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期刊杂志

组织惯例概念界定及其结构模型:基于扎根理论的研究

时间:2024-06-05

林海芬,尚 任

大连理工大学 管理与经济学部,辽宁 大连 116024

引言

自1982年NELSON et al.[1]明晰组织惯例的概念并强调组织惯例在组织演化中的根本性作用以来,组织惯例在组织任务完成和组织运行中的核心地位已得到广泛认同,相关研究层出不穷[2-3]。组织惯例研究主要经历了3个阶段,第1阶段为2005年之前,主要从理论层面探讨组织惯例的本质及其动态变化的可能性,尤其关注惯例之所以成为组织能力和知识的储存库以及组织创新变革的源泉和基础的内涵与依据,打破了惯例稳定观,提出惯例动态观[4-5];第2阶段为2006年至2015年,引进科学仿真建模法对组织惯例动态性进行探索和验证,得出惯例能够产生大量特殊、自我演化的行动范式,即便在没有明显外部干预的情况下,也能够产生显著自我变化[6-8],构建惯例动态理论;第3阶段为最近两年,进一步采用民族志和案例研究等具有理论探索功能的研究方法,深入探究组织惯例内生动态机理及其在组织创新和发展中稳定与变革共存的悖论性作用等[9-10]。

组织惯例领域的快速发展得益于惯例再定义[4-5]和惯例二维观的提出[5]。学者们推翻了传统惯例即一般规则或程序的定义,从集体认知和行动范式视角重新将其定义为多个行动者参与的、重复的、可识别的组织行为模式[5]。同时,有研究提出组织惯例二维观,认为组织惯例由启示面(the ostensive aspect)和执行面(the performative aspect)构成,两个维度之间存在互动关系[5],且惯例启示面的核心构成是组织共享基模和共同行动倾向[11]。这些基本概念和结构的探讨推动了惯例领域的发展,但组织惯例代表的集体行为模式由哪些方面构成或组织惯例二维观的具体内容是什么尚未得以揭示,使整个研究领域呈现出根基不稳的状态。为此,本研究基于天地华宇定日达惯例、宏康针织订单完成惯例和上海移动投诉处理惯例相关数据,采用扎根理论方法界定组织惯例概念,析出维度之间的相互关系,构建组织惯例结构模型,以深化组织惯例概念及二维观。

1 相关研究评述

1.1 组织惯例的界定和构成

界定组织惯例是整个惯例领域发展的首要任务,学者们给出了不同的定义,如组织惯例代表企业所有规则和可预见的行为模式的总称[1];组织惯例代表在连续的复制过程中较完整地传递信息以及组织中保持、传递和延续产品、技能和知识的系统实体[12];组织惯例代表多个行动者参与的、重复的、可识别的组织行为模式[5]等。有关组织惯例的定义可分为3类,即作为规则或程序、作为集体行为规范和作为组织行为或思想的倾向[13]。但从更本质的角度出发,组织惯例的定义可以分为两类,一类是传统研究主张的组织惯例就是组织规范,代表显性规则、流程、程序、制度或一种约定俗成的准则,或组织惯例代表对行为的一种无意识复制;另一类则是近年来在组织惯例领域得到广泛认同的集体行为范式或集体认知观点,也就是FELDMAN et al.[5]提出的定义,从更深层次提出惯例的集体属性和隐性认知本质。从组织规范到集体行为范式或认知观点的改变正是组织惯例领域能够突破研究瓶颈、重现繁荣景象的一个重要原因。更重要的是,再定义为组织惯例的本质和属性提供了新的理解,也为其二维构成观和动态性理论的形成奠定了基础[14]。

针对组织惯例的构成问题,大部分学者主张惯例具有多维结构,主要形成三维构成观和二维构成观两个流派。三维构成观认为惯例由认知、动机和规范3个维度构成[1,15],认知维度强调惯例是组织的协调机制和组织知识的储存器,突出记忆功能;动机维度强调惯例能够稳定组织不同利益主体之间的潜在冲突,突出休战功能;规范维度则强调惯例的目的在于控制已有惯例并为惯例的改进提供目标,突出目标功能。二维构成观则主张惯例由体现惯例基本原则的启示面和体现行动者即兴属性的执行面构成[5],同时强调行动者在惯例执行中的重要性。当前组织惯例领域占主导地位的是组织惯例的二维构成观,尽管三维构成观在一定程度上突破了对传统惯例规范性的认知,增加了认知和动机两个更深层次的内容,体现出惯例的复杂性和层次性,但本质上仅限于二维观中的启示面。而正是因为二维观提出了执行面,使其成为近年来大量有关组织惯例动态性或自我演化机理的研究基础[6-8]。具体而言,惯例启示面代表惯例理念或基模形式,具有抽象性,是对惯例的一般性概括,体现惯例的基本原则;惯例执行面是指参与组织惯例的具体行动者在特定时间和地点采取的具体行动,体现实践固有的即兴属性。惯例的启示面代表惯例的思想,而执行则使思想得以展现,二维观将惯例参与者的主观能动性甚至情景要素的重要性都体现得淋漓尽致。更重要的是,启示面与执行面之间存在显著互动关系,其中启示面指导惯例的具体执行,且允许出现多种执行情况,而反复执行的结果则可能导致启示面的演变。总体上,启示面强调稳定性,执行面强调变革性,而启示面与执行面的共存及互动关系则为组织惯例的动态性及其对组织创新变革产生的即阻碍又推动的悖论性作用研究提供了可能。BERENTE et al.[16]针对特定组织变革的情景对二维观进行了延伸,提出组织惯例的构成除了启示面和执行面,还应包括代表触发惯例执行的物质载体,即惯例的物质面,如组织实施的新技术信息系统。但这种延伸并未改变二维观的本质。总之,组织惯例的集体行动范式定义及其二维观成为当前该领域研究的基石。

尽管对组织惯例的再定义以及二维观的提出开创了新的研究篇章,但大量研究都忙于证实组织惯例这个几十年来一直被认为是僵化和稳定不变代名词的管理概念的动态性,即采用科学仿真建模方法验证了组织惯例并非一成不变的,却有意或无意的避开组织惯例本质是什么、组织惯例由什么构成或者二维观中启示面背后到底是什么等基本问题。对此,DIONYSIOU et al.[11]从互动视角重新审视了惯例的构成,基于参与者行动和认知理论构建组织惯例内生模型,发现组织惯例启示面最为核心的构成是组织共享基模(shared schemata)以及基于此形成的共同行动倾向,即参与者在各自完成任务分工的过程中通过互动对组织任务形成共同理解,从而产生一致性行为的倾向性。研究还发现组织规范并不能代表组织惯例,而只不过是组织共享基模的载体[11]。组织共享基模能够促进组织全体成员对周围环境进行有效解读,对组织任务形成一致的理解,产生共同行动倾向,并将持续行动固化为相对稳定的行为范式以提高效率。尽管该研究将组织惯例的概念深化到参与者认知构成层面,但仍未能解答组织惯例的系统构成问题。事实上,有关组织惯例的概念问题仍停留在理论探讨层面,至今缺少可操作的定义及结构体系,也未出现相关实证研究系统揭示并加以有效验证。

