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4-06-05
卢德生 陈雅婷
【摘要】运用文献计量软件CiteSpace对中国知网2001—2015年的“双师型”教师研究的相关论文进行文献计量分析,归纳出近十五年来“双师型”教师研究贡献较大的研究机构和研究者,并基于关键词聚类分析,发现此阶段研究的核心问题是双师型教师素质结构、高职院校双师型教师队伍现状、双师型教师的队伍建设策略、校企合作背景下的“双师型”教师队伍建设等。
【关键词】“双师型”教师研究;十五年回顾;CiteSpace;文献计量
【中图分类号】G77【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18794(2016)08002306
“双师型”教师队伍建设是职业教育领域内的重要问题之一,关注“双师型”教师的相关研究既是职业教育理论的需要,也是“双师型”教师队伍建设的实际需要。在职业教育“双师型”教师研究领域中,研究者们大都采用文献内容分析法进行研究,而极少运用量化分析的方法。在我们目前的查阅中,只发现一篇基于量化研究的“双师型”教师研究与分析,作者是运用Bibexcel软件和UCINET软件进行研究的。[1]近年来,学术界普遍认为基于CiteSpace软件的分析法有助于人们以立体的视角来把握某一领域的研究现状。它可以将教育领域的知识和引人瞩目的信息直观地展现出来,并且挖掘、分析这些知识和信息之间的内在联系,判定教育领域的研究前沿及历史演进路径,为后续科研选题和研究走向提供合理性的意见和建议。[2]故此,我们在借鉴前人研究方法的基础上,用基于CiteSpace软件的分析法对我国过去十五年间(2001—2015年)的职业教育“双师型”教师研究状况进行分析。
本研究利用美国雷德塞尔大学信息科学与技术学院陈超美博士开发并开放授权使用的CiteSpaceⅡ软件作为研究工具进行研究。[3]CiteSpaceⅡ具有作者被引分析、机构被引分析、关键词分析和文献被引分析等功能,便于研究者把握某一领域的研究进展、寻找研究热点。
本文的数据来源于中国知网(CNKI),检索了我国近十五年来发表在全国中文核心期刊上的题目中含有“双师型”教师的论文,文献类型为学术论文,时间跨度为2001年到2015年,以确保文献信息内容的全面性。
一、我国职业教育“双师型”教师研究的机构情况分析为了解我国职业教育“双师型”教师研究的机构情况,本研究通过运行CiteSpace进行计量分析,可以得到我国2001年至2015年职业教育“双师型”教师研究的机构信息统计表(见表1)。
从表1和所展示的各个节点的文章在其他研究中的共现频次来看, 过去十五年间天津职业技术师
表1“双师型”教师研究的主要机构信息
频次中介中心性年度机构130.002002天津职业技术师范大学100.002009湖北工业大学80.002007河北科技师范学院80.002007北京联合大学60.002008南通航运职业技术学院60.002008广东技术师范学院50.002013江苏理工学院50.002006淄博职业学院50.002006华中科技大学50.002001天津大学50.002009吉林工程技术师范学院50.002005江苏技术师范学院
范大学在“双师型”研究中受到同行的关注最多,其次是湖北工业大学、河北科技师范学院和北京联合大学等。
就被其他研究者引用最多的机构天津职业技术师范大学而言,其研究者在过去关注的主要问题是职业教育中“双师型”教师文化的解构、“双师型”教师政策变迁和态势、硕士博士等“高层次双师型”职教师资人才培养模式、高职“双师型”教师胜任力研究的现状与发展趋向、“双师型”教师实训教学的关键行动、“双师型”教师专业标准构建的内容架构、职业院校“双师型”教师专业发展的模式、职业院校“双师型”教师知识结构探讨、“双师型”教师的社会服务能力、文化生态取向的“双师型”教师培养策略、“双师型”教师绩效评价指标体系、“双师型”教师的人才特征分析、“双师型”教师研究的进展与趋势等。
