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4-06-05
【摘要】行业能力标准是沟通教育与行业需求的中介,能缓解教育与行业的供求矛盾,实现“能力本位”的人才培养,推动人才纵横流动。拟在厘清行业能力标准内涵及建设问题的基础上,优化行业能力标准建设策略,包括加快政策文件制定,实施“自上而下”的建设模式;植入理念,激活建设主体动力;加强大数据人才与高新技术的支持;加大经费和资源投入;构建以学分银行为管理主体的质量保障机制;培育行业能力标准建设典型案例。
【关键词】资历框架;行业能力标准;挑战;出路
【中图分类号】G71【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1-8794(2020)05-0020-07
【收稿日期】2019-11-11
【基金项目】2018年重庆市教委人文社科课题“重庆在线课程学分认定与管理机制研究”,项目编号为18SKGH197;2018年重庆工商职业学院教育教学改革项目“在线学习成果认定的机制建设与运行体系”,项目编号为GZJG1813229
【作者简介】赵倩(1989—),女,四川遂宁人,助教,研究方向为学分银行、职业教育。
科学技术日新月异,大数据、人工智能等已成为引领未来的战略性技术,并驱动新一轮产业的变革,重构生产、分配、交换、消费等经济活动,催生新技术、新产品、新产业、新业态、新模式。[1]产业的调整与变革势必会对教育发展产生深度影响,加剧社会行业与高等院校的供需矛盾,要增强高等院校社会服务能力和内涵式发展,关键在于提高教育机构人才培养与行业需求的契合度以及构建人才终身学习的立交桥。
2019年1月国务院出台的《关于印发国家职业教育改革实施方案的通知》提出:“深化办学体制改革和育人机制改革,以促进就业和适应产业发展需求为导向,鼓励和支持社会各界特别是企业积极支持职业教育……并推进资历框架建设,畅通技术技能人才成长渠道,实现学习成果的认定、积累和转换。”同年2月,国务院发布《教育现代化2035》,提出要“建立跨部门跨行业的工作机制和专业化支持体系,推动职业教育与产业发展有机衔接、深度融合……探索构建产学研用深度融合的全链条、网络化、开放式协同创新联盟,并搭建沟通各级各类教育、衔接多种学习成果的全面终身学习立交桥”。行业能力标准是资历框架的子集,是各级各类学习成果认证的标准,同时也是教育与行业需求的中介,能有效促进产教融合,企业与教育机构双赢。
目前,欧盟、东盟、英国、澳大利亚以及我国香港地区已建立较为完善的行业能力标准建设模式,而我国内地还处于探索阶段,并面临一系列问题,所以本研究试图深究行业能力标准的内涵,厘清行业能力标准建设面临的主要问题和关键挑战,继而提出行业能力标准建设的策略,为后续研究和实践奠定基础。
一、行业能力标准内涵界定
(一)行业能力标准内涵
行业能力标准也称行业资历框架,主要指行业通过确定行业范畴与能级,形成以能力单元为基础的能力矩阵,并建立不同层级知识、技能、能力标准,形成一个连续的、被认可的资历阶梯,反映出行业领域对人才层次、人才质量的要求。[2]行业能力标准建设,一方面着力体现行业特色,项目开发立足于产业和行业的长远发展,兼顾当前需要;另一方面助力教育机构改善现有人才培养模式,调整或重组课程体系,并建立以认证单元为基础的各级各类学习成果认证体系,畅通人才成长通道。
(二)行业能力标准相关的几组关系
深入解析行业能力标准内涵,分别辩析行业能力标准与资历框架、人才培养方案、社会需求的关系,避免概念混淆现象的出现,保证行业能力标准建设工作的有序开展。
1 行业能力标准与资历框架
“资历”是指一种学位、文凭或者是其他由相关权威部门颁发的某种证明文件,证明持有者擁有某些特定的学习成果,也就是说“资历”就是一种资格或经历。资历框架是以能力标准为本对各类资历进行分类、认定、衔接的新型资历制度,[3]也可以说其是一系列按照知识、技能、能力的递进形式或不同层级就业与岗位需求,设计成的一个连续的被认可的资历阶梯,实现不再以学历或者文凭评价学习者,而是以社会认可的知识、技能、能力的层级评估学习者。[4]
首先,就概念来说,行业能力标准是资历框架的“子集”,是以资历框架为指导原则,依据其知识、技能与能力层次就某一行业建立的资历阶梯,因此,两者是指导与被指导的关系。