1.2 基于惯例二维构成观的相关研究

在组织惯例的集体行动范式再定义及其二维构成观的基础上,学者重点研究了组织惯例的动态性机理。早期惯例研究认为,组织惯例是组织保持稳定或规律性、持续性发展的保证,能够有效确保组织问责、政治保护并减少冲突,同时也是导致组织惯性、无知、技能降低、负动机和能力陷阱的根本原因[17]。20世纪80年代之后,学者们重新认知了组织惯例的本质和构成,从而将重点转移到组织惯例的动态性。尤其是FELDMAN et al.[5]提出惯例启示面和执行面之间的递归循环分析框架,认为启示面和执行面的互动是惯例动态性的来源,也是其动态性的基本体现,使惯例动态观点得到了广泛的认同。惯例动态性具体体现为惯例如何在受到内外部情景要素影响甚至不受任何干扰的情况下完成自我形成和演化[18]。由于这种动态性能够同时产生稳定性和变革性[5],因此惯例被认为既是稳定又是变化的[19-20]。在此基础上,形成了组织惯例动态理论[6-8,21]。惯例动态理论揭示了3个主要特征[22]:①惯例中的行动是情景化的,即关注行动的情景要素以及行动之间的关系,强调行动是形成社会秩序的有效途径[7,23-24];②惯例是努力的结果,强调每个时间、每次执行,情景化行动均要做出努力[25-27];③惯例中的稳定是暂时的。稳定与变化的相互关系是惯例动态性研究的关键,启示面与执行面之间的内生关系具有持续性,能够产生相对稳定性,行动的弹性或变化往往是实现稳定范式的路径。稳定就像走钢丝,通过不断的调整才能达到一致或稳定的结果[28],惯例的调整则能够再生范式或改变范围。因此,远观惯例,似乎是稳定的,但仔细观察惯例中的行动,其稳定性背后隐藏着动态性。这部分研究尽管采用仿真建模等更科学的方法验证了组织惯例的动态性,也尝试揭示其中的属性特征,但却有意或无意地忽视了对组织惯例内涵或二维观构成的探讨,较为粗略的以记忆、认知甚至行动者或行为等概念代替组织惯例[29]。

除了惯例的动态性,基于组织惯例的内涵和构成,学者们还关注了惯例与惯例之间的互动关系、惯例对创新的悖论性作用以及惯例对组织的悖论性作用等前沿问题。①惯例互动研究认为,惯例存在于一个由多个惯例构成的系统中,或惯例以成捆的方式出现[1,30]。研究中考虑了多层次、相互依存的惯例之间的相互作用问题,识别出惯例之间交叉、互动和相互依赖的路径,并探索这种互动关系如何影响组织稳定、变革和创新。研究发现,惯例之间的互动能够产生不可预测的变化,并认为这种变化有利于组织的长期适应[9],而惯例互动正是源于单一惯例的内部构成。②惯例对组织创新的悖论性作用研究改变了传统研究将惯例等同于惯例化并从定义层面视惯例为创新对立面的观点,得出惯例复制的不可靠性及惯例组合是新奇性的重要来源[1,13]。DEKEN et al.[31]识别出弯曲、拉伸和发明3项惯例作业,任一项或所有惯例作业发生作用均会产生新奇性;SONENSHEIN[32]研究了惯例在系列零售店中产生熟悉的新奇性,使每个店既是唯一又是熟悉的。可见,惯例与创新既对立又统一。③惯例对组织发展的悖论性作用研究表明,组织的生存与发展依赖于范式化和多样化的共存[33],如新创企业的成功取决于能否在一致性与变革之间保持平衡[34],而范式化和多样化正是惯例通过二维构成体现出的固有属性[17],即惯例以能够均衡范式化和多样化两种竞争性压力的方式实现触发。

综上,组织惯例领域以不可阻挡之势实现了蓬勃发展,研究成果层出不穷,已经从针对惯例内涵、属性和结构等理论探讨上升到关于惯例动态性、惯例互动性以及悖论性作用等核心问题的全面系统研究,充分展示了组织惯例在组织管理领域中的重要作用和地位。然而,组织惯例的微观属性及其体现的隐蔽性和复杂性增加了相关研究的难度,也体现出组织惯例的概念界定及构成在整个领域的根本性作用。当前大部分研究急于揭示或证实组织惯例的动态性、悖论性作用等机理,而模糊化组织惯例的基本概念和结构。对此,本研究从组织惯例的基本结构出发,尝试构建其概念模型,为深化组织惯例研究建立根基。

2 研究设计

2.1 扎根理论

扎根理论由GLASER et al.[35]于1967年提出,至今已成为社会科学中最有影响的研究范式和走在质性研究革命的最前沿的方法论。扎根理论的基本研究逻辑是从经验数据中建立理论[36],近年来被广泛应用到管理学领域的理论构建及相关研究中,甚至被认为对基于中国企业实践挖掘和构建中国管理理论具有重要的实现价值[37]。具体而言,扎根理论是指通过深入田野收集数据和原始资料,对数据不断比较,进行概念化和抽象化,最终提炼出核心概念和范畴,并在此基础上建构理论的一种自下而上的研究方法[38-39]。

尽管组织惯例已成为管理领域研究的一个重点,学者们在打破传统对组织惯例的稳定及其对组织创新的阻碍作用的认知基础上,围绕组织惯例的动态性以及组织惯例对组织创新和发展既促进又阻碍的悖论性作用等问题已开展了大量研究,但对于组织惯例基本概念和维度的理解仍停留在理论探讨阶段。尽管组织惯例的再定义及其二维观的提出促成了组织惯例领域的繁荣再现,但对于启示面和执行面的理解大多仅限于对定义本身相对模糊的认知,如启示面代表惯例的思想,而执行面则使思想得以展现。少数学者,如DIONYSIOU et al.[11]和林海芬等[40]认为,启示面的核心构成是组织共享基模以及由此产生的共同行动倾向,未能揭示组织惯例的系统构成和结构关系,使相关研究缺乏共同的基础。因此,扎根理论适合本研究对组织惯例概念及其结构关系进行探索。

2.2 样本选取

由于本研究是针对组织惯例基本概念及其结构维度的探索性研究,意味着所研究的对象或企业必须已形成较为稳定的组织惯例。同时,考虑到组织惯例代表组织最微观的属性特征,需要深入到组织任务的员工及其认知层面才能获得有效数据,因此首先进行企业样本筛选,从可获得深入调研机会的企业中选出天地华宇集团有限公司(简称天地华宇)、浙江宏康针织有限公司(简称宏康针织)和中国移动通信集团公司上海分公司(简称上海移动)3家企业为样本,分别关注天地华宇定日达创新后形成的定日达惯例、宏康针织成立以来形成的订单实现惯例和上海移动实施变革后形成的投诉处理惯例。

天地华宇是中信产业投资基金管理有限公司旗下的全资公司,是中国公路快运行业的领先企业,于1995年创立后,经历了十几年的快速发展期,成为中国物流公路运输的龙头,国家第一批具有AAAAA级资质的物流企业。但受经济形式下滑尤其是2008年全球金融危机的影响,天地华宇呈现衰退趋势;2009年2月天地华宇开启创新之路,推出“定日达”创新,建立全新准时、安全、优质服务的服务体系,成功规避公路运输企业在传统物流零担运输市场的低价竞争,开拓天地华宇公路快运高端市场,扭转被动局面,转变盈利模式,形成定日达惯例。

宏康针织是一家专业从事研发和生产毛圈机、罗纹机、刷洗大王等小型针织机械产品的民营企业,成立于2010年3月,通过组织成员之间的有效融合,形成高度凝聚的集体行动倾向性,成功得以在“实力企业不愿做、传统企业做不到”的“高要求、低批量”这一夹缝针织机械市场中立足并逐渐发展壮大。更重要的是,在反复执行任务或完成订单的过程中,任务流程得以不断清晰化,逐渐形成能够确保高效率、高质量完成任务的订单实现惯例。

