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4-06-05
文/刘思广
2020年初,新型冠状病毒感染的肺炎在我国各地蔓延传播,对我国社会经济的有序发展造成极大的影响。但是从目前来说,国内形势总体向好,但境外疫情发展趋势及国内“后疫情时代”的调整转折,为国家战略、人民群众生产生活带来新的机遇和挑战。稳定就业,是党和国家高度关注的工作,关系社会稳定和民生福祉,高校毕业生是我国历年来就业工作中的重要群体,当前形势为高校应届毕业生就业服务指导工作造成了极大影响。
近年来,国内外经济增长率均呈持续下行趋势,就业矛盾也日益凸显,“就业是最大的民生,要坚持就业优先战略和积极就业政策,实现更高质量和更充分就业”“做好就业这篇文章”,党的十九届四中全会上对就业工作做了充分阐释,应对国内民生发展现状,要实施就业优先的政策,创造更多就业岗位。稳就业、保民生是我国经济社会工作的重中之重。
新冠肺炎疫情使国内外的经济形势更加恶化,直接冲击民生稳定。***总书记在2月23日统筹推进新冠肺炎疫情防控和经济社会发展工作部署会上,提出要全面强化稳就业举措。“就业优先”是当前国内经济社会发展的关键,在疫情防控期间,各级政府要调整相应的政策力度,例如为用人单位减负、减税、增加岗位等,为应聘人员提供线上就业技能培训指导、调整人才引进政策等,同时对各高校进行政策倾斜,全力做好政策保障,推动高校毕业生就业创业。
2020届全国普通高校毕业生就业创业工作网络视频会议上,教育部公布的数据显示,本年高校毕业生预计达到874万人,做好他们的就业工作,是“稳就业”的重要组成部分,如果毕业不能就业、毕业不好就业,势必关系社会稳定。“要注重高校毕业生就业工作,统筹做好毕业、招聘、考录等相关工作,让他们顺利毕业、尽早就业”,按照***总书记的最新指示,高校要将毕业生就业工作作为当前阶段与疫情防控同等重要的工作,举全校之力抓好、促好。
近年来,高校毕业生就业压力明显增加,加之毕业生均为“95后”,从小生活成长的环境造就了较为多元、开放的就业动机和个性鲜明的就业特征,与当下用人单位及社会需求造成一定的“对抗”。受疫情影响,本年高校毕业生参与就业的状况较往年更不乐观,究其原因是由内外因影响共同造成的,从自身因素、用人单位角度和社会环境分析,呈以下特征:
从动机认知分析,多数“95后”学生择业就业中趋于自主化和多元化,对岗位性质要求、工作区域要求、薪酬待遇要求较高,认为大城市就业好、发展前景好、薪酬待遇高,忽视了刚毕业后自身素质是否与岗位相匹配,忽视了大城市中存在更多的精英(名校毕业、具备丰富工作经验等)与其同台竞争,学生对薪酬低、工作量大的一线岗位呈排斥心理。以笔者所在高校的航空类专业为例,按照培养规划,毕业后可在各机场、航空企业就业,从事机务维修、航线等工作,工作特性决定此类行业多属一线岗位,工作一定期限后方可升职或调往管理部门,部分学生认知不足、怕吃苦,对工作挑剔,忽略了平台机遇,错失了就业时机,造成高不成低不就的就业困境。此外,有部分学生选择考研、留学,甚至“二战”“三战”,延缓了就业时间,造成了当下毕业生特有的“慢就业”现象。而家庭条件较好的家长对子女溺爱,认为社会竞争压力大,不如在家歇几年,“反正不缺吃穿”,此类状况在高校就业工作中时有遇到。
从素质能力方面分析,当前大学生学业状况、专业理论掌握程度、技能实践水平等,是造成能否尽快就业的关键因素之一。教育部发布的相关本科大学生培养质量报告显示,全国高校中存在一定比例的学生学业不精通,“混学分”“混大学”是特定标签。2018年6月教育部召开的新时代全国高等学校本科教育工作会议上,陈宝生部长明确指出,“不抓本科教育的高校不是合格的高校”,要把本科教育放在我国人才培养的关键核心地位。前些年高校扩招、本科教育质量下滑,学生在校期间掌握的理论知识不扎实,在社交能力培养、团队意识养成、社会实践锻炼等方面存在缺陷,在一定程度上制约了学生就业。
随着科技发展,生产力提升和生产技术改进,各行业用人单位在招聘需求上,亦从传统的体能型劳动力需求转移至技能型、脑力型需求,高校扩招的后续影响也在逐渐显现,大多毕业生能力不强、技能不精,与用人单位生产力进步要求匹配度不高,导致相关单位更倾向技术型高职院校毕业生。
