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4-06-05
李贞祥 王丹
摘要:本文分析提出以工匠精神为引领来拓宽语文教学的新思路,这对技工院校学生学习中的情感升华、知识内化和能力提升具有助推作用,能提高学生语文素养和应用能力,有利于培养新时代高素质优秀技能型人才。
关键词:工匠精神 技工院校 语文
在技工院校人才培养方案中,语文教学属于文化基础课范畴,在教学计划实施过程中,其受重视程度低于专业课程,这在一定程度上制约了技工院校学生文化素养的提高。十九大报告中指出:“建设知识型、技能型、创新型劳动者大军,弘扬劳模精神和工匠精神,营造劳动光荣的社会风尚和精益求精的敬業风气。”这对技工院校人才培养提出了新要求,学校必须重视文化基础课教学,尤其是语文教学。以工匠精神引领技工院校语文教学,拓展新思路,创新教学,将对培养新时代高素质技能型人才起重要助推作用。
一、工匠精神引领技工院校语文教学的重要性
在2016年政府工作报告中,李克强总理指出:“要鼓励企业开展个性化定制、柔性化生产,培育精益求精的工匠精神。”众所周知,企业需要工匠,需要工匠精神,但企业都有自身特有的文化,各地经济发展也有着相应的特色,如何使技工院校培养的技能人才与地方经济、产业无缝对接显得尤为重要。这必将使技工院校人才培养方案更加注重适应新时代发展的价值观、精神、理念的培育,在校园文化建设中注重融入精益求精的精神、专注专一的态度、追求卓越的品质。这些都是工匠精神的内涵呈现,是文化素养的体现,而这些素养怎么培育,语文教学是重要一环。
语文教学承担着保障学生学习、工作,提升学生的精神文化生活的作用,有重要的文化育人功能。在新时代,阅读、写作、语言交流、文学修养等语文素养将越来越重要。语文素养赋予学生的岗位理解能力、工作把握能力、从制造提升为创造的能力,都将是新时代大国工匠的基本素养。
***总书记指出,工业强国都是技师技工的大国,要弘扬“大国工匠精神”,大力培育支撑中国制造、中国创造的高技能人才。在新时代,技工院校完善人才培养方案,彰显技能育人的文化氛围,陶冶学生道德情操,促进高素质技能型人才的养成,语文教学很重要,以工匠精神引领语文教学尤其重要。随着技工院校语文教材越来越贴近工作实际需要,以工匠精神引领语文教学,将更有利于提升学生职业道德,更好地引导学生形成专注专一、执著创新的精神,更好地成长为高素质技能型人才。
二、工匠精神引领技工院校语文教学的思路
1.文化熏陶,以工匠精神促成情感升华
中华文明源远流长,中国文化底蕴深厚,技工院校语文教学承担着传授知识、树立正确的情感态度价值观的重要任务。当前,技工院校学生大多语文功底薄弱,用传统的思维讲授将事倍功半。此时,精神的引领,文化的熏陶,方可潜移默化地促进学生的成长,培育学生良好的道德品质。
在教学思路中融入工匠精神追求卓越的内容,将对技工院校学生进行情感升华,结合实际拓展能对教学产生意想不到的激励效果。王国维在《人间词话》中提出人生学习的三种境界:第一种境界“昨夜西风凋碧树。独上高楼,望尽天涯路”;第二种境界“衣带渐宽终不悔,为伊消得人憔悴”;第三种境界“众里寻他千百度,蓦然回首,那人却在,灯火阑珊处”。在受晏殊、柳永、辛弃疾这些文学巨匠文化熏陶的同时,学生也在感悟一份坚持、执著和情感的升华。另一方面,工匠精神的三个层面也发人深省,从工匠精神的耐心和专注的坚守精神,到严谨和负责的敬业精神,再到追求极致和超越事功的体验精神,这是一种内心的震撼,更是技工院校学生成长成才的指明灯。
