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4-06-05
钟慧娟
摘 要:2007年和2018年,国家先后颁布有关少数民族公费师范生培养的教育政策,为我国少数民族地区教育事业的发展提供了有利契机。但在师范生培养过程中,还存在一些问题,如学生难以适应新的校园环境、终身从教意愿低、课程缺乏少数民族文化特色等。基于上述问题,本文有针对性地提出以下建议:组织多种活动,开展校园文化建设;加强职业理想教育,提高终身从教意愿;结合民族传统文化,开发特色课程等。
关键词:少数民族 公费师范生 培养
2018年以来,国务院颁布了《教育部直属师范大学师范生免费教育实施办法(试行)》《教师教育振兴行动计划(2018-2022年)》,开始在教育部直属的六所高等师范院校实行师范生公费教育政策,目的是通过这一举措为国家培养高质量的教师队伍。政策颁布至今,以新疆、宁夏为代表的少数民族聚居地区已陆续和高等师范院校建立合作关系,如天津职业技术师范大学已陆续和新疆大学、新疆农业大学推行职业教育师范生免费培养合作模式,旨在为少数民族地区培养德才兼备的优秀教师队伍,带动少数民族地区教育事业的发展。
一、培养少数民族公费师范生的重要作用
(一)为国家培养优秀教师,完善教师队伍建设
21世纪以来,随着社会的快速发展,对新时代教师在数量和质量上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教育部所属的六所高等师范大学以身作则,率先推行公费师范生(本文在表述免费师范生与公费师范生时,统一采用《教育部直属师范大学师范生公费教育实施办法》公布后的称谓——公费师范生)教育政策,不仅取消师范生培养期间的任何费用,而且在毕业后为他们提供就业机会。在这一政策吸引下,很多学生纷纷报名了公费师范生。这六所部属高校是国内顶尖学府,在它们的示范引领下,上海、江苏、新疆、西藏等地高等院校纷纷效仿,开始实施公费师范生教育政策,以满足不同地区、不同专业对教师的需求,为国家培养优秀教师,进一步优化教师队伍。
(二)促进少数民族地区教育事业的发展
从地域分布的角度来看,我国的少数民族主要集中在西南、西北的内陆地区,经济发展跟不上整体步伐,导致教育事业滞后。要想提高少数民族地区的教育水平,亟待解决的便是对教师人才的需求。少数民族公费师范生正是一批预备的、将来的教师,他们毕业后会回到生源地,从事当地的基础教育,促进教育的均衡发展。
二、少数民族公费师范生培养的困境
自政策颁布至今,已有很多高校和少数民族地区建立长期的合作关系,为当地培养未来的一线教师,以促进当地教育事业的发展。但从目前的培养过程来看,主要有以下几点问题。
(一)学生难以适应新的校园环境
少数民族地区大体上呈现为大杂居、小聚居的居住形式,而且不同民族有着不同的生活习俗、交往方式等。少数民族地区的学生离开原来的学习环境来到崭新的大学校园,接触到新校园、新同学、新老师,他们不可避免地会出现一些不适应的情况。柴自贵、欧丹丹等学者经调查研究得出结论:少数民族师范生存在对校园环境适应的问题。第一,对学习环境的不适应。由于公费师范生来自不同的民族,他们从小接受的教育存在差异,表现在教师的教学方式与学生的学习习惯、学习方式等方面,这些差异导致有些学生难以跟上教师的授课进度,他们遇到课业问题会更倾向于求助和自己同民族的同学。第二,对人际交往环境的不适应。虽然普通话已在少数民族地区普及,但当地方言更受人们欢迎,由于语言、饮食、服饰等方面的差异,少数民族公费师范生在进入校园时会存在人际交往方面的障碍,他们在心理上会更认同和自己同民族的学生,因而减少甚至拒绝和其他学生接触。这样不仅不利于他们融入新的集体环境,而且阻碍他们对课业知识的学习。
(二)学生终身从教意愿低