上海移动是中国移动通信集团公司下属全资子公司,主要经营上海地区的数字蜂窝移动电话、IP电话、互联网接入业务以及相关的信息服务、技术开发、技术服务等业务。近年来,中国移动积极把握“互联网+”带来的良好机遇,深入推进战略转型,加快推进创业布局、创新发展,不断扩大4G领先优势,保持了较好的发展态势。上海移动作为中国移动众多子公司中发展最为迅速的子公司之一,主要得益于上海移动对市场变化敏锐的判断以及内部不断推行组织创新,提升了运行效率和问题解决能力。由于原有投诉管理制度存在不聚焦、不及时、不闭环等问题,2012年上海移动通过系统化、流程化手段,让每一层管理人员有针对性的关注并解决相应的问题,实现“事件→问题→项目→解决”的流程化管理,构建闭环投诉管理体系,实现由被动处理向主动管理转型。此后,基于新的闭环投诉管理体系形成了投诉处理惯例。

3家样本企业的基本情况及其典型惯例描述见表1。

表1 样本企业基本情况及典型惯例描述Table 1 Basic Information on Sample Firmsand the Description of Relevant Routines

2.3 数据收集

由于组织惯例的载体是组织任务的完成,因此以3家样本企业3个典型惯例对应的组织任务及其参与者为调研对象,分别进行数据收集。同时,基于对组织惯例重复性的认知,并尽可能的提高最终构建的理论模型的可靠性和饱和度,本研究关注同一惯例下多次具体任务的完成过程,体现惯例的动态性。需要说明的是,这里并未如传统惯例研究用显性流程直接替代惯例,而是将完成组织任务的流程视为惯例的直接表现形式,从表象入手,通过扎根研究找出表象的本质。本质上,组织惯例作为集体认知或行动范式的体现,需要深入到参与者及其认知层面探索其本质和构成,通过深入访谈才能获取相关信息并提炼出理论,因此本研究以深度访谈作为获取数据最主要的方式。此外,为满足三角验证,提高研究信度和效度,还通过观察和文档资料进行补充。3家企业相关数据的收集过程独立完成,且伴随着扎根理论分析过程的开展持续推进。整理后共获取数据资料10余万字,供扎根理论分析。

2.3.1. 访谈

针对天地华宇定日达惯例的前期访谈主要集中在2015年6月至2015年8月,前后进行3轮访谈,并于2016年6月进行一次补充性访谈,见表2。本研究的重点是对定日达创新形成的定日达惯例进行概念界定,因此重点关注定日达任务的完成过程以及该过程中参与者的角色和认知,而非定日达创新的过程和内容。第1轮访谈的时间为2015年6月12日,持续3.5小时,对象为在定日达创新之初成立于天地华宇总部的定日达管理部相关人员,包括定日达管理部负责人、产品管理部经理、产品服务主管等,访谈内容主要涉及天地华宇的发展历程、定日达创新背景、定日达创新内容和实施过程等,目的是了解定日达惯例形成的背景,锁定下一轮调研对象。第2轮访谈的时间为2015年7月20日,持续3小时,对象为定日达任务创新效果较为显著的天地华宇郑州分公司相关人员,访谈内容重点关注定日达的任务特点、关键环节和主要流程等,目的是得出定日达任务的具体流程,见图1(a),找出流程中各环节的主要负责人,并锁定5项从郑州到济南的定日达任务的完成过程,作为进一步调研的重点。第3轮访谈从2015年7月30日持续到2015年8月20日,每次访谈约2小时,共访谈40人次,对象为定日达流程各环节代表性参与者,包括郑州分公司下属郑州7二级分公司(门店)、郑州运转中心、定日达场站调度组、定日达车队,以及济南分公司下属济南运转中心、七贤庄分公司(门店)的相关人员。访谈主要采用一对一半结构化访谈,内容为定日达任务的完成过程,包括任务分工、任务完成过程影响要素、变化要素、参与者认知等,还多次通过电话和邮件的方式与相关人员进行反复沟通。随着扎根理论分析过程的推进,本研究于2016年6月15日至6月20日对参与者进行一次补充和深化调研,重点了解参与者的认知心理和特点。

类似的,本研究前后对宏康针织进行4轮访谈,见表3。第1轮访谈的对象为公司的两名管理者也即创始人,时间为2013年10月12日,持续3小时,访谈内容主要涉及宏康针织的成立和发展、公司的主要任务、任务流程、主要环节、各环节主要参与者,目的是识别组织任务流程(见图1(b))和惯例主要参与者。第2轮访谈时间为2013年10月21日至10月27日,访谈对象为各环节主要参与者,包括创始人,如其中1名创始人主要负责图纸设计,另1名创始人主要负责零部件外包,访谈采用一对一半结构化方式,每次访谈时间约为2~2.5小时,主要内容为任务分工、个人对组织任务的理解、任务完成过程的情景要素、不同任务完成过程的差异性等。第3轮访谈时间为2014年2月15日,采用集体访谈的方式,对象为组织任务的参与者,持续约3小时,访谈内容主要为参与者之间的相互理解和相互行为预期以及对组织任务的共同理解。第4轮访谈为2016年5月16日至5月19日,采用一对一半结构化方式,对象为组织任务的参与者,访谈内容为对创始人提供的近期3项特定订单完成过程进行针对性调研,包括情景要素和心理要素及变化等,补充扎根过程对信息的需求。

表2 天地华宇定日达惯例调研访谈对象和时间安排Table 2 Respondents and Time Schedule of the Definite-day Business Routine from Arima World Group

表3 宏康针织订单完成惯例调研访谈对象和时间安排Table 3 Respondents and Time Schedule of the Order Completion Routine from Hcoom

在调研上海移动之前,本研究通过中国移动集团公司得知上海移动于2012年开展构建闭环投诉管理系统创新活动,到2013年底,上海公司的服务效率得到大幅提升,实现了“3天发现问题,1周反应处理,1个月内改善率达到80%”,使上海移动的客户满意度、百万客户申诉率均排在行业首位。近两年,该创新效果呈现出持续性,客服中心、属地分公司、电商中心、视频中心、网络部等相关部门和各层级管理者均对完成投诉处理形成了统一的行动范式,即形成了投诉处理惯例。针对上海移动投诉处理惯例的调研过程主要经历3轮,见表4。第1轮为2015年9月12日,对上海移动总部负责客服和网络建设的副总经理和助理进行访谈,持续约2小时,内容涉及上海移动的发展状况、上海移动投诉管理系统创新的背景和主要措施、创新后投诉处理的过程,目的是识别投诉处理流程和主要环节,见图1(c)。第2轮为2015年11月13日至11月25日,对上海移动投诉处理过程各环节的代表性参与者进行访谈。由于整个过程涉及客户服务部和网络部两个部门,因此分别进行访谈。访谈采用一对一半结构化方式,每次时间约为1~1.5小时,主要内容为任务分工、个人对组织任务的理解等。同时,从上海移动常见的投诉问题中选出新业务资费及营销问题、基础服务类问题、基本语音资费及营销问题、基础通信类问题、信息安全类问题、集团业务资费及营销问题和定制终端类问题各5个,进行针对性访谈,关注任务完成过程的情景要素和同类任务完成过程的差异性。第3轮为2016年8月至9月,进行补充性调研,主要通过邮件和电话的方式进一步了解投诉处理惯例的主要参与者在任务完成过程中的心理认知情况。

表4 上海移动投诉处理惯例调研访谈对象和时间安排Table 4 Respondents and Time Schedule of the Complaint Settlement Routine from Shanghai Mobile

(a)天地华宇定日达任务流程(b)宏康针织订单完成流程(c)上海移动投诉处理流程图1 样本企业任务流程图Figure 1 Business Processes of Sample Firms

2.3.2 观察

在每次实地调研过程中,作者均观察各公司的实际运作情况,包括天地华宇定日达产品的装卸货过程、宏康针织丝袜机的试装和测试过程、上海移动客户部关于新业务资费投诉的处理过程等,关注员工在完成任务过程中的表现、互动情况和情景要素,并做详细的记录。同时,充分利用食堂用餐时间、午间休息时间或下班休息时间等缝隙时间与惯例的参与者开展相对随意的交谈,获得更为翔实的信息。

