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4-04-24
张薇
摘 要:文化消费是文化市场繁荣发展的动力源泉,在文化领域开展供给侧结构性改革,通过供给改善需求的方式提高文化产品和服务的有效供给,能极大地提升文化资源的开发利用效率,释放西安文化产业新产能,进而带动新一轮的消费结构升级,对缓解文化市场供需矛盾,促进文化产业发展意义重大。
关键词:供给侧改革;文化消费;西安文化市场;文化产业
中图分类号:F127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3-291X(2016)24-0046-03
供给和需求是市场经济亘古不变的主题,供需关系的不断变化及平衡是市场得以运行的基本动力。在经济演化的过程中,供给侧和需求侧相互影响,共同影响着经济增长的速度和质量。近年来,随着经济整体下行压力的增大,我国经济发展已经进入了新常态,侧重需求管理的经济政策效果正在逐渐减弱,从供给管理角度调整结构、稳定增长,以新供给带动新需求,进而促进新增长正变得日趋紧迫。2015年11月,***总书记在中央财经领导小组第十一次会议上强调,在适度扩大总需求的同时,着力加强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标志着我国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已经拉开了帷幕。文化消费作为带动文化产业发展的恒久动力,是衡量一个国家或地区经济社会发展和精神文明素养的重要标尺,在政治文明、经济文明、社会文明、文化文明和生态文明建设中肩负着至关重要的作用。推进文化领域供给侧结构性改革,通过供给改善文化消费需求,是新常态下我国文化产业转型升级、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必然要求。
一、文化消费是文化市场繁荣发展的内生动力
(一)文化消费是满足精神文化需求的基本途径
美国心理学家马斯洛将人的需求分为生理需求、安全需求、社交需求、尊重需求和自我超越需求五个阶段,当低层次的物质需求得到满足后,人们就会开始追求更高层次的精神文化需求。改革开放以来,随着社会经济的快速增长,我国居民物质生活水平大幅提升,人们对物质生活提出更高要求的同时,也更加关注内心层面的精神需求。文化消费是人们满足自身精神文化需求的基本途径,通过有选择地在文学、教育、艺术、科技、旅游、体育等领域购买文化产品和服务,人们可以开阔眼界、增加阅历、陶冶情操、愉悦身心,从而达到自我发展和自我实现的目的。文化消费反映了个人在精神文化领域的内在深层次需要,同时也是一个社会精神文明和物质文明的真实反映。扩大文化消费不仅能带来巨大的经济效益,还能潜移默化地实现社会教化的功能,因此能有效提高社会整体文化素养和精神内涵,推进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
(二)文化消费是文化市场繁荣发展的重要保障
文化消费是受人文历史环境影响而逐渐形成的一种惯性消费,是物质消费和精神消费的统一体,具有较高的收入弹性。当物质生活难以维系的时候,人们最先舍弃的是文化消费,而当物质需求得到有效满足以后,人们就会进而追求文化层面的消费,且随着收入的不断增长,文化消费所占的比重会越来越大。马克思认为,没有消费,也就没有生产,因为如果这样,生产就没有目的。文化消费是文化市场上资源优化配置的风向标,是一切文化产品和服务得以存在的必要条件,是文化市场上生产活动和交易活动的出发点和最终归宿。文化市场的繁荣发展不仅依赖于文化产品和服务的产出规模,还取决于文化消费的数量规模和质量水平,只有当文化产品和服务的市场供给能够满足消费者的文化消费需求,且两者实现良性互动,文化市场才能够持续、稳定、健康的发展。
(三)文化消费是文化产业转型升级的动力源泉
文化产业是指为社会公众提供文化产品和文化相关产品的生产活动的集合,是在精神文化需求不断增长的背景下,以工业方式向市场大规模输出文化产品和服务的行业。文化产业发展与文化消费水平关系密切,一方面,文化消费是文化产业链的最终环节,满足市场上的文化消费需求是文化产业发展的根本目的;另一方面,文化消费是文化产业发展的基本条件,文化消费的多样化直接决定着文化产业发展的层次性和多元性。作为一种智慧型、创造型的消费,文化消费可以提升人的思想、智慧、品位、视野和能力,进而能够推动人的物质需求和精神需求不断向更高层次演化。文化消费促使文化资源与科技、人才、金融等生产要素不断融合,在优化资源配置的同时,能不断创造新的生产和营销方式,进而营造新出的经济增长点,并通过产业结构的不断调整,推动文化产业向更高层次发展。
