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4-06-05
李春艳
【摘 要】伴随着建构主义理论在中国的发展,其教学观、学习观对教育教学产生了较为深远的影响。基于建构主义的支架式教学策略有利于开放教育学生的个性化学习、自主学习与知识的建构。教师应注重“以学生的学为中心”,搭建各种形式教学支架,致力于导学和助学。支架式教学策略的应用要落实到各教学环节,做到精心准备教学设计,创设自主学习环境;灵活调整教学过程,满足学生学习需求;及时做好反馈评价,保证学生学习动力。
【关键词】建构主义;支架式教学;开放教育;应用
【中图分类号】G728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1-8794(2016)10-0049-04
一、引言
建构主义理论在中国经过了多年的发展,其教学观、学习观对教育教学产生了较为深远的影响。现代远程开放教育是一种独立的教育形式,是国民教育和终身教育体系的一部分。开放教育的学生以在职、业余、自主学习为主,接受必要的面授辅导和学习支持服务,其学习形式是以网上学习、自主学习与面授辅导相结合的混合式学习。现代远程开放教育在教学上采用多种教学媒体和现代信息技术手段,为学生提供了良好的学习环境,为建构主义在开放教育中的发展提供了滋生的土壤。运用建构主义理论对开放教育教学理论与实践有较好的指导价值。
随着信息社会、学习化社会的到来,如何获取知识、学会学习变得越来越重要。建构主义认为,学习是获取知识的过程,知识不是通过教师传授得到的,而是学习者在一定的情境即社会文化背景下,借助其他人(包括教师和学习伙伴)的帮助,利用必要的学习资料,通过意义建构的方式而获得。[1]开放教育借鉴建构主义的学习观,为学生创设学习资源、学习环境,提供终身学习的平台,帮助学生主动学习,主动建构知识体系。支架式教学作为建构主义理论指导下的一种有效教学策略,在国外的课堂教学中被广泛应用,在国内也越来越受到关注与应用,但是在远程开放教育的应用探索较少。因此,本文将支架式教学策略引入到开放教育教学中,试图为教师的导学助学提供参考。
二、支架式教学概述
1支架式教学的含义
支架式教学作为建构主义的主要教学方式之一,不同的学者定义不同,其中较有影响的定义是根据欧共体“远距离教育与训练项目”(DGXⅢ)的有关文件,支架式教学被定义为:“支架式教学应当为学习者建构对知识的理解提供一种概念框架(conceptual framework)。这种框架中的概念是为发展学习者对问题的进一步理解所需要的。为此,事先要把复杂的学习任务加以分解,以便于把学习者的理解逐步引向深入。”[2]“支架”原意是建筑行业中使用的“脚手架”,这里用来比喻对学生解决问题和建构意义起辅助作用的概念框架。
2支架式教学的理论基础
支架式教学来源于前苏联心理学家维果斯基的“最邻近发展区”理论。维果斯基认为,在儿童智力活动中,对于所要解决的问题和原有能力之间可能存在差异,通过教学,儿童在教师帮助下可以消除这种差异,这个差异就是“最邻近发展区”。换句话说, 最邻近发展区定义为,儿童独立解决问题时的实际发展水平(第一个发展水平) 和教师指导下解决问题时的潜在发展水平(第二个发展水平) 之间的距离。[3]虽然维果斯基针对的对象是儿童,“最邻近发展区”符合教育的规律,同样适合于成人教育。
支架式教学正是在建构主义教学理论和维果茨基的最邻近发展区理论的基础上发展出的较为成熟的教学策略。它强调教师在教学中起到导学与助学的作用,通过“搭建支架”将学习任务加以分解,以便接近学生的最邻近发展区。如图1支架式教学示意图所示,学生的学习水平是呈阶梯式上升的,教师要在了解学生的基础上,准确把握学生的实际发展水平与潜在发展水平,以便确定学生的最邻近发展区。教学支架即是在教师或同学的支持下,在最邻近发展区内的教学。
支架式教学重视通过学生的原有知识与能力以及可能获得的知识与能力,以此确定学生学习的最邻近发展区;重视通过师生互动、生生互动来获取知识与经验从而促进学生能力的提高以及知识的建构;重视将学生的外部动机转化为内部动机,让学生主动参与到学习活动中。
三、在开放教育中应用支架式教学策略的优势
1支架式教学策略有利于学生的个性化学习
开放教育学生开展自定步调的学习,因此学生的学习进度不一致,同时学生的学习风格也不同,提供个性化学习方式才能满足不同学习者的需求。支架式教学策略正是从学生的学习需要出发,为不同学习准备的学生提供不同的教学支架,以帮助学习者产生对学习的兴趣,满足学生的个性化学习,最终实现因材施教。
2支架式教学策略有利于学生的自主学习