2.3.3 文档资料

天地华宇的文档资料一部分由研究团队成员之一在该公司实习期间从其办公自动化系统中直接下载,包括定日达任务完成量和完成情况指标及评价信息等,另一部分由定日达管理部和郑州分公司综合办公室提供,包括公司介绍、定日达创新过程和效果评价资料、公司制度和规章、定日达业务培训资料等。宏康针织的文档资料主要由公司行政办公室提供,包括公司介绍和产品宣传册、公司管理制度和规章、典型产品结构和主要零部件构成、员工名单等。上海移动的文档资料一部分从其客户服务信息平台直接获取,包括投诉问题的分类和处理情况;另一部分由分公司综合办公室和客户服务部行政办公室提供,包括投诉闭环管理系统创新的内部评审资料、效果评价资料、投诉管理制度和相关处理规定等。文档资料一方面有助于更完整地了解样本企业及样本惯例的背景和现状,另一方面则间接为组织惯例概念的形成提供了重要的补充和支撑。

3 扎根理论分析过程

借鉴STRAUSS et al.[36]提出的扎根理论编码步骤和技术,本研究按照开放性编码、主轴编码和选择性编码3个阶段进行实质性编码,并在此基础上进行理论编码。

3.1 开放性编码

开放性编码是指将大量通过访谈、观察和文档资料等方式获取的数据经过初步整理后形成的记录加以逐级缩编,通过发现概念和范畴并予以命名来正确反映资料内容,把资料记录以及抽象出来的概念彻底打碎、分类重组并重新整理和归纳的过程[36],旨在实现资料记录的逐步概念化、范畴化和收敛化。为确保编码结果的可靠性和有效性,本研究的访谈与开放性编码同步进行,每轮访谈结束后开始对资料进行整理和编码,然后才开始下一轮访谈。针对3家企业均做了补充性访谈,以提升编码结果的可靠性。针对3家企业的调研原始资料记录独立进行标签化和初步概念化处理,见表5、表6和表7,进一步概念化和范畴化合并进行。表中a表示对原始资料的直接标签化,aa表示对标签化的初步整理,此时并未将所有标签彻底打乱,而是相近整合,如初步概念aa1运行模式稳定化来自于对标签a1和a3的初步整合。

表5 天地华宇定日达惯例初步概念化举例Table 5 Sampling of Preliminary Conceptualizationof the Definite-day Business Routine from Arima World Group

续表5

调研原始资料记录(标签化)(截取部分零碎片段作为例证)初步概念化(门店包装员描述记录)回想定日达创新之初,觉得难度非常大,现在却发现一切都那么自然(a50)。我和我的同伴主要负责定日达产品的包装(a51),公司对于定日达产品的包装有一系列明确的要求和规定(a52),刚开始总是想蒙混过关,怕影响进度,毕竟那时候我们靠量拿奖金,现在就不用怕了,我们经理反复强调服务质量是关键(a53),我们团队对于装卸货已达成了一致的认识(a54),且相互之间非常有默契(a55)……事实上,公司上下都这么做(a61),努力让定日达服务达到公司制定的标准(a62)……每次任务到达之前,我们的上一环节收货员和验货员会将货物记录一起给我们,进行交接(a66),我们再根据货物的属性进行归类(a67),针对不同的产品有不同包装要求(a68),因此在操作过程中也存在差异(a69),服装产品的包装除了满足大小规格的需求,主要考虑防潮……电子类产品主要考虑易损问题(a70)……但我们对于每一个细节的要求和把握是一致的(a71),都一样用心做到最好(a72)……(运转中心理货员描述记录)……货物从各门店上来以后,我们与门店送货员之间会进行简单的交接,主要由他们向我们传达有关货物特殊性的信息,并给我们货物记录单(a103)。我们之间(与上一环节参与者)已经形成了默契(a104),交接过程简单明了,并不会因为怕承担责任而隐瞒或欺骗(a105)……尽管信息系统里已有货物的信息,但这种交接还是很重要的(a112),特别是对于客户的某些特殊要求我们能够及时获知(a113)……我们团队(理货员团队)的任务是重新对货物进行分类和扫描(a120),并将特殊包装的任务分配给下一环节,以便于进入调度和长途运输环节(a121)……就我们团队内部来说,每次收到任务,我们组长不管把任务分给谁,都会很努力的去完成(a130),我们很清楚自己的职责,我们是定日达整个流程中很关键的一步,不可以掉链子(a131)……您(作者)提到的5项具体任务,对我们来说,处理流程是一样的(a145),都是按照公司的规定严格执行(a146),但货物属性不同我们会把它们分到不同的类别里,在录入的时候系统要求有不同的操作(a147),这样做的目的是为了分类包装,如易碎品需要特殊铁笼包装和运输(a148)……(目的地门店送货员描述记录)……定日达规定实施后,不仅对时间的精确度提出了很高的要求,为确保货物安全送达还要仔细检查提货人的提货密码和有效证件,公司要求差错率控制在0.08%以内(a184)……我们公司做的大多是附加值较高的产品,不能像一般的快递送货,往物业或是周边的商店一扔就完事(a188)……对于定日达提出的一系列新要求刚开始并不适应,但现在已经习惯了(a192),公司对我们进行了多次培训,并且制定相关手册指导我们进行操作(a193),更重要的是,我们的考核标准不再是送货量,而是包括差错率、客户满意度等指标(a194),工资也不仅是根据送货量提成,而是设置了定日达系数,其中就包含送货完成质量(a195)……客户对我们的服务非常满意,除了严格按照定日达的送货标准完成,主要是我们的上几个环节对物品的包装、运输、装卸等都做得很好,确保了物品的完好无损,且按时按点,不耽搁(a200)……公司最后测算出来的定日达系数,对于所以参与完成定日达任务的员工是共享的,也就是说,该系数影响所有人的利益(a205)……aa32对新任务形成认知(a50)aa33任务分工明确(a51,a67,a79,a120)aa34受任务要求和规定影响(a52,a53, a68,a146)aa35员工对任务分工形成一致认知(a54)aa36内部员工之间形成默契(a55,a61)……aa39受公司任务标准的影响(a62)……aa42环节之间存在互动(a66,a85,a103)aa43每次操作存在差异性(a69,a87)aa43每次任务差异(a70)aa44行为一致且规范(a71,a92,a145)aa45员工行为倾向一致(a72)……aa77不同环节员工之间形成默契(a104)aa78不同环节员工之间相互信任(a105)……aa81不同环节员工之间相互依赖(a112)aa82不同环节员工之间相互传递信息 (a113)……aa87了解连接环节的任务分工(a121)……aa92对任务分工认知明确(a130)aa93对责任认知清晰且一致(a131)……aa97任务存在差异性(a147,a148)……aa108任务分工明确(a184)……aa111对任务的特殊性认知清晰(a188)……aa113熟悉标准和流程(a192)aa114受任务手册影响(a193)aa114受新考核和工资制度影响 (a194,a195)……aa118各环节行动一致(a200)……aa119各环节目标一致(a205,a335,a430, a438)……

