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期刊杂志

多元化的求职观

时间:2024-06-05

黄硕旻

多元化的求职观

黄硕旻

根据调查统计显示,2015年的应届毕业生达到749万,比去年增长了22万,达到了一个历史的新高。而随着人数的增加,毕业生的就业压力随之水涨船高,“慢就业”一族也开始成为一个显著的现象受到大家的关注。

与忙忙碌碌奔走在人才市场的毕业生相比,“慢就业”族选择了放缓脚步,游学、创业考察、在家陪伴父母。从快节奏的求职到慢节奏的等待,折射出了大学生的求职观正从单一走向多样化。

生存压力下的无奈

“还是先找工作安心点。”面对采访,王力回答道。在采访的过程中,笔者发现,持有与小王一样想法的毕业生为数不少。相对于在校的生活成本,毕业之后的生活成本有着明显的提高,这对于一些经济条件并不宽裕的毕业生来说是一个巨大的压力。看到马不停蹄奔走于招聘会之间的同学们,王力的内心是焦急的,生怕自己是被落下的一个。

对于许多外地学生来说,尽快获得一份工作才能让他们留在当地。现实的压力让许多毕业生在工作的选择上更加的务实。据统计,在已经入职的2015年应届毕业生中,专业对口的只占到了60.6%,其中较高的都是一些需求专业技能的职业。

王力最终选择了一个跟自己专业有些差距的应聘岗位,在投递了简历之后,面对笔者的提问,他回答道:“之前还想着应聘一些对口的岗位,结果去面试的时候有许多学历更高的人也参加,感觉压力有点大,只好放低点目标了。”王力还告诉我们,相比较而言,这家公司的起薪虽然不高,但是工作够努力的话,提成收入加上起薪将会比之前的工作更高。可见,薪酬的高低的影响要远远大于专业对口的影响。

尽管随着各项措施的不断出台,公务员热开始得到降温,但是应届毕业生对于这些岗位的热度却还是很高的。在智联招聘公布的《2015年应届毕业生就业力调研报告中》我们可以看到,应届毕业生的求职意愿中,国有企业、事业单位、国家机关占了非常大的比重。在毕业生看来,稳定的薪资和较高的福利待遇是吸引毕业生的一个重要的条件。

求稳定、求福利,这成为了许多应届毕业生在求职路上的第一选择,也是当今毕业生求职市场最大的一批群体。

自我价值的实现

手握一叠简历,林强自信满满地走进了人才市场。现在的公司数量繁多,可选择的空间很大,他更看重企业是否注重创新与个性的展现。“学校的招聘会、还有人才市场,了解工作岗位的渠道更多了。多了解才能找到合适自己的机会。”

相比起王力,林强参加的招聘会场数不多,投递的简历数量也不多。对于笔者的疑问,林强答道:“在投简历的时候,我比较注重企业的文化是不是鼓励我们创新。”根据调查显示,“有助于个人发展的管理团队”、“鼓励、尊重个性的文化”等选项成为了毕业生选择雇主的前几位。“有创新精神的企业才能够有很好的成长空间。”林强笑着告诉我们。

与奔走在各大招聘会之间的人群相比,2015届毕业生中创业人群的数量开始有了很大的提升。根据《2015年应届毕业生就业力调研报告》来看,2015年的毕业生创业比例为6.2%,相比去年的3.2%,我们可以看到明显的增长。

相较过去而言,越来越完善的创业激励机制和创业指导让创业的门槛进一步降低。在这份调查报告中我们可以看到,在这些创业者中27.4%是为了实现自己的理想,20.8%表示创业是自己的兴趣所在,此外,19.3%的毕业生选择创业是为了挣钱,自由也是大学毕业生选择创业的一个重要理由。理想、兴趣、财富、自由都凸显出新一代大学毕业生强烈的自我意识。

追求自由、追求创新成为了许多“90后”应届毕业生的诉求。在这种诉求之下,也有一部分人选择成为自由职业者。作为一个设计师,李媛从大三开始就接到很多的设计委托。而随着知名度的提高,她也收到越来越多的设计委托。而习惯了自由的李媛也无法适应朝九晚五的坐班制度,索性在毕业之后成立了一个自己的个人工作室,成为了一个名副其实的自由职业者。

随着自由、创新成为新一代毕业生的追求目标,传统的就业观念也开始受到了冲击,彰显个性成为了新一代求职者的标签。

在等待中选择

与往年不同,在不久前的一次校园招聘会上,到场的毕业生人数相较往年来说有明显的下降。在采访的过程中,笔者发现,对于毕业找工作,许多学生并不着急。对于工作,“有合适的就找,没合适的就边写论文边学车,家里也不着急”。“慢就业”成为了一个较为显著的现象。

