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期刊杂志

产教融合视阈下提升中职院校会计专业人才培养质量策略探析

时间:2024-06-05

成玉祥

摘 要:当前,职业教育正处于快速发展和质量提升的重大机遇期和转型期,在这一时期无法绕开的核心问题是人才培养质量。本文分析了中等职业院校会计专业教学面临的问题与困难,从产教融合的视阈提出解决问题与困难的对策与措施。

关键词:产教融合    中职院校    会计专业    人才培养质量

课  题:本文系第三期盐城市职业教育教学改革研究课题“职业学校基于财商教育的创新创业教育课程体系构建研究”(课题编号:ZJ1734)研究成果。

产教融合这一概念最早出现在期刊《中国职业技术教育》2007年第35期《产教融合 特色办学》一文中。其中“产”主要是指产业,在传统经济学理论中,产业主要是指在教育行业之外的国民经济部门;“教”指教育,在文中特指中等职业教育;“融合”指相互交融,由不同形态、特点的事物相互结合,形成一个全新整体,同时具备新内涵与新特点。

一、中职院校会计专业产教融合概念探析

时至今日,学界对产教融合有了新的定义。对当下中职院校会计专业而言,一是社会快速发展期国家财税政策的不断改革;二是大数据、云计算、智能化条件下会计核算、数据处理方式的变革。在这样的背景之下,中职院校会计专业产教融合不仅仅是学校与个别企业形式上的相互结合,而应当是学校与代表行业发展方向的行业性企业之间在办学内涵、教学安排、人员组织等方面产生实质性的融合。唯其如此,方能有效解决中职院校会计专业人才培养中存在的问题与困难。

二、中职院校会计专业人才培养存在的矛盾与困难

(一)缺乏适应时代要求的人才培养目标

中职院校普遍将培养核算型会计作为人才培养目标,将“记账、算账、报账”作为会计专业学生的主要技能目标,学生在校期间,主要培养学生学习与凭证、账务、报表等处理相关的知识与技能,人才培养仍停留在“账房先生”的层面上。由于对学生创新创业能力的培养并不重视,忽视培养学生运用现代信息技术处理与业务相关联财务信息的能力,导致中职院校的人才培养规格与社会对会计专业人才的需求产生偏差。

(二)課程设置与社会需求相脱节

课程结构不能与时俱进,课程安排存在结构性失衡。不少中职院校沿用传统会计专业学科教学的课程架构,将专业理论课程放在主要位置,开设了较高难度的理论课程,如财务管理、成本会计、管理会计等。有的中职院校将这些课程开设为必修课程,而将具有实践价值的课程放在次要位置,没有将创新创业内容纳入课程体系。这种传统的课程结构所带来的后果,一方面是学生接受不了高难课程的学习,学习信心受到严重打击,甚至产生厌学情绪,对会计职业产生畏难情绪;另一方面,学生没有学习相关技能,难以适应企业对会计软件操作、项目核算等岗位人员的现实需求,导致社会上形成“中职院校专业毕业生难以适应社会需求”的刻板印象。

(三)教学内容滞后于岗位要求

许多中职院校的教学内容局限于会计基础理论的教学,以知识为本位,对能力培养关注不足,更没有形成足以支撑学生终生发展的价值观引导体系,“以本为本”的现象相当普遍;在实训教学方面,一些学校仍然把注意力集中在传统的记账、算账、报账技能教学上,而对信息化条件下会计基本技能的培养重视不够,导致毕业生进入岗位之后不能迅速进行实际工作,还需要企业配备师傅进行较长时间的指导。这样的人才培养质量当然不可能为学校赢得声誉,而负面评价往往又形成恶性循环。

(四)信息化教学水平不高

“互联网+”时代,随着新媒体的发展,在人工智能背景下,教师的教学方法要跟上信息技术的发展。对难点、重点内容,教师要能运用信息技术,以立体化、可视化的方式呈现给学生。但目前许多中职院校会计专业教师的信息化水平不高,课堂教学仍采用传统的课堂讲授方式。虽然国家大力推进大规模在线开放课(MOOC)﹑小规模视频公开课(SPOC)等,但教学模式仍以灌输式为主,还不能真正以学习者为中心来建构教学内容,难以满足学生日后职业可持续发展的需求。目前大多数中职院校只为学生提供基础的ERP等电算化培训,学生很少能接触到财务共享的相关工作,很难接触到企业账务的核心业务,影响学生就业后的职业可持续发展。