续表5

调研原始资料记录(标签化)(截取部分零碎片段作为例证)初步概念化(观察和文档资料记录)……场景8:由于天气原因,高速公路运输速度受限,定日达货物到达青岛公司的时间超过了预期设定的时间点(a422),货物到达门店后,离定日达承诺的送货时间只有一个多小时(a423)……司机下车后,并没有因为自己的任务已经完成就离开,而是加入了卸货和检货环节(a430,a431),还一再嘱咐其他员工:“这批货都是电子产品,价值高,容易损坏,大家要特别小心!”(a432)司机之所以对产品信息了如指掌是源于上一个环节一级分公司检货员的特意交代(a433)……门店其他负责包装、理货的人员也加入卸货和检货中(a438)……现场井然有序,且所有人员都动作娴熟,毫不马虎,严格按照定日达的标准作业(a443,a444)…………文档资料10:公司制定并实施了新的路区经理、门店及员工的业绩和奖金制度(a512)。如新的门店员工奖金制度为“奖金=(个人奖金基数×产值折扣×ABCD系数+非整车超产奖)×定日达系数+到货奖+投诉扣罚+整车奖+涨尺涨称扣罚”,增加了定日达系数(a513),到货奖和投诉扣罚中增加了定日达业务的比重(a514)……与以往的制度相比,在定日达业务中,整个流程是一个整体,如针对“差错率低于0.08%,严重货损率低于0.8%,货损修复率高于95%”的指标,一旦未能达标则追究整个流程的责任,若达标则各个环节都能得到奖励(a520)……奖金计算公式中的到货奖、投诉扣罚、整车奖和涨尺涨称扣罚都是在定日达流程各环节之间按比例分配(a524)……新考核模式将整个流程捆绑在一起,(a527)……aa261环境因素变化(a422)aa262环境因素变化导致意外情况(a423)……aa268连接环节之间紧密相连(a430)aa269连接环节之间存在互动(a432,a433, a438)aa270参与者对任务的理解一致(a443)aa271受组织标准的影响(a444)……aa320制定新制度(a512)aa321新制度与新任务挂钩(a513,a514)……aa326新制度引导所有环节的行动 (a520,a521)……aa328新制度强调流程的整体性(a527)……(共计442个标签)

表6 宏康针织订单完成惯例初步概念化举例Table 6 Sampling of Preliminary Conceptualization of the Order Completion Routine from Hcoom

续表6

调研原始资料记录(标签化)(截取部分零碎片段作为例证)初步概念化……(负责零部件自产的员工描述记录)……零部件自产是一个中间环节,我们不仅要与前面的产品设计和原材料采购员沟通,还要与后面负责组装和调试的人员进行互动,才能让生产出来的零部件与各类机器相匹配(a762)……不同的机器对自产零部件的要求不同,哪怕同样是袜机,每次客户的需求也不一样(a773),都需要调整,但是我们的原则是一样的(a774),我们始终坚持做到最好,而且我们员工确实有能力,积累了相关技术(a775)……在为越南客户生产6F袜机的时候,我们自产的双层机架是一个关键的零部件,我们跟设计员和组装师傅前后讨论并试制了一个多月(a782),反反复复考虑了所有零部件的有效摆放和连接问题,尤其是电机、变压器的装备(a783),最后才做出来……aa550环节互动频繁(a762,a782)……aa558任务存在差异性(a773)aa559员工认知稳定且一致(a774)aa560员工技术积累(a775)……aa564任务完成的专业性(a783)……(订单完成过程记录整理)……文档资料4(单小时400m产量卫生巾全自动化成套设备):……当时国内市场上普遍的机器都是单小时100m,因此要提高产量必须整体改进机器,而成套设备的结构和工艺甚至更为复杂(a921)……客户同意给3个月时间设计和试制,在此期间,设计师张华(创始人之一)和负责新产品试制的王师傅查阅了国内外大量生产卫生巾的机器和设备,全方位了解这类产品的特点和结构,走访了江苏金卫机械等多家专业厂家,并购买了两台不同型号的机器进行反复拆装试验(a930)……张华根据机械原理重新设计了整体构成和各零部件的有效组合,然后直接向各环节的负责人解读设计方案(a934),并一起探讨原材料需求以及对自产和外包零部件的要求(a935)……初步准备就绪后,进入组装和调试环节,这个过程反复进行了几十次,负责设计、新产品试制、原材料采购和零部件外包等几乎各环节的负责人以及零部件自产的师傅都参与其中(a942,a943),逐步改进和提高……最终将产量约单小时400m的样机按时交给了客户,后续完成了26台机器的订单(a946)……aa670任务差异性(a921)……aa678任务分工明确(a930,a934)……aa681环节之间互动(a935,a942)……aa687各环节目标一致(a943)……aa689任务顺利完成(a946)……(共计379个标签)

表7 上海移动投诉处理惯例初步概念化举例Table 7 Sampling of Preliminary Conceptualization of the Complaint Settlement Routine from Shanghai Mobile

分别对来自3家样本企业的原始调研资料进行初步概念化后,对获得的1 019个初始概念进行重复性剔除,得到844个初始概念,被剔除后的概念为空号。对这些初始概念进行初步合并和无效剔除,得到126个有效概念和23个范畴,见表8。其中,有效概念来源于对初始概念的合并,如概念A1任务流程规范是在合并了aa1运行模式稳定化、aa2业务流程规范化和aa5任务流程清晰等初始概念后获得的有效概念,A2流程管理专业则是在合并了aa6、aa8和aa9等初始概念后获得的有效概念。范畴则是在彻底打乱所有有效概念的基础上重新进行分类整理和归纳而获得的,如范畴AA1流程规范是对A1任务流程规范、A2流程管理专业以及A9和A30等多个有效概念进行归类和提炼后得出的。

3.2 主轴编码

主轴编码指将各相对独立的范畴联系起来,发现和建立各范畴之间的潜在联系。具体说就是通过运用“因果条件→现象→脉络→中介条件→行动或互动策略→结果”的编码范畴,将开放性编码中得出的各范畴联结在一起[36]。因此,本研究对开放性编码得到的概念和范畴进行重新归类,逐个详细分析,最后得到8个主要范畴,分别为执行异动、显性规范、资源储备、专业提升、共同理解、角色扮演、行动协同和共同倾向,各主范畴对应的具体范畴和意义见表9。

3.3 选择性编码

扎根理论分析实质性编码的第3阶段是选择性编码,即进一步系统地处理范畴与范畴之间的联系,在所有已发现的范畴中通过描述现象的“故事线”,梳理和挖掘出能囊括最大多数研究结果、起到提纲挈领作用的核心范畴[36],并发展出系统理论。通过对开放性编码和主轴编码抽象出的23个范畴和8个 主范畴继续进行深入剖析,结合背靠背编码提升结果的可信性和有效性,组织惯例这一概念的逻辑结构自然浮现,即组织惯例可能是组织任务的参与者在差异性条件下反复执行组织任务的过程中(执行异动),在组织层面逐渐形成各种组织规范(显性规范),在参与者集体层面形成共同理解和有效角色扮演(共享基模),并产生共同、协调性行动倾向(共倾行动),同时在个体层面实现知识和技能存储与增长以及专业提升(专业能力)。本研究中选择性编码过程见图2。形成组织惯例概念结构的故事线可概括为,组织惯例由执行异动、显性规范、共享基模、共倾行动和专业能力5个维度构成,其中执行异动表示组织任务及其执行的变化性,体现出组织惯例的动态性,而显性规范、共享基模、共倾行动和专业能力均表示指导组织任务执行的显性和隐性规范与认知,体现出组织惯例的稳定性。