相较于匆忙找工作的群体来说,“慢就业”一族在家庭条件和经济压力上较为宽松。对于子女的工作,父母并不着急,希望子女有一个稳定的轻松的工作,这种观念也影响了他们的子女。

与林强和王力不同,李辉并没有投身到寻找工作的大军之中。“我父母希望我毕业之后能回到家乡去发展。”来自吉林的李辉告诉笔者,他并不急着在毕业前找到工作,打算之后回到家乡找一份稳定的、压力不大的工作。据了解,许多在福州上学的外地的学生与李辉一样,选择了回到家乡发展事业。

除此之外,还有一部分毕业生则是对工作条件不满意而选择了“慢就业”。来自南平的刘丽告诉我们,她曾经在一所公司上过两个月的班,担任销售专员。“底薪只有两千出头,经常需要出差加班,太辛苦了。”在工作期间,一直入不敷出,要自己承担房租、水电和三餐等费用,每个月还需要向家里要钱。在工作了一段时间之后,刘丽看不到发展的出路,感觉付出与回报不成正比。

与刘丽一样在上班之后又选择辞职“慢就业”的人不在少数。“公司发展前景不好”、“个人提升空间不大”、“工作环境不好”等原因成为了这一类人群的心声。除此之外,许多父母也对孩子的择业产生了很大的影响,许多家长生怕孩子受骗、工作环境艰苦,从而间接地造成了一批“慢就业”族。

除了以上两类人,“慢就业”一族中还有一个群体。他们选择了游学、远行、支教等活动,来放慢自己求职的脚步。

在笔者的母校厦门大学嘉庚学院,2014级的毕业生郭玉没有参加工作,而是选择了远行。在今年的“4·25”尼泊尔大地震时,她恰巧到达了首都加德满都。亲眼见证了灾难的降临,打乱了她的计划,也让她留在了当地进行赈灾。通过募捐,她将生活的必需品送到了需要帮助的人们手中。在这个过程中,让这个勇敢的女孩看到了许多生离死别,也让她获得了一次精神的洗礼,让她的旅程更加充满意义。

在这个快节奏的社会之中,“慢就业”就成为了一个处处唱着反调的行为。不论是职业选择的不满还是远行支教的精神升华,都体现了新的一代求职者对于自身诉求的勇敢表达。

求职观:如何选择工作

在过去,求职观的形成大多受到社会的影响。一份薪酬高、稳定的以及具有一定社会地位的工作受到大家的热捧。公务员、国企和事业单位成为了求职者的首要选择。而随着社会经济的逐步发展,市场化改革的不断推进,对于人才的需求也与日俱增。在求职的道路上,毕业生的求职观也越来越多地受到家庭条件、教育水平和社会选择的影响,呈现出多元化的选择。

作为新时代的求职者,面对众多的机遇与挑战,首先要确立适合自己的求职观。正确的认识自身的能力是首要目标。在求职的过程中,过分高估或者过分低估自己都是不可取的,前者容易因为能力不足而被用人单位拒绝,而后者则可能失去许多机会。

除此之外,在求职的过程中还要考虑到自身的经济条件、家庭状况等方面,先就业还是先择业不能一概而论。一份成熟的职业规划最重要的是能够体现自己的个性和成长性,不论是直奔主题还是曲线救国,一切都是为了职业规划而服务的。

当然,求职观也不是一成不变的,它需要不断的完善。在一份调查报告中显示,87.6%的受访者在求职过程中就业观发生了变化。具体体现在薪资要求(43.3%)、企业选择(39.7%)、专业潜力(39.5%)、就职地区(33.2%)、创业意愿(27.9%)和户籍要求(11.6%)等方面上。方方面面的困难会一步步打磨我们的求职观,只有不断变化才能够适应需求,获得我们自己想要的工作。

面对求职路上的无数难题,我们要做的就是了解自己,坚持自己的个性,找到成长的途径,才能在求职的道路上少一分失败,多一些成功。

(应受访者要求,文中出现姓名均为化名)

免责声明

我们致力于保护作者版权,注重分享,被刊用文章因无法核实真实出处,未能及时与作者取得联系,或有版权异议的,请联系管理员,我们会立即处理! 部分文章是来自各大过期杂志,内容仅供学习参考,不准确地方联系删除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