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期刊杂志

新型职业农民教育研究的脉络、热点和演化趋势——基于CNKI核心期刊的文献分析

时间:2024-06-05

李海洲,张学军,杨 杰

(1.廊坊师范学院 期刊部,河北 廊坊 065000;2.石家庄铁道大学 人文学院,石家庄 050043;3.中国人民警察大学 指挥系,河北 廊坊 065000)

一、引言

现代农业发展的进程离不开新型职业农民的助力,扎根于农村的新型职业农民的教育与培训关系到我国农村农业现代化建设的发展。因此,造就一批具备技术能力、经营能力、管理能力的新型农民,更符合当前国家和社会对新农村农业发展模式的新要求。自2018年和2019年国家分别颁布了《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的意见》和《关于坚持农业农村优先发展做好“三农”工作的若干意见》以来,新型职业农民的教育问题涉及职业教育、成人教育、继续教育、职业培训等教育类型,已然成为该领域的研究热点。已有诸多文献对新型职业农民教育问题进行了研究和阐述,为该领域的发展提供了理论依据和实践指导。因此,对相关理论和实践研究进行计量学梳理,有利于从量化的视角分析我国新型职业农民教育的嬗变轨迹,归纳相关的策略和路径,探析并展望前沿理论。

通过对CNKI数据库中的相关文献初步分析发现,新型职业农民教育的相关研究成果多而杂乱,计量学研究却比较少。因此,文章将利用Citespace和Ucinet软件,基于文献计量学对该领域的核心期刊文献进行可视化分析,欲通过对我国新型职业农民教育脉络的梳理,找出当前研究热点,并预测未来发展趋势,以期为相关研究者提供借鉴。

二、数据来源与获取

因涉及新型职业农民教育的文献较多,本研究选取国内学术评价体系中重要的组成部分——核心期刊论文作为数据的来源(核心期刊目录参照2017版北京大学《中文核心期刊要目总览》)。文献获取路径为:登陆CNKI—高级检索—期刊检索—精确包含“新型职业农民培养”“新型职业农民培训”“新型职业农民培育”“新型职业农民教育”为主题词—限定日期为全部—限定“核心期刊”,人工剔除非学术性文献和重复性论文等干扰项,以Refworks格式保存输出数据,输出的数据包含作者、题目、摘要、关键词、基金项目、单位来源、期刊来源、发表时间等条目,共得到410篇文献。

三、研究工具与路径设计

(一)Citespace5的使用

利用Citespace的可视化分析能力,通过对目标文献的共被引分析、关键词共现分析、时区分布、机构分析、核心作者等功能,寻求某一领域的演化关键路径和知识拐点,以理清我国新型职业农民教育的发展脉络;对该领域研究的整体和细致结构进行分析;梳理作者相关情况;寻求该领域的研究热点并指导研究趋势。[1]具体步骤如下:(1)将处理好的Refworks格式的文件导入Citespace软件;(2)设置所需要的文件格式,并导入软件运行;(3)得到关键词、作者等聚类分析结果,得出可视化图谱。

(二)Ucinet的使用

Ucinet软件是一种网格分析系统,通过矩阵分析功能,运用社会网络分析法分析网格节点,反映新型职业农民教育研究的网络知识结构;对该领域各个研究方向、各节点的关联性和密切程度进行衡量。[2]具体步骤如下:(1)从中国知网下载RefWorks格式的文件;(2)设置Ucinet所需要的文件格式,提取关键词,导入软件运行;(3)得到中心性分析结果,得出可视化图谱;(4)与Citespace的分析结果相结合,在中国知网中二次检索,对被引用数量较高的文献进行下载分析,通过关键词解读新型职业农民教育的实践过程并预测发展态势。

四、可视化结果与分析

(一)脉络梳理

1.核心期刊文献年度出版量趋势及期刊来源分析

通过对410篇相关文献的发表时间分析,发现最早发表的相关文献出现在2006年,年发文仅有6篇;2012年相关研究开始出现增长,2016年年发文56篇。因此,可以将时间节点分为三个阶段:第一阶段2006—2011年,在这期间,对新型职业农民的研究停留在起步阶段,对职业农民的教育更是认识匮乏;第二阶段2012—2016年,2012年中央提出要大力培育新型职业农民,这一重大战略举措标志着我国农民职业转型的开始,相关学者开始投入精力进行相关的研究,成果逐年增加,这说明国家政策对新型职业农民教育有指导作用;第三阶段2017年至今,相关论文发表数量开始进入放缓调整阶段,这一阶段对新型职业农民教育的研究由偏重数量转向重视质量,研究重点更集中、更明确,见图1。