表8 开放性编码分析过程Table 8 Open Coding Analysis Process

表9 主轴编码形成的主范畴Table 9 Main Themes from Axial Coding

4 构建组织惯例概念模型

结合组织惯例的二维观和动态性研究,即组织惯例由启示面和执行面构成,而两者的互动是组织惯例动态性产生的根源,并考虑上述实质性编码得出的组织惯例5个维度,本研究进一步梳理维度之间的关系,并构建组织惯例的概念模型,见图3。组织惯例的5个构成维度中,执行异动相当于二维观中的执行面,代表组织惯例参与者在特定情景下执行特定任务时的具体表现,体现出惯例的即兴属性,也体现出惯例差异性的根本来源,即当参与者在执行差异性任务过程中,受到差异性情景的影响,加上参与者自身要素在不同情景下的差异性展示,为组织惯例的动态性提供了源泉;显性规范、共享基模、共倾行动和专业能力则构成组织惯例的启示面,尽管已有研究反复强调组织惯例属于集体层面的概念[5],但本研究认为组织惯例是组织层面、集体层面和参与者个体层面共性的共同体现。具体来说,显性规范代表组织惯例启示面在组织层面的体现,包括制度规范、流程规范、标准规范和分工明确等方面,代表传统组织惯例理论对组织惯例最为狭隘的理解,但无疑也是组织惯例构成中不可或缺的部分;共享基模和共倾行动代表组织惯例启示面在集体层面的体现,是启示面最为核心的构成,这与DIONYSIOU et al.[11]提出的组织惯例启示面最核心和最本质的构成为参与者对组织任务形成共同理解并基于此产生共同行动倾向的观点一致,同时也体现了FELDMAN et al.[5]将组织惯例界定为集体行动范式的内涵;专业能力则代表组织惯例启示面在参与者个体层面的体现,已有研究在界定组织惯例时往往只关注集体层面或组织层面,但不可否认个体参与者一直都是组织惯例的主体或突破口,ABELL et al.[41]认为行动者是理解组织惯例的窗口,尤其是行动者的动机和技能直接影响惯例的形成,因而强调行动者是组织惯例的微观基础。有关组织动态性的研究甚至认为个体参与者的心理特征或认知能动性是揭开惯例谜团的关键,如参与者共享心智模式的程度决定组织内在工作动机和任务承诺,从而影响组织行为范式的产生、惯例的形成和组织绩效[42],行动(显性)和记忆(隐性)之间的动态互动关系决定惯例的效能等[43]。但这些研究均未将个体层面纳入组织惯例的概念范畴,或者说未在组织惯例的概念体系中体现个体层面的基础性作用,而本研究认为个体层面在反复执行任务的过程中实现资源储备和专业提升从而强化个体专业能力是组织惯例启示面的基本构成。

图2 选择性编码过程Figure 2 Selective Coding Process

基于组织惯例二维观的组织惯例动态性研究强调启示面与执行面之间的互动关系,并认为两者的互动是惯例动态性甚至组织创新变革的根源。但已有研究主要强调惯例启示面与执行面的集体层面之间的互动,即反复执行的结果导致集体认知或行动范式的改变,而启示面或改变后的启示面则进一步指引参与者执行下一个组织任务[11]。执行异动对启示面的影响具体体现在3个方面。①影响启示面的集体层面构成,即共享基模和共倾行动。共享基模的形成源于参与者在执行任务过程中存在互动沟通并基于此形成有效的角色扮演,即能够对他人尤其是任务紧密相连的其他参与者的行为或意图进行有效预测和内化,实现从他人的视角审视自我,最终保持个体认知与集体认知的统一以及个体行动流与集体行动流的统一[42]。共享基模作用的结果便是产生共同行动倾向,即参与者在对组织任务和情景形成共同理解以及相互协同性行为预期的基础上相互之间配合默契,形成高度凝聚力,从而对组织任务产生一致性联合行动的倾向性。可见,共享基模和行动共倾的基础均是执行过程中的有效互动和角色扮演,而互动范式和角色扮演无疑会在执行异动中逐渐调整,从而影响启示面的集体层面的改变。例如,宏康针织的订单完成惯例中,尽管每个订单完成的流程相似,但客户对每个订单的需求并不完全一样,即存在显著的任务差异,如东南亚某客户的20台高产量衣领机订单对换色、接缝、针数、边缝都提出了特殊的要求,非洲某客户的订单为一批生产卫生巾的全自动化成套设备,且要求单小时400m产量等。尽管如此,各环节的参与者在按照流程反复完成订单的过程中,通过互动和角色扮演逐渐对“用最好的技术、最高的质量创造每一台针织机器,满足实力企业不愿做、传统企业做不到的高要求、低批量”这一夹缝市场的核心组织任务形成共同认知,即对组织任务形成共享基模[40]。在形成共享基模的基础上,组织任务的参与者采取了一致性行动,即严格把握各自所在环节的质量,确保针织机械产品从接订单到最后交货和售后服务的高质量。②执行异动会促使组织层面显性规范的改变,即在差异性任务执行过程中,对制度规范、任务流程、任务标准和任务分工等方面均会提出新的要求,促使组织对显性规范做出调整或创新。例如,天地华宇的定日达惯例除了任务差异即每次定日达产品不同,还表现出显著的情景异动,即每次完成定日达产品运输过程中的气候条件、运输环境、路况等要素均不同,但反复执行的结果则对天地华宇的显性规范进行了修正,如形成了全新的基于定日达业务的品质管理制度,对差错类问题、异常签收问题、丢货类问题等品质问题均做出详细规定,同时制定出申诉规范、品质检查和考核制度,以及各类人员的考核制度,包括事业部层级考核制度、大区层级考核制度、路区考核制度和门店考核制度等。③执行异动还会促进个体层面专业能力的改进或提升,即对个体参与者的知识、技能、效率和资源等提出新要求,促使个体参与者的认知发生改变,并促进个体资源储备的增强以及专业能力的提升。例如,宏康针织的设计师在反复完成无缝袖口、帽子、围巾以及各类新产品的设计过程中不断积累设计经验,提升设计能力,在产品外观、实用新型等方面申请了多项专利(如专利号201130031449和201320265273等),还设计出发圈机(HC-M3000)、海绵擦机(HC-3000)、直筒换色袜机(HC-M4000)等新产品,实现了由电动改气动、增加卡针自停装置、全封闭钣金箱体造型等创新。

图3 组织惯例概念模型Figure 3 Conceptual Model of Organizational Routines

与执行异动对启示面的影响相比较,启示面对执行异动的影响更为明显,即组织层面、集体层面和个体层面惯例启示面均会对惯例执行过程和结果产生影响。①组织层面启示面直接规范惯例的执行。例如,天地华宇围绕定日达准时、安全、优质服务的价值需求制定的定日达标准,包括长途车发车时间晚1分钟都算晚点,在6小时内完成最大载货量的装卸,所有定日达车辆均安装GPS并实行24小时全程监控,设立定日达专用库区,从而使货物差错率控制在0.08%以内,服务时间达标率和服务票数都设为95%等,同时设制了各类管理制度。这些显性规范直接规范每次任务的完成过程,直接导致员工改变以往基于零担业务的任务模式。②集体层面启示面隐性引导惯例的执行。例如,宏康针织的员工针对产品高质量形成共同认知以及采取共同行动确保每次惯例执行过程的高质量,进而决定订单完成结果的高质量。③个体层面启示面则支撑惯例的执行。个体层面的专业能力是每次惯例执行的支撑,例如,上海移动的投诉处理惯例中,个体参与者专业能力的提升确保了每个环节乃至每个环节内部各细节任务完成的效率和可靠性,最终无疑从整体上确保投诉处理任务的高效执行。因此,本研究认为组织惯例的启示面与执行面之间存在互动关系,且启示面3个层面与执行面之间的互动机理不尽相同。

