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期刊杂志

论核心素养培养背景下中职语文教学中传统文化的渗透

时间:2024-06-05

高建霞

摘要:基于中等职业教育语文学科核心素养“文化传承与创新”这一培养目标,立足中职学校传统文化教育教学现状,通过教学设计的分析及教学方式和学习方式的转变,在中职语文教学中渗透传统文化,努力实现语文教学与文化传承的有机契合,促使核心素养下的“文化传承”这一目标在语文教学中落地生根是本文阐述的要点。

关键词:中职语文教学 核心素养 传统文化 文化传承

千百年来,中华民族传统文化己刻在我们每个人的身上,种植在每个人的心里,成为了言行举止、道德评价的标准。对于中职语文教师而言,“弘扬传统文化,厚植文化自信”,把教育教学与人才培养相互融合,语文教学为培养高素质的劳动者服务,这不仅是中职语文教学核心素养的要求,也是时代发展的需求。《中等职业学校语文课程标准》已把传统文化教育上升到一个至关重要的地位。如何利用各种有效的途径在中职语文教学中渗透传统文化教学,让文化基础薄弱的中职生打上文化的底色,成为了中职语文教师的神圣使命。

一、传统文化在中职语文教学中的现状及意义

1.教材内容分析

中职语文教材的内容主要由基础模块、职业模块和拓展模块三部分构成,均从阅读与欣赏、表达与交流两个方面提出了教学内容和教学要求,通过语文实践活动提高学生综合运用语文的能力。除了在基础模块中涉及小部分传统文化经典篇目,在职业模块和拓展模块中涉及的民族优秀传统文化内容很少。如何在语文教学中渗透传统文化?教师需要补充扩展传统文化的相关知识,从而丰富语文教学内容,让学生们从了解传统文化入手。

2.学校教学现状

出于中职学校教学的特殊性,其文化课教学往往会受到专业技能教学的挤压,形成“重技轻文”的现象。学生及家长等也往往简单地认为,“一技之长”是职业教育教学的核心追求,学校语文教学的地位往往比较尴尬,更不必提传统文化方面的教学现状了。面对中职生存在的文化缺失,优秀传统文化在教学中的渗透与融合能够直接为专业特长教学提供内在动力系统,培养学生适应终身发展和社会发展需要的必备品格和关键能力,能够直接决定学生将来在就业创业之路上到底走多远,关乎学生的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及未来的人生境遇与境界。

3.学生学习现状

对于中职生而言,传统文化知识欠缺,优秀传统美德观念淡薄,对传统文化的学习不感兴趣。随着社会经济快速发展、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国家发展进入了“快车道”,新时代的多元文化思潮冲击了一些优秀的传统文化,再加上中华传统文化深厚,原本就不是一朝一夕能够体会到的。文化基础薄弱的中职生很容易就会摈弃短时间看不见效果的“传统文化”。对于语文课本中涉及的少部分传统文化内容,学习效果也并不明显。教材中出现的古诗词、文言文,学生们多是死记硬背应付考试,学习形式单一,学习方式枯燥,更别提从中得到愉悦与教化了。中华传统文化博大精深,如何让中职生从中汲取力量,如何以丰富的形式,化枯燥为生动,寓教于乐,潜移默化,立足中职学校传统文化教育教学现状,通过教学设计的分析及教学方式和學习方式的转变,实施行之有效的传统文化教学迫在眉睫。

二、如何把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融合渗透到中职语文教学中

1.创新教学设计

(1)挖掘中职语文教材中传统文化内容。对于教材中的内容,教师要根据中职生的学情主动采取“拿来主义”,进行有效的整合,既要批判地继承,又要推陈出新。在介绍作家作品、时代背景时引入中国传统文化名人相关事迹或者令人钦佩的著名文化学者的言论,同时联系当今时代相关新现象、新事迹、新人物来感悟精神,这样可以增强学生欣赏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的信心,提高民族归属感、自豪感和使命感,传统文化的学习兴趣也就自然而然地提高了。当然,这要求教师在备课时要更加完善。

(2)拓展延伸传统文化教学内容,引进渗透核心素养,让学生在语言理解与运用中提升审美情趣,加大文化传承的参与度。

①根据需要,教师与学生一起编写适合本校学生特点的传统文化教学校本教材。植根于学校和学生的特性,就近取材,突出地方特色,以便于传承发展。考虑到学生的实际水平和实际能力,在教材编排上,还应注重趣味性与实用性、知识性与操作性兼顾的原则,尽量采取学生感兴趣的开放性、灵活性的语文综合实践活动的形式,让学生亲身经历与实践,从而也满足了他们的个性发展需求。

