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期刊杂志

多项政策共助『二孩』

时间:2024-06-05

周数

多项政策共助『二孩』

周数

2011年11月,我国各地全面实施“双独二孩”政策;2013年12月,我国实施“单独二孩”政策;2015年10月,党的第十八届中央委员会第五次全体会议公报指出:坚持计划生育基本国策,积极开展应对人口老龄化行动,实施全面“二孩”政策。今年,我国全面开放“二孩政策”,更好地满足了群众的生育意愿、促进了家庭和谐,也有利于促进社会经济持续健康发展。短期看,将直接带动住房、教育、健康、家政及日用品等方面的消费需求。长期看,对经济增长的正效应更为显著。同时这一政策的推行引起了社会的热议,全面“二孩政策”意味着2016年起,即将有更多的新生儿的诞生,许多旧有政策条例、公共设施也要紧追其上,做出巨大的变动与改造。在2016年3月两会期间,孟晓驷委员代表全国妇联建议:激发再生育愿望先解后顾之忧。

完善全面“二孩政策”配套措施需合力推动,一起看看党和政府怎么解决“两孩政策”放开的后顾之忧。

婚假、产假有变动

婚假、产假的长短备受关注,我国的准母亲普遍遇到一个问题,那就是在生完孩子后没多久就要去上班。短短的产假,坐月子就去了一大半,身体还没有恢复过来每天不仅要上班,处理单位上的事情,还要每天回家带孩子,哺乳,有时根本没有精力和时间去照顾孩子。现在很多育儿家庭都是让老一辈,孩子的爷爷奶奶带孩子。

2月19日,福建省十二届人大常委会第二十一次会议开幕,这次会议表决通过了《福建省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关于修改〈福建省人口与计划生育条例〉的决定》。在旧的《福建省人口与计划生育条例》中:机关、企业事业单位工作人员晚婚的,婚假为十五日;晚育又领取独生子女父母光荣证的,女方产假为一百三十五日至一百八十日。而不属于晚婚晚育的夫妻,婚假仅有三日,产假九十八日。至此,备受关注的“晚婚”“晚育”两个词成为历史,对与全面两孩政策不协调的奖励与保障的条款,修正案草案也进行了修订,删除了对晚婚晚育夫妻、独生子女父母进行奖励的规定。修订后的《福建省人口与计划生育条例》(以下简称《条例》)规定,依法办理结婚登记的夫妻享受婚假十五日;符合本条例生育子女的夫妻,女方产假延长为一百五十八日至一百八十日,男方照顾假为十五日。

婚假与产假的延长给夫妻生育二孩提供了最基础的保障。延长的产假让准妈妈们拥有更多的时间去调理自己的身体,并且有更多的时间陪伴照料自己的孩子。

2016年3月8日十二届全国人大四次会议新闻中心就“实施全面两孩政策”的相关问题回答中外记者的提问,国家卫生和计划生育委员会副主任王培安回答到:生“二孩”的夫妻可以获得延长生育假的奖励。在延长女性产假的同时,也制定了7至25天不等的配偶陪产假,就是妇女生孩子期间,丈夫可以享受7到25天不等的陪产假,鼓励支持家庭发展。

婴幼儿托幼机构得建立

据了解,现在大多数公办幼儿园都不招收0至3岁的幼儿,虽然有部分民办托幼园所提供3岁以下幼儿的照顾服务,但大多数收费较高、服务时间短、服务质量不高等问题,高收费却提供不了好的服务,这让许多家长不放心的将自己的孩子送到这些托儿所里。“二孩政策”的全面开放,建立高品质的托儿所也是当务之急。