根据相关企业招聘数据显示,用人单位聘用本科毕业生更看重求职人的“就业心态”和“忠诚度”,工作能力、职业素质居于其次,将“德才兼备”作为用人第一标准,品德远胜于能力,希望应聘者具备长期在公司发展的态度品质,能力可以后续提升,而态度思想是从开始就决定了的。这也暴露出近年来有部分职场新人不能扎根稳定工作的原因之一。
本次疫情暴发给国内外社会民生造成极大冲击,引发经济衰退、国际化进程受阻等,较多企事业单位生产规模缩减、岗位需求减少。根据国内经济研究数据显示,目前中国外向型经济发展程度较高,每出现1%的波动下降,直接影响国内近20万人就业,特别是劳动密集型企业。
2020年庞大的毕业生群体与社会失业群体共同寻求工作机会,现实压力异常明显。我国社会结构转型期内,各行业对专业对口人才需求度、投入成本与效益产出比、求职总量与岗位总量相适应等问题,是当下需密切关注和解决的。
近年来,国家和地方出台了较多针对高校毕业生就业的利好政策,在实际落实上,应注意分门别类、精准招聘、精准投放岗位。从就业渠道分析,分为常规单位招聘、基层锻炼工作(如:志愿服务西部计划、农村学校教师特设岗位计划、大学生到农村任职计划、三支一扶)、参军入伍、参与国家和地方科研项目、自主创业、读研及国外留学、考取公务员及选调生等。
每一类型的就业渠道,党和国家均进行了顶层设计,维护和保障毕业生合法权益,地方政府、教育主管部门和高校要大力宣扬推进,讲清政策利好和重要意义,推动学生结合自身实际踊跃投入到相关类别的选拔中。
在新冠肺炎疫情影响下,本年国外就业或深造的机会概率大范围缩减,因此要对毕业生进行引导,并及时调整职业规划,同时结合当地形势采取灵活措施,做好“云招聘”。当地政府要对企业进行减租降税及贷款等相关政策倾斜,鼓励用人单位设置岗位,为校企牵线搭桥,促成多类型招聘会,引导学生和企业真诚互动、双向选择。
面对严峻的就业形势和国内外环境,各高校就业管理部门要加强领导,选齐配足就业专员、毕业生辅导员,联动开展就业服务保障。高校要对重点学生重点关注:一是想就业但无门路的毕业生,合理评估学生的综合素质,重点给予推荐并促成就业;二是不想就业的毕业生,要对其深入引导,讲清利害关系;同时与家长积极沟通,促进此类学生变被动为主动,尽早就业;三是针对家庭困难学生、心理问题学生、学业困难学生分类跟进,形成“学院领导——就业专员——辅导员——心理指导教师——专业课教师——家长”多方联动机制,共同帮助此类困难学生顺利毕业就业。
高校在特殊时期做好疫情防控,要树立大局意识,把解决毕业生就业作为为国分忧、维护社会稳定的重要工作来抓。在就业工作中要落实“一把手”责任制,研究奖惩制度,对贯彻执行到位的专业院系应予以褒奖,对不能履职尽责、不能全面为学生服务着想的应处理整改。在争取更多岗位的工作上,高校要发挥产学研合作单位、校友资源、教师资源等,加强合作沟通为毕业生拓展更多适合岗位。
最终就业工作的成效最终要在毕业生身上得到体现,实施就业指导和生涯规划前置策略,可以让学生在进入大学后就接受到专业的就业规划指导,树立正确的就业观。辅导员和就业指导工作人员要注重学生思想教育,特别是在疫情防控时期,要让学生端正思想,明确认识到求职就业既可实现人生抱负,也可为家庭、为社会做贡献,并能结合国内外形势和自身实情积极调整求职策略,主动出击获取适合自身发展的工作岗位。
“稳就业”即是“保民生”,在特殊时期重视高校毕业生的就业工作,是党和国家的重要工作部署,各级教育主管部门和高校责无旁贷,在推动学生就业过程中,注重“政府——学校——用人单位——家庭——学生”联动的措施,是当下稳扎稳打做实就业工作的关键,必须得以贯彻落实。
我们致力于保护作者版权,注重分享,被刊用文章因无法核实真实出处,未能及时与作者取得联系,或有版权异议的,请联系管理员,我们会立即处理! 部分文章是来自各大过期杂志,内容仅供学习参考,不准确地方联系删除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