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期刊杂志

高校创新创业管理工作机制研究

时间:2024-06-05

文/王培章 林飞

随着我国高校逐渐由精英教育向大众教育的转变,高校每年都在增加招生数量,有大量毕业生涌入求职市场。当热门岗位出现供不应求的现象时,如何更好地缓解大学生就业压力成为当前社会管理过程中的重要内容。为更好地解决这一问题,我国将“大众创业、万众创新”这一主题融入到新时期的建设之中,提出应将“加快建设创新型国家纳入到现代化经济体系之中”的重要观点,并着重强调“创新是建设现代化经济发展的重要支撑”,大力支持大学生开展创新创业活动。

一、当前高校创新创业管理工作机制存在的问题

我国高校已经开展了丰富多样的创新创业指导活动,对大学生创新创业能力的提升有一定促进性作用。然而,在取得这些成绩的同时,大学生创新创业能力的整体水平仍处在较低的状态——大学生毕业后仍然是以找工作为主,由于缺乏对创新创业活动的认识及胆识导致大学生不敢正确地面对创新工作,给高校继续开展创新创业活动带来了巨大的挑战[1]。

(一)缺乏建立有效的教师指导机制

目前,高校大学生在参加创新创业活动过程中处在自我奋斗的状态之中。在开展创业活动时,由于高校没有建立完善的创新创业指导机制,导致缺乏有经验的教师指导。学生创业过程中的成果产出或科技含量较低,甚至存在半途而废的现象。同时,由于学校没有组建成完整的创新创业活动机制,日常需要担负非常繁重的教学任务及科研任务,导致教师在指导学生开展创新创业活动过程中的积极性并不是很强。特别是对于一些高校教授和高水平的导师来讲,他们平时会将更多的注意力放在科研之上,对于学生的创新创业活动的指导意识较为缺乏。而对于一些年轻教师来讲,尽管他们有意识地引导学生开展相关的创新创业活动,但由于自身缺乏对应的实践经验同样导致在指导学生创业时也很难给予更好的技术指导。

(二)缺乏完善的创业激励机制

大学生在参与创新创业活动过程中的热情和积极性普遍较高,但这种热情度是短暂的。由于创新创业活动本身具有极大的挑战性,需要学生在长期坚持努力的过程中才能够最终获胜。然而这些却都是学生所欠缺的,很多学生在创业之初尚没有看到胜利时就已经放弃。以目前高校组织的一些“创新创业竞赛”为例,在刚刚进入到大学后很多大一的学生看到创新创业比赛的宣传时都会非常积极地报名,使得最初的报名申请数量非常的多。而当学校需要让学生制作出完整作品时学生会因不知如何开展而放弃。造成这种现象产生的主要原因与高校尚没有建立完整的创业激励机制有一定的关系。当学生在开展任何创新创业活动过程中以及在不同的创新创业阶段过程中无法接受到一些激励时,自然会对创新创业活动缺乏对应的吸引或关注度。

(三)缺乏与创业结合的教学机制

这个问题体现了教学环节的总体设置与学生创新创业实践活动相脱节的状况。尽管目前很多高校都已经将大学生创新创业活动纳入到对应的专业培训体系之中,然而大学生在开展学习过程中的主要精力仍然放在对各种专业知识的学习之上。学校在专业体系建设过程中没有真正的将大学生创新创业与该专业的教学活动结合在一。很多学生在学习专业的过程中无法及时把握该专业领域的创新创业技能,严重影响到学生创新创业活动的深入开展。

(四)缺乏完整的成果转化机制

大学生本身个性鲜明,学习过程中的自主性也很强。很多大学生都喜欢在日常学习和生活之余开展一些趣味研发活动,然而却很少有学生将自己的这些研发作品及时转换为创新创业成果,造成学生科研开发项目的脱节较为严重。究其原因,与高校没有建立完整的创新成果转化管理机制有着一定的联系。

第一,在学生参加创新创业比赛结束之后,不管学生是否获得名次,高校创业管理机制中没有任何回收比赛作品的规定,使得学生对这些自己创业过程中的作品的重视程度也在逐渐地下降。第二,高校缺乏对学生日常科技开发成果收集的管理意识,没有及时地将学生日常生活过程中的一些小科技创作作品收入到学校创新创业管理库之中,导致这些学生的一些小作品无法及时地转换成创新成果。第三,缺乏引导学生在开展创新创业活动中的市场调研活动。很多学生制作出来的科研成果都是市场上边缘化的产品很难被市场接受。其原因在于没有进行市场调研,没有针对市场中的相关问题进行有针对性的设计和探讨,这些问题的存在都与对应的管理机制不成熟有着紧密联系。

二、优化策略分析

鉴于目前高校创新创业管理工作机制存在的上述问题,要想更好地提升学生的创新创业能力,帮助学生在毕业后能够顺利地通过创业活动的方式实现就业这一目标,高校应制定出对应的优化管理机制,引导学生开展创新创业活动过程中增强学生的创业能力。