(五)学徒制校企合作浮于表面

新型学徒制是近年来中职院校大力推广的校企合作模式之一,对中职院校的会计专业而言,真正能够成功推进新型学徒制的学校少而又少。除了少数的订单班外,绝大多数项目停留在概念与宣传阶段,并未真正融入教育教学常态,会计专业产教融合中“学校热、企业冷”的现象普遍存在。“产”与“教”对接不紧密表现在企业需求和课程标准、社会需求与职业标准对接不够紧密,人才的培养针对性不强。此外,教育链落后于产业链,也不能很好地调动企业参与产教融合的积极性,使产教融合缺乏良好的产业支撑,这些问题直接导致就业结构性矛盾较严重。之所以形成这种局面,一方面是由于学校迫于各类评估要求“不得已而为之”,如果没有试点学徒制,相关创建、申报将难以通过验收;另一方面,会计职业的特殊性决定了会计专业学徒制育人模式并不具备普遍推行的条件,企业出于对会计信息的保密要求,不可能容许在校学生接触企业的会计信息。学生到企业相关财务岗位实习,也只能做一些技术含量低的工作,而企业的高级财会人员时间有限,不能深入院校参与一线实践教学。因此,对于会计专业而言,与单个企业合作开展现代学徒制试点往往浮于表面,真正的深度产教融合较少。没有企业的深度参与,对应的专业人才培养方案也只能停留在培养传统的财会核算人员这个层面上。

(六)产教融合缺乏“双师型”教师的支撑

师资是实现人才培养目标的根本,而中职院校的大多数教师都是“从校门走向校门”,并未在企业会计岗位上历练过。更重要的是,在处于社会转型期的当下,国家财税改革新政策层出不穷,会计行业现代信息技术的更新换代也特别迅速,各种核算和纳税申报模式一般几年就会升级一代,而大多数教师所掌握的还是十几年、几十年前从教师、书本里所学到的知识与技能,没有在一线岗位实践过的从业经历,不了解会计行业的最新财税变化情况。在这种“双师型”会计专业教师匮乏的局面下,中职院校会计专业所培养的技能人才当然不能满足社会的现实需求。

三、中职院校会计专业产教融合的对策与建议

(一)将培养现代企业“创业合伙人”作为会计专业人才培养目标

随着现代信息技术在会计领域的不断推进,大数据、区块链、人工智能、云计算技术越来越广泛地得到应用,小微企业对中职会计专业学生的需求数量将越来越少,传统“核算型”会计必将成为“机器换人”的牺牲品,因此,中职院校会计专业已经不宜将“核算型”会计作为人才培养目标,而应当转向培养“管理型”会计。针对小微企业的特点,中职院校应将学生培养为企业的“创业合伙人”,即运用自身所掌握的会计专业技能,为企业收集、整理、分析财务信息,以此参与企业预测、决策,成为保障企业健康运行的重要创业合伙人。

(二)根据社会对会计专业人才的需求设置专业课程

基于培养企业“创业合伙人”的培养目标,在课程设置方面,应当开设有助于学生认知企业经营流程、掌握企业日常管理技能的课程,同时将创新创业内容纳入课程体系。根据中职院校学生的特点,此类课程不应以理论课程为主,而应当以实训为主,应当借助于信息化教学软件,开设游戏化课程,如会计软件模拟实训、ERP沙盘模拟企业经营实训等,让学生在游戏过程中潜移默化地掌握技能,知行合一,通过反复试做,形成关于企业经营的正确认知,掌握管理企业日常事务的基本技能,在游戏中体验,从模拟走向实战,牢固树立成为企业“创业合伙人”的职业意愿,不断学习、努力创新,必有所成。

同时,中职院校要对人才培养目标进行细化,明确各个年级阶段的人才培养要求并进行相应的课程设置。同时按照《国家职业教育改革实施方案》提出的“1+X证书”制度试点要求,将职业资格证书的相应内容融入专业课程教学;加强学生的批判性思维、自主学习能力、创新能力、沟通合作能力等核心素养的培养,只有这样,培养的技术技能人才方能受到企业的欢迎。