受到理论界关注较多的理论成果有《职业教育“双师型”教师解析及其师资队伍建设》和《“双师型”教师专业标准构建:背景、理念及内容架构》,均来源于天津职业技术师范大学。前一项研究在前人的研究基础上对“双师型”教师的基本特征进行分析,基于对“双师型”教师标准的若干理解,进行系统深入的介绍和归纳,提出“双师型”教师的实践能力的组成部分:实验能力、技能操作能力、工艺分析能力、仪器设备及其工具维修能力、产学结合的科研能力。研究者提出了基于学校的“双师型”教师的培养培训方法,并充分利用企业力量,就“双师型”教师队伍建设中的一体化、双职称和待遇问题进行了探讨。[4]本研究成果能受到关注主要是因为此文是较早对“双师型”师资队伍建设的诸多基础和重要问题进行了系统论述。后一项研究认为,在多元文化背景下,“双师型”教师专业标准的构建应遵循强调优质教学、关注“双师型”教师的专业发展、达成促进学生发展等三个基本理念;建构的“双师型”教师专业标准的内容体系主要包括四项,即专业伦理与专业信念、专业知识、专业能力以及专业实践。其中,专业伦理与专业信念、基于情境的个人实践性知识、“双师型”教师的行业专家的特质以及帮助学生实现向工作和成人角色的转换是“双师型”教师专业标准构建的主要特色。[5]
文章被引率第二的湖北工业大学近十五年来研究的主要问题是职业院校“双师型”教师队伍的建设和示范功能、职业教育师资培养、职业教育“双师型”教师互聘制度、“双师型”教师职称研究、职教师资培训工作、“双师型”教师资源库的建立与效能等。
该机构受到学术界关注最多的两篇文献是《教育规划纲要背景下的职业院校“双师型”教师队伍建设》和《基于“双师型”教师队伍建设的职教师资培养工作的回顾与思考》。前一项研究认为,《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以及其他有关文件对“双师型”教师及其界定有明确的表述,但在职业教育发展过程中,“双师型”师资队伍建设还存在一些问题,比如“双师型”教师数量与快速发展的职业教育规模不相适应,“双师型”教师培养培训制度缺失,缺乏规范的“双师型”教师准入制度,现行的教师职称评定制度影响了“双师型”教师队伍建设,职业院校“双师型”教师管理体制机制不健全,激励措施不到位等。该研究据此提出了在“教育规划纲要”背景下“双师型”教师队伍建设策略:制定“双师型”教师任职资格认定标准,规划“双师型”教师队伍的职业生涯,健全人事聘任制度,加强“双师型”教师队伍的培养培训力度,创新考核激励机制等。[6]后者基于“双师型”教师队伍建设实践,理性审视我国几十年来职教师资培养工作, 总结出了我国职教师资的培养制度、培养机构和培养模式的转变,逐渐形成了以普通高校为主体、企业积极参与的灵活开放的职教师资培养体系。[7]
这两个机构的相关研究之所以能引起重视,主要是基于两个方面的原因:一是研究中都体现了自身的特色和优势。天津职业技术师范大学注重探讨“双师型”教师基础理论,以及探索“双师型”教师如何更好地服务于社会发展;湖北工业大学重点关注的是“双师型”教师的建设与优化问题。这些研究都与各自所属机构的专业特色结合起来,充分利用了自身优势,更容易形成具有实际价值的研究成果。二是都反应了对社会热点的关注。随着我国对“双师型”教师研究的不断深化,对其理论与实践问题进行反思就很有必要,反思如何完善“双师型”教师建设的诸多机制,反思如何加强职教师资的培养培训工作,是具有现实性和紧迫性的问题。
二、我国职业教育“双师型”教师研究的作者情况分析为进一步了解我国职业教育“双师型”教师研究的作者情况,通过运行该软件,将2001年至2015年的文献信息进行处理,得到“双师型”教师研究的作者信息统计表(见表2)。
表2“双师型”教师研究的主要作者信息
