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4-06-05
谷小倩
【摘要】随着国内远程教育的快速发展和内外部诸多因素的综合影响,电大的发展面临着严峻的考验,尤其是基层电大,正处于生源数量急剧下降、办学规模严重萎缩、社会地位边缘化的境地。基于此,从温州地区的市、县级电大的招生现状入手,探讨在开放大学建设的大背景下如何在招生的“阵痛”中实现“蜕变”,借鉴温州城市大学创建的实践经验,以期探索一条基层电大转型发展的新途径。
【关键词】招生;基层电大;转型发展
【中图分类号】G728【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18794(2016)08004806
电大作为一所没有围墙的大学,在过去三十多年的办学历程里,办学性质从单纯的学历补偿教育转变为成人高等教育,办学媒介从广播、电视转变为计算机、多媒体和网络技术。电大本着“面向地方、面向基层、面向农村、面向边远地区”的“四个面向”的办学方针,为我国远程开放教育的发展奠定了坚实的实践基础。
然而随着国内远程教育的快速发展及内外部诸多因素的综合影响,电大的社会地位被边缘化,电大的办学网络被离心化,电大的生存面临着严峻的挑战。作为电大办学系统内的基层电大也面临着前所未有的困境,生源数量急速下降,招生规模严重萎缩。以温州电大系统为例,开放教育招生规模自2012年和2013年的高峰期直线下滑至2015年的低谷。系统内的每一所学校都在经历着学校发展史上的“阵痛”,如何在“阵痛”中“蜕变”将是我们电大人需要面对的一个现实问题。
一、历年招生规模现状分析
温州电大系统现有市级电大1所,下辖9所县(市、区)电大分校(学院),各学校之间形成了较好的招生沟通交流网络体系,具备取得一线招生数据和对数据做进一步分析的条件。
(一)温州电大系统历年各类学历教育及开放教育招生规模
温州电大系统各类学历教育2011年至2015年的招生人数趋势见图1。2012年、2013年各类学历教育年均招生近10 000人,是温州电大系统各类学历教育招生的顶峰期。2014年开始呈下滑趋势,2015年继续大幅下滑,其中开放教育招生的下滑幅度更为明显,并且趋势还在延续。2015年春季招生2 345人,比去年同季递减31.73%。其中开放教育比2014年同季递减44.85%。
2011年至2015年每年开放教育招生人数如图2。开放教育招生人数从2011年至2013年逐年递增,2013年是全市开放教育招生的高峰期,全年招生6 113人。从2014年开始招生人数连续下降,每年环比下降幅度高达30%以上。从招生学历层次上来看,2013年至2015年开放本科的下降幅度分别是31%和48%,相比开放专科和“一村一”专科的下降幅度都要大。
(二)学历教育招生规模波动的原因
2012年、2013年温州地区各电大都取得了政府的支持,由教育部门联合发文对幼儿园教师就读电大学前教育专业给予经费奖励,其中苍南电大在政策的支持下开放教育的学前教育专业招生规模空前,这两年该专业招生人数占所有专业招生人数的58%以上。温州市电大和其他县级电大(如永嘉电大、瑞安电大)的开放教育学前教育专业招生人数也增加明显,占比都较大。永嘉电大利用县政府对永嘉农民大学生独有的财政资金补助和灵活的招生机制,在“一村一名大学生”专科招生数量上出现井喷,该类型的学生招生人数占比达到全部招生人数的53%以上。除此之外,部分电大也都能有其他的优惠政策支持招生,再加上这几年招生机制比较灵活,全校上下的招生积极性较高,因此出现了电大办学规模的顶峰期。