其次,就覆盖面来讲,行业能力标准覆盖面小于资历框架,资历框架覆盖和适用于全部行业领域,而行业能力标准仅覆盖某一行业,阐明了两者的归属关系。
最后,行业能力标准是资历框架在某一领域的实际应用,资历框架对每一层级知识、能力、技能的描述较为宏观、抽象,而行业能力标准以资历框架为基准,就每一职能在不同层级都设置了支撑任务的、系统化的知识,以及能力、技能方面的要求。
2 行业能力标准与人才培养方案
人才培养方案是指在现代教育理论指导下, 根据国家和社会对人才的要求, 结合学校自身条件, 对人才培养的方法、途径、过程,以及所采取手段的综合设计, 是学校组织教学、实现人才培养目标的主要依据, 它对于加强教学管理、稳定教学秩序、提高教学质量有着十分重要的作用。[5]人才培养方案主要涵盖培养目标、对象与学制、就业面向岗位与能力要求、课程体系、职业资格证书要求等,行业能力标准可对接人才培养方案的每部分内容。
首先,行业能力标准能清晰呈现行业各岗位对应每一教育层级应达到的知识、能力与技能的要求,以此指导各层次学校的专业人才培养方案目标的把控。
其次,能力单元的分类与组合可形成该教育层次相对应专业的课程结构体系,通过明确该校所处的教育层次,选择能力矩阵对应的内容以及能力单元,编制课程标准和设置课程。
最后,聚合不同教育层次的同一专业的人才培养方案可形成该行业的能力标准,前提条件是所有的人才培养方案必须与社会需求的契合度较高,能保证通过课程学习达到社会行业各岗位的任务能力要求。如英国的行业能力标准建设主要是选择各教育层级具有代表性的人才培养方案,挖掘人才所需知识、技能与能力,形成能力矩阵以及能力单元等。表明行业能力标准与人才培养方案是一种指导与被指导的关系,同时两者之间是相互制约的。
3 行业能力标准与社会需求
社会需求包括人才需求、技术需求、生态需求等,本文主要阐述的是行业能力标准与社会人才需求的关系。
首先,就社会需求对行业能力标准的影响来说,社会需求是行业能力标准的原数据基础。行业能力标准以及职能划分是通过分类、聚合与整理社会行业的工作流程、典型工作任务以及具体工作任务等产生的;其能力矩阵以及能力单元的建设,是以行业各项工作任务对人才的需要为依据的,也就是对社会行业人才招聘要求的分析、整理以及转换,以此构建能力矩阵和能力单元。
其次,就行业能力标准对社会需求的影响来讲,行业能力标准是社会需求的集合和文本的外在表现,是教育机构与社会行业沟通的立交桥。行业能力标准将社会需求转化为直观文本,各教育机构可将其作为人才培养模式、教育方法等选择和设定的参照标准,以此增强教育机构人才培养与社会需求的契合度,提高人才培养质量。
二、行业能力标准建设进程中面临的主要问题和关键挑战我国除香港地区建立了完善的行业能力标准建设模式外,内地也展开了相关探索,如国家开放大学开展了分析与检验行业的能力标准建设,重庆广播电视大学开展了重庆软件行业、轨道交通工程技术行业能力标准建设,而探索过程中也出现了一系列问题。本研究在实践的基础上,主要从法律政策、体制机制、理论模型、观念认识、技术支持等五个方面阐述行业能力标准建设进程中面临的主要问题和关键挑战。
(一)法律政策不健全,导致外部支持不够
能力标准建设涉及行业企业、教育机构、培训机构、学习者等机构和群体,是一项较为系统和庞大的社会工程,其工作的顺利开展离不开国家法律政策的强制性保障。就国内外及有关地区经验,欧洲、澳大利亚、我国香港地区,无一不是通过颁布法律政策,确定由政府机构主导资历框架与行业能力标准建设的。如我国香港地区通过立法,建立秘书处承担建设工作,由政府赋予建设主体权利,激活其动力源,并保证行业能力标准的权威性,使之更好的推广和应用。然而,目前我国内地没有专门针对行业能力标准建设的政策文件,法律政策文件的缺失将影响行业能力标准的顶层设计,负责和规划行业能力标准建设的管理和组织部门缺失,以及建设主体责任感较低,由此导致行业能力标准建设的外部支持不够。如目前已开展行业能力标准建设的国家开放大学、重庆广播电视大学等主要通过试点项目的方式推进工作,由学校作为建设主体,行业与企业参与度较低,最终的建设成果难以获得政府与公众的认可,仅在学校有一定实践,不能实现行业能力标准建设初衷。
