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期刊杂志

浅析“互联网+”背景下高职院校创新创业教育走向

时间:2024-06-05

文/赵莹

近年来,随着各地高职院校招生数量的逐渐增多,大学生的毕业数量也在呈正比例增长,就业市场逐渐饱和,难以满足日益增长的就业需求,大学生的就业问题已经关系到社会的稳定。我们应该追根溯源,从提高大学生的就业能力出发,鼓励大学生在校期间积极创业。当前,依托“互联网+”的时代背景,信息化高速发展的有利时机,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就业观念,可以用创新创业代替就业,最大程度地解决大学生就业难的问题,维护社会的和谐稳定发展。

一、开展大学生创新创业教育的必要性

“互联网+”作为大学生创新创业的新载体、新机遇,对整个社会的创造活力和创新智慧都具有激发作用[1]。通过将“互联网+”新载体与大学生创新创业相结合,有效地激发出巨大的潜力和优势。

(一)提升大学生的综合竞争力

传统的课程教育,强调的是传授给学生某一种专业技能。传授的知识多局限于书本知识,在创新创业实践能力方面讲授较少。而随着“互联网+”时代的到来,就业需求和岗位要求已发生了量和质的变化,对就业人员提出了新的要求。信息化社会对当今大学生要求的是具有多种专业技能的综合能力。从自身的需要和兴趣出发,结合自身的专业特长,发挥自身潜能。引导大学生转变思想认识,积极应对“互联网+”带来的机遇和挑战。

(二)提高人民生活的幸福感

大学生的就业现状不仅是大学生个体的问题,而且是涉及到大学生这个群体、家庭,甚至可以说反映的是一种社会现象,需要社会各界给予足够的关注和关心。如果不能有效解决大学生的就业问题,就业问题逐年累积,失业率高,那么将会引出一系列的社会问题,影响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有效运行,最终将影响社会的安定和发展。因此,我们应积极把握当今“互联网+”带来的优势,努力探索出一套切实可行的教学模式。从提升大学生的创新创业能力入手,鼓励大学生自主创新、自主创业。政府、学校应提供一定的政策支持,例如创新创业的无息贷款和优惠政策等福利待遇,鼓励大学生参与到孵化园、双创园等一些项目中,发挥自己的专业特长,自主创业,解决就业问题,促进社会的稳定和发展。

二、“互联网+”背景下高职院校大学生创新创业教育存在的问题

(一)创新创业教育认识不精准

创新创业是建立在创新基础上开展的创业活动,不同于简单的创新或者创业,而是二者的有机结合。创新是一个民族和时代进步的灵魂,创新是创业基础和前提,创业是在创新基础上的延伸和拓展。因此,在“互联网+”背景下,要打破“互联网+”和传统行业相结合的现状。深度结合的关键在于创新。当前我国高职院校对创新创业教育的认识还不够全面、不够深入,缺乏系统、连续的理论和实践教育模式。大学生的创业项目多停留在餐饮、淘宝店等技术含量要求不高的行业,项目缺乏创新性,市场竞争力不高,没有良好的发展前景。

(二)创新创业教育师资薄弱

高职院校教师作为引路者,需对大学生的创新创业方面进行引导和教育,而高职院校的师资力量薄弱。一方面高职院校的大部分教师从高校毕业后,直接进入高职院校任教,普遍没有企业工作的经历,更加没有创过业,缺乏就业创业经验;且由于高校创业教育处在摸索阶段,就教师自身而言,缺乏创新创业方面的理论指导和学术背景;另一方面由于当前高职院校的创新创业才刚起步,教师自身缺乏创新创业教育方面的学术理论,无法提供行之有效的创新创业理论和实践教育模式。此外,“在未来的发展过程中,高校应当对当前的教育课程体系进行完善,将技术教育和创业技能教育相结合,在培养技术能力的同时保证学生的创业技能,保证学生的能力培养质量”[2]。

(三)教学模式过于陈旧

在高职院校课程中,受到传统教育理念的影响,理论课开设课时数远远大于实践课课时,对实践课重视程度不高,学生上课多集中在课堂听教师讲课,没有发挥学生的主动性;开设的实践课程也大多流于形式,一般限于简单的课堂练习和校园模拟,实践课开设的活动项目较少,种类较为单一,创新性程度不够高,学生自主参与的程度较低,有应付的成分,实践课实际达不到预期的效果。

(四)配套设施不完善

受政策方面的影响,高职院校在创新创业资金方面投入较少,导致开展的活动在形式上单一,活动的广度和深度都不够高,不具有连续性和延续性,在提高学生积极性方面效果较差。部分高职院校设立了孵化园、科技园,但是关注度较少,一些项目流于形式。