2014年开始开放教育招生人数下降的原因:一是现代远程教育市场竞争日趋激烈,由于网院迅速发展,将开放教育与远程教育的招生人数同期数据进行比较,开放教育所占比例由接近70%下降到52%。二是绩效工资的影响及缺少灵活的招生机制。2013年开始各级电大逐步实行绩效工资制度,原来用于奖励招生的经费难以保证,且各地各校在实行绩效工资的情况下尚未出台有效的其他招生机制来促进招生,给招生工作带来消极影响。三是电大固有的教学模式影响。电大多层级管理,长链条运作,缺乏灵活性;多行政手段管理,服务意识欠缺;开放教育是电大各类学历教育的主体,但开放教育的教学模式、管理体制、学习平台、资源建设以及导学服务等方面急需改进和提高;电大专业开设分散,难以形成自己的特色专业等等,所有这些在一定程度上削弱了开放教育招生的吸引力。四是当地经济现状对招生的影响。2015年随着温州实体经济下滑效应的进一步显现,温州地区的企业消极气氛进一步扩大。如2015年温州市春季人才交流会上来温务工人员明显减少,这种情形间接地影响到了电大的招生,即使有市政府办公室出台的《新居民学历提升工程的通知》规定新居民学历提升财政补助3 000元这样的优惠政策,也无法有效地促进招生数量的提升,使招生工作面临前所未有的严峻考验。
可见,开放教育招生规模的缩减,既有社会客观的原因也学校主观的原因,招生数量的下降并不单纯是招生工作上的问题。因此,应从另一层面分析电大发展的困境,特别是基层电大发展的困境。
二、从招生现状看基层电大的困境
(一)政策环境因素下的身份困境
长期以来,中央电大作为开放远程教育的总校,一直没有完整的办学自主权,再加上国家也没有对继续教育进行相应的立法,这意味着从法律层面和政策层面电大都难以在继续教育领域获得明确定位。电大成立初期,地方上的普通高校资源有限,难以满足市场对人才培养的需求,电大就充当着普通高校“配角”的角色,以开展“学历补偿教育”的“名份”而存在着,临时性地承担起了地方人才的培养任务,开始步入全面发展阶段。但随着地方普通高校的逐步建成,普通高校教育资源相对充裕,高校生源扩招时,电大头上的“学历补偿教育”光环渐渐褪去,其不明确的身份定位问题开始凸现出来。当地方高校进一步规范壮大时,电大的身份面临着被边缘化的境地。地方教育资源整合时首先是整合电大,致使电大处于身份不明确的尴尬困境。
(二)成人教育市场因素下的弱势困境
基层电大在不规范、竞争无序的成人教育市场下处于弱势的地位,主要体现在以下几点:一是成人教育由卖方市场转向买方市场。2010年7月,国家颁布《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省级政府拥有高等专科学校设立的审批权限,鼓励社会力量参与公办学校办学等。《纲要》的出发点是增加地方举办高等专科教育的活力,促使高校提高教学质量,努力办出特色,但无疑也在客观上加剧了高校办学的竞争程度,给电大招生带来了新的挑战。部分地方高校、行业、企业借着政策的“东风”纷纷开办成人教育,在成人教育产品普遍缺乏“异质性”的情况下,成人教育市场出现了前所未有的纷争场面。二是成人教育市场的无序竞争。在成人教育市场生源竞争日趋激烈的情况下,部分成人教育机构迎合大部分人只求学历、不求学习效果的拿文凭心理,利用“低成本、低要求、简过程”等不正当手段抢挖生源,给电大招生带来很大的冲击。三是成人教育市场缺乏有效管理的法规、政策和监管主体。
(三)电大自身因素的职能困境
一是电大系统的办学因素。电大系统办学体系下,中央电大对全国电大系统建设缺乏区域规划和分类指导,且中央电大尚未完全脱离计划经济管理模式,地方省市级电大的生存发展又离不开市场经济,两者在办学模式上显得格格不入。省级电大尚不具备的独立法人办学地位也严重影响了基层电大的发展,如全国电大专业开设权限集中在中央电大,地方电大没有根据当地经济发展所需灵活开设相应专业的权限,不利于基层电大有效发挥优势满足地方经济发展的人才需求。二是基层电大的自身因素。基层电大的办学层次以本、专科学历教育为主,部分县级电大甚至连本科学历教育层次都没有开设,教育教学活动的对象主要是成人学生,并利用他们的业余时间开展活动,普遍存在学历教育专业无特色、师资无优势、学习和管理平台分散、无法为学生提供便捷高效的教学支持服务等办学瓶颈问题。非学历教育严重欠缺在基层电大也是普遍现象,基层电大很少以开展职业技能培训和业务提升培训等形式主动与企业、行业、社区、机关事业单位建立合作关系,未建立起真正服务全民终身教育的支持服务平台,市民无法有效地从基层电大获得所需的教育资源。