(二)体制机制不健全难以保证行业能力标准建设质量
“体制”是指国家机关、企事业单位在机制设置、领导隶属关系和管理权限划分等方面的体系、制度、形式等的总称;“机制”原指机器的构造和运作原理,借指事物的内在工作方式,包括有关组成部分的相互关系以及各种变化的相互联系。[6]体制机制是对整个建设过程的所有要素制定具体化的规则。基于此,行业能力标准建设涉及的体制机制包括组织管理体制、建设规则、投入机制、激励机制、评价机制、监督机制等。
首先,在组织管理体制方面,我国香港通过设立秘书处来统筹管理整个行业建设工作,而内地没有设置相关组织机构的建设,以至责任主体缺失,阻碍了行业能力标准的推进。
其次,具体建设方案和运行规则缺失,建设小组人员组成及其任务分工、建设流程、平台建设等皆无相关规定。如在建设小组成员组成上,主要以学科专家为主,行业企业为辅,易导致行业能力标准按学科逻辑结构开展,忽视能力培养规律,出现能力断层等现象,从而违背了行业能力标准“能力本位”的本质特征。在平台建设上,缺少统一管理平台,各管理机构性质不同,以至各平台功能存在差异性,难以实现平台之间的对接和联系。
再次,投入機制不完善,包括经费投入比例、经费的管理以及经费监督。行业能力标准建设是一项公益性的、涉及面广的庞大工程,建设前期、中期以及后期都需要大量经费的支持,而经费投入的主体是政府,然而,政府对此没有预算专门经费,如重庆广播电视大学开展行业能力标准建设主要利用学分银行工作运作经费来支撑,导致建设工作开展困难,建设主体动力不足。
最后,评价机制以及监督机制缺失,无法考量建设前期数据收集的精准性以及全面化、建设过程的客观性、能力矩阵以及能力单元的合理化等。
(三)研究不够深入,导致理论模型缺乏
理论是实践的指导原则以及参照标准。行业能力标准的理论模型可提供顶层设计,明确建设主体以及责任、建设流程、建设保证机制以及运行机制等。理论来源于实践,是实践经验的不断总结与优化并形成的一套具有科学性与广适性的模型。
目前,我国内地行业能力标准建设已有一定实践,但仅仅停留在经验层面,没有上升到理论层面。如在实践方面,国家开放大学进行了化学检验行业的能力标准建设;重庆广播电视大学开展了软件行业、城市轨道交通工程技术行业的能力标准建设等,然而检索中国知网,仅仅只有1篇来自重庆广播电视大学就行业通用标准建设流程的论文,没有构建理论模型图。此外,我国学者对这一领域的研究主要集中于国外资历框架经验的介绍,没有就我国现状设计系统性的资历框架建设理论模型,且没有涉及行业能力标准建设理论方面的研究。
理论模型的缺乏将导致一系列问题,如怎样组建工作小组、如何保证企业人才需求数据的全面化、如何调动建设主体动力、如何保证建设质量、怎样提高公信力以及如何运行等。行业能力标准每一个环节都将影响成果质量,没有理论指导,建设主体开展工作较为困难,且难以获得较高的社会公信力。
(四)认识误区使得行业能力标准建设动力不足
认识是主体发现客体对本体的作用和影响后,感知系统在思维系统所产生的意识指挥下,有目的、有计划地主动收集目标客体的属性知识,发现主体生存和发展面临的现实危机,探索通过行为解决主体遇到的矛盾和问题的路径和方法。动力是指事物运动和发展的推动力量,只有具有强烈的动机,才能保持充足的建设动力。阿特金森的期望和价值动机理论提出,个体只有认识到某任务有“价值”时才会去做,动机就等于期望×价值。动机来源于对事物的认识,继而推断出认识与动力之间的联系,只有主体认识到客体对主体发展的价值,主体才会既有较强的动力。
行业能力标准的建设动力源于行业、企业以及教育机构的参与度,然而三大动力源在行业能力标准价值认识上存在误区,延缓了行业能力标准的建设进程。
首先分析行业企业的认识误区。第一,就其本质来讲,利益最大化是其主要目标,将更多精力用于引进新兴技术作为保持竞争力的手段,忽视了人是技术的创造者以及人才的培养是科学技术创造的源泉,忽视职工的个体发展以及其他事务;第二,行业能力标准与人才培养方案的概念混淆。行业企业专家缺少资历框架等理论知识,将行业能力标准与学校人才培养方案同等化,以至认为行业能力标准建设的主要建设主体为学校,企业行业则只需提供本企业的现实需求;第三,行业能力标准没有充分体现企业的价值,忽略了其可提供改革、人员配置、人员流动等标准,规范人员招聘、员工晋升和人才流动的制度的价值。