三、利用“互联网+”推进高职院校大学生创新创业教育的方向选择

(一)培养“互联网+”思维方式,深化教育改革水平

受传统的教师教、学生学的刻板方式影响,在高职院校中往往忽视了对互联网作用的充分认识。在开展创新创业教育的过程中,思想较为落后,没有充分将“互联网+”作为整合创新创业资源的工具真正地合理利用起来。高职院校要提高对网络技术的重视,进一步深化教育改革,在大学生中营造一个良好的创新创业氛围。从传统的教师教、学生学的围墙中跳出来,真正地将教学面向学生,以学生为主体,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主动性。同时,高职院校应结合本校的实际情况,充分发挥本校的专业优势,培养实用型、技能型人才。充分整合各方面资源,发挥“互联网+”提供创新创业资源的优势,并提供创新创业实践,更好地提高高职院校创新创业的水平,调动学生的积极性,营造良好的创新创业氛围。

(二)培养“互联网+”师资团队,提高创新创业教学水平

高职院校的教师作为知识的传道者、授业者、解惑者,在提高创新创业教学水平中,有着不可替代的作用。因此,培养一支具有“互联网+”思维的教师团队是至关重要的。进入“互联网+”时代,应具有“互联网+”的思维,在教学方式上进行改革,转变以往的教学评价方式,培养出具有实践性、复合型、技能型的创新创业人才。充分利用“互联网+”工具的优势,整合优秀网络资源。积极构建网络教育平台,通过线上线下相结合的方式对大学生进行创新创业培训,并且通过线下方式培养学生创新创业的实践技能。

(三)搭建“互联网+”创业空间,提高创新创业教学效果

高职院校要积极与校外企业沟通合作,努力地为大学生构建孵化基地和众创空间,给予大学生创新创业便利,使大学生在校外实践的过程中不断增强创新创业的能力和水平。在课堂教学之余,借鉴其他高校成功经验,积极搭建专为创新创业打造的网络平台。该平台可以集整合创新创业资源与学生互动答疑、全民创新创业于一体,学生通过注册进入平台,可以获取新近、全面的创新创业信息,交流互动,更加直观地学习他人创新创业的成功经验。学生在学习的同时,教师也可以同时在线进行培训,进一步提升专业素养,更好地思考如何地结合本校的专业特色和地方优势带领大学生开展创新创业活动。此外,高职院校应将“引进来”与“走出去”政策相结合,在政府的有力引导下,将高职院校的“互联网+”模式与地方企业的创新创业相结合,与科研机构的相结合,积极学习借鉴国内外创新创业教育的成功经验。

(四)加大创新创业投入,完善上层支撑

当前,国家政府高度重视大学生的创新创业,并出台了多项政策以及给予资金上的大力支持。在面向大学生创新创业队伍时,政府给予多项政策支持,比如简化相关的审核审批程序,减免部分的增值税。高职院校应充分利用好这一机遇,在现有政策和资金的支持下,积极加强对大学生孵化基地和众创空间的建设,完善各项配套设施。高职院校的招生就业处分化出专门的创新创业部门,及时了解国家的相关政策和地方信息,向学生传达创新创业信息,补充完善创新创业的科目,加强对学生创新创业技能的培训,帮助学生打造良好的创新创业的综合素质。针对创业的大学生,高职院校可以采取一些灵活的学籍政策,将一些线下课程改为线上课程的学习来获得学分,帮助大学生解决因创业而无法到课堂上课的情况,均衡创业和上课时间的分配问题。

(五)以赛促赛,提升创新创业实效水平

高职院校应积极组织学生参加省内、国内的“挑战杯”创新创业大赛,助推大学生创新创业。部分高校学院每学年都会组织学生积极参加各类全国和省内大赛,如蓝桥杯、CCF、学生创新创业训练计划项目、蛙页大赛等,以赛促学,以赛促教,以赛促改,调动学生的创业积极性,增强实践动手能力,激发学生创新灵感。同时,高职院校与地方企业积极合作,通过大学生参加顶岗实习、参与毕业设计等实践形式,努力提高大学生的实践动手能力,为日后的创新创业实践打下坚实的基础。此外,高职院校可以开展宣传类讲座,邀请当地创业的成功人士及优秀的学长学姐分享经验,贴近大学生的思想和日常生活,具有更为显著的激励效果。

当前,“互联网+”计划作为国家提出的重要发展战略,是一项长远而复杂的大工程。我们应看到在“互联网+”背景下对推动高职院校创新创业发展起到的积极促进作用。高职院校作为大学生创新创业教育的主体,积极开展创新创业教育,对于促进毕业生以创业带动就业、创业解决就业问题,提高大学生的综合竞争力,提升人民生活的幸福感,满足人民群众对美好生活的需要都具有重要的意义。

免责声明

我们致力于保护作者版权,注重分享,被刊用文章因无法核实真实出处,未能及时与作者取得联系,或有版权异议的,请联系管理员,我们会立即处理! 部分文章是来自各大过期杂志,内容仅供学习参考,不准确地方联系删除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