三、温州电大转型发展的实践经验
按照《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关于构建终身教育体系、创建学习型社会的要求,基层电大能否在发展困境中创新管理体制、激活办学机制,在地方发展中扮演好智力支持角色,实现差异竞争特色办学,构建“人人皆学、时时能学、处处可学”的终身教育体系,是其解决自身发展面临的问题,也是进一步推进改革和创新的突破口和重要途径。
2012年9月,温州城市大学正式组建成立。温州城市大学是在整合温州广播电视大学、温州老年大学、温州市工人业余大学、温州社区大学等办学资源基础上组建的专事于市民终身教育的开放型大学。其主要职责有:一是承担各类成人继续学历教育;二是承担各类非学历教育(老年教育、社区教育和社工教育等);三是承担全市终身学习网站和公益性老年教育网络课堂的开发、维护和运行;四是承担全市终身教育服务系统的建设指导。学校以“凡是想上大学的都能上”为目标,综合运用现代信息技术、教育技术等多种手段,通过全市四级教育网络体系进行教学。切实满足人民群众多样化、个性化学习的需求,让终身学习成为温州人的生活方式。温州城市大学成立近三年来,经过持续的实践探索,取得了一定的成效,为温州终身教育体系的构建和学习型社会的创建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一)建章立制,做实转型基础
近年来,温州城市大学明确了学校的新功能和职责,《温州市一级社区学校评估标准》、《温州市二级社区学校评估标准》和《温州市示范性社区学校评估指标体系》、《温州城市大学科研业绩考核实施办法》、《温州城市大学关于老年教育班主任工作职责的规定》等政策制度相应出台,确立了“三驾马车”(学历教育、社区与老年教育、社会培训)齐头并进的发展格局,并对应地成立了相关职能部门保证“三驾马车”的顺利行驶:学历教育部门负责打造学历教育的超市平台,保证开放教育、远程教育和成人全日制教育等在内的各类成人继续学历教育的稳步发展;教育技术与资源建设中心负责推进信息技术和温州终身教育的深度融合,为温州终身教育体系构建和学习型社会创建搭建网络信息平台,建立完善的学习资源信息库和畅通的管理、服务信息渠道;社区(老年)教育部门负责充分发挥全市社区教育和老年教育总校职能,从组织架构、系统网络建设、项目开发、课程编写、管理运作等方面全方位指导和评价社区学院、社区学校、社区教学点和老年学习苑的建设,并学习借鉴国内外终身教育的理论及成功经验,结合地方实际创新出具有地方特色的终身教育、学习型社会创建的教育理论和案例,为温州学习型社会的创建提供智力支持和策略指导。通过建章立制和人员配置,使转型发展有了坚实的基础与保障。
(二)健全体系,强化转型辐射
温州城市大学作为全市终身教育的总校,终身教育网络体系构建呈现三大特征:一是政府主导的管理体系。温州城市大学承担着推进全市终身教育的艰巨任务,特成立温州城市大学教育管理委员会,由温州市政府分管副市长担任主任,市委老干部局、市教育局、市民政局(市老龄委)、市人力社保局为副主任单位,市编办、市发改委、市住建委、市财政局等9个市直单位和11 个县(市、区) 政府以及温州城市大学等为成员单位,通过建立适应终身教育发展的管理体制,进一步争取有关部门和社会的共同支持。二是金字塔型的办学网络。温州城市大学架构市、县(市、区)、乡镇(街道)、社区四级终身教育服务网络,市级设城市大学总校,县(市、区)设社区学院,中心镇(街道)设教学中心,社区(企业)设教学点。各县(市、区)通过参照温州城市大学的组建做法,对各县(市、区)电大进行相应的教学资源整合,统一挂城市大学分院牌子,逐步健全完善了温州城市大学四级办学网络。