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期刊杂志

社会体育人才就业中的需求与就业矛盾探析

时间:2024-06-05

文/王彬彬

一、社会体育人才供需现状分析

(一)需求现状分析

随着我国经济的快速发展,健身市场的发展规模也在不断扩大。健身市场人才较为缺乏的岗位主要集中在教练、体育营销人才和咨询服务人员几个方面。根据调查可以发现,健身俱乐部以及会所等普遍都包含教练、体育营销人才和咨询服务人员的岗位。其中,健身教练主要是负责健身技能的输出,体育营销主要负责体育劳动和产品的销售,咨询服务人员主要负责对来访客户的接待工作和日常健身人员的接待工作[1]。除以上三个主要岗位之外,健身俱乐部以及会所还通常设有管理岗位和后勤岗位。管理岗位负责健身实体的正常运营,后勤岗位主要是做好后期保障工作以及服务工作。在具体的招聘中,主要以健身教练、体育营销以及咨询服务人员为主,这几种岗位在招聘人员的数量上远高于其他岗位。

一般来说,体育健身企业不同部门所需要人才的数量不同。在中小型健身企业中,对前台、销售以及教练的需求量更大。不同区域健身市场对人才的需求也不尽相同。健身企业要想获得更好的效益,就必须推出具有自身特点的产品和服务。目前的健身行业主要是针对青少年的身体素质培训上以及中青年人的增肌塑形,这些产品服务并不适合儿童和老年人。而儿童和老年人是健身市场两类有潜力可挖的人群,健身服务企业还可以考虑对儿童和老年人开设健身有关的场所。

(二)供给现状分析

就业倾向是指学生毕业之后进入部门或者是从事的职业。从调查中可以看出,我国社会体育指导与管理专业的学生在选择就业的观念和该专业目标的岗位有一定的差距,一般还是更倾向于收入稳定、社会地位比较高的行业。体育人才的就业倾向主要面向学校、体育相关的企业、其他事业单位等,对充满挑战、有较大发展和收入空间大的体育健身市场发展不利。目前,学校体育教师数量逐渐趋于饱和,政府机关单位门槛高,体育市场发展不断成熟,因此,更多社会组织和个人选择体育俱乐部就业或者自主创业。大学生就业的压力不断增加,有一部分学生选择考研,实现曲线就业。不同地区毕业生就业的去向稍有不同,对于体育生而言,主要的就业去向是学校、体育健身企业。紧跟市场经济的发展趋势,体育指导与管理专业的学生的择业方向从之前教师的倾向健身教练和体育销售人员的方向发展。

二、供需矛盾现状

(一)需求旺盛与高压低薪的矛盾

在经济发展和消费升级的共同驱动下,体育人才市场需求不断提升,但是在总体消费上水平仍较低[2]。因此,虽然体育锻炼者能够主动进行这方面的消费,但是持久性较差。实体经营中的健身会所对人才有着明显的需求,但是在各种环境面因素的影响下,依然难以维持长期盈利的状态。由于服务行业固有的特性,工作人员长期处于较为明显的压力状态下,工资待遇与社会同类行业相比还有差异。对于健身行业在人员招聘时,各个部门设定的工作待遇都比较高,还缴纳一定的保险和在业绩上的提成,收入的上线数字比较诱人,但是在实际工作中由于工作时间比较长,对身体的透支比较严重[3]。从事该职业的人员要有较强的抗压能力、健身技能以及较强的沟通能力以及服务意识,适者生存一直都是市场的必然形势。这并不是大学生所期望的工作环境,为取得个人进一步发展,大部分体育指导与管理专业的学生不得不选择转行或者以进一步深造等形式脱离该行业。

