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期刊杂志

基于校企合作“导师学长工作室”培养高职学生工匠精神的路径研究

时间:2024-06-05

摘要:本文就校企合作“导师学长工作室”培养高职学生工匠精神的路径进行探讨。高职数字媒体应用技术专业急需具备专注、传承、创新的复合型创意人才,通过建立基于校企合作“导师学长工作室”的人才培养模式建构高职创新人才育人模式,通过“项目贯穿式”培养学生“专注”意识,通过“导师学长制”项目工作室教学模式培养学生“传承”技能,通过“创客空间”使部分学生走向“创新”和“卓越”。

关键词:工匠精神 “导师学长工作室” 人才培养

课题:本文系2017年广州市哲学社会科学规划课题项目( 2017GZCJJ03);广东省高等职业技术教育研究会重点课题项目(项目编号:GDGZ16Z029);广东省外语艺术职业学院专项课题(项目编号:2018ZX14)研究成果。

工匠精神,就是工匠在制作、生产自己的产品过程中追求完美、精雕细琢的一种精神理念。

一、工匠精神的内涵

闫广芬在《工匠精神的教育向度及其培育路径》提出工匠精神可以以“精”“益”“求”“精”四个应然向度界定并建立考察工匠精神的分析框架,由“专注”“传承”“创新”和“卓越”四个方面组成向度分析框架。

“专注”指持之以恒地专注于某个行业、产品、技术、工艺或者领域的发展和改进,代表着工匠精神的务实操守。

“传承”指耐心执著地在某个领域长期地积累,并以“传承”的动态方式将技艺和品质延续下去,体现的是历史的责任和坚守的品质。

“创新”指工匠在长期的积累和传承过程中执著地追求和推动行业、产品、工艺、质量等方面质的飞跃,以及由此养成的创新能力和技艺水平境界的不断提升,代表着工匠精神灵性和创造力的一面。

“卓越”指工匠个人和群体通过长期不懈的坚守、积累、传承和创新而赋予行业、产品、工艺或企业以极大的精神财富、质量品质和声誉价值,特别是自身技艺、品质和社会地位的升华,代表着工匠精神的理想追求。

王丽媛撰写的论文《高职教育中培养学生工匠精神的必要性与可行性研究》提出,培养高职学生的工匠精神,是国家经济转型升级的需要,是高职院校和企业生存发展的需要,是高职学生个人职业规划发展的需要。高职院校应整合各种教育资源,采用各种教育途径和方法,培养学生的工匠精神。

二、高职院校数字媒体应用技术专业培育工匠精神的诉求

1.国家提高职业教育质量的要求

在国家提升核心竞争力,全面推进改革创新的关键时刻,高等职业教育的其中一项主要任务就是培养具有工匠精神的人才。这也是全面提升职业教育的核心内容。因此,高职院校高职数字媒体应用技术专业必须将培养学生的工匠精神作为人才培养的重要目标。

2.国家经济发展需要具有工匠精神的人才

随着我国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产品的设计、质量、服务成为产品竞争的关键因素。企业想要在激烈的竞争中生存发展,就必须有一批对自己制作的产品精雕细琢、追求完美的技术人才。数字媒体技术比传统的媒体技术应用更加广泛,这就要求数字媒体技术人才必须具备专注、传承、创新的工匠精神。

3.数字媒体应用技术专业的特点需要培育工匠精神

我国在数字媒体应用技术方面已经处于世界先进水平,数字媒体行业已经形成并进入良性发展阶段。但数字媒体行业人才仍然严重短缺,既缺乏具有世界影响力的高端设计人才,也大量缺乏兼顾技术和艺术的数字媒体应用领域应用人才。

高职院校数字媒体应用技术专业正是以培养兼顾技术和艺术的应用人才为培养目标,培养数字媒体应用领域应用人才,既需要传承数字媒体行业的历史底蕴和文化基础,又需要紧跟时代的发展进行创意创新。因此培育具有工匠精神的数字媒体应用技术专业创意人才,增强数字媒体行业各个层面人才与团队的集聚,是发展数字媒体产业的关键。中国数字媒体产业的高速发展,必将依靠这些具有工匠精神的复合型高级人才,他们将是推动中国数字媒体产业发展的根本动力。