核心期刊作为学术评价体系中的重要组成部分,能体现该学科科研工作的学术水平。在新型职业农民教育领域,《职教论坛》《职业技术教育》《中国职业技术教育》《成人教育》《教育与职业》《中国成人教育》《继续教育研究》等与职业教育和继续教育相关的期刊是该类研究的主要阵地,体现出我国的职业教育在新型职业农民教育中的核心地位;同时,《农业经济》《世界农业》《农村经济》等核心期刊也刊载了相关文献,体现出新型职业农民教育是以发展农村经济为根本目的;另外,以研究地方农业科学发展和研究专业技术理论的核心期刊也刊登了少量新型职业农民教育类的文献,此类期刊地域针对性和专业性较强,说明职业农民教育涉及更为具体的研究方向,见表1。

表1 主要核心期刊来源

2.核心期刊文献的作者分析

该领域发文量较多的作者有:江苏理工学院马建富(12篇),江苏理工学院吕莉敏(10篇),江苏理工学院张胜军(9篇),河北农业大学张亮(8篇),西北农林科技大学赵丹(7篇),湖南省教育科学研究院吴易雄(6篇),河北农业大学赵邦宏(6篇)等。第一作者的单位来源集中在江苏理工学院、河北农业大学、西北农林科技大学、华东师范大学、河北科技师范学院等高等院校。农林类和师范类高等院校是该领域的主要研究力量,一方面新型职业农民的教育需要农林类学校专业的农业知识结构做支撑,另一方面师范类高校在人才培养方面拥有专业的见解,这两类院校的高频出现说明新型职业农民教育的学术研究水平较高。但同时数据显示,以职业教育为主的职业技术院校的相关研究者较少,而职业教育在新型职业农民教育中的先天优势没有发挥出来,这说明该领域的研究目前还停留在理论阶段,实践性欠佳。

对相关文献的作者进行核心作者群分析,利用Price教授研究理论的公式N=0.749(Nmax)1/2(Nmax为统计时段内发表论文最多的作者发文的数量)只有当核心作者的发文量占论文总数50%时,核心作者群形成[3],计算得出N=2.59篇≈3篇,大于等于3篇的作者有33位,占总发文量的8%,提示本领域的合作作者群未形成,这说明作者数量多,研究方向不明确,没有形成团队和研究组。

3.关于“新型职业农民培训”的社会网络矩阵聚类分析

利用Ucinet软件对“新型职业农民培训”社会网络矩阵进行聚类(见图2),现阶段可归纳为以下5类研究方向。

第一类,“新型职业农民教育面临的困境及路径与对策研究”。该方向的关键词有 “路径、对策、困境、需求、经验、教育培训、高等职业教育”等。通过社会网络分析,可以看出要发展新型职业农民教育,首先要正视目前面临的困境和问题,通过制定相关的对策解决在该领域发展过程中出现的问题,并最终制定可持续发展的路径,以适应国家、社会对职业农民的要求。第二类,“以新型城镇化和农业现代化为目的的新型职业农民教育研究”。该方向的关键词主要有“城镇化、农业现代化、农民教育培训、新农村建设、影响因素、供给侧改革”等。新型职业农民服务的对象是农村,建设新型城镇和实现农业现代化是新型职业农民教育的重要目标。第三类,“以职业教育院校为基础的培养体系和培养模式研究”。其关键词主要有“课程体系、培育机制、培训体系、新型、高等职业教育”等。目前,公认的农民职业教育的场所和基地还是在教育院校,新型职业农民教育需要依托院校的培养体系和课程设置。如何在院校教育教学过程中对职业农民教育进行优化与完善,如何明确院校在职业农民教学的定位和目标成为此类研究的主要内容。第四类,“国际经验对我国新型职业农民教育的影响研究”。关键词主要有“国外经验、启示、远程教育、教育体系、互联网”等,此类研究主张在适应我国国情的基础上借鉴国外经验,这对我国新型职业农民教育的发展具有启示作用。第五类,“乡村振兴和精准扶贫战略下新型职业农民教育的适应性研究”。主要关键词有“乡村振兴、精准扶贫、内涵、人力资本、政府主导、途径、改革”等。乡村振兴和扶贫是职业农民教育的目标,学者们在解析内涵、完善途径、创新改革等方面做了深入的探讨。