二、供给侧改革是激活西安文化消费市场的必然选择
相较于普通物质商品,文化产品和服务除了拥有商品属性外,还拥有公共品属性,因此其具有极强的外部性,能够对社会整体意识形态产生深远的影响。文化发展的目的并不是为了供需平衡、适销对路,而是要提高人民素养、影响大众审美、引导文化需求,在这个基础之上的文化经济学才有意义。在文化领域开展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其本质就在于释放文化产业的新产能,从而增加高质量文化产品和服务的有效供给,通过改变消费者的消费习惯,提升消费者的消费品位,培养消费者更高层次的文化消费需求,以达到引导、创造和扩大文化消费的目的。推进文化领域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是社会文明发展到一定程度的必然要求,也是新常态下提升经济发展质量和效益的必然选择,对扩大文化消费,缓解文化消费市场供需矛盾有着积极的意义。
(一)有利于化解消费需求旺盛与有效供给不足的矛盾
随着物质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西安城乡居民文化消费支出水平不断提高,2014年,西安城镇常住居民和农村常住居民家庭人均教育文化娱乐支出分别是2 632.18元和893.68元,是十年前的2.1倍和2.6倍。然而,在文化消费支出不断增长的背后,西安城乡居民的文化消费需求并未得到有效的满足。尽管西安文化市场当前生产能力旺盛,产品和服务的种类纷繁复杂,但其中大多数都是科技含量低、创新能力差和附加值低的低端产品,这些产品虽然数量众多,但大多表现出同质化、异仿冒、消费价值相对较低的特性,并不能有效吸引消费者的注意。只有在文化领域大力推进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才能不断提升中高端文化产品的供给,从而有效满足市场的需求。
(二)有利于改善文化资源丰富与开发利用不足的矛盾
西安作为中华民族文明的重要发祥地,建城三千一百年,历经十三个王朝,拥有丰富的历史人文资源和厚重的文化底蕴,是中国古代社会的“天然历史博物馆”。如今,西安高校和科研院所林立,科教实力雄厚,汇聚了大批高端人才和业界精英,已然在全市范围内形成了浓厚的科教文化氛围,是名副其实的文化科技大省。然而,丰富的历史文化资源和雄厚的科教实力在西安文化产业发展进程中并没有发挥出应有的作用,其中很大原因就在于文化产业管理体制不健全,文化企业良莠不齐,对文化资源的开发利用大多浮于表面,效率低下。推进文化领域供给侧结构性改革能够加剧文化产业内部竞争,促进文化企业优胜劣汰,有利于文化资源开发利用效率的提高。
(三)有助于增强文化消费对区域经济增长的带动作用
文化消费是带动文化商品再生产,刺激文化市场经济增长的动力源泉,对促进经济发展、增加税收、优化产业结构,提高经济发展总量有着巨大的推动作用。近年来,西安经济增长的重心不断向第三产业倾斜,文化产业和文化事业得到了前所未有的发展。然而,与东部经济发达地区的省会城市相比,西安文化产业发展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率仍然偏低,这主要是由于文化消费品供给层次与消费者收入层次严重错位引起的。由于文化消费品供给层次普遍偏低,西安中高收入群体对本地文化产品的消费欲望并不强烈,出口优势较弱。推进文化领域供给侧结构性改革能够优化西安文化市场消费结构,提升文化产品和服务的竞争力,从而有效带动对区域经济增长。
三、推动供给侧改革扩大西安文化消费的现实路径
(一)完善文化市场准入制度,降低企业制度性交易成本
文化企业作为文化产业链上的重要组成部分,是文化市场最重要的主体,文化企业的规模大小、实力强弱与数量多少直接影响着文化产业发展的水平和效率。西安文化事业近年来发展迅速,吸引了大批企业涉足文化事业领域。然而由于市场准入机制不完善,文化市场准入门槛高、透明度低,对社会力量进入形成了一定阻碍,导致文化企业数量总体偏少,且缺乏良性竞争。因此,必须尽快完善西安文化市场准入制度,简化准入手续,降低准入条件,鼓励个人、企业和社会团体兴办文化产业,并通过市场竞争机制加剧文化产业的优胜劣汰。