到目前为止,已经建成的温州城市大学分院有永嘉学院、瑞安学院、泰顺学院、平阳学院、洞头学院等五所县级分院;已建成的社区教育机构559个,其中社区大学1所、社区学院11所、社区学校126所、社区分校421所。截至2014年年底,市县级社区学院覆盖率达100%,社区学校覆盖率达100%,社区分校覆盖率达53.4%,其中覆盖率达50%以上的县有8个。三是规范集约的创评体制。在金字塔型的终身学习网络构建中,全市城乡社区教育机构不断普及,以创建评估为导向,以社区教育实验项目为抓手,形成了规范集约的创评体制。先后出台的《温州市示范性社区学校评估指标体系》、《温州市一级社区学校评估标准》和《温州市二级社区学校评估标准》等创评标准为全面推进市政府为民办实事项目之一的社区办学点的“六有”(有领导机构、有固定场地、有师资力量、有经费来源、有管理规章、有活动开展)建设项目提供了保障。截至2014年底,全市共创建4个全国社区教育示范街道、5个省级社区教育实验区、17所市示范社区学校、44所市一级社区学校(分校)、110所市二级社区学校(分校)。
(三)整合资源,提升转型内涵
1组建强大的师资阵容
为满足终身教育多样化需求,温州城市大学多方渠道汇集优秀师资,实施“112汇才工程”、“引入工程”,着力打造由领导或知名专家学者担任的终身教育顾问、名誉院长、客座教授以及专职教师、兼职教师和志愿者教师等组成的富有特色的师资队伍,努力建设一支适应温州终身教育发展的教师团队。实施“岗位践行培养工程”,全面提高教师的创业能力和业务水平。
2加强课程资源建设
课程资源主要包括:面授课程、网络课程、电视课程。目前,学校充分发挥师资团队的优质资源,开发了一系列的面授课程,既有为满足老龄化需求的“十万老人乐学工程”的老年面授课程,又有为适应青少年业余生活的法制教育、文明礼仪、国学、温州文化传承等的特色面授课程,还有为更好地延续、继承温州传统文化,把瓯越文化发扬光大,特与温州广播传媒集团合作开办的“城市大学堂”栏目。另外,利用现代教育技术所建立的“温州学习网”、“温州老年教育网”等包含了文化素养、道德讲堂、社区生活、休闲娱乐、职业技能、教育辅导等多板块的课程学习资源。同时,各县(市、区)社区充分结合了当地当前的产业发展和社会转型,坚持创新模式,主打特色品牌,开展了“一校一品”教育活动,有鹿城社区学院的“精品”——“社区学苑”、瑞安社区学院的“学品”——“新居民学堂”、洞头社区学院的“渔品”——“渔民培训”等。各社区学校以“小”引“大”,“小品牌”做好“大教育”,“小课堂”服务“大社会”,初步形成了具有温州区域特色的终身教育课程体系。
3搭建数字化终身教育平台
学校以“温州学习网”建设为重点,全力推进市民数字化学习服务工程:一是开通数字化图书馆社会服务温州专版,并建成一批包括瓯剧、鼓词和《学说温州话》等在内的地方特色数字化资源,同时引入50万册电子图书供市民阅览。二是搭建、推广“温州学习网”,以“温州学习网” 为载体,把数字化终身教育服务延伸到社区和家庭,使其成为市民在线学习的乐园。并引入50家培训机构、31家远程教育机构、61家社区教育类机构入驻“温州学习网”,全力打造我市远程教育超市。2014年“温州学习网”社区居民数字化学习流量达到112万人次的流量,访问量长期名列全国同类城市学习网站前三名,2013年第三季度曾跃居全国第一名。三是开通老年人网络空中课堂——“温州老年教育网”, 平台学习人次超过11万人次,成为国内最先进的老年网络大学。同时,联合国内最大的学术视频制作公司设计并开发的手机App“温州老年教育网”已正式上线,这是浙江省内首个面向老年人群体的学习类App。
(四)加强科研,创新转型发展
