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期刊杂志

“三力十化”:新时代高校就业指导工作的意义与有效途径

时间:2024-06-05

文/郭君伟 韩雅青

一、“三力”是开展就业指导工作的引擎

就业指导,就是由专门的就业指导机构帮助择业者确定职业方向、选择职业、准备就业、并谋求职业发展的咨询指导过程。根据国务院、教育部关于做好高校毕业生就业创业工作的相关文件精神,通过激发大学生就业的自主意识,促进大学生理性规划职业发展,鼓励学生在努力学习的过程中自觉地提高就业能力和择业能力。

(一)就业指导是高校就业工作的促进力

随着“懒就业”“慢就业”现象的日益增长,高校毕业生规模的不断扩大,加之国家经济下行,高校就业工作压力越来越大。

开展就业指导工作,通过课程、咨询、组织活动等手段,培养大学生的职业生涯规划与就业意识,帮助学生具备积极的就业心态,明确科学就业方向,提升就业技能与就业竞争力,推动就业工作目标的实现。

(二)就业指导是高校思政教育的契合力

高校思政教育内容丰富,目的是为了让学生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而就业指导工作中包含了对学生思想的引导与价值引领。很多学生在就业过程中存在就业期望值过高、择业观念偏差等问题,比如工作目标单纯地用工资多少去衡量、工作不能太辛苦等,针对这些问题,应进行思想政治教育,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职业价值观、就业观,找准自身定位,在努力工作中实现自己的人生价值和社会价值。

(三)就业指导是高校人才培养的推动力

在对学生就业指导过程中,可以了解学生掌握专业知识、具备专业技能等情况,将这些情况反馈给教学部门,有助于学校进行教学改革,及时调整课程体系和培养模式,提高办学质量,培养出更加适应社会发展需要的高素质人才[1]。在就业指导过程中,既可以让学生了解更多的国家政策、法律法规等知识,也可以帮助学生掌握礼仪知识、提升沟通能力、组织能力、表达能力等,这无形中也提升了学生的综合素质,提升了高校人才培养质量。高校应不断创新就业指导理念,将就业指导融入教育教学的各个环节中,为学生开展全程化和个性化的就业指导,进一步深化人才培养模式的改革提供动力。

二、“十化”是高校开展就业指导工作的有效途径

高校应高度重视就业指导工作,按照“教师全员参与、指导全面立体、学生全面受益”的原则,结合专业发展实际,充分调动师生的工作积极性、主动性、创新性,不断开拓新的工作方式方法,探寻有效工作途径,帮助学生具备积极的就业心态,树立正确的就业观,明确科学的就业目标,培养就业意识,提升就业技能,以务实求效的态度开展就业指导工作,实现学生充分就业、高质量就业。

(一)上下合力促进就业指导全员化

领导高度重视,统一思想,从上到下,齐抓共管,形成合力。就业工作是高校人才培养质量的体现,这就需要全校师生统一认识,共同努力,成立领导干部、任课教师、行政人员、辅导员、学生组织共同组成的就业指导工作队伍,还可聘请校友、专业人士或职场大咖担任“职业发展导师”,齐心协力,充分发挥各自的作用,开展就业指导,形成“领导带头抓就业,教师主动推就业,学生努力快就业”的良好局面。

(二)思想引导促进就业指导目标化

加强学生的思想引导,教育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和就业观,正确处理国家需要、社会责任和个人利益三者之间的关系,让他们真正认识到要以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事业为己任,减少“懒就业”“慢就业”现象,引导他们做好职业生涯规划,找准就业目标,学好专业知识,提升求职技能,实现学生充分就业、高质量就业的就业指导目标。

(三)政策宣传促进就业指导纲领化

就业政策是国家经济政策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为劳动者创造就业机会,为求职者提供具体的服务项目,保障劳动者就业[2]。针对不同的就业方向,国务院、教育部、各省市都有相应的就业政策,而且还会与时俱进,不断更新。学校应收集汇总适用于高校学生的就业政策,比如基层就业、研究生招考、创业等等,将就业政策作为开展就业指导工作的纲领,并积极面向就业工作队伍、广大学生进行宣传、讲解,有助于学生合理确定就业方向,少走弯路。