其次,深入分析教育机构的认识误区。教育体系有较为森严的等级制度和壁垒,政策性的经费和资源投入依据教育机构等级分配。行业能力标准以“能力本位”实现支持各级各类教育成果的认证与转换,这会打破固有的等级制度,影响本校的财政性拨款;同时教师和学生的利益也会受到一定影响,如学生进校是重本,行业能力标准的推行与使用后,工作单位以“能力”考核面试者,使得学生没有了学历优势。
因此,本质特征、理论认识不足、利益受损等原因影响行业企业、教育机构参与行业能力标准建设的动力。
(五)技术支持不力导致信息整合难度增加
人工智能、大数据与社会各行业的融合,带来了信息数字化,2004年出现的社会性软件把全世界的每个人都转化为潜在的数据生成器。[7]小型化、智能化设备和大规模数据收集平台的普及,使得各行各业的每个领域都面临着数据量的指数级增长,目前以ZB计的人类存储数据,其中98%都是数字数据。[8]单个个体的数据看似杂乱无章毫无意义,但是经分析处理就会发现其内在蕴藏着事物发展的规律。[9]
行业能力标准的准备阶段主要就是利用大数据手段收集同一行业领域不同企业人才招聘以及岗位信息等,设计阶段需要将收集到的数据通过检索、加工、变换和传输变为直观化的信息,由建设主体直接采纳使用。
数据的收集、加工和处理需要专门的大数据人才,然而,目前大数据人才较为稀缺且专业单一,对行业能力标准的理解较为片面,影响数据的采集与分析。就目前已开展的行业能力标准建设工作组小组成员来看,几乎没有大数据人才的加入。在全球信息数字化的背景下,没有相关大数据人才的技术支持,将很难保证信息收集的全面化、信息的精确整合、有效信息的精准转化和输出等。而行业能力标准的准备阶段、设计阶段、试点阶段、反馈与评价阶段等都以数据为主,为此,技术支持不力最终将导致行业能力标准的质量问题。
三、行业能力标准建设策略
本研究以行业能力标准建设进程中的问题为导向,通过以下几个方面的策略,优化建设模式,提高建设效率,保证成果质量,增强公信力,助推其在行业和教育领域的使用,加速终身教育立交桥的构建,推进学习型社会建设进程。
(一)加快政策文件的制定,实施“自上而下”的建设模式
1 制定政策文件:行业能力标准建设的有力保障
行业能力标准建设是一项建设主体多元化的社会公益性工程,国家政策文件是强有力的手段。我国2016年颁布的“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三个五年规划纲要”提出,“建立个人学习账号和学分累计制度,畅通继续教育、终身学习通道,制定国家资历框架,推进非学历教育学习成果、职业技能级别学分转换互认”。[10]行业能力标准是非学历教育学习成果和职业资格证书转化为学分的标准,然而目前还没有关于资历框架以及行业能力标准等建设的专门性政策文件出台。政策支持是推动行业能力标准建设发展最直接、最有力的手段,[11]可实现从中央到地方、教育机构到行业企业甚至全体社会成员都参与行业能力标准建设,用权威的手段保证建设主体的参与力度。加快行业能力标准的相关政策制定和出台,并从国家的视角阐述行业能力标准对社会发展的重要价值和战略地位,用强制的手段和方式,调整各因素的关系,调节相关主体利益,实现数据的充分共享,保证数据收集的全面性,聚合社会力量共建行业能力标准。
2 完善顶层设计:行业能力标准建设规范化
在我国,多种教育形态并存,区域差别大,行业能力标准建设需要从政府到地方、到教育相关组织以及个人的参与合作,更需要形成一种坚定的制度信念——复杂无序需要制度的支持和规范作用,其中政府必须在建设过程中承担主体地位和领导核心。[12]纵观国内外已有行业能力标准建设经验,都是政府做好顶层设计,把握整个建设方向,统筹建设过程中各种要素,实施“自上而下”的建设模式。如我国香港地区首先明确责任主体,由教育局统筹管理,委任各行业培训委员会委员和审批评估机构,下设资历框架秘书处,执行政策协调各相关機构的实际运作,支持所有行业培训咨询委员会的运作,并建立法定评审机构负责行业能力标准质量评审与资历评测管理工作等。[13]借此经验,我国内地首先由教育部做好顶层设计,建立秘书处统筹管理,以明确责任主体,委任各行业培训委员会、专家委员会以及审批评估机构,建立行业、教育机构、培训机构等协调机制,落实建设工作小组和分工职责,确保行业能力标准建设主体的科学化。同时建立质量评审机构,确保各环节的正规化以及最终成果的质量,保障行业能力标准的公信力,在社会各领域推广使用,优化人才培养模式和课程体系,缓解行业与教育机构的供需矛盾,加强国际合作和人才交流,实现共同发展。