②在每堂课的课前设置学生2分钟演讲环节,演讲的主题便是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这不仅激发了学生对传统文化学习的自主性,还可以在课堂上营造传统文化学习气氛,由此导入新课的学习,提高学习效率,形成良好的阅读习惯。

课后,教师设置“生活引入”这一环节,把传统文化的学习潜移默化地拓展延伸到生活中,在生活中获取素材将文化素材和生活素材有机地结合起来,让语文学习不再停滞在考试工具这一僵化的枯燥模式中,把语文学习生活化、趣味化,让生活中的真善美在语文传统文化学习中得以绽放,从而提高审美素养。例如学习《行路难》这一课时,就应让学生体会到李白面对仕途失意、功业未成的挫折,面对远大理想与残酷现实的矛盾冲突,仍然充满自信,不放弃对宏伟抱负的执著追求。中职生大多缺乏自信,通过这种语文即生活、生活即语文的体悟渗透,全面调动学生的学习热情,优秀的传统文化无形中潜移默化到学生的心灵深处。

2.转变教学方式和学习方式

文化的传承与创新,最终的落实,学生是主体,教师只起主导作用。而当前的中职语文教学模式多是教师照本宣科地、死板地传授知识,学生被动地听。对于语文学习中涉及的传统文化内容,不会进行深入的探究,学生也无法感受到优秀传统文化的魅力。同时由于中职生的文化基础确实薄弱,晦涩难懂的文言文多是不求甚解,不会投入较多的时间和精力进行讨论,没有让优秀传统文化和中职语文的学习完美地融合起来,学生鉴赏、理解传统文化的能力当然也就处于静止状态,得不到切实提高。因此,改变教学方式和学习方式势在必行,而转变教学方式和学习方式的关键是引导学生自主学习。那么,如何引导学生自主学习呢?

(1)引导学生写读后感。传统文化超越时空,不同时代的读者都会对其产生不一样的感受,也就是所谓的“一千个读者眼中就有一千个哈姆雷特”。这样,学生们对所学传统文化产生不同的见解,彰显不同的个性,从而落实核心素养中的“文化传承与创新”。

(2)引导学生编写并表演课本剧。对于中国的古典名著,由于“快餐文化”的流行,使现代学生很少愿意去花工夫慢慢咀嚼品味其中的韵味。比如《林黛玉进贾府》这一课,其中的人物描绘非常耐人寻味:黛玉的谨慎与聪颖、宝玉的叛逆与多情、熙凤的干练与八面玲珑。教师除了在课堂上播放相关视频创设情境之外,还可以鼓励学生将其改成剧本形式,进行角色扮演,通过学生自身的参与、情不自禁地融合轻松愉悦的气氛下将经典传统文学化难为易、切身体会。这样的学习方式绝对比照本宣科有效得多。

(3)通过学生感兴趣的现代媒体手段,激发自主学习的动力。中职生的知识面比较狭窄,这就要充分发挥网络的优势,学生们不仅可以在课堂上通过讨论、辩论等形式各抒己见来交流互动,提升创新思维,还可以在课后通过QQ群、微信群、网络平台等进行有效交流互动,加深对知识的理解。例如充分发挥学生的专业特长,给诗歌配乐、给古典小说人物配音、为古诗文及古代名人制作手抄報、为创设情境制作动画等形式对传统文化进行更符合学情的直观有效地学习,从而使学生能够自然地接受传统文化的感染与熏陶,促进其形成自主学习的良好习惯。

(4)扩展传统文化活动阵地,发挥学校社团在传统文化学习与践行中的积极作用,将文化传承与创新融入传统文化节日。中职生的学业压力相对较小,课余时间多,社团活动为其提供了丰富多彩的发展个人爱好的空间,这种敞开心扉、尽情释放,相互影响、相互学习的方式具有课堂教学无法比拟的辐射效果。例如,笔者学校根据中职生的兴趣爱好,成立了国学社、诗社、话剧社等社团,将传统文化的学习寓于社团文化之中,使传统文化的学习更加生动活泼。国学社每周都举行“百家讲坛”,以开放包容的形式,吸引了众多的教师和学生参与其中,在文化传播与交流中共同提升了师生的传统文化底蕴,成为了校园里的一大亮点。

中华文化永流传,中华美德记心间。优秀的传统文化不仅是我国文化的根基,更是我们民族的精神支柱。无论时代如何变迁,作为语文教师,应跟上时代发展的脚步,不断学习、改变教学方式和学习方式,使语文教学更加丰富多彩,让祖国优秀传统文化永葆生机,让传统文化植根于学生成长的每一寸土壤里。

免责声明

我们致力于保护作者版权,注重分享,被刊用文章因无法核实真实出处,未能及时与作者取得联系,或有版权异议的,请联系管理员,我们会立即处理! 部分文章是来自各大过期杂志,内容仅供学习参考,不准确地方联系删除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