公费师范生是一群特殊的大学生群体,他们处于未来教师的职前阶段,学者钱芳调查发现:有71.43%的学生确切表明毕业后会遵循协议,有44.41%的学生确切表明在10年就业期满后继续从教。由此可见,公费师范生在毕业后终身从教的意愿较低。公费师范生政策为学生提供了在校期间的经济支撑、解决了畢业后的就业问题,但同时也限制了学生毕业后的就业选择。学生在对政策缺少全面理解的情况下选择这一专业,经过几年学习后,容易导致学生毕业后终身从教的意愿较低。同时,让公费师范生毕业后去经济发展相对滞后的少数民族地区,在一定程度上对他们来说也是一个大挑战。
(三)课程设置没有体现少数民族文化特色
目前,我国在中小学阶段开设了综合实践活动课程,少数民族学生在这一阶段接触到的民族文化较丰富。但到了高等教育阶段,针对少数民族公费师范生开设的民族文化课程数量较少,通常以选修课或是讲座的形式呈现,学生秉持自愿的原则进行选择,未能很好地普及少数民族优秀文化。
(四)教学方式重理论而轻实践
目前高等师范院校普遍存在以理论讲解为主、忽视实践技能学习的教学问题,学者王佳调查得知:有34%的学生希望加强教师职业技能类的训练,有37%的学生希望重视教学方法的指导。由此可见,在少数民族公费师范生教育中,也不可避免地存在下述现象:课程设置没有结合学生的实际需求,重视理论而忽视实践教学;教师讲课时照本宣科,教学手段单调乏味,难以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和好奇心,导致学生很难投入到学习中去;教师在课堂上只讲授有关教育学、心理学等学科的基本理论,不能结合在中小学课堂中可能会出现的实际教学问题来分析,学生对课堂上学习到的理论知识不能很好地吸收和同化,导致在后面的教育实习中遇到问题也不能融会贯通、举一反三。
(五)学生实习对接存在困难
教育实习是检验公费师范生在校期间学习成果的最终方式,大部分少数民族地区的实习工作是由当地教育主管部门统一安排,高等师范院校和当地教育主管部门直接对接后,派发实习生去往实习学校。虽然偏僻穷苦地区急缺师资力量,但从安全和对学生负责两方面考虑,学校经常决定不往当地派发实习生。由于学生缺乏实际经验,实习学校很少让实习学生真正面对学生授课,只让实习生做简单的琐碎事务,学生的教学实践能力并未得到锻炼和提高。另外,经济发展程度不同的少数民族地区对师资存在不同程度的缺口,由学校统一安排实习人员,不能完全满足当地对教师的需求,无可避免地会出现教学专业不对口和跨专业实习的现象,最后容易出现实习质量难以保证的结果。
三、少数民族公费师范生培养的对策
少数民族公费师范生作为未来少数民族地区教育事业的主力军,他们的质量和数量决定着未来少数民族教育事业的发展,为造就一批高质量的优秀教师队伍,本文主要提出以下几点建议。
(一)组织多种活动,开展校园文化建设
校园文化集中体现了一个学校的整体风貌,是学生校园生活的重要组成部分。针对公费师范生在开学之初对校园环境不适应的现状,学校应该以学院为单位组织相关的学术文化活动,如不同民族之间的学术研讨会、节日联欢会等,打破地域间的隔阂,增强不同民族地区学生在学习和生活方面的交流。由于培养对象的特殊性,在见习和实习等实践活动中,学校可以安排不同民族的学生同组参与,为不同民族学生的交流提供机会,加强他们之间的课业交流,提高学习效果。
(二)加强职业理想教育,提高终身从教意愿
少数民族地区由于经济发展滞后,在教师待遇、教学环境、教学水平等方面相对落后于国内其他地区,由于教师的基本生活得不到保障,公费师范生毕业后很少有人愿意终身从事教育事业。要改善这种状况,必须做好以下几方面工作。第一,要提高教師的薪资福利待遇,改善教学环境,从根本上减少公费师范生对教师这一职业在生存上的顾虑,提高他们的终身从教意愿。第二,注重营造尊师重教的社会氛围,提高教师的社会地位。当今社会,信息传播渠道广泛,可以通过播放公益广告、“最美教师”等教育宣传片的方式,向群众宣传“尊师重教”这一优良的中华传统文化。第三,加强思想教育,提高学生的终身从教意愿。学校应该根据不同阶段公费师范生的思想特点进行教育,通过举办讲座、观摩教学、影视片分析等形式,帮助他们树立正确的职业价值观,从而使他们对教育行业产生热爱,逐步树立终身从教的坚定信念。