此外,由于组织惯例的启示面代表了惯例的精髓和原则[5],因此启示面的构成本质上就代表惯例是什么。实际上,针对组织惯例基本概念的探讨都围绕组织惯例的构成展开,更确切的说,是围绕组织惯例启示面的构成展开。然而,组织惯例能够重新吸引大量学者的关注源于对组织惯例认知的改变,即研究颠覆了传统对“组织惯例代表组织客观存在的制度、规则或程度因而具有显著的稳定属性且会阻碍组织创新”的认识,而从集体主观认知的层面重新界定了组织惯例尤其是组织惯例的启示面[4-5]。同时,已有研究还认为组织惯例代表的集体性认知或集体行为范式应独立于任何个体层面[5]。因此,已有研究在界定组织惯例的启示面时均有意或无意的忽略组织层面和个体层面内容。本研究发现组织惯例是由组织层面、集体层面和个体层面三者共同构成的系统,集体层面代表的共享基模和行动共倾是核心,组织层面代表的显性规范是提升,个体层面代表的专业能力是基础。同时,组织层面内容是组织惯例中可直接识别的外显部分,但只不过是组织惯例内容体系中浮出水面的一角,而集体和个体层面均代表惯例体系中不易观察和识别的隐性构成。3个层面内容之间存在相互影响关系,其中参与者个体专业能力的提升在互动中不断促使集体层面共享基模和共倾行动的形成,且作为共享基模和共倾行动的基本单元,促使其整体水平和程度的提升,而高水平的共享基模和共倾行动则进一步形成更有效的组织制度规范和流程等,即促进显性规范的提升和完善;显性规范是参与者形成集体认知的重要参照,即显性规范指引集体层面共享基模和共倾行动的形成和变化,类似的,集体层面认知或集体行动范式则是个体行为和认知的重要参照,并成为个体专业能力的有效依赖。可见,组织惯例启示面的3个层面内容之间相辅相成,相互影响,共同形成一个有效的惯例内容体系。

5 结论

本研究通过对天地华宇定日达任务、宏康针织订单完成任务和上海移动投诉处理任务的完成过程进行广泛调研,在确定三者均形成有利于高效任务完成的组织惯例的基础上,对获取的大量调研资料进行基于扎根理论的探索性研究。按照扎根理论实质性编码和理论编码的基本流程和要求,首先通过开放性编码、主轴编码和选择性编码得出组织惯例这一核心范畴及其5个维度内容,再通过理论编码和已有理论的对比形成组织惯例的概念模型。研究主要得出以下结论。

(1)界定了组织惯例概念的构成,得出组织惯例概念由显性规范、共享基模、共倾行动、专业能力和执行异动5个维度构成。显性规范、共享基模、共倾行动和专业能力共同体现组织惯例的基本原则和组织惯例的稳定性,执行异动体现组织任务及其执行的变化性以及组织惯例的动态性。本研究通过扎根理论开放性编码抽象出23个范畴,主轴编码得出8个主范畴,而选择性编码进一步锁定组织惯例这一个核心范畴,得出其5个构成维度。同时,可将组织惯例的“故事线”描述为组织任务的参与者在差异性条件下反复执行组织任务的过程中,在组织层面逐渐形成各种组织规范,在参与者集体层面形成共同理解和有效角色扮演并产生共同、协调性行动倾向,同时在个体层面实现知识和技能的存储与增长以及专业提升。

(2)构建组织惯例概念模型,验证了组织惯例由启示面和执行面构成以及两者之间的互动关系。与已有组织惯例二维观一致,本研究认为组织惯例由启示面和执行面构成,显性规范、共享基模、共倾行动和专业能力共同构成组织惯例的启示面,执行异动代表组织惯例的执行面。同时,本研究认为组织惯例的启示面与执行面之间存在互动关系,这种互动关系正是组织惯例动态性的来源,也是组织惯例之所以成为组织创新与变革的源泉和基础的根源。但已有研究只强调启示面和执行面核心构成即共享基模和共倾行动之间的互动关系,本研究则认为,组织惯例执行面与组织惯例所包含的显性规范和个体专业能力之间也存在互动关系,且这种互动是组织惯例动态性的重要构成。

(3)清晰化组织惯例启示面的内部构成及相互关系。本研究打破对组织惯例启示面单一集体层面构成的认知,得出组织惯例的启示面除了其最核心和本质的构成,即代表集体层面认知或集体行动范式的共享基模和共倾行动,还包括组织层面的显性规范和个体层面的专业能力。三者相互影响,相互连接,共同构成组织惯例的启示面,共同体现惯例的精髓和思想,集体层面代表的共享基模和行动共倾是核心,组织层面代表的显性规范是提升,个体层面代表的专业能力是基础。专业能力是共享基模和共倾行动形成的基础,进而促进组织层面显性规范的完善和提升;显性规范为集体认知和行动范式提供参照,进而为个体认知和行动提供指引。

本研究尝试通过基于大量实践调研资料且采用层层编码方法的扎根理论分析得出组织惯例的构成维度,并构建组织惯例概念模型,为组织惯例领域的深入研究创建了基础,改变该领域当前对组织惯例概念的理解仅停留在单一、抽象层面的局面。然而,研究还存在不足之处,一方面,扎根理论编码过程难免带有编码者的主观性,直接影响研究结论,因此有必要对调研资料进行反复比较和编码对比,提高客观性,使构建的概念模型更接近实践;另一方面,构建的组织惯例概念模型需要进行完善和检验,即需要获得更详尽的组织任务实施细节资料或调研更多企业或惯例资料,充实惯例的概念构成体系。

[1]NELSON R R,WINTER S G.Anevolutionarytheoryofeconomicchange.Cambridge,MA:Harvard University Press,1982:83-84.

[2]PARMIGIANI A,HOWARD-GRENVILLE J.Routines revisited:exploring the capabilities and practice perspectives.TheAcademyofManagementAnnals,2011,5(1):413-453.

[3]米捷,林润辉,谢宗晓.考虑组织学习的组织惯例变化研究.管理科学,2016,29(2):2-17.

MI Jie,LIN Runhui,XIE Zongxiao.Research on change in organizational routines considering organization learning.JournalofManagementScience,2016,29(2):2-17.(in Chinese)

[4]PENTLAND B T,RUETER H H.Organizational routines as grammars of action.AdministrativeScienceQuarterly,1994,39(3):484-510.

[5]FELDMAN M S,PENTLAND B T.Reconceptualizing organizational routines as a source of flexibility and change.AdministrativeScienceQuarterly,2003,48(1):94-118.

[6]PENTLAND B T,HREM T,HILLISON D.The (n)ever-changing world:stability and change in organizational routines.OrganizationScience,2011,22(6):1369-1383.

[7]PENTLAND B T,FELDMAN M S,BECKER M C,et al.Dynamics of organizational routines:a generative model.JournalofManagementStudies,2012,49(8):1484-1508.

[8]李柏洲,赵健宇,郭韬,等.知识创造行为与组织惯例的演化博弈及其仿真研究.运筹与管理,2015,24(3):94-105.

LI Baizhou,ZHAO Jianyu,GUO Tao,et al.Study on the evolutionary game of knowledge creation behavior and organizational routines and its simulation.OperationsResearchandManagementScience,2015,24(3):94-105.(in Chinese)

[9]YI S,KNUDSEN T,BECKER M C.Inertia in routines:a hidden source of organizational variation.OrganizationScience,2016,27(3):782-800.

[10] KREMSER W,SCHREYÖGG G.The dynamics of interrelated routines:introducing the cluster level.OrganizationScience,2016,27(3):698-721.

[11] DIONYSIOU D D,TSOUKAS H.Understanding the (re)creation of routines from within:a symbolic interactionist perspective.AcademyofManagementReview,2013,38(2):181-205.

[12] BAUM J A C,SINGH J V.Organizational hierarchies and evolutionary processes:some reflections on a theory of organizational evolution∥BAUM J A C,SINGH J V.EvolutionaryDynamicsofOrganizations.New York:Oxford University Press,1994:3-20.

[13] BECKER M C.Organizational routines:a review of the literature.IndustrialandCorporateChange,2004,13(4):643-678.

[14] 姜涛,熊伟.组织惯例演化的重新定义:基于组织免疫的视角.浙江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14,44(6):141-152.

JIANG Tao,XIONG Wei.Redefinition of the revolution of organizational routines:a perspective from organization immunity.JournalofZhejiangUniversity:HumanitiesandSocialSciences,2014,44(6):141-152.(in Chinese)

[15] MARSHALL N,TSEKOURAS G,MARON A.Creating routines for innovation:insights from an organisational experiment∥Proceedingsofthe5thInternationalConferenceonOrganizationalKnowledge,Learning,andCapabilities.Boston,2010:1-19.