借助终身教育工作推进自身转型发展对电大而言是一项全新的工作,需要以理念研究指导实践工作,提升终身教育推进工作的科学性、合理性,证实电大转型发展工作的实效性和阶段性。学校推进转型发展工作以来非常重视终身教育理论和实践研究,申报了社区教育与温州发展研究中心,该中心被列为温州市社会科学重点研究基地;学校先后承担了浙江省教育厅、浙江省教育科学规划重点课题及中央电大、浙江电大的重点课题,2015年作为主要成员参与了教育部职成司《全国老年教育发展规划2016—2020年》的编写,这些课题紧密联系实际,成为推进温州终身教育的理念引领;学校还创办了以追踪终身教育学术理论前沿、及时反映全市终身教育工作动态为主要内容的《温州社区教育》杂志和《温州社区教育》简报;为适应老年人的学习特点和学习习惯,学校还专门编写了社区老年教育校本教材。同时,学校注重科研团队的打造,采取多种措施提升科研团队成员的科研能力和水平:一是引进科研人才,充实科研团队;二是加强学术培训,落实科研任务,培养科研人才;三是借助课题研究,提升科研档次,使学校立项的科研项目级别逐步提高。
四、基层电大转型发展的主要途径
(一)更新办学理念,明确办学方向
学习型社会创建背景下实现基层电大办学功能转型必须要树立全新的开放性办学理念。随着国家开放大学建设步伐的加快,基层电大系统不仅仅是从名称上遵从上级电大作简单的更改,更重要的是对办学理念和办学方向等重要问题进行系统地梳理和定位,做好自身发展困境中的成功转型。办学理念上要将办学内容和服务对象确定为注重学历继续教育与非学历继续教育并重,做全面服务全体社会成员的终身教育,注重质量、内涵发展,采取与当地相关部门、企业、行业密切合作的开放式办学和承接各级政府全民终身学习全方位服务项目的办学模式。总之,转型发展要立足全民终身学习目标,将不断深化教学改革、创新多元化发展的思路和措施、夯实办学基础、提升办学实力、扩大社会影响力、赢得社会尊重和办有尊严的教育作为办学方向。
(二)坚持科学发展,加强终身教育保障机制
坚持科学发展观,保障终身教育体系的有效构建。党的十八大着眼于终身教育发展趋势,在报告中提出:“积极发展继续教育,完善终身教育体系,建设学习型社会。”完善终身教育体系:一是从政策上建立制度保障。基层电大要积极主动争取政府部门的支持,由各级政府根据相关的法律和条例制定切实可行的《实施终身教育促进条例的实施细则或意见》,建立和完善全民教育和终身教育的工作机制。由教育、财政、发改委、编委、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等部门对各级电大依照《高等教育法》的法律法规,按照高等学校进行科学管理,确定学校人员编制标准;二是建立起党委领导、政府主导、部门行业协作、电大承办、社会力量支持、市民积极参与的终身教育运行机制和监督考评机制,保证终身教育实施的质量和成效;三是终身教育经费多方筹措机制。地方财政首先应当对学历教育生均经费、社区教育日常经费等终身教育经费设立标准并纳入财政预算,并积极采取“政府拨款、社会筹资、单位支持、个人承担”的办法,建立健全以各级财政投入为主体和多方参与为辅的公益与市场相结合的经费筹措机制,为全力推进终身教育发展提供有力的资金保障。
(三)创新办学模式,实行“两翼”办学
基层电大在转型发展中要立足本地区,主动适应社会成员日趋广泛和不断变化的终身学习需求,发挥系统办学优势,进行多形式、多功能、多类别、多层次办学,担负起“搭建终身教育‘立交桥”的历史使命,强化成人继续学历教育,大力发展社会培训、社区教育、老年教育等多形式的非学历教育,实行“两翼”办学模式:一是继续发挥电大开放教育的优势创造条件,力求学历层次结构化、专业门类多样化,积极与其他远程高校合作办学,拓宽成人学历教育渠道、丰富专业门类、增加学习形式,以满足广大社会成员多元化的学习需求。同时,延伸办学体系,将成人学历教育教学班直接办到乡镇、企业、行业领域、社区,使办学网络覆盖到基层每个角落;二是大力拓展接“地气”聚“人气”的全民非学历教育,电大转型要体现社会公益性,要向社会公众提供种类多样、服务便捷、形式多元的教育培训作为自身的责任义务,充分满足基本的全民教育需求。农民的农技知识培训需求、残疾人的生存能力培训需求、老年人的闲暇培训需求、年轻人的职业技能和素质提升培训需求、青少年的校外拓展培训需求等非学历教育具体内容的开展就是学习型社会创建活动的重要组成部分,电大成人继续学历教育和全民非学历教育两者相辅相成,互为依存,前者是基础、是支撑,后者是延伸、是拓展,两者共同构成转型中的电大参与区域终身教育体系构建和学习型社会创建不可缺少的“两翼”。