(二)植入理念,激活行业能力标准建设主体动力
行业能力标准是以政府为主体,行业为主导,教育机构、企业、培训机构等协同建设的,要加速行业能力标准建设的进程,就必须激活建设主体的动力。
1 行业企业:数据提供与能力把控
企业最主要的目标是降低成本,追求利益最大化,保持竞争力。其核心竞争力是企业保持竞争力的关键, 而创新活动是企业提高核心竞争力的首要手段。[14]创新活动的主体是人,创新活动的开展需要人具备较强的知识、能力与技能,一个人知识储备量的增加离不开学习,继续学习将涉及课程的选择,职工可据行业能力标准中的能力矩阵以及能力单元的要求,明确所处的层级并清晰已有的知识、能力与技能,选择更高层次的内容,以实现能力的提升。
此外随着“一带一路”的推进,各国经济联系日趋紧密,人才纵横向流动趋于频繁,各大企业也需要以行业能力标准为基础,建立流动机制等,保证人才的成功对接以及岗位的精准对位。
因此,行业企业应转变原有观念,顺应时代潮流,建立命运共同体,认识行业能力标准建设对企业发展的价值,主动提供工艺流程、人才需求等原始数据,加快行业能力标准建设。
2 教育机构:逻辑把控与层级分析
我国教育体系庞杂,发展参差不齐,巨大的教育发展差异割裂了不同区域、不同层次之间的联系,导致公办教育与民办教育形成截然不同的质量保证体系等,[15]以及高等院校重学轻术的现象较为明显,造成了人才培养与市场需求脱节,应用型人才的大量缺乏。基于社会需求的行业能力标准建设,可打破原有的高校等级制度,推进各级各类教育机构“能力本位”的人才培养模式和学科体系的构建,从而不断提高人才输出与社会需求的契合度,同时也将会引发整个教育体系的改变。教育机构需革新理念,以自身优势把控标准建设逻辑以及教育层级的能力分析等。
(三)需要大数据人才与高新技术的支持
行业能力标准的建设首先需要调研行业发展现状;其次需要搜集同一行业不同企业岗位布局、岗位任务以及招聘信息等;最后需要建立平台收集行业能力标准试运行数据,相关使用主体对此的评价数据等。由于信息数据化,行业能力标准建设离不开高新技术和大数据人才的支持。目前,大数据人才主要包括大数据系统研发工程师、大数据应用开发工程师、大数据分析师、数据安全研发人才,以及数据科学研究人才等。[16]同时为提高信息收集和整理的深度,势必要提升行业能力标准建设者的数字素养与大数据能力,从而加强大数据人才与建设主体的沟通与交流,保证行业能力标准建设过程中各类数据处理的有效性。
首先,以大数据系统研发工程师以及大数据应用开发工程师为主导力量,建立平台收集国内外同一行业不同企业的岗位设置与职责、发展现状以及人才招聘信息等数据。
其次,加强建设者与数据分析师等的合作交流,提高数据利用率,使数据按建设主体所需进行整理、归类、转化与输出。
最后,利用已有的平台收集行业能力标准评价信息,包括建设主体反思后对已建设的行业能力标准的优化意见,以及使用主体使用后的反馈信息等。
(四)加大经费和资源投入
从行业能力标准建设本身来讲,各类人才和专家的引进,数据的收集、整理、分析,各相关利益者的协调都需要大量经费的支持。经费和资源的投入是任务开展的实际需要,其中政府投入应是资金投入主体,社会其他团体的支持为辅助。
首先,行业能力标准建设是一项公益性工程,服务于终身教育体系,其主要由行业主导,教育机构、企业、培训机构等共同发力建设,涉及多方利益。在协调多方利益上,除政策文件的强制性措施外,理应由政府投入经费,保证各利益主体的损失得到相应的补偿,增强其参与行业能力标准建设的动力。
其次,行业能力标准建设是一项系统复杂性工程。建设前期要聘请大数据人才采用先进高新技术收集各大企业招聘信息,需要大量资金和资源的投入,如人才引进费、平台建设费、资料收集费、数据处理费等。建设过程包括行业结构表、能力矩阵表以及能力单元等的编制,以及需召开行业认可会对已有成果鉴定和评价,这就涉及评审费、会务费以及协调各类人员加入行业能力建设的工作费等。在质量保证上,需建立专门针对建设者、使用者的数据反馈平台,平台的建设、运营、维护等需要大量的经费。除平台建设费外,建设者需一定资金以及资源不断优化行业能力标准。同时也应给予使用者反馈信息一定报酬等,刺激更多使用者参与评价活动,以获得更多有用信息,不断完善和优化行业能力标准,获得大众认可。