(三)结合民族传统文化,开发特色课程
我国是一个由多民族组成的国家,少数民族文化是人民智慧的结晶,具有重要的保护和传承意义。对少数民族公费师范生的教育最终是为了更好地服务于民族教育,因此,要结合少数民族的文化特色来进行培养。第一,少数民族高校要形成民族文化课程体系,凸显地域特色。我国少数民族地区蕴含丰富的文化资源,可根据学生的兴趣和特长、不同民族的特色文化设置不同的课程,如朝鲜族的长鼓舞、蒙古族的长调等,还可以根据不同民族独有的特色来开设不同的音乐、舞蹈等艺术课程,达到传承和发扬少数民族特色文化的目的。第二,注重利用民族文化中的隐形资源。隐形资源具有长期性和间接性的影响,会在潜移默化中对学生产生不可忽视的作用。少数民族高校可以利用校园文化、教室布置、规章制度、生活环境等形式开展隐形教学,如在食堂设置不同窗口售卖各民族特色美食、举办不同民族的文化展活动、允许学生穿各民族的特色服饰等,促进不同民族文化之间的交流、传播和学习。
(四)加强实践教学,提高学生职业技能
公费师范生是未来的一线教师,对他们进行备课、上课、说课、板书等这些基本职业技能的培养,是必不可少的环节。为此,学校要开设微格教学、模拟课程等有关的实践课程,让每位学生都有机会站上讲台锻炼自己的教师职业技能。虽然有些高等院校也开设了相关课程,并配备了实训基地,但通过实地调查得知,部分院校存在流于形式,仅在课上供学生使用,其余时间一律以怕损坏设备的理由将教室紧锁,未能很好地发挥其应有的作用的情况。当今是信息化大时代,多媒体设备是教师上课的必需品,学校必须开设计算机相关课程,要求学生在课后提交学习成果,并将学到的知识融入教学,在微格教学课程中以说课的形式展示出来,让老师和同学观摩之后提出改进措施,切实提高学生的教师职业技能。
(五)建立完整的见习、实习机制
少数民族公费师范生未来的就业方向刚入校就确定下来,这就要求师范院校要打破以往传统的教学安排,早期就与当地中小学或是职业院校建立定点见习、实习关系。师范院校可建立“双导师”机制,即学校的理论导师和实习学校的实践导师共同教学的机制,让学生及早进入学习见习。见习阶段的主要任务是观摩一线有经验的教师授课,记录优秀教师的授课经验,这些都是在学校接触不到的宝贵经验。少数民族地区师资力量有不同程度的缺乏,因此在学生去往实习单位之前,师范院校要与实习学校核对实习所需的科目教师及人数,确保每位实习生都能专业对口,可以高质量、高效率地完成实习任务。
四、结语
少数民族公费师范生的培养是促进教育公平、落实国家自改革开放以来提出的教育优先发展战略的政策之一。少数民族由于地理位置的劣势,教育事业发展滞后,这一政策针对现实问题提出,并分层次地为少数民族地区培养大批高质量的优秀教师队伍,可以改变我国教师资源配置不合理的问题。
参考文献:
[1]柴自贵,欧丹丹.如何提高少数民族师范生校园环境适应性[J].西部素质教育,2017(7).
[2]钱芳,郭雨涵.公费师范生培养实施情况调研及政策建议[J].中国教师,2019(6).
[3]王佳.试论西北少数民族地区师范生培养的支撑性条件——以新疆四所高校的调查为例[J].西北成人教育学院学报,2017(6).
[4]黄娜娜.少数民族地区高校民族文化课程传承民族文化的困境与出路[J].教书育人(高教论坛),2019(33).
[5]任毅梅,尚会妍,高丽坤.职业学校免费师范生培养的研究——以天津职业技术师范大学为例[C].发挥社会科学作用 促进天津改革发展——天津市社会科学界第十二届学术年会优秀论文集(下).天津:天津市社会科学界联合会 ,2017.
(作者单位:天津职业技术师范大学)
我们致力于保护作者版权,注重分享,被刊用文章因无法核实真实出处,未能及时与作者取得联系,或有版权异议的,请联系管理员,我们会立即处理! 部分文章是来自各大过期杂志,内容仅供学习参考,不准确地方联系删除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