制度性交易成本也叫体制性成本,主要是指企业因遵循政府制定的各种制度、规章和政策而需要付出的成本。与企业经营性成本不同,体制性成本不能通过企业自身降低,只能通过政府宏观政策的调整,如减税、减免行政事业性收费等方式才能实现。由于制度性交易成本名目繁多,且手续繁杂,会给企业的生产经营和发展造成极大的负担。因此,应进一步加强政府行政管理体制改革力度,简政放权,通过优化服务、结构性减税等措施降低文化企业的制度性交易成本,减少企业负担,激发市场活力。
(二)深度整合历史文化资源,健全公共文化服务体系
文化资源是文化产业发展的核心问题,是文化产业核心竞争力的重要基础。西安在历史人文、自然景观、风土人情和科教文化等领域有着无可比拟的资源优势,然而这些资源是松散的、零碎的、无序的,加大文化资源整合就是要把这些不成系统的资源根据文化产业发展的需要集中起来,加以提炼和融合,从而打破资源壁垒,提升文化资源的市场价值。一方面,应在梳理和优化现有文化资源的基础上,继续加大对潜在文化资源的开发力度;另一方面,重视文化资源的价值再造,不断创新文化资源利用方式,以提高文化资源利用效率。
公共文化服务是以政府为主导向社会提供的用以满足居民基本文化需要的公益性文化产品和服务。推进公共文化服务能有效提升居民的道德水准和基本文化素养,对扩大市场文化需求有很好的引导性作用。近年来,西安加大了公共文化财政投入力度,但财政投入总量仍然不足,加之缺乏完善的公共文化财政监督保障机制,导致公共文化投入的产出效率相对较低。因此,西安应尽快构建完善的公共文化政策法规,建立健全公共文化服务体系,不断推动公共文化事业健康、有序发展,从而为文化产业发展奠定良好的群众基础。
(三)鼓励文化企业科技创新,积极打造优势文化品牌
科技是现代文化产业发展的助推器,高品质文化产品的开发与应用离不开数字科技的有效运用,特别是在影视、传媒、动漫、游戏和网络文学等领域,现代数字科技的地位尤为重要,是整个行业发展的核心竞争力。作为国家级文化和科技融合示范基地,西安应当充分发挥自身优势,加大数字文化科技研发力度,在促进文化产业与互联网有效融合,加快文化资源数字化转移的基础上,重点发展创意文化产业。政府还应积极搭建文化产业公共技术服务平台,引导文化企业有效创新,开发出更多有创意、科技含量高的文化产品。
品牌是物质形态和精神形态的有机统一体,是一种能够给所有者带来溢价、增值的无形资产。积极打造优秀文化品牌,建立健全文化品牌运营机制能有效提升西安本土文化产品和服务的知名度和美誉度,是吸引国内外消费者注意,从而迅速占文化消费品市场的关键。西安在文化产业发展过程中,应当牢固树立品牌意识,注重优势品牌建设,鼓励文化企业发挥品牌建设的主体作用,重点扶持特色鲜明的创意创新品牌。同时,要重视品牌营销,以现代网络为载体,积极创新文化品牌营销模式,不断提高文化产业品牌的传播效率。
(四)健全文化产业投融资体系,创新企业经营机制
文化产业的发展离不开强大的资金支持,而资金的匮乏正是制约西安文化产业发展的重要瓶颈之一。目前,西安文化产业尚未建立起完善的多元投融资体系,文化投资主要以政府投入为主,民间资本参与相对较少,文化企业融资渠道单一,融资规模小,融资成本高、风险大等问题十分突出。为此,西安应当加快文化产业投融资体系建设与金融创新,通过制定完善的文化产业法律法规,建立政府、文化企业与金融机构协调推进的信息沟通机制,通过营造良好的文化产业投融资环境,吸引民营资本和外国资本进驻西安文化市场。
企业经营机制是企业为了更好地适应社会经济环境变化,通过建立完善的规章制度和自我约束机制而形成的内在功能和运行方式。合理良好的运营管理机制是文化企业发展的不竭动力,是文化产业发展壮大,形成区域优势文化产业集群的重要保障。创新经营管理机制是提高西安文化企业运营效率的关键,西安应当大力推进文化企业产权结构多元化改革,积极借鉴国内外优秀文化企业经营模式,建立多层次、全方位的企业决策与管理制度,不断加强企业内部激励和竞争,探索新型经营机制,实现文化企业资金、人才和技术的有效整合。
参考文献:
[1] 黄凯南.供给侧和需求侧的共同演化:基于演化增长的视角[J].南方经济,2015,(12).
[2] 张为付,胡雅蓓,张岳然.生产供给、流通载体与文化产品内生性需求[J].产业经济研究,2014,(1).
[责任编辑 刘娇娇]
我们致力于保护作者版权,注重分享,被刊用文章因无法核实真实出处,未能及时与作者取得联系,或有版权异议的,请联系管理员,我们会立即处理! 部分文章是来自各大过期杂志,内容仅供学习参考,不准确地方联系删除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