频次中介中心性年度作者100.002009李梦卿60.002007徐英俊50.002012赵文平50.002007曹晔50.002012孙建波40.002012孙翠香30.002008朱孝平30.002002贺文瑾30.002007周江林30.002011卢建平30.002002卢双盈30.002010沈军30.002011萝莉30.002006黄斌30.002010吴友凤
从表2所展示的各个节点的作者在其他作者文章中的共现频次,再结合对知网的文献资料进行二次检索发现在这十五年间里,研究者李梦卿在我国职业教育“双师型”教师研究中的论文贡献率最大,其次为徐英俊、赵文平、曹晔和孙建波等人。
在过去十五年间里,李梦卿是对我国职业教育“双师型”教师研究的论文贡献率最大的学者,其所研究的领域包括职业教育“双师型”教师研究的理论和实践层面。在理论层面,李梦卿的研究重点关注的是职业教育师资培养工作,如职业院校“双师型”教师队伍建设及其功能,职业院校“双师型”教师的职称评定等;在实践层面,该学者主要是基于某个城市关于职业教育“双师型”教师的建设实践,来探讨职业教育“双师型”教师资源库的建立与效能、“双师型”教师互聘制度,以及安排“双师型”教师到企业进行实践工作等。该学者在其研究中提出的系列观点受到学术界重视,比如他主张在国家相关政策制度的基础上,关注地方政府为保证“双师型”教师建设出台的政策措施,并提出从营造良好的政策环境、明确“双师型”教师标准和认证制度等方面引导和推进“双师型”教师队伍建设。[8]
对我国职业教育“双师型”教师研究的贡献率排名第二的学者徐英俊所研究的领域包括国内和国外相关问题。在国内职业教育“双师型”研究领域中,该学者的研究点主要集中于职业院校“双师型”教师队伍的现状调查、职教师资职业核心能力的研究,以及职教的师资实践教学能力和教学体系的研究上;在国外职业教育“双师型”研究领域中,该学者重点关注国外职教师资队伍建设、职教师资职前培养与职后培训、职教教师工作生活质量评价等问题。他在基于实践调查的基础上,提出加强职业院校“双师型”教师队伍建设应该从数量和质量两方面共同推进,还要健全与之相关的教师培训制度、加强职教师资培训基地的建设等。[9]此外,他在研究中还对职教教师核心能力的培养进行了分析,指出需要从专业教学能力、实践教学能力、教育教学能力三方面进行培养的路径。[10]
三、我国职业教育“双师型”教师研究的热点问题本研究对过去十五年“双师型”教师研究的主要高频关键词进行整理、合并和综合分析,得出这一阶段研究的热点问题有:“双师型”教师素质结构、高职院校“双师型”教师队伍现状调查、“双师型”教师队伍建设策略、“双师型”教师队伍建设与校企合作的关系。
1“双师型”教师素质结构
有关“双师型”教师素质结构的研究属于职业教育领域内的基础性研究,它关系到如何认识“双师型”教师的现状,如何提升双师型教师的素质等问题。由于研究者们的研究立场、研究方法和研究视角的不同,所以形成了不同的理论成果,理论界有关双师型教师素质结构的研究归纳起来大致有以下观点:
“双师型”教师素质结构具有复合性。其素质结构表现为理论与实践、教学与研发、知识与技能、教育与专业等方面的统一;[11]也可能是教师与技师的统一、理论与实践的统一、传统与现代的统一、一般与精艺的统一。[12]包括行业职业道德、行业职业素养、经济素养、组织管理能力、协调交往能力、创新和适应能力。[13]
“双师型”教师素质结构是职业教育合格教师的“升级版”。他们除应具备作为普通职业教育教师应有的正确的政治素养、高尚的道德修养、扎实的教学基本功、渊博的专业知识外,还应有更为优秀的表现;[14]尤其是需要具备高水平的实践经验或应用技能,而且不同专业和不同层次的“双师型”教师的素质要求应该有所不同。[15]按此理解,不同专业的“双师型”教师在专业技能上应该有不同的要求,以此体现其专业特性;同时,不同职称层次的“双师型”教师也应该有不同的要求,这体现出“双师型”教师素质结构的层次性。