(四)加大整合力度,实现终身教育资源共享
要打破教育资源时空界限,加大整合力度,实现资源共享,推进终身教育全面发展。首先,要加强实体建设。各基层电大必须从实际出发,主动、积极做好办学硬件设施的改善,不仅包括学习场所、校舍建筑、实训基地、仪器设备、图书资料等,还包括现代信息化学习所需的终端设备及配套,甚至包括城乡全民学习所需的一系列技术支持手段和服务工具。其次,要搭建学习平台。转型中的电大要搭建适应本区域全民终身学习的公共教育服务平台,这个平台至少应包含二个模块:一是将电大学历教育的“电大在线”等相关学习考核平台进行整合,改造升级,面向学习支持服务将学习平台、考核平台、管理平台等更紧密地结合起来,为学生提供更便捷、高效的教学支持服务;二是搭建数字化“课程超市”,开展开放式课程培训和自我培训,通过开放式的数字化学习环境,提高课程的信息含量和质量,让学习者能根据学习内容、学习习惯、学习时间来安排在线学习环境,实现自我课程培训,提高学习效率。再次,要开发特色课程。基层电大无法单纯依靠自有的师资力量推进终身教育,进行转型升级,需要整合不同专业、不同领域具有不同特长的专家、教师、学者、有一技之长的社会成员等成立师资人才库,并有效发挥各类人才的专业特长和资源优势,为不同类型、不同层次的公众提供内涵丰富、形式多样的特色课程和学习资源,并配备师资深入社区、农村、企业进行授课。最后,要吸引社会力量。终身教育事业的发展仅依托电大推进是远远不够的,社会力量办学是办好人民满意教育不可缺少的部分。基层电大可以以合作共赢、优势互补为基础,坚持有所为有所不为,通过和企业、民间机构合作的方式,多方集聚社会力量,拓展终身教育发展新途径。
(五)加强内涵建设,提升办学综合实力
1优化人才队伍
基层电大的转型发展是办学理念的转型,是办学模式的转型,更是“人才”的转型。在转型的大背景下,我们必须从战略高度来审视师资队伍建设的重要性和紧迫性,破解人才队伍转型的现实难题。为此,在人才队伍中既要培养“通才”又要培养“专才”。所谓“通才”就是要求教师在具备高尚的师德修养、深厚的现代远程教育理论素质和专业学科功底的前提下,既能通过“导学、助学、督学”进行课程高效教学的能力,还要做参与学校管理、招生营销、项目运作、开拓市场的全能手。所谓“专才”就是人才队伍的优化要注重结构的优化,有针对性地对人才队伍分类别进行建设。基层电大的转型离不开这几类专业人员:一是全民终身教育的策划者与管理者;二是成人继续学历教育和全民非学历教育的教学者、培训者、研究者;三是现代远程教育和全民终身学习资源建设、运用和开发的技术者;四是学习型社会创建和全民终身教育体系构建的引领者和志愿者。
2狠抓教学质量
教学质量是学校的生命线,是立校之本。基层电大唯有狠抓教学质量,提升管理和服务质量,才能赢得社会的肯定和认可,实现成功转型的关键在于此。基层电大转型中的学习者在年龄、职业、知识基础、学习需求、个人喜好等方面千差万别,这无疑给教学质量的提高带来严峻挑战,因此,建立强效的质量保障机制显得尤其重要:一要把握好一个前提,教学服务坚持以人为本,强化服务意识,以尊重学习者的个性特征和满足学习者的学习需求为前提要素。二要做好两项措施,第一项是创建一套涵盖学习全过程的行为规范体系,保证自学、导学、督学、助学等各环节得以有效落实,不走过场,第二项是制订一套健全的评价检测、监督控制和激励机制,全面落实岗位责任制,充分发挥激励导向作用。三要优化三个系统,分别是科学完善的学校管理系统、可靠且强有力的技术支持系统和周到细致的服务系统,它们是教学质量提高的有效保障。