一、当前高职院校数字媒体应用技术专业教育存在的问题

1.偏于传统的多媒体技术,没有鲜明特色

大部分高职院校数字媒体应用技术人才培养重“技术”轻“艺术”,忽略了培养学生持之以恒地专注于数字媒体行业、产品、技术、工艺或者领域的发展和改进,也忽略了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导致专业教学内容和职业岗位需求脱节。

2.课程体系不够完善

高职院校数字媒体应用技术专业受传统课程设置的影响,课程体系不够完善,在课程设置上专业特色不明显,理论教学课程偏多,实践教学大多停留在熟悉软件操作层面,没有进行项目实践,更沒有来自企业的真实项目。

3.企业参与热情不高

高职院校数字媒体应用技术专业与企业合作还停留在参观实习等简单方式,企业没有提供真实项目,合作有待进一步深化,学生的岗位能力未能得到很好的锻炼,导致毕业后不能胜任数字媒体应用技术实际工作岗位需要。

四、“导师学长制工作室”的内涵

数字媒体应用技术专业“导师学长制工作室”是指数字媒体应用技术专业教师与专业对口企业合作,成立专业工作室,学校专业教师和合作企业骨干成为工作室的双导师,工作室每学期招新,形成学习的梯队,由学有所成的学长帮助新加入工作室的学牛,形成“导师制”和“学长制”相结合的工作室指导机制。

数字媒体应用技术专业联合企业组成“项目教学中心一校内外实践教学基地一校企合作工作室”三级管理架构。信息学院配套工作室办公场所,主导专业建设和人才培养质量,企业参与专业建设,技术骨干担任兼职教师,提供外包真实项目,并且参与工作室技术培训。

数字媒体应用技术专业教师通过申请成为工作室的导师,对学生专业实践进行教学指导,对学生竞赛团队和创新创业团队进行专项指导,对承接的企业真实项目进行管理。学生参过双向选择进行工作室,参与真实项目实践,通过实践积累项目经验,培养专业技能和职业岗位能力。

五、基于校企合作“导师学长工作室”培养高职学生工匠精神的路径研究

1.通过现代学徒制、订单培养等建构高职创新人才育人模式

从校企合作专业建设入手,通过基于校企合作的“导师学长工作室”,积极稳妥地推进人才培养模式改革,通过工作室深入开展现代学徒制试点、订单培养等高职创新人才育人模式,力争办出专业特色。

(1)人才培养模式创新。根据合作企业的不同人才需求,专业创新人才育人模式,通过个性化的人才培养方案,培养适应不同职业岗位方向的人才。对于合作成熟、人才需求量大的企业,我们采取订单班的模式,利用工作室线上线下相结合进行培养;对于企业急需的人才,我们开展现代学徒制试点,采用校内一年半加校外一年半进行培养。通过创新校企合作模式,加快学生从学校人到企业人的转变,立体化地促进人才培养效率提升。

(2)课程体系创新。设计“基础素质课程+职业核心能力课程+专业基础课程+专业核心课程”和专业拓展课程的“4+1”课程体系模式。学生的专业核心能力的培养主要由专业基础课程作为铺垫,以专业核心课程为支撑。学生职业核心能力的培养主要由基础素质课程作为铺垫,以职业核心能力课程为支撑,同时在专业类课程中进行渗透。专业拓展课程为学生专业方向选择提供了支持。

2.通过“项目贯穿式”培养学生的“专注”意识

通过基于校企合作的“导师学长工作室”平台,以真实项目实践教学内容为出发点,让学生在实践过程中培养“专注”意识。

在实践教学内容上,建立以课程中的典型任务、工作室模拟项目和竞赛演练项目、校企合作的真实项目(外包项目)、各个大学生创业团队承接的项目组成的教学内容资源库。

在实践教学形式上,从单项实训开始到真实项目综合实训、外包服务,从及部分有创业意识学生的创业实践等多种实践教学,先易后难、分层推进。

实践教学平台上,在建设省级多媒体技术实训基地的基础上,将专业实训室、师生工作室、校外实践教学基地、大学生创业实践基地、信息技术服务中心的各种资源进行整合,使工作室的师生有良好的实践条件和环境。

