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期刊杂志

“1+X”证书制度下高职院校建设工程管理专业人才培养模式分析

时间:2024-06-05

文/袁嘉 韩永光

《国家职业教育改革实施方案》明确了职业教育是类型教育,任何一种类型教育都要有与其教育功能和活动特征相契合的培养模式和评价制度[1]。同时,还明确指出启动“1+X”证书制度试点工作,培养复合型技术技能人才。在此背景下,下文以高职院校建设工程管理专业为研究对象,探讨和分析建设工程管理专业的人才培养模式。

一、科学理解“1+X”证书制度试点工作实施的重要意义

(一)彰显职业教育是一种类型教育

《国家职业教育改革实施方案》明确指出:“职业教育与普通教育是两种不同的教育类型,但具有同等重要地位”。职业教育作为一种类型教育,本质上区别于普通教育。类型不同,当然,就需要与之相对应的办学模式、人才培养模式。实施“1+X”证书制度,在办学体制、人才培养模式等方面能更好体现职业教育类型应有的本质特征。

(二)有利于推进“1”与“X”的有机衔接,提升职业教育质量

在以往的职业教育人才培养模式中,学历证书的取得与“X”证书分裂开来。“1+X”证书制度的实施,有利于将“X”证书融入课程体系,深化教师、教材、教法“三教”改革,提升职业教育的质量,培养复合型技术技能人才。

(三)有助于推动校企合作,强化社会责任和使命担当

在“1+X”证书制度试点工作下,无论是高职院校还是企业都应清楚地认识到双元育人、协作育人的社会责任与使命担当。职业教育的知识具有即时性,需要顺应社会和企业人才需求的变化,培养复合型技术技能人才。因此,通过“1+X”证书试点工作,可推动高职院校和企业合作,进行信息的及时沟通,实现高职院校与用人单位的无缝对接。

二、高职院校建设工程管理专业人才培养现状

(一)专业课程教学与“X”证书培训融合度不足

从学历资格证书方面来说,目前,高职院校建设工程管理专业的人才培养目标主要是面向房屋与市政工程建设行业,培养具有良好职业素养和创新能力的优秀学生。因此建设工程管理专业的学生要发展成为掌握有关建筑与市政工程管理、施工技术与施工组织等方面的专业知识,做到“懂规范、能施工、会预算、善管理”,能胜任施工员、预算员、资料员、监理员等岗位的高素质技术技能人才。高职院校人才培养模式基本为“2+1”模式,即2年的在校学习+1年的顶岗实习,达到学分要求,并取得一个与建设工程管理专业相关的职业资格证书,就可以获取学历证书。

在职业资格证书方面,建设工程管理专业对应的职业资格证书有施工员、安全员、预算员、材料员等建筑九大员证书以及BIM证书等。但在考取职业资格证书的时候,学生需额外报名参加考前培训班,然后利用课余时间进行针对性的集中培训。而这部分培训学时并没有被纳入人才培养方案中。这说明,人才培养方案中的专业课程与职业资格考试内容没有很好地进行链接与融通,致使课证分离。甚至,还存在与某个职业资格证书对应的专业课程还未来得及开设,学生就渴望参加或已经参加该职业资格的考试,出现课落后于证的现象。

(二)专业课程考核方式较为传统,与“X”证书缺乏衔接

在课程方面,2年的在校学习包括通识课程和专业课程的学习。通识课程主要是培养学生的综合素养和综合素质。专业课程则分为专业基础课程、专业核心课程以及专业选修课程,通过学习专业课程的,有助于培养学生的专业知识、专业技能以及良好的思维方式。但无论是通识课程,还是专业课程,其考核方式一致,均为考试或者考查两种形式,只要学生通过考试或考查,即可修得学分。由此看出,专业课程的考核方式与职业资格证书的取得无必然联系,较为传统,没有突出专业课程特点。因此,在学生在已经考取职业资格证书的前提下,仍需要对其相应的专业课程进行学习。