(二)需求旺盛与对口就业不足的矛盾

市场对人才一直有大量的需求,但是体育专业就业率与实际市场的需求间存在一定的差距,这也反映出高校培育的人才存在一定的不足。专业培训周期一般是四年,但是在实际实施存在很多的问题:第一,专业的基础课和核心课并没有特色,在拓展课上也比较缺乏新颖性,且对课程的设置不能满足人才培养的现状[4]。第二,对于实践教学不够重视,实践教学比较缺乏,使专业见习和实习不能高质量地开展,学生的服务能力以及服务意识比较差,从而在一定程度上影响学生就业的期望[5]。第三,学校的教学条件存在不足。有大部分学校缺乏专业的教师队伍以及所需要的硬件设施,盲目地开设该专业,使学生在专业的学习中并不能获取必要的专业知识以及专业技能。此外,由于部分学生没有牢固的专业思想,在行动上总是不积极,因此毕业之后步入社会常因难以适应市场的需求而转行。

三、提升社会体育人才就业率的途径

(一)坚持一专多能培养模式

各高校一直以来面临的主要问题之一就是学生的就业问题,学生的就业难问题迫使学校在人才的培育目标以及培育方案上进行调整[6]。如果培养目标太小,学生因专业水平低而难以选择到满意的工作岗位;如果培养目标太宽,专业特色无法突出,所以一专多能的培育模式成为了高校人才培养的有效方式。体育专业从成立以来,一直以培育体育技能型人才和体育经营管理人才为目标,其核心是培育学生的运动健身指导能力以及体育市场营销能力。因此,在专业核心的基础上,根据当地地域环境和特色灵活的设置课程,形成一专多能培养模式,可以使专业特色更突出,不仅拓宽了学生的就业面,也能够提高学生的就业率。

(二)引导学生树立科学就业观

目前体育专业在市场上的定位已经很明确,但是还存在学生对自身定位很模糊,在选择专业前对专业不了解,选择专业的主要目的是为了能够满足录取分数线。这反映出学生对该专业的认知比较浅薄,对就业前景比较迷茫。即使对就业目标比较清晰的情况下,很多学生对就业流动性大,收入没有保障的现象心存芥蒂,很多学生认为上大学就是为了找一份稳定可靠的工作[7]。所以在整个专业学习周期中态度比较消极,这将导致毕业之后进入社会面临一系列的问题。高校可以对健身市场的人员短缺以及发展前景进行分析,帮助学生树立专业意识和荣誉感;使在校学生对就业前景充满希望,促使他们主动学习专业知识以及服务意识,为以后进入体育健身市场做好准备[8]。

(三)校企联合创新人才培养方式

高等院校作为培育人才的主要场所,有责任、有义务为社会培育、输送更多的优秀人才。强化校企合作,能够为优秀毕业生和相关企业之间达成合作意向提供平台,通过多种形式的合作,不仅能够有效提升社会体育人才的实际工作能力,为学生提供不同形式的锻炼机会,而且能够引导企业更加全面地对大学生群体的实际能力深入认识,为后续的双向选择提供可靠的指导和建议。在目前校企合作中,除了传统的实习模式外,还可以通过商业类型的健身竞赛,将学校、市场、健身企业和学生通过立体化的形式纳入到统一体系中来,从而取得良好的培养效果。

四、结语

在健身市场规模的不断发展下,其对体育人才的需求也不断增加,但是相关专业的学生在选择就业的观念上与该专业的目标岗位有差距。由于大学生的就业压力不断增加,相关体育企业的人员收入比较低,很多学生在就业的选择上发生了变化,为了以后的生活需求选择了转行。本研究探析了社会体育人才的就业、择业现状,并对其中的供需矛盾进行分析,在此基础上设计了有效提升社会体育人才就业率的途径。尽管市场需求大,但是体育专业的就业率不高,使得学生在专业知识的学习上以及技能水平上不够积极,没有树立正确的就业观,因此,相关高等院校要坚持一专多能的培育模式,引导学生树立科学的就业观以及和校企联合创新人才培育的方式,从而提高体育学生的就业率,为社会体育人才的就业、创业以及市场的发展做出贡献。

免责声明

我们致力于保护作者版权,注重分享,被刊用文章因无法核实真实出处,未能及时与作者取得联系,或有版权异议的,请联系管理员,我们会立即处理! 部分文章是来自各大过期杂志,内容仅供学习参考,不准确地方联系删除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