“双师型”教师素质结构类似于职业胜任特征的“洋葱模型”,其核心是个人特质,外核是职业态度、工作动机,表层是专业知识、职业技能,[16]类似职业胜任特征“洋葱模型”对于理解和建构“双师型”教师素质结构具有启发意义。
2高职院校“双师型”教师队伍现状调查
“双师型”教师队伍建设是提高高职教育质量的关键,是高职人才培养的需要,也是高等职业院校生存和发展的需要,[17]理论界对“双师型”教师队伍现状调查是该研究领域的热点和亮点。
有的研究着重调查了“双师型”教师结构存在的问题,比如:“双师型”教师占专任教师和专业课教师比例偏低,硕士及以上学历水平的“双师型”教师比例偏低,“双师型”教师中从事实习实训课教学的人数偏少,具有高级技术职称、行业特许资格证书和专业资格或专业技能考评员资格的“双师型”教师较少。[18]
也有研究基于公办或民办高职院校的比较视角,认为民办院校“双师型”教师占专任教师比例低于公办院校,专任教师和专业课教师比例偏低,从生产、服务一线引进的“双师型”教师比例低。[19]
还有的研究突破某所或者几所高职院校的视野,基于调查发现,区域内高职院校之间“双师型”教师不均衡现象突出,而且在管理规章制度的落实及实现科学规范管理等方面仍有不足之处,“双师型”教师培训质量有待提高,此外,“双师型”教师队伍建设的政策可操作性需要加强。[20]
此外,有的研究从综合的视角对高职院校“双师型”教师队伍建设的现状进行调查,分析目前高职院校“双师型”教师队伍建设存在的主要问题是“双师型”教师比例相对偏低、结构不尽合理、建设经费不能保障、建设制度不够健全等。[21]
3“双师型”教师队伍建设策略
“双师型”教师队伍建设始终是该研究领域中的核心问题,现有的研究从多个角度提出了一些具有代表性的观点。
有研究认为需要分析和把握“双师型”教师队伍建设的政策依据,尤其是要分析和把握国务院于2005年11月颁布的《关于大力发展职业教育的决定》对于“双师型”教师队伍建设的启示,如建立职业教育教师到企业实践制度,制定和完善职业教育兼职教师聘用政策等。[22]有研究强调从学校工作的角度构思对策,认为应该制定合理的整体规划、建立科学的培养机制、提供全面的制度保障,[23]这些措施是建设高素质“双师型”教师队伍的关键。
基于对“双师型”教师的知识结构要求,有研究认为教师的知识结构呈现为现代科学知识型主导的知识结构,单一、封闭、被动,难以适应教育教学改革的要求。而后现代知识型要求教师建构具有复合性、开放性与创新性特征的“双师型”知识结构。“双师型”教师知识结构的发展路径包括转变教师个人观念、完善教育外部条件以及建构优化教师知识结构的支撑体系等。[24]
基于复杂性思维、实践哲学和缄默知识理论的启示,有研究者提出“双师型”教师培养具体路径是:系统学习教育理论知识;立足当下的教师“教育生活”,进行教育实践与反思,提高教师的教育智慧;走向企业,参与企业的科学研究,培养教师的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25]
有的研究则强调从综合视角立体构思“双师型”教师队伍建设策略。在制度层面上,要不断构建完善的“双师型”教师队伍建设制度体系,尤其是建立健全“双师型”教师资格认证制度”、教师培训制度、人事配套制度和职称评审制度。实践层面,要从资金投入、校企合作、培训基地建设等多方面切实推进职业院校“双师型”教师队伍建设的实践。[26]
4“双师型”教师队伍建设与校企合作的关系
校企合作是“双师型”教师队伍建设的资源平台,基于这样的平台,学校可以解决兼职“双师型”教师的来源问题,也可以为已有的校内“双师型”教师提供技能提升的机会。所以现有的研究较为重视从校企合作的视野来分析“双师型”教师队伍建设的问题。但现实中,职业教育“双师型”教师队伍的建设却面临着校企协同的理念与实践的脱节,兼职教师队伍的使用与管理缺乏有效协调等问题。