开放教育强调以学生的自主学习为中心,然而自主学习能力是一种较高的能力,需要教师在教学过程中的引导与培养。具体来说,自主学习是学习主体在学习目标、过程和效果等诸方面进行自我规划、自我管理、自我调节、自我检测、自我评价和自我反馈的主动建构过程。[4]支架式教学通过为学习者提供概念框架作为学习的支架,使用这种支架学生在教师的引导下不断取得进步,最后能够完成学习任务。支架式教学在将学生的知识和能力水平不断攀升的过程中,培养了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最终使学生学会学习。
3支架式教学策略有利于学生对知识的建构
建构主义提倡在教师指导下的、以学习者为中心的学习。教师是意义建构的帮助者、促进者,而不是知识的传授者与灌输者;学生是信息加工的主体、是意义的主动建构者,而不是外部刺激的被动接受者和被灌输的对象。[5]在开放教育中要求教师教学理念上转变,学生要学会主动建构知识体系,而教师的角色是引导者,是学生学习的帮助者。支架式教学策略通过概念框架的设置帮助学习者进入学习的情境,对原有知识进行改造或重组,在教学过程中学习者通过与教师或有能力的学生之间的对话交流与互动使自己的知识水平不断攀升,从而完成对知识的建构。
四、支架式教学策略在开放教育中的应用形式在开放教育教学实践中,教师应注重“以学生的学为中心”,注重学习环境的创设,在教学中起到导学与助学的作用。笔者以小学教育专业的教学实践为例,介绍教师为学生提供教学支架的几种形式。
1资源支架
开放教育最大的特点是为学生的学习提供不同种类的教学资源,包括文本资源、音频资源、视频资源、网络资源等,以满足不同学习风格学生的需求。这些资源大多数是教师自建的资源,是对课本资源的提炼与加工,目的是方便学生对知识的理解与应用。然而,由于资源数量的增加往往会让学生在丰富的资源面前出现“迷航”现象,导致学生的认识负荷过重。因此教师在教学活动的设计时,应明确教学的目标,根据目标制作辅导资料、视频课堂以及微课,在教学活动中通过导学案、学习说明等方式,提醒学生有选择性地学习这些资源,以教学资源为支架,帮助学生理解知识点。
2问题支架
为了帮助学生克服自主学习的孤单感,完成教学目标,教师要为学生设置一些问题作为支架,以帮助学生沿着问题支架攀升,以完成任务为目的逐渐掌握教学目标。问题支架具有启发性和提示性的作用。在教学设计时,应该根据对学习者特征分析,确定学生可能会遇到的困难,提前设计问题支架,在教学的过程中针对生成性教学,合理调整问题支架,表现为问题支架的再搭建或撤销部分不合适的支架,进而形成适合特定学生群体的问题支架。
3范例支架
在教学中对于一些复杂的教学内容,在较难理解掌握的情况下,我们会为学生提供范例,以帮助学生理解概念,学会应用。通过范例的引入与剖析,可以使原本复杂的理论知识变得通俗易懂,有效地避免了拖沓冗长的解释。例如,在《教育研究方法》面授教学中,让学生更好地掌握选题的方法与过程,教学中通过课本的讲解后,学生依旧难理解,可以针对不同学生的工作性质,为学生提供往届学生选题的范例,分析这些选题的优缺点,进而使学生掌握如何选题。
4图表支架
图表用可视化的方式对信息进行描述,尤其适合支持学生的高级思维活动,如解释、比较、分析、综合、评价等。[6]利用图表的清晰明了的功能,可以清晰地表明各个知识点之间的关系,将知识系统化,形成特定的概念框架,有利于学生对新知识的理解与建构。常用的图表支架有图表、概念图、维恩图、思维导图、时间线、流程图、比较矩阵等。[7]例如,在《教育研究方法》面授教学中,为了让学生理解文献法与内容分析法,通过图表对比它们的异同,内容精简干练,有利于学生对知识的理解与吸收。又如,在章节的总结与评价时,应用概念图将教学内容系统化、结构化,方便学生将新旧知识相联系,完成对知识的建构。
5评价支架
评价是对学生学习过程与结果的一种反馈,有效的反馈是保证学生主动学习的动力,评价本身也是一种支架。评价支架的搭建是为了增加学生学习的自信心与感受学习的乐趣。评价的形式可以是任务表现评价、观察评价、交流评价等。在教学评价中,评价主体可以是多元的,既可以是教师,也可以是学习者本身,还可以是学习伙伴。通过多元评价可以使学习者在学习过程中及时纠正自己的偏差,减少失败的几率,提高学习的效率。教师在评价支架的搭建过程中注重对不同学习水平的学习者给予不同评价,注重过程评价与结果评价的结合,注重学习者的学习动机,通过评价鼓励、引导学生将外部动机转化为主动学习的内部动机。
6情感支架
任何一种对知识的体验都涉及情感因素,教学不仅是知识的传授过程,也是情感的交流互动过程。情感性教学支架就是教师在教学中通过类比、视觉表征和叙事等方法构建而成的一个教学支架,并且应用这个支架将特定教学内容与学生的情感进行联接,从而激发学生对学科知识产生特殊的情感反应,最终帮助学生获得积极、情感丰富的学习体验。[8]开放教育的学习者大多是有较丰富经验的成人,对教师有较高的期望,更愿意与教师探讨问题而不是一味地接受学习,因此教师在教学中应用情感支架能更好地将教学内容与学生的实际工作相联系,使他们感受到学习知识的实用性,从而乐于学习。