[16] BERENTE N,LYYTINEN K,YOO Y,et al.Routines as shock absorbers during organizational transformation:integration,control,and NASA′s enterprise information system.OrganizationScience,2016,27(3):551-572.

[17] COHEN M D.Reading Dewey:reflections on the study of routine.OrganizationStudies,2007,28(5):773-786.

[18] 买忆媛,叶竹馨,陈淑华.从“兵来将挡,水来土掩”到组织惯例形成:转型经济中新企业的即兴战略研究.管理世界,2015(8):147-165.

MAI Yiyuan,YE Zhuxin,CHEN Shuhua.From taking appropriate measures as the situation to the formation of the organizational convention:a study on improvised strategy of new firms in the transformation economy.ManagementWorld,2015(8):147-165.(in Chinese)

[19] 陈彦亮,高闯.基于组织双元能力的惯例复制机制研究.中国工业经济,2014(10):147-159.

CHEN Yanliang,GAO Chuang.Study on the replication mechanism of routines in organizations based on organization ambidexterity competence.ChinaIndustrialEconomics,2014(10):147-159.(in Chinese)

[20] 陈彦亮,高闯.组织惯例的跨层级演化机制.经济理论与经济管理,2014,34(3):59-69.

CHEN Yanliang,GAO Chuang.Study on the hierarchy evolution mechanism of organization routines.EconomicTheoryandBusinessManagement,2014,34(3):59-69.(in Chinese)

[21] 邓修权,白冰,高德华.基于惯例的企业能力演化博弈多主体仿真研究.工业工程,2012,15(1):8-13.

DENG Xiuquan,BAI Bing,GAO Dehua.Multi-agent simulation of enterprise capability from the routine perspective by using evolutionary game model.IndustrialEngineeringJournal,2012,15(1):8-13.(in Chinese)

[22] FELDMAN M S,PENTLAND B T,D′ADDERIO L,et al.Beyond routines as things:introduction to the special issue on routine dynamics.OrganizationScience,2016,27(3):505-513.

[23] MICHEL A.The mutual constitution of persons and organizations:an ontological perspective on organizational change.OrganizationScience,2014,25(4):1082-1110.

[24] FELDMAN M S,ORLIKOWSKI W J.Theorizing practice and practicing theory.OrganizationScience,2011,22(5):1240-1253.

[25] D′ADDERIO L.The replication dilemma unravelled:how organizations enact multiple goals in routine transfer.OrganizationScience,2014,25(5):1325-1350.

[26] BERTELS S,HOWARD-GRENVILLE J,PEK S.Cultural molding,shielding,and shoring at oilco:the role of culture in the integration of routines.OrganizationScience,2016,27(3):573-593.

[27] COHENDET P S,SIMON L O.Always playable:recombining routines for creative efficiency at Ubisoft Montreal′s video game studio.OrganizationScience,2016,27(3):614-632.

[28] TSOUKAS H,CHIA R.On organizational becoming:rethinking organizational change.OrganizationScience,2002,13(5):567-582.

[29] 林海芬,于泽川,王涛.基于组织惯例的组织创新持续内生机理研究评述.研究与发展管理,2017,29(1):127-138.

LIN Haifen,YU Zechuan,WANG Tao.Literature review on continuous endogeneity mechanism of organizational innovation based on organizational routines.R&DManagement,2017,29(1):127-138.(in Chinese)

[30] 孙永磊,党兴华.基于知识权力的网络惯例形成研究.科学学研究,2013,31(9):1372-1380,1390.

SUN Yonglei,DANG Xinghua.Study on network routines formation based on knowledge power.StudiesinScienceofScience,2013,31(9):1372-1380,1390.(in Chinese)

[31] DEKEN F,CARLILE P R,BERENDS H,et al.Generating novelty through interdependent routines:a process model of routine work.OrganizationScience,2016,27(3):659-677.

[32] SONENSHEIN S.Routines and creativity:from dualism to duality.OrganizationScience,2016,27(3):739-758.

[33] 刘景东,杜鹏程.惯例视角下联盟管理能力的构成及其对联盟组合绩效的影响研究.管理评论,2015,27(8):150-162.

LIU Jingdong,DU Pengcheng.The construct of alliance management ability and its impacts on alliance portfolio performance from the perspective of routines.ManagementReview,2015,27(8):150-162.(in Chinese)

[34] DITTRICH K,GUÉRARD S,SEIDL D.Talking about routines:the role of reflective talk in routine change.OrganizationScience,2016,27(3):678-697.

[35] GLASER B G,STRAUSS A L.Thediscoveryofgroundedtheory:strategiesforqualitativeresearch.Chicago:Aldine,1967:20-35.

[36] STRAUSS A,CORBIN J.Basicsofqualitativeresearch:groundedtheoryproceduresandtechniques.Newbury Park:SAGE Publications,1990:10-85.

[37] 贾旭东,谭新辉.经典扎根理论及其精神对中国管理研究的现实价值.管理学报,2010,7(5):656-665.

JIA Xudong,TAN Xinhui.The actual value of the classical grounded theory and its connotations to China management research.ChineseJournalofManagement,2010,7(5):656-665.(in Chinese)

[38] 李鲜苗,罗瑾琏.女性高管职业身份建构的扎根理论研究:基于ASD的成长模型.管理案例研究与评论,2016,9(1):53-64.

LI Xianmiao,LUO Jinlian.The grounded theory research on the female top executives′ professional identity construction:based on ASD growth model.JournalofManagementCaseStudies,2016,9(1):53-64.(in Chinese)

[39] 贾旭东,衡量.基于经典扎根理论的虚拟创业决策模型研究.管理案例研究与评论,2016,9(3):258-272.

JIA Xudong,HENG Liang.A research on the virtualized entrepreneurship decision-making model based on the classical grounded theory.JournalofManagementCaseStudies,2016,9(3):258-272.(in Chinese)

[40] 林海芬,于泽川,王涛.初创企业组织共享基模的形成机理研究.管理科学,2015,28(5):15-30.

LIN Haifen,YU Zechuan,WANG Tao.Research on the emergence of organizationally shared schemata in entrepreneurial ventures.JournalofManagementScience,2015,28(5):15-30.(in Chinese)

[41] ABELL P,FELIN T,FOSS N.Building micro-foundations for the routines,capabilities,and performance links.ManagerialandDecisionEconomics,2008,29(6):489-502.

[42] WITT U.Emergence and functionality of organizational routines:an individualistic approach.JournalofInstitutionalEconomics,2011,7(2):157-174.

[43] MILLER K D,PENTLAND B T,CHOI S.Dynamics of performing and remembering organizational routines.JournalofManagementStudies,2012,49(8):1536-1558.

FundedProject:Supported by the National Natural Science Foundation of China(71572025,71372082,71632004), the Humanity and Social Sciences Research of Ministry of Education(15JJD630004) and the Fundamental Research Funds for the Central Universities(DUT17RC(4)61)

Biography:LIN Haifen, doctor in management, is an associate professor in the Faculty of Management and Economics at Dalian University of Technology. Her research interests include management innovation and organizational routines. Her representative paper titled “How dynamic capabilities affect adoption of management innovations” was published in theJournalofBusinessResearch(SSCI, Issue 1, 2016). E-mail:linhaifen@dlut.edu.cn

SHANG Ren is a master degree candidate in the Faculty of Management and Economics at Dalian University of Technology. Her research interest focuses on organizational routines. E-mail:cathybest@126.com

免责声明

我们致力于保护作者版权,注重分享,被刊用文章因无法核实真实出处,未能及时与作者取得联系,或有版权异议的,请联系管理员,我们会立即处理! 部分文章是来自各大过期杂志,内容仅供学习参考,不准确地方联系删除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