在《中国妇女报》中有这样的一些数据:第三期中国妇女社会地位调查显示,近10年来,随着公办托幼机构的减少,城镇家庭中孩子3岁以前入托儿所或幼儿园的比例仅为0.9%,白天主要由母亲或祖父母照料。由于正规的公立托儿所的稀少,许多女性不得不牺牲自己的工作,在家带孩子,尤其是“二孩政策”的全面开放,最先进入生育高峰的年龄段集中在1970至1980年出生的夫妇,有部分夫妇属于高龄夫妇,其父母不一定有精力再去照顾第二个孙子,“二孩”也成为他们的“甜蜜的负担”。父母年迈,自己工作繁忙,孩子只能交给托儿所。

国家卫生和计划生育委员会主任李斌针对即将发生的现象解答到:增加相关的基本公共服务,合理配置幼儿照料、学前教育和中小学教育等公共服务资源,满足新增加的公共服务的需求。在这方面,教育部门已经在做安排。各地要推进三岁以下婴幼儿托幼机构的建设,鼓励以社区为依托,兴办托儿所,也鼓励女职工集中的单位恢复托儿所。另外,可以考虑将现在的幼儿园向下延伸一下,通过幼儿园来直办托儿所,支持女职工休完产假一段时间以后能够回到工作岗位上去。

公立幼儿园的增加以及社会举办普惠性幼儿园,个别单位恢复建立托儿所,给二孩的父母减轻压力,公共服务跟上,才能使得政策得以更好地实施。不仅幼儿园数量需要增加,接下来的中小学教育也要随之作出相应的措施,培育更多高素质教师,来应对未来教育问题。

公共场所“母婴室”

“二孩政策”的全面开展,“母婴室”建或不建在网上引起了热议。部分网友十分支持“母婴室”的建立,认为这是一个人性化的建议,但也有部分网友认为这只是太过“矫情”。

在2016年两会上谭晶化身“新生母亲”代言人,提出《关于城市公共场所建设和普及标准化母婴室的建议》。初为人母的全国人大代表、著名青年歌唱家谭晶在会上说:“在孩子的哭声中狼狈地寻找隐蔽的角落、用大衣遮挡或者让家人打掩护、抱着孩子躲到气味难闻的厕所……很多初为人母的年轻女性在公众场合哺乳时都有过这种尴尬的遭遇。由于目前我国大多数城市的公共场所母婴室设施并不完善,甚至许多场所还未设立母婴室,使得越来越多的育龄妈妈们在公共场合频频遭遇‘哺乳’尴尬现象……”其实不仅是公众场合,有时在办公室也会遇到这样尴尬的现象,许多妈妈在上班间隙休息时间只能到厕所里,坐在马桶上挤奶,又或是躲在自己办公桌下挤奶,有时还会尴尬的遇到不知情的同事,经常遇到干扰。“母婴室”除了哺乳,妈妈们还可以在里面给孩子们换尿布等等,妈妈们不用带着孩子们在公共厕所中更换,避免了里面孩子的尿布还没换完,门外想要如厕的旅客就着急地拍门的情况。

谭晶在建议中提出:应通过立法明确,在公共场合哺乳是一个母亲的基本权利,并对拒不执行哺乳法规的单位和企业进行处罚。同时建议由卫生、工商、交通、规划、建设等部门联合制定明确的建设标准,在具体落实方面出台细则,明晰管理规范,制度上墙,避免母婴室“有名无实”,加强日常管理优化环境卫生,并对公共场所工作人员进行定期培训,增加服务引导的人性化。

母乳喂养是全世界提倡的一样方式。而现代女性,大多也不可能像过去一样在家大门不出二门不迈。一旦哺乳期妈妈外出,就会涉及公共场所哺乳的尴尬境遇。建立母婴室只是为哺乳期妈妈提供一个相对比较隐私的角落。如果在公共场所哺乳,恐怕会引起一部分人有伤风化的言论。在企事业单位也应该设置母婴室,保证母亲给孩子的哺乳。给准备生育“二孩”的准母亲放下心理负担,同时也保证了“二孩”的健康。