在这样的背景下,一些研究提出如下建设性的建议:
(1)在协同创新理念的指导下,通过人才协同、项目协同、体制机制协同等方面的努力来完善“双师型”教师队伍建设的新路径;[27]
(2)高职院校与企业建立“产—学—研”结合的合作关系,将教师派到企业参加实践,聘请企业人员任学校兼职教师及与企业合作进行科研及项目开发,推动“双师型”师资队伍建设,进而推动学校的改革与发展;[28]
(3)依托“校企合作”交流平台,实现校企之间专业技术人才和高技能人才的合作互融,[29]明确教师队伍建设的目标、完善相关的评价体系、加强专职教师的素质培养、实施兼职教师的有效管理;[30]
(4)校企共建师资培养基地,共建“双师结构”师资队伍,共同规划教师职业生涯发展路径;[31]
(5)高职院校在校企合作中必须发挥主导作用,主动与企业沟通,为合作创造良好的条件。学校和企业共同培养“双师型”教师可以作为校企合作的桥梁和突破口,带动校企合作深入发展。[32]
四、结束语
综上所述,通过运用CiteSpace软件,对得出的重要文献进行文本分析,我们可以看出在2001年至2015年这十五年间,在职业教育“双师型”教师研究领域中学术影响较大的研究者和学术贡献最大的机构,其研究的热点和核心问题与我国社会经济发展结合紧密,反映出这十五年来我国职业教育的发展状况和趋势。
虽然我国职业教育“双师型”教师研究已经取得了相当突出的成绩,但通过反思本研究生成的图表及其信息,再结合对热点文献资料的阅读与思考,我们发现此领域的研究仍然存在一些问题,如研究的主题过于分散、研究成果的水平有待提升、研究力量的地区差异较大等等。
从前文的统计图表可以知道,我国“双师型”教师研究的作者情况统计、机构情况统计和高频关键词统计的中介中心性都是0.00,即各作者、各机构和关键词之间尚未满足可以形成聚类的条件。这说明在“双师型”教师的研究领域中,各作者、各机构和关键问题之间的联系较少,他们之间并未形成一个相对完整和独立的研究体系。由于各作者和各机构之间的联系较少,便可以推测出各研究之间可能会出现“研究断层”的风险。虽然本研究通过运行软件归纳出了过去十五年“双师型”教师研究的几个热点,但这些热点只是在若干分散的研究中相对集中的几个主题。结合有关分析,本文认为导致“双师型”教师研究的主题过于分散的原因主要是研究者之间的协作程度不高,还体现出很多研究者未精确把握该领域的核心问题。
【参考文献】
[1]庞颖,吴锦程.职业教育“双师型”教师研究的热点与前沿:基于已有研究的计量分析[J].成人教育,2015,(12):30—34.
[2]郭文斌.知识图谱:教育文献内容可视化研究新技术[J].华东师范大学学报:教育科学版,2016,(1):45—50.
[3]闫立光.浅议社会发展对档案管理的要求[J].兰台内外,2011,(4):36.
[4]卢双盈.职业教育“双师型”教师解析及其师资队伍建设[J].职业技术教育,2002,(10):40—43.
[5]孙翠香.“双师型”教师专业标准构建:背景、理念及内容架构[J].国家教育行政学院学报,2012,(8):70—74.
[6]李梦卿,张碧竹.教育规划纲要背景下的职业院校“双师型”教师队伍建设[J].职业技术教育,2011,(4):55—59.
[7]李梦卿,杨妍旻.基于“双师型”教师队伍建设的职教师资培养工作的回顾与思考[J].职教论坛,2013,(7):61—63.
[8]李梦卿,张碧竹.“双师型”教师队伍建设制度的回顾与思考[J].教育与职业,2012,(6):15—18.
[9]徐英俊,齐爱平.高职院校“双师型”教师队伍现状抽样调查及对策分析[J].成人教育,2009,(11):11—14.
[10]徐英俊.专业化发展视域下的职教教师职业核心能力培养路径[J].职教论坛,2013,(21):26.
[11]赵文平.“双师型”教师的人才特征分析[J].职业技术教育,2014,(19):64—67.