(五)构建以学分银行为管理主体的质量保障机制
质量保证机制一般包括机构内部的质量保证机制和外部的质量评审机制。[17]行业能力標准的开发一方面需要遵循建设规则和程序进行行业调研、把握行业范畴、重组模块化的能力范畴以及开发基于任务的能力单元等,主动规避建设主体的主观臆断;另一方面需要由外部的第三方评审机构进行质量评审。质量保障机制的制定与运行需要一个专门机构进行组织和管理,如香港资历框架规定建立学术评审为基础的质量保障机制。[18]本研究拟构建以学分银行为管理主体的质量保障机制。
学分银行既是一种教育管理制度,也是一种管理模式,其本质是借鉴和模仿银行的基本功能,以学分为流通手段(即对学分进行储存、累积与转换)的一种有效的教育管理制度。它是一个需要政府主导,相关教育部门、培训机构、企事业单位以及全体公民积极参与,才能有效运行的庞大的学习及教育管理系统。[19]学分银行的功能主要是建立平台,以学分为基础,依据资历框架、行业能力标准等制定学分认证、积累与转换标准,对各级各类学习成果进行储存、认证和转换。由此可看出,学分银行已有较为完善的平台、制度等,且学分银行是行业能力标准的使用者,是直接受益者。建立以学分银行为管理主体的质量保证机构可有效保证行业能力标准准备阶段、框架设计阶段、建设阶段、评价阶段的科学性。
在内部保证方面,由学分银行组织行业和学科专家,对数据搜集和使用是否规范、能力范畴的划分是否涵盖行业的整个流程、职能划分是否全面,以及能力单元编制是否规范等进行讨论和评价,不断反复论证;在外部质量监督方面,学分银行安排专门人员对行业能力建设人员组成的合理性、建设过程的规范性和程序性等进行监督。此外,组织行业和学科专家编制试用反馈问卷,利用学分银行平台收集试用机构或个人使用后的评价,并整理数据反馈给相关建设主体,完善和优化行业能力标准。建立以学分银行为管理主体的内外部质量保证机制,形成内外合力,保证行业能力标准的科学性和实用性。
(六)培育行业能力标准建设典型案例
行业能力标准涉及所有行业,主要以行业委员会为主导,应集合该行业领域内的学科专家、龙头企业等共同建设。若所有行业同时开展行业能力标准建设,首先建设经费将受到一定限制。全国大规模建设行业能力标准,政府总体投入不变的情况下,各行业的建设经费将降低;其次以学分银行为主体的管理机构精力有限,难以保证行业能力标准质量;最后,可能会面临数据收集混乱、建设标准不一、参照模式多样等问题,从而造成行业能力标准成果不一,质量良莠不齐等。因此,可先培育行业能力标准建设典型案例,为后续行业能力标准的建设给予指导。选取某一行业,由政府相关责任部门作好顶层设计,组建行业能力标准建设工作组,利用大数据人才和技术搜集、分析和整理行业人才需求,探究行业典型工作任务以及具体工作任务,划分行业方向(范畴)与职能,形成能力矩阵表,并编制以任务为核心的能力单元,将已有的成果推入市场试验,不断完善和优化,形成标准的建设流程、建设模式、运行机制,以及核算行业能力标准建设经费等,从而指导后续的建设工作。
四、结束语
本研究顺应大数据、人工智能发展趋势,意在有效缓解高等教育与行业企业的供需矛盾,行业能力标准是两者紧密联系、共同发展的中介,而我国内地的行业能力标准建设还处于初级探索阶段,为推进该项建设工作的发展,在深入剖析行业能力标准内涵的基础上,透析行业能力标准建设本质,以问题为导向,就目前已开展的国家开放大学以及重庆广播电视大学的建设案例出现的问题与挑战,提出了建设优化路径。但是本文只就具体问题提供解决措施,还未形成行业能力标准建设的理论模型和运行机制,这也是后续研究方向,以期能形成具有我国内地特色的理论模型。
【参考文献】
[1]中国政府网.国务院关于印发新一代人工智能发展规划的通知(国发[2017]35号)[DB/OL].[2017-07-08].http://www.gov.cn/zhengce/content/2017-07/20/content_5211996.htm.