3提升科研实力
电大转型发展的侧重点在于学习型社会创建和终身教育实践活动的推进,但科研是学校发展的内在动力,加强科研工作仍是实现学校可持续发展的战略选择。目前,基层电大科研水平普遍不高,无法很好地承担起教学、科研、社会服务三大职能,基层电大的转型就是要改变这种现状,通过成人学历教育和终身教育学习实践活动,大胆地探索,及时地总结,开展应用性研究和战术性实验:一是探索开放成人继续学历教育和全民非学历教育的人才培训模式和实践模式,争取在面授辅导、学习支持服务系统和资源建设、教学质量提升、教学督导、合作办学等方面提炼应用成果;二是进行本地区的全民终身教育事业的策划与推进,支持与保障、评估与监督、激励与表彰等的项目实验,力求在系统结构、制度建设、保障机制、激励机制、特色课程等方面取得实验成果;三是大胆尝试在网络信息化环境下终身教育体系的构建中激发学习者学习兴趣,氛围营造,并在主动学习、有效学习等方面总结典型经验。
【参考文献】
[1]吕志江.国家开放大学建设背景下电大系统转型的路径选择[J].湖南广播电视大学学报,2012,(4).
[2]孙龙国.关于电大转型定位的思考[J].天津大学学报,2012,(6).
[3]蔡廷伟,罗健,仲红俐.推进终身教育:基层电大转型发展的路径思考:以常州电大为例[J].高等继续教育学报,2015,(1).
[4]单国庆.开放大学建设中县级电大发展的探讨[J].湖北广播电视大学学报,2013,(2).
[5]王春仙.基层电大开放教育招生策略探讨[J].湖北广播电视大学学报,2011,(9).
【Abstract】With the rapid development of the domestic longdistance education and the external and internal influences, the development of Radio and TV Universities is facing a severe challenge. As an important member of Radio and TV University system, the grass root Radio and TV Universities are now facing decline of student numbers, school scales and social status. This article starts from the enrollment in Wenzhou city and nearby counties, with the background of Open Universities construction, elaborates on how to achieve “transformation” in the “pains” of enrollment, and actively explores the new ways of transformation and development of the grass root Radio and TV University based on the experiences of City University of Wenzhou.
【Key words】enrollment; grass root TV universities; transformation and development(编辑/乔瑞雪)
我们致力于保护作者版权,注重分享,被刊用文章因无法核实真实出处,未能及时与作者取得联系,或有版权异议的,请联系管理员,我们会立即处理! 部分文章是来自各大过期杂志,内容仅供学习参考,不准确地方联系删除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