(四)健全课程促进就业指导职业化

生涯规划与就业指导课程是开展就业指导工作的主阵地。高校应健全课程建设,改进教学方法,改革教学模式,合理规划课程设置,培养教师团队朝着职业化方向发展。通过一课堂的讲授,培养学生规划意识,帮助学生探索自我、认知外部世界,并在此基础上决策行动,最终完成人职匹配的目标。课程教育是普及型教育,还应健全咨询服务,开展一对一的指导,点面结合,促进就业指导职业化[3]。

(五)加强培训促进就业指导专业化

开展就业指导工作,需要业务素质强和专业水平高的工作队伍。随着就业形势的变化,职场的发展,新技术的运用,就业指导工作队伍需要不断更新观念和知识,掌握就业新政策,才能更好地开展指导工作。组织相关教师参加校内外就业指导工作培训和工作交流等活动,到就业基地参观学习,去企业开展调研,学习专业知识,丰富指导形式,保证指导效果。

(六)高低兼顾促进就业指导全程化

就业指导工作的对象不只是毕业生,而是大一到大四,涵盖高年级和低年级的全部学生。对于低年级学生,引导他们积极参与学校生涯规划与就业指导课程与咨询,以及“生涯第一课”、生涯体验周等活动,培养规划与就业意识;通过新生入学教育、专业导论、认识实习、参观企业等活动了解行业、企业、职业,了解所学专业及发展前景,尽早明确就业目标。对于高年级学生,通过专业课的学习、科研项目、学科竞赛、专业社团活动等引导他们要具备专业技能;通过“职业发展导师”的交流指导,企业实习等提升就业技能,从而实现全程化就业指导。

(七)分类指导促进就业指导精准化

全面摸清学生底数,了解学生就业意向,建立学生就业台账。针对考研、考公务员、出国、择业、创业、应征入伍等不同就业意向的学生群体,分类开展指导讲座、交流分享等活动。深入调查研究,将往届生就业的相关数据进行统计分析,作为开展就业指导的依据。按照就业地、就业岗位等条件分省份、分需求建立QQ群、微信群,点对点发送相关信息,进行精准就业指导。加强对就业困难学生开展思想教育、就业心理辅导以及就业信息推荐,各学院建立帮扶台账,对建档立卡贫困家庭、身体残疾等学生配备就业导师,实行“一人一策”分类帮扶。

(八)凝练特色促进就业指导品牌化

目前,各高校就业指导部门都会有自己的就业指导品牌活动,比如“生涯规划月”“就业服务月”“团辅有约”“就业达人”等,在此基础上,还要鼓励各学院根据学院的专业特点、学生特点、就业特点等,开动脑筋,凝练特色,发挥学生组织的优势,打造自己的就业指导品牌活动[4]。通过学院就业指导品牌活动,增强学生对学生组织的认同感,对学院的归属感,有助于就业指导工作的持续开展。

(九)树立榜样促进就业指导标杆化

列宁说过:“榜样的力量是无穷的。”树立榜样有助于树立正确的人生理想,指引人生方向,探索奋斗轨迹。在就业指导工作中,充分挖掘各行各业、不同就业方向的优秀校友、就业先锋,通过线上线下多渠道宣传,组织分享交流活动,帮助学生明确自己的就业目标,明确自己的理想标杆,让榜样成为自己奋斗的动力和方向。

(十)完善平台促进就业指导网络化

不断完善就业网页、微信公众号等线上工作平台,开发新功能、开辟新版块,助力就业指导工作的开展。利用“互联网+”的思维,开发新功能,开展就业信息收集、统计、分析、推送以及学生就业情况的跟踪等;开辟新版块,利用微课堂、微视频、直播等深受学生喜欢的形式开展丰富多彩、深入人心的就业指导活动。

三、结束语

面对日趋严峻的就业形势,正确认识开展就业指导工作的意义和探寻有效的工作途径已经成为高校就业工作的重要课题。党的十九大报告提出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了新时代,作为高校,应该更加重视就业指导工作,调动全员参与就业工作,提升人才培养质量,不断开拓行之有效的工作方式、方法,保证就业工作的顺利开展,实现毕业生充分就业、高质量就业的目标,维护社会稳定与和谐,推进社会主义伟大事业的进程。

免责声明

我们致力于保护作者版权,注重分享,被刊用文章因无法核实真实出处,未能及时与作者取得联系,或有版权异议的,请联系管理员,我们会立即处理! 部分文章是来自各大过期杂志,内容仅供学习参考,不准确地方联系删除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