(二)热点分析

由图3和表2可以看出,围绕“新型职业农民”和“新型职业农民培养”两个显著标签,出现频率较高的关键词有:农业现代化、对策、新型城镇化、困境、中等职业教育、高等职业教育、教育培训、城镇化、精准扶贫、培养路径、人力资本等。其中,农业现代化中心度最高可达到0.38,中心度大于0.1的关键词有:中等职业教育、新型城镇化、对策、农村现代化、乡村振兴。基于中心度和出现频次的分析,新型职业农民教育领域核心文献的的热点研究主要体现在以下方面。

表2 高频关键词

1.以农业现代化、乡村振兴、精准扶贫为教育目标的相关研究

随着国家对农村脱贫攻坚的重视,对新型职业农民教育的研究也随之以乡村振兴、农业现代化、精准扶贫等国家重大政策为中心而展开。国家制定的新型职业农民教育政策起到主导作用,在宏观方向的把控过程中,逐渐给予教育实施者以方向和目标。[4]从2006年国家提出重点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开始,就有学者对江苏的新农村建设做出调查,从文化产业方向进行解析,这是职业农民教育研究的最初雏形。[5]2007年国家正式提出培养新型农民的意见,在以后的十年间相关研究停滞不前,没有真正做出深度的挖掘。直到党中央提出精准扶贫的命题后,围绕新型职业农民教育的研究才成为热点。

依据可视化分析的结果,对相关文献进行二次下载分析,该方面的研究着重对政策的分析、地域性职业农民教育的发展、某些较为成功的案例解析、部分实证研究。有学者指出,人才的培养是国家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的关键,在促进农业现代化和精准扶贫的过程中,国家对新型职业农民教育重视不足,缺乏政策的帮扶,没有形成有效的培训机制,需要通过明确教育的主体、提高针对性、完善教育体系的多元化、完善体制等方面的措施,提高职业农民的教育成效。[6]也有研究表明,将乡村振兴战略与高职院校百万扩招相结合,通过职业院校大力培育新型职业农民是精准扶贫的核心,在国家政策性保障的前提下,引入精准扶贫的教学思想,产教学相融合,促进新型职业农民的培养进程。[7]综观农业现代化、乡村振兴、精准扶贫等农业政策的提出,对职业农民教育的影响体现在三方面,一是确定了职业农民地位;二是间接带来了职业农民教育的发展机遇;三是暴露了当前职业农民教育发展薄弱、农业人才匮乏、培养体系不健全等问题,这些都引申出该领域更多的热点研究内容。

2.新型职业农民教育发展困境分析及对策研究

新型职业农民的教育问题在现实中受多方面因素的制约,发展遇到诸多困境,对文献进行二次检索后归纳发展中的困境有以下几点:一是培养体系不完善,在整个教育过程中供给者、监督者、服务者等各角色定位不够清晰。政策支持、经费投入、人员编制、管理机制等没有形成明晰的路径。[8]二是国内教育资源区域分布不均衡,某些区域师资匮乏、培养经费欠缺、基础设施不配套。三是管理机制和教育机制不完善。对于职业农民的培训是一个长期的过程,如何建立合理的管理机制、整合优秀的师资队伍、设立合理的课程等,都是需要切实考虑的问题。[9]四是有文献通过调查发现新型职业农民教育与职业农民需求之间存在差距,培训的专业内容与学生的职业定位不符,教育创新不足。[10]另外,师资队伍不完善,双师型教师队伍明显不足等问题,也制约着新型职业农民的教育发展。

另一个研究热点就是通过分析存在的问题并提出解决困境的对策。有研究从细节处提出打破教育困境的几点对策:一是对职业农民按照文化素质分层次、分级开展职业教育培训,这有利于建立层次清晰、衔接有序的培养体系。二是对当前的教育资源进行整合,按照不同级别和层次,切实按照本地的经济发展需要进行技能培训。三是完善培训内容、创新培训模式,做到产业对接、层次分明、类型丰富、理论易懂、实践有效。四是政府职能的完善,从政策、财政、制度、保障体系等方面进行全方位的有效支持。[11]近期,有文献提出了更明确的优化对策,建议通过加强职业农民的功能定位,优化政策、优化制度、优化投入;健全教育机制,促进教学体系改革转型;加强师资队伍建设,加强双师型教师的培养;重视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以就业为目标,通过改革教学大纲[12]等方式来增强当前职业农民教育的效果。