3.通过“导师学长制工作室”教学模式培养学生的“传承”技能

专业自主学习课程属于专业拓展课模块下的必选子模块,共计4学分,以分散学习的方式在第一至第五学期完成。专业自主学习课程子模块包含工作室综合项目、职业资格鉴定、专业技能竞赛三个可选项目,学生自主选择其中一个或多个项目,可申报学分共计4分。学生自主学习的内容根据性质分别纳入其中某个项目进行学分申报,学生在大学期间要完成子模块规定的学分方能毕业。

工作室综合项目包含企业真实项目、职业技能比赛赛前培训等。工作室实行导师与学生的双向选择,实行项目化管理。参与工作室企业真实项目开发或职业技能比赛赛前培训,时间每满一学期评价合格可获2学分。

职业资格鉴定项目鼓励学生在校学习期间,获得与专业相对应(或相关)的一个以上职业资格证书。在校期间考取不同等级职业资格证书能获得相应的学分,参加职业资格鉴定考试但没有获得职业资格证书也能获得鼓励性学分。通过鼓励学生参加职业资格鉴定,培养学生踏踏实实掌握一门或多门职业技能或实用技能,使学生拥有学历证书+若干职业技能等级证书。

专业技能竞赛项目涵盖二级学院以上(含二级学院)组织的各类专业技能竞赛、校级以上各类项目(大学生创新创业项目、挑战杯项目等)立项、各类发明专利等,或学生自主参加的各类校外竞赛活动。参加各类竞赛活动及获奖可根据相应标准申报学分。

4.通过“创客空间”使部分学生走向“创新”和“卓越”

(1)加强制度建设。信息学院在推进创新创业工作中,始终注重规范化建设,完善各项管理制度。在教学上不断推进项目化教学,以项目教学为中心,推行导师学长制的创新创业模式。近五年来,制定了《项目教学中心管理办法》《工作室管理制度》《工作室指导教师管理制度》《创业团队管理办法》《自主创业评奖评优办法》等十三项文件和制度。

(2)将学生创新创业活动纳入学分认定。将本专业学生的创新创业活动,如创新实验、论文发表、专利获得、自主创新等成果按规定替代。将部分技能性实践性较强的课程,如UI视觉与交互设计、自主学习课程、数字媒体项目开发实训等,将学生参与专任教师同类科研课题研究等活动认定为课程学习,达到课程要求的技能目标后,即可认定相应学分。在此基础上还对创新创业认定范围和认定标准进行细化,还制定了活动学分换算细则。

(3)工作室真实项目拓宽体验空间。学院多年来非常注重“導师学长制工作室”的建设,目前共建有8个导师学长工作室,涉及摄影摄像、网站开发、动漫设计、课件制作、微机维护、网络维护、虚拟现实技术、教育与信息化应用等。实训项目涵盖了专业培养岗位方向,学生在工作室中参与企业真实项目,逐步形成学生学习成果从作品到产品再到商品的“三品化”过程,这极大地提升了学生的双创能力。我们还开设创新创业第二课堂,开发数字媒体应用技术专业的创新创业教育专门课程,建立创新创业导师团队,指导学生完成撰写媒体应用类发明专利、选择创业项目以及撰写创业计划书等。

参考文献:

[1]陶文辉,马桂香,基于工匠精神的职业教育人才培养实践研究[J].职教论坛,2017(2).

[2]闫广芬,张磊,工匠精神的教育向度及其培育路径[J]高校教育管理,2017(6).

[3]王丽媛,高职教育中培养学生工匠精神的必要性与可行性研究[J].职教论坛,2014(22).

[4]周向军,基于“导师学长制”工作室的学生自主学习能力培养模式探究[J]外语艺术教育研究,2016(4).

[5]周向军,以真实任务为驱动的导师学长工作室运行机制研究[J].职业,2016(8).

(作者单位:广东省外语艺术职业学院)

免责声明

我们致力于保护作者版权,注重分享,被刊用文章因无法核实真实出处,未能及时与作者取得联系,或有版权异议的,请联系管理员,我们会立即处理! 部分文章是来自各大过期杂志,内容仅供学习参考,不准确地方联系删除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