(三)校企合作浮于形式,“1+X”证书制度缺乏保障

现如今,高职院校都十分重视校企合作,但企业的参与积极性普遍都不太高。企业对于校企合作缺乏认识,尤其是对企业在职业教育中发挥的重要作用和效益缺乏相关认识。不少企业认为校企合作就是单纯让学生到公司参加实习,安排一点简单的工作和任务,就完成校企合作的使命了,使得校企合作浮于形式。实际上,通过校企合作,是为了保证“1+X”制度的时效性和适用性,因此,企业应当承担起人才培养的社会责任。对于建设工程管理专业来说,如与建筑企业没有深度的合作,就难以制定切实可行的人才培养方案,难以为学生提供良好的实践平台,进而难以培养出符合社会与企业需要的高素质技术技能人才,而“1+X”证书制度的推广就难以保证。

三、高职院校建设工程管理专业人才培养模式的建议

基于“1+X”证书制度下,根据高职院校建设工程管理专业人才培养现状,文章提出以下几点建议。

(一)优化专业课程设置,有机融合专业课程教学与“X”证书培训

为了更好地提高建设工程管理专业的人才培养质量,可将专业课程的教学内容与“X”证书的培训内容有机结合起来,优化专业课程设置,形成模块化教学,如某几门专业课程对应一个职业资格证书。在人才培养方案课程体系建设中,专业课程与“X”证书相衔接的部分,则不再进行培训;与“X”证书未衔接的部分,则进行补充培训。由此,专业课程教育与“X”证书培训不再是两个独立的体系。并将“X”证书培训学时纳入人才培养方案,强化学位证书与“X”证书的关系,两种证书需要相互衔接和有机融合。

(二)改革课程考核方式,衔接“X”证书考核

改革课程考核方式,一是将“X”证书纳入课程考核体系,如当学生已经取得该门专业课程所对应的职业资格证书时,可免修该门专业课程,成绩采取直接认定的方式。例如,当学生已经考取施工员证书时,可免修施工课程,该门专业课程成绩直接认定为80分(考核方式:考试)或者良好(考核方式:考核)。二是将课程考核纳入“X”证书考核认定。若学生已经通过专业课程的学习,则可以认定与之相对应的职业资格考试部分为合格,避免因重复学习给学生带来的负担。若学生通过职业资格证书的剩余部分,就可颁发资格证书。通过这种考核方式的改变,不仅使学生既可以获得相应学分,又可以激励学生积极考取“X”证书。

(三)加强校企合作,推动“1+X”证书制度

“1+X”证书制度试点工作的实施,是学校与企业实行双元育人、协同育人的“跨界”合作[2]。要加强校企合作,推动“1+X”证书制度,首先要通过政策推动,对于建筑企业来说,可以把校企合作作为一项评定因素纳入到企业资质评定中,让企业承担起人才培养的社会责任和义务,化被动为主动。二是搭建规范的校企合作平台,建立起完善的校企合作机制和评价机制,以此来保障校企合作高效有序进行,提高校企合作人才培养的质量。三是通过校企合作平台,进一步丰富“X”证书的教学。通过聘请工程经验丰富技术骨干参与教学的方式,让企业老师走进课堂,将在实际工程中出现的各种各样的问题以及应对的方式方法分享给学生,往往学生很喜欢听此类“故事”。进而再向学生分享企业想要的是什么样人才以及具备何种技能等问题,提高学生对职业资格证书的兴趣,并逐步引导学生参加职业资格证书考试。

四、结语

在“1+X”证书制度下,高职院校建设工程管理专业的人才培养模式需要进一步的探索创新。在这一过程中,需要科学理解“1+X”证书的试点工作实施的重要意义,梳理建设工程管理专业现有人才培养模式的不足,不断地调整人才培养模式,让“1+X”证书制度掷地有声,加快培育出建设工程管理专业的高素质技能型人才。

免责声明

我们致力于保护作者版权,注重分享,被刊用文章因无法核实真实出处,未能及时与作者取得联系,或有版权异议的,请联系管理员,我们会立即处理! 部分文章是来自各大过期杂志,内容仅供学习参考,不准确地方联系删除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