3.新型职业农民教育的改革路径设计

图谱显示以“路径”为关键词的文献中心度较高。有文献提出有效的路径设计,首先要区别对待新型职业农民、存量农民和增量农民培育的不同方式,有针对性施教可增强教育效果;另外,从学历教育和非学历教育两方面入手,双管齐下,对学历教育进行创新改革;同时,利用外部力量保障新型职业农民教育的效果,实施动态管理,建立审核机制。[13]也有研究从精准扶贫的角度探讨培训路径的设计:一是要提高农民科技文化知识,培养职业农民学习意识,通过进村办学和集中培训与现场指导的方法传授基于精准扶贫的理论和实践知识。同时,让师资培训队伍真正走入乡村,利用互联网技术拓展空中课堂,合理控制培训内容和时间。二是加强交流互动,结合脱贫目标有针对性地与职业农民进行交流,了解职业农民真正所需。还要明确机构责任,完善咨询平台,扶贫资金发放到位,培训后续的跟踪指导到位。[14]三是发挥互联网优势,利用远程教育优势,实现强化新型职业农民教育的政策导向,构建终身学习的有效路径。[15]总结该方向的研究成果,建议以政策导向为依托,通过加强人力资本投入,寻求适合的培训教育方式,加强实践,落实后续跟踪指导,优化职业农民培训环境,依托互联网等方式构建新型职业农民教育的有效路径。

4.新型职业农民教育的社会支持体系研究

社会支持体系是开展新型职业农民教育的必需要素。其中,政府、企业、高校等都扮演着重要角色。从图谱可以看出“中等职业教育”“高等职业教育”“教育行政组织”“涉农企业”“职教中心”等位置凸显。有研究分析了职业院校在服务新型职业农民教育中的优势,以其地域性、开放性、技术性、技能型职业性等综合优势,从课程、教材、师资队伍、场所等方面为职业农民教育提供了保障。[16]对职业院校的研究,是职业农民教育培训模式研究的一部分,有学者提出新型职业农民学历教育、技能教育、创新创业教育的新探索模式,建立“政府主抓+学院主体+产业主导”的运行体制,其中学院作为主体,承担着职业农民年检、动态管理、继续教育、成立数据库、管理档案等工作。在产、学、研、教一体化的格局下,以农科高校为依托,以各级农民学校为主体,职业院校共同参与,打造多层次的培训教育阵地。[17]同时,涉农企业也在职业农民教育中发挥着协同参与作用,并且涉农企业与职业院校相互依托,在人才培养的供需方面具有密切关系。因此,职业院校与教育培训机构以企业的人才需求为导向,企业全程参与新型职业农民的教育培训过程,共同制定专业设置和人才培养方案,为学校培养双师型教师等,真正保障新型职业农民教育质量。[18]对于新型职业农民教育的社会支持体系研究,多数学者建议:加强政府顶层设计,深化校企合作,统筹职业院校教育资源,通过多渠道、多方式的、有特色的培训项目,加强新型职业农民信息化教育,利用互联网+模式,整合教育资源,保障新型职业农民教育的有效性。

5.相关国际经验研究

研究国外先进的职业农民教育经验,尤其是发达国家的职业教育经验,对我国新型职业农民教育具有借鉴和启示作用,该方向也成为新兴职业农民教育的研究热点之一。有研究对发达国家的典型经验进行了总结,美国和英国具备完善的国家立法、制度和经费保障;法国和日本在农业教育培训体系方面走多元化的路径,体系健全;德国和韩国的特点是政府、企业、个人协同合作,建立各类社会力量融为一体的培训体系;澳大利亚和瑞士则在培训内容上体现实效性和培训形式的灵活性,更注重实际的应用价值。[19]在借鉴国际先进教育理念的同时,要符合我国职业农民本土化的特征,结合我国的实际情况,优先试点农业现代化程度较高的地区,面授培训与远程教育协作,充分利用“互联网+”优势,务必确保教育体系的合法规范。

