然是地方中小学与高校师范生,在循环学习中,高校师范生的实践经验增多,也对教学现状有了深刻的了解,有利于提升中小学未来储备教师的教学水平,从而提升整个学校的教学质量。这一人才培养机制仍然需要随着社会的进步不断进行完善,只有不断完善改革,才能培养更多适应当前教育环境的师范人才。

(一)加强教育教学实践基地建设

共同建设“校地合作”人才培养教学实践基地[8]是高校、当地政府以及当地中小学进行“校地合作”的重要培养平台,这一平台无论是在资源共享方面,还是在教学合作等方面都起到了关键性的作用。师范高校根据“校地合作”共建共赢的原则,积极主动地与地方政府及当地中小学合作,依靠政府的协助充分了解当地中小学目前的教学需求,并以此作为接下来对师范生指导的标准,经过指导的师范生能够更加符合未来就业中学校的要求,相当于为未来中小学培养了更多优秀的储备教师。在合作过程中,必须加强高校与当地中小学之间的交流,并且在实践培训过程中,应当建立长期稳定的教育实践基地,通过严格的选拔与协商,最终签约合作,保证长久的合作关系。保证高校师范生在进行实践培训过程中,教学综合素质能够稳步提升。

(二)增强各方主体合作的制度保障

保障制度是高校师范生“校地合作”培养机制中的重要保障工具。高效率的“校地合作”需要一个严格的组织作为基础保证。师范类高校和当地中小学确立共同目标,均是想要培养更加优秀的师范人才,同时,双方必须明确各自可以行使的权力和必须履行的义务,当地政府在其中协助制定各项科学有效的规章制度,进而保证高校师范生“校地合作”人才培养机制有效地进行下去。基于此,建立工作监督与领导小组,加强高校与当地中小学之间教师的职能分配工作,在双方之间建立密切联系,充分了解师范生的情况,同时,相互监督,为师范生能够受到最优质的培训提供保障。另外制订具体的“校地合作”管理细则,其中,包括共同教育目标、教育内容、教育方法、学生评价标准和教育经费来源等方面,以保证“校地合作”能够顺利进行,保障高校师范生得到最优质的培养,实现“校地”共同发展,合作双赢的目标。

三、结语

文章研究了高校师范生“校地合作”人才培养机制,论述了“校地合作”的主要运行模式,及其对高校、高校师范生、当地政府以及学校的作用,研究表明该人才培养机制能够促进师范人才的高效培养,帮助高校师范生提升就业能力,为学校培养优秀的储备人才。同时,为了使该人才培养机制适应就业形势变化,对其提出相应的优化措施,促使高校师范生的“校地”人才培养机制稳定且高效运行。

免责声明

我们致力于保护作者版权,注重分享,被刊用文章因无法核实真实出处,未能及时与作者取得联系,或有版权异议的,请联系管理员,我们会立即处理! 部分文章是来自各大过期杂志,内容仅供学习参考,不准确地方联系删除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