(三)安排与社会需求相匹配的教学内容

对中职院校学生的需求一般是小微企业的财务岗位,而目前小微企业的会计核算量并不大,再加上有越来越先进的会计软件投入市场,智能核算势必大幅度简化核算工作流程,小微企业会计职业岗位的要求必将趋向轻核算、重管理,会计专业的教学内容就必须顺势而动。因此,在教学内容方面,中职院校应压缩会计核算类课程,增加管理类课程,增设文秘、公文写作、创业项目路演等课程,培养学生分析财务数据、应用财务信息提供预测与决策参考的能力;将企业经营认知、创新创业学识等课程内容有机嵌入课程体系,使学生对企业创立、日常运转有整体认识,进而将个人事业发展纳入企业发展规划,实现优质发展。

(四)与行业企业开展深度合作,共建财务共享中心

从小微企业的用人特点分析,由于单个企业所聘用的会计人员数量极少,有的企业甚至没有专职会计人员,因而中职院校与小微企业合作培养人才就是一厢情愿,基本不能实现。与单个工商企业不同,从事会计服务或会计软件销售的综合性服务公司所接触的是面广量大的小微企业,通常需要使用一定数量的会计资料整理、会计信息处理、会计软件服务等岗位的人员,而且这些企业中的佼佼者大多代表本地会计行业最新技术水平,学校与此类行业性企业开展合作,通过共建财务共享中心﹑订单培养班、实训基地等方式,共同培养“互联网+”时代的会计人才。中职院校通过与企业共建财务共享中心,合作培养具有财务共享理念、能胜任财务共享相关核心工作的会计人才,并为教师与企业专门搭建交流研讨平台,合作开展财务共享及相关领域的研究工作,共同推动财务共享理论和实践的发展。财务共享实训室基于真实财务,共享中心的财务人员应将不同发展阶段财务岗位的工作细化到实训平台中,使学生可以体验到财务共享中心中各个岗位的职能,为其毕业后从事财务工作实现无缝对接。

(五)构造智能教育新形态,打造会计职业岗位核心能力“金课”

教育部印发的《2020年教育信息化和网络安全工作要点》提出,积极发展“互联网+教育”,发挥人工智能优势,创新教育和学习方式。《国家职业教育改革实施方案》提出三教(教师﹑教材﹑教法)改革的任务。为此,中职院校会计专业要紧紧围绕深化教学改革和“互联网+职业教育”发展需求,探索教学模式﹑课程建设、教材编写、资源开发、信息技术应用一体化统筹推进,探寻新时代会计智慧教学发展的新思路与新举措,探索会计专业线上线下混合式“金课”的建设,并进而探索“金课”推动下的教材改革。中职学校在教学模式方面,要充分借助信息技术,开发微课、慕课等线上资源,在精心设计教学内容的同时创新教学手段,助力会计职业岗位核心能力“金课”的建设。“金课”要提升学生的政治觉悟,要培养学生高尚的道德情操,要增强学生的批判性思维,使其在分析、比较、鉴别中外会计理论的过程中坚定文化自信。在建设“金课”时还要注重以学习者需求为导向,在知识输入、价值引导、能力培养等方面满足学生的需要,真正建设线上线下混合的会计“金课”,提高育人质量。

(六)大力培养“双师型”会计专业教师

《孟子·尽心下》有云:“贤者以其昭昭使人昭昭。”要让会计专业学生成为“昭昭”的智者,教师必须首先成为“贤者”。为此,中职院校应深度融入综合性会计服务行业。一是与现有综合性会计服务公司保持密切联系,共建财务共享中心,主动寻求教师进入企业实践的机会;二是鼓励校内有资质、有创业热情、有教育情怀的教师独立或者合伙创办综合性会计服务企业,聘用本校教师兼任业务岗位的管理人员,为本校学生提供参与会计服务实践的机会,通过学徒制方式培养管理型会计从业人员。

参考文献:

[1]张存江.论农村职业学校培养新型职业农民的“财商+”教育方略[J].职教论坛,2019(4).

[2]徐春红.“产教融合协同育人多方向培养”旅游专业人才——现代学徒制模式探索与实践[J].广东职业技术教育与研究,2019(3).

(作者單位:江苏省相城中等专业学校)

免责声明

我们致力于保护作者版权,注重分享,被刊用文章因无法核实真实出处,未能及时与作者取得联系,或有版权异议的,请联系管理员,我们会立即处理! 部分文章是来自各大过期杂志,内容仅供学习参考,不准确地方联系删除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