(三)研究演化分析

根据时区图谱,直观地看到近年来新型职业农民教育经历了从对新型职业农民教育宏观方面的研究,到具体教育培训困境、对策和路径的探讨,再到精准扶贫和乡村振兴战略指导下新型职业农民教育的改革创新研究。该领域的发展演化过程与国家支持农村发展的政策息息相关,通过对文献的二次下载分析,可得出新型职业农民教育研究走向将呈现以下趋势。

演化趋势一:新型职业农民教育具体实践性和微观化研究。纵观该领域的研究史,经验总结、问题分析等理论研究占了大部分,目前缺乏具有实践意义和推广性的符合本土化需求的新型职业农民教育研究。因此,分析未来的研究要把握实践性这一关键点,问题分析、对策研究、路径探讨等空洞乏味的研究可以不用再进行,从具体的某一问题出发,进行必要的实践性探索。结合我国经济、文化、地域等差异性研究,在加强理论研究的同时,强化转化为实践生产力研究。同时研究重点下沉至农村基层,直接对接农民、课堂、课程、教师,具体问题具体分析,将制约新型职业农民教育发展的微观性问题拿到台面上来进行分析、解决。

例如,近期有学者提出“涉农高职1+n农民培训模式”,通过分析区域产业、培训内容、师资力量、教育方式、评价考核等方面,梳理这种培训模式的具体路径,真正做到契合、整合、联合、贴合,依次促进新型职业农民教育的螺旋上升式发展,真正服务于乡村振兴。[20]也有新研究开始着手对新型职业农民实践共同体进行研究,提出积极培训多种实践性共同体,通过建立相关共同体为新型职业农民的教育提供多种互动和交流。另外,根据职业农民的不断成长,寻求更适合自己的实践共同体,积累更多的实践经验。未来可能会加强促进新型职业农民参与实践共同体的研究。[21]此外,对职业农民可持续发展、社区教育模式、西部地区试点研究、发达地区实践研究等诸如此类的文献为未来的研究提供了方向:实践性和微观化。

演化趋势二:乡村振兴与精准扶贫下的促进农业现代化的教育改革。从时区图可以看到,精准扶贫和乡村振兴在近期出现频次高,2020年第十三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提出要坚决打赢脱贫攻坚战,确保剩余贫困人口全部脱贫、贫困县全摘帽的目标。其中脱贫攻坚的关键词有:乡村振兴、教育扶贫。[22]在此政策指导下,加大新型职业农民教育的改革创新发展,必将适应时代的潮流,该领域的研究将会更加深入。有最新的研究指出,新型职业农民教育在乡村振兴与精准扶贫下的促进农业现代化的改革方向:确保国家政策保障的实施;量身定制个性化的教育方式方法,匹配职业农民的岗位需求;融合职业教育与普通教育,开展“1+X证书”实施;借“高职百万扩招”的东风,探索新型职业农民教育的改革;教育过程的“产、教、学”相融合。[23]乡村振兴需要丰富的农村生产力,对农村的人力资本要求越来越高,扩大新型职业农民的教育范围,减少人力资源的缺口,契合了2020年的脱贫目标。融合精准扶贫的概念,预测未来的研究方向:新型职业农民教育要精准地识别教育对象,明确教育政策,精确进行新型职业农民教育的管理过程。

演化趋势三:新型职业农民教育现代化、专业化、多元化体系的构建。前期的研究对新型职业农民的内涵和要求进行了一定程度的探讨,未来对新型职业农民教育体系的构建将走现代化、专业化、多元化的道路。一是现代化教育体系的研究。在“互联网+”时代背景下,如何利用信息化教育手段,尤其是在当前疫情防控常态化趋势下,通过远程教育技术、移动终端app教学等方式优化培训方式,构建现场教学与网络教学相结合的教学环境,需要从优势、劣势、机遇、挑战(SWOT)等方面进行深层次的探索。二是专业化和多元化体系构建。不同地区、不同背景、不同民族、不同经济基础下的新型职业农民教育呈现不同的特征,尤其是近年来电子商务的兴起,通过电商脱贫致富的农民越来越多,专业化要求更加复杂、多元,如何丰富教育培训的内容,需要进一步有针对性地进行分析并改革。

免责声明

我们致力于保护作者版权,注重分享,被刊用文章因无法核实真实出处,未能及时与作者取得联系,或有版权异议的,请联系管理员,我们会立即处理! 部分文章是来自各大过期杂志,内容仅供学习参考,不准确地方联系删除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