[2][16]赵倩,吴南中.基于资历框架的行业通用标准构建:价值意蕴与实施流程——兼及大数据的支持作用[J].中国职业技术教育,2019(9):12—19.
[3][13]黄健,刘雅婷,江丽,郑慧仪.资历框架的设计与运行:香港的经验启示及建议[J].开放教育研究,2017,23(6):111—120.
[4][12]吴南中,夏海鹰.“资历框架”的制度功能及其运行体系[J].高教探索,2017(11):29—35.
[5]颜海.档案学专业本科人才培养方案的重构:基于“图书馆、情报与档案管理”国家一级重点学科平台[J].档案学研究,2008(2):36—38.
[6]辞海编辑委员会.辞海[M].上海:上海辞书出版社,1989.
[7][英]维克托·迈尔—舍恩伯格.大数据时代[M].盛杨燕,等译.杭州:浙江人民出版社,2013.
[8]徐子沛.数据之巅[M].北京:中信出版社,2014.
[9]张燕南,赵中建.大数据教育应用的伦理思考[J].全球教育展望,2016,45(1):48—55+104.
[10]国务院.中华人民共和国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三个五年规划纲要[EB/OL].[2017-02-13].http://www.gov.cn/xinwen/2016-03/17/content_5054992.htm.
[11]黄娥,李乾.非学历教育课程建设标准研究[J].成人教育,2019,39(5):21—25.
[14]朱永明,常梦可,张水潮.研发投入、广告支出与企业竞争力:来自中国制造业上市公司的证据[J].财会通讯,2019(15):95—98.
[15]吴南中.我国资历框架建设的渐进模式[J].成人教育,2018,38(3):1—6.
[17]张伟远,谢青松,王晓霞.东盟终身教育资历参照框架和质量保证系统的构建及启示[J].现代远程教育研究,2017(5):12—20.
[18]严芳.香港资历框架及其质量保障机制[J].教育发展研究,2006(23):24—27.
[19]申秀清,尤慧琴.回顾与展望:我国终身教育学分银行的建设之路[J].成人教育,2019,39(5):15—20.
Construction of Industry Capability Standards: Connotation, Challenges and Solutions
ZHAO Qian
(Credit Bank Management Center, Chongqing Radio & Television University, Chongqing 401520, China)
【Abstract】The industry capability standard is the medium to communicate education and industry demand, which can alleviate the contradiction between supply of education and demand of industry, realize the “capability-based” talent training, and promote the vertical and horizontal flow of talents. On the basis of clarifying the connotation and construction problems of industry capability standards, it is necessary to optimize the industry capability standard construction strategies, including accelerating the formulation of policy documents and implementing a “top-down” construction model; implanting ideas and activating the main driving force of construction; strengthening the support of big data talents and high tech; increasing funding and resources investment; building a quality assurance mechanism with credit bank as the subject of management; and cultivating typical cases of industry capability standards.
【Key words】qualification framework; industry capability standards; challenges; solutions
(編辑/樊霄鹏)
我们致力于保护作者版权,注重分享,被刊用文章因无法核实真实出处,未能及时与作者取得联系,或有版权异议的,请联系管理员,我们会立即处理! 部分文章是来自各大过期杂志,内容仅供学习参考,不准确地方联系删除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