五、支架式教学策略在开放教育中的应用启示支架式教学策略的应用涉及到教学设计、教学过程以及教学评价的整个过程,每一阶段支架的搭建有不同的目的和作用,教师应该落实好教学中各个环节以保证教学的有效实施。
1精心准备教学设计,创设自主学习环境
在教学设计时,支架的搭建是为了创设学习环境,帮助学生自主学习。教学准备中,搭建“脚手架”是重点,以便于学生按照最邻近发展区的要求建立概念框架。由于每个学生的最近发展区不完全相同,因此教师为学生提供的概念框架也不同。这要求教师在充分了解学生的基础上搭建教学支架,为学生创设“有援助”的学习环境,为自主学习创造条件。了解学生最好的方法就是多与学生交流,特别是在面授辅导教学中,通过面对面交流方式了解学生学习基础、学习动机、学习风格等,以便更好地设计教学,分层次为学生提供教学支架,帮助学生完成学习任务。
在开放教育教学中,我们为学生提供不同的教学支架,让学生在自定步调的学习中一步步完成学习任务,进而达到教学目标。通过这种学习方式我们发现,每个学生都能通过一定时间的学习掌握教学内容。在提供教学资源的情况下,设置问题让学生思考,以完成学习任务为目的,学生在问题和任务的驱动下才能更积极地投入到学习中,最终达到掌握学习的目的。
2灵活调整教学过程,满足学生学习需求
在教学实施中,支架的搭建要循序渐进、适时灵活,满足学生个性化学习需求。开放教育的学生年龄、工作经历以及学习基础参差不齐,这就决定了教师在教学支架的搭建上,要做到由易到难、循序渐进,同时要兼顾不同学习准备的学生,以满足学生个性化学习的需求。教学中支架的搭建要适时灵活,兼顾预设支架与生成性支架。对于生成性教学,教师要根据学生个体情况,为学生提供问题支架引导学生思考求知,提供情感支架启发思考求实,提供范例支架协助学生思考求真。
在开放教育教学过程中,通过教学支架的搭建,开展各种个性化学习活动。通过设置问题情境,以便于学生带着问题独立探索;创设学习环境,以便于学生的独立探究活动;开展协作学习,以便于学生的知识交流与分享。通过教学支架,学生在教师的引导下不断取得进步,不断进行更高水平的认识活动,最后撤掉支架后学生能够独立完成对所学知识的意义建构,这正是教学支架搭建的目的,搭建支架是为了辅助学习,最后使学生掌握学习的方法和技能。
3及时做好反馈评价,保证学生学习动力
在教学评价中,支架的搭建具有导向、激励与反思的作用,及时的反馈评价是保证学生学习的动力。
首先,评价具有导向作用,能够引导学生学习的方向。在教学中,要为不同的学习者搭建不同的评价支架。对于有能力的同学要肯定学习成果,拓展知识深度与广度;对于学习有困难的学生要引导他们获取知识的途径与方法,巩固知识。教师在教学中提倡生生之间的互动、互评、互助,为学生创造协作学习的条件,以便于学生的知识交流与分享。
其次,评价具有激励作用,能够增强学生学习的信心与动力。肯定的评价对学生有鼓励与促进的作用,有利于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与积极性,因此在教学中教师要看到每位学生的进步,适时给予鼓励与期待,引导学生调整自己的学习步调,逐步达到教学目标。
最后,评价具有反思作用,能够帮助教师调整教学,促进学生学习。在教学中通过形成性评价,教师可以及时了解学生的学习状况和困难,从而优化教学,提高教学的有效性。学生也可以对照教师的点评以及有能力学生的学习成果,找出自身不足,总结经验,提高学习效果。
【参考文献】
[1][5]何克抗.建构主义——革新传统教学的理论基础(上)[J].电化教育研究,1997,(3):3—9.
[2]何克抗.建构主义的教学模式、教学方法与教学设计[J].北京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1997,(5):74—81.
[3]何克抗.教学系统设计[M].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1:164.
[4]张延凯.课程实施与教学创新[M].北京:中央广播电视大学出版社,2007:190.
[6][7]闫寒冰.信息化教学的学习支架研究[J].中国电化教育,2003,(11):18—21.
[8]朱晓斌,徐玲.美国教学实践中关于情感性教学支架的研究及应用[J].外国教育研究,2012,(11):74—80.
我们致力于保护作者版权,注重分享,被刊用文章因无法核实真实出处,未能及时与作者取得联系,或有版权异议的,请联系管理员,我们会立即处理! 部分文章是来自各大过期杂志,内容仅供学习参考,不准确地方联系删除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