[12]路宝利,赵娟.对职教模式师资缺陷与“双师型”师资特殊性的思考[J].职教论坛,2010,(35):87—88,91.
[13]贾艳萍.高职院校“双师型”教师综合素质及培养办法初探[J].中国成人教育,2012,(2):83—85.
[14]杨浩,李建兴,解建宝.高等职业教育教师能力素质及“双师型”师资队伍建设[J].教育与职业,2013,(11):69—70.
[15]黄斌.深度解读高职院校“双师型”教师内涵[J].教育与职业,2006,(11):36—38.
[16]刘雨涛.高职“双师型”教师胜任特征“洋葱”模型的构建[J].中国教育学刊,2014,(9):167—168.
[17]贾俐俐.加强“双师型”教师队伍建设以提高高职院校核心竞争力[J].教育与职业,2009,(36):22—24.
[18]徐英俊,杜清泉.黑龙江省高职院校“双师型”教师队伍现状抽样调查及对策分析[J].职业技术教育,2008,(22):64—67.
[19]徐英俊.北京市高职院校“双师型”教师队伍现状抽样调查及对策分析[J].职业技术教育,2009,(4):60—63.
[20]刘爽.吉林省高职院校“双师型”教师队伍建设现状调查研究[J].现代教育科学,2013,(11):142—145.
[21]王孝斌,夏勇子.高职院校“双师型”教师队伍建设现状:基于湖北省16所高职院校的调查与分析[J].职业技术教育,2015,(30):49—52.
[22]王斌,姚刚,危亚平.高职“双师型”教师队伍建设的创新对策[J].中国高等教育,2011,(23):48—49.
[23]邢金龙,王丽平.关于“双师型”教师培养策略的思考[J].教育理论与实践,2007,(4):23—25.
[24]孙平.“双师型”工程教育教师的知识结构及发展路径[J].高等工程教育研究,2007,(5):50—53.
[25]欧阳文.工程教育“双师型”教师培养的实践取向与路径[J].高等工程教育研究,2006,(6):73—76.
[26]孙翠香,吴炳岳,张元.职业院校“双师型”教师队伍建设的问题及策略:基于天津市41所中、高职院校的调查[J].教育理论与实践,2012,(33):23—25.
[27]张伟萍.协同创新视角下高职院校“双师型”教师队伍建设路径探析[J].高等教育研究,2014,(4):56—59.
[28]董建强,陈雁.“校企合作”是高职“双师型”师资队伍建设的重要途径[J].职业技术教育,2002,(34):50—52.
[29]陈小燕.基于校企合作的“双师型”师资队伍建设新思路[J].中国大学教学,2010,(1):72—74.
[30]徐东.基于校企合作平台的“双师型”专业教师队伍建设[J].教育与职业,2012,(11):64—65.
[31]李增蔚.基于校企合作的高职“双师型”教师队伍建设思路[J].职业技术教育,2012,(29):59—61.
[32]崔丽华.议高职院校在校企合作培养双师型教师中的作用[J].继续教育研究,2008,(12):82—83.
【Abstract】This paper makes quantitative analysis based on the related theses regarding “doubleprofessionallytitled teacher” from 2001 to 2015 in CNKI (China National Knowledge Infrastructure) by CiteSpace, a literature metrology software. Then it summarizes the institutes and scholars that have made great contributions to the research of “doubleprofessionally titled teacher” in the past 15 years. On the basis of clustering analysis for key words, it points out that, at this period the core issue of research includes the competence structure, the present situation, the team constructing strategies of the doubleprofessionallytitled teacher under the background of corporation between schools and enterprises.
【Key words】literatures on “doubleprofessionally titled teacher”; review for fifteen years; CiteSpace; literature metrology
(编辑/樊霄鹏)
我们致力于保护作者版权,注重分享,被刊用文章因无法核实真实出处,未能及时与作者取得联系,或有版权异议的,请联系管理员,我们会立即处理! 部分文章是来自各大过期杂志,内容仅供学习参考,不准确地方联系删除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