医疗机构也要跟上步伐

研究表明当怀孕妇女年龄大于35岁时,身体对于疾病的耐受性和自愈能力减弱,一旦发生妊娠并发症及妊娠并发症预后较差,容易出现不良妊娠结局。福建省人大代表、厦门市海沧区副区长欧阳丽娟日前在福建省十二届人大四次会议上呼吁,开展再生育服务,对生育“两孩”的高龄育妇给予关心和优待。

欧阳丽娟建议:开展再生育门诊。35岁以上的女性可先做生殖评估,适合生育的,再进入正常怀孕程序。对已实施长效节育措施,又符合再生育的对象,应免费实施取环和输卵管复通术。做好围产保健。高龄孕妇妊娠期易发糖尿病、高血压疾病等妊娠期并发症及妊娠并发症,严重者会危及孕妇和胎儿的生命健康。妇幼保健机构对建档的高龄孕妇应该重点跟踪,做好血压血糖监测,控制体重增长,确保高危对象安全分娩。加强产前筛查。出生缺陷的发生几率随产妇年龄增长将成倍增加。开展孕中期排畸筛查、产前筛查、产前诊断尤为重要。医疗机构应提供免费唐氏综合征、四维B超等必要的出生缺陷筛查以及免费叶酸增补预防神经管缺陷等项目,落实预防艾滋病、梅毒和乙肝母婴传播项目工作,积极治疗对生育有影响的疾病,保障新生儿的健康。

在今年两会上就明确回答了:要加强妇幼保健的服务能力,健全服务网络,增加妇产科和儿科的床位,特别是完善职责分工,推广母子保健手册,在妇幼保健机构开展一条龙的保健服务。加强危重孕产妇和新生儿的救治能力,保证母婴的安全。

国家卫生和计划生育委员会国家卫生和计划生育委员会副主任马晓伟在答记者问时回答到:全面两孩政策放开以后,国家卫生计生委根据我国目前高龄孕妇的情况,以及现有产科医疗服务能力的状况,对这样的工作做出了具体的安排:

第一,我们准备在“十三五”期间扩大产科的床位,建立省市县产科的一整套服务体系,增加床位。同时,进一步采取特殊政策,加强产科医生和助产士的培养。

第二,我们正在做的,是做好高龄孕妇的风险评估和健康检查工作。对高龄孕妇摸清底数,建档立卡,随时观察孕妇在怀孕过程中可能产生的一些问题,特别要高度注意高龄孕妇和有可能出现的并发症。

第三,医疗机构要充分做好准备。我们在2017年以后,要在省一级建立高危孕妇的急救中心,要在市县建立高龄孕产妇和新生儿的急救抢救病房,加强ICU的建设,同时加强病人的转移和绿色通道的建设和管理,充分保障我们有能力做好高龄孕妇生育的工作等。

对于准父母来说,儿童医疗救助也是他们十分关心的大事。李斌指出:到2020年力争招生儿科住院医师三万名以上。在“十三五”时期,国家把增加儿科医疗资源的供给继续作为体系建设的重点,加大投资力度,力争实现每个省区市都能有一所儿童医院,常住人口超过300万的地级市设置一所儿童医院,二级以上的综合医院都要设置儿科,县级的公立医院和儿科需求量比较大的城市的公立医院也要设置儿科病房。每个省市县都要设置一所政府举办的标准化妇幼保健机构,将儿童家庭作为基层全科医生、家庭医生重点签约的对象。加强儿科人才的培养。这也是总理在今年的报告中提出的一个要求,要医教协同、联手解决。

有相应配套的医疗政策才能给准父母们更多的保障与安全。二孩政策的全面开放即将带来的不仅是人口数量的变化,更多的是挑战,配套政策的投入实施将给社会带来巨大的变化。

免责声明

我们致力于保护作者版权,注重分享,被刊用文章因无法核实真实出处,未能及时与作者取得联系,或有版权异议的,请联系管理员,我们会立即处理! 部分文章是来自各大过期杂志,内容仅供学习参考,不准确地方联系删除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