(一)建立教师管理指导机制

首先高校应建立有效的管理指导机制,让更多的学生在开展创新创业活动过程中能够接受更多指导教师的专业指导。建立创新创业教研室,结合每一位专业教师的自身实践经验及专业特长有选择性地将教师归入到创新创业教研室之中,让更多的教师通过将创业指导与日常教学等量替换的方式提升教师的指导欲望。第二,建立创新创业教科研管理系统,结合“强制+奖励”的方式引导教师开展创新创业活动。为了更好地挖掘教师的创业能力,学校应将培养学生参与创新创业活动强制的纳入到教师日常工作业绩及晋升职称过程中的相关考核机制之中,让每一位教师都意识到自己必须开展创新创业指导活动才能达到自己的一些基本职业需求,这样才能让教师进一步地开展创新创业指导工作。第三,学校应建立一套完整的教师指导学生创新创业活动的管理机制,对一些在日常指导和最终成果转换工作过程中做出一定成绩的教师给予一定的奖励,从而吸引更多的教师开展对应的创新创业指导活动。第四,建立定期培训计划,根据计划安排组织教师开展创新创业培训活动。与周边成功创业者建立紧密联系,鼓励教师与成功创业者建立起良好的合作关系,共同开展科技研发工作,让教师在不断学习与研发过程中积累经验,为指导学生提供持续不断的后备力量。

(二)建立创业管理激励机制

鉴于目前高校在引导学生开展创新创业活动过程中的奖励机制不完善这一问题,高校必须在完善创新创业管理机制的基础之上引导学生提升自身的创新创业积极性,确保学生在更加持久的创业活动的基础之上开展创业活动。

第一,学校应建立完整的能够刺激学生参与创业活动的激励机制,并将其分为两部分。第一部分是针对于第一次参与创新创业活动的学生。这批学生本身缺乏持之以恒的坚持精神,通过这一激励机制的建立能吸引学生持久参与创新创业活动的机制。第二部分是对于一些中途有放弃意识的学生建立一套完整的激励措施,吸引学生重新拾回创业兴趣。

第二,学校应建立一套合理的学生创业薪资机制,对于每一位进入到创业活动之中的学生都应给予一定的补助,将一些愿意创业的学生留住。随后通过建立创业薪资制度的方式吸引更多学生在开展创业活动过程中能够有一定的薪资资助,降低学生创业过程中的困难程度。

第三,建立创业奖励机制,加大对校级创新创业大赛和日常科技研发成果的奖励力度,从基层出发吸引更多学生投入到创业创业活动之中。

(三)建立专业、创业结合机制

鉴于目前高校创新创业活动与专业教学存在脱节的问题,高校应让教师在开展专业计划的编写时建立一套专业、创业结合的管理机制。机制中应涉及如下内容:

第一,学生在校期间应完成的创新创业课程及对应的结课要求,适当地增加一些“想得优秀必须获得校级创业比赛成绩”的条款,鼓励更多学生参与到创新实践活动之中。第二,在每专业核心课的教学大纲的编制过程中都应建立对应的专业创新创业能力提升的管理环节,让教师有意识地在教学过程中增设更多创业指导活动,提升学生的创业能力。第三,在毕业设计的考核过程中应将学生创新创业作为评判学生最终实践能力的重要标准,鼓励学生在不断的实践过程中加强自身实践经验,从而达到专业与创业相结合的目标[2]。

(四)建立科研成果转化机制

最后应建立完整的科研成果转换机制,将所有学生在创新创业活动过程中的相关成果及时收录并转换,让更多的学生的想法及科研研发迅速成为产品,并投入到市场之中,让学生对创新创业活动有更加深入的认识。

第一,教师应将每次学生参与创新创业大赛的活动作品整理在一,聘请专业团队对作品进行分析和市场调研,设计出一些产品后将其迅速转换为产品投放到市场进行销售,并将收入纳入到具体的学生激励管理之中进行使用。第二,教师应将学生的一些日常研发整理在一起,并评选出一定的奖项吸引更多学生开展科研研发。分析这些研发作品,评选出一些作品入围校级大学生创新创业比赛的正赛之中。第三,组建完整的调研团队,带领学生开展市场调研和产品宣传活动,加快科研成果转化的速度。

三、总结

要想更好地促进高校创新创业活动的发展,必须要在高校层面组建成完整的高校创新创业活动机制,并在这一机制的结构中不断融入新鲜血液才能够实现。然而目前大学生创新创业工作却面临着很多的问题,主要表现在缺乏有效的教师指导机制、缺乏完善的创业激励机制、缺乏完整的专业与创业结合的教学机制、缺乏完整的成果转化机制。为了更好地提升高校学生创新创业能力,高校及其教师应努力从搭建有效的教师指导管理模式、完善创业激励机制、促进专业与创业结合的教育机制及构建完整的成果转换机制四个角度进行创业管理优化。

免责声明

我们致力于保护作者版权,注重分享,被刊用文章因无法核实真实出处,未能及时与作者取得联系,或有版权异议的,请联系管理员,我们会立即处理! 部分文章是来自各大过期杂志,内容仅供学习参考,不准确地方联系删除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