结合技工教育的特点,将工匠精神融入学校立德树人的育人体系,以工匠精神引领语文教学,充分发挥语文教学的文化魅力,能形成良好的文化育人的氛围,层层递进陶冶学生道德情操,促使学生不断追求卓越,提升学生的综合职业素养。
2.延伸拓展,以工匠精神促成知识内化
技工院校的学生要成长为知识型、技能型、创新型人才,要形成较高的工艺的解读能力、对工艺的把握能力,对技能的延展能力,需要有良好的阅读、理解能力等综合文化素养,语文学习就是重要的途径。以工匠精神引领语文教学,拓宽新思路,能更好地在学生心中融入专注专一、严谨耐心的精神品质。
范晔的人物传记《张衡传》主要记叙了张衡在科学、政治、文学等领域的才能,特别是张衡的科技贡献和高尚品德让人尤为赞赏。在教学思路中,以工匠精神为引领,将更好地促使技工院校学生的知识内化。其一,东汉时期的历史发展、科技文化有助于拓宽学生视野;其二,张衡的个人成长经历有助于激发学生学习动力;其三,地动仪、浑天仪等发明的探讨交流有助于坚定学生技能成才的信心。同时,结合张衡的品质在学生中展开探讨交流,能进一步在学生的思想深处产生共鸣。由此,学生不但感受了课堂的教学,也从内涵外延各方面进行了知识的积累,学习的过程无一不在体会一种品质一种坚持,将感悟到成才需要奋斗,也需要文化。
在教材中,叶圣陶的《景泰蓝的制作》、曹冲的《神奇的极光》都很贴近职业教育。《说文解字》对“工”的描述是“工,巧饰也。”教师在教学中,可拓展思路,将文学历史的精华与新时代“工匠”“巧匠”“匠心”等适度融合,既拓展了语文教学的内涵,又将语文教学与技工教育、技术能力有机融合,凸显了工匠精神引领的语文教学魅力,这对改善当前技工教育语文教学的现状很有益,在促使学生提高的同时,教师的职业素养也无形中得到提高。
技工院校语文教学有效进行拓展延伸,抓住语文的核心,赋予工匠精神内涵,无疑能更好地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扎实学生的文化基础,提升学生的理解能力,更好地内化知识素养,为学生成长为优秀技能人才打下牢固的基础。
3.综合实践,以工匠精神促成能力提升
技工院校培养的技能人才能否满足企业、地方产业等对人才的需求,关键在于学生的能力素质。知识需要学习,能力需要实践,技工院校语文教学也需注重语文能力的应用实践训练。
在教材中,每个单元的结尾都有综合实践环节,这对提高学生语文应用能力很有帮助,能更全面地提升学生的语文素养。如《好的计划是成功的一半——写个人能力提升计划》《天生我才必有用——模拟应聘活动》,这些都对当前技工教育进行的校企合作、产教融合、现代学徒制等有着关联辅助作用。在教学中,教師可围绕国内外职业教育的发展趋势,结合中国工匠精神的内涵外延,通过举事例、讲典型,将高技能人才楷模、世界技能大赛金牌选手的案例引入课堂,能很好地调动课堂气氛,激发学生追求精益求精的积极态度。
以工匠精神引领技工院校语文教学的实践训练,对学生的能力提升很有帮助。一方面,不需要学生达到“笔落惊风雨,诗成泣鬼神”的效果,但是要具备工匠成长道路上所必要的语言应用能力。另一方面,“凡事预则立,不预则废”,大多技工院校的学生进入企业后需进行岗位再培训,在岗位成长的过程中需进行提高培训、技术更新,这些都需要有良好的语文能力基础。第三,能很好地适应全球化的技能型人才正崭露头角,要成为这样的人才必须注重语文综合实践能力的培养,使技工院校培养的技工、技师更符合新时代要求。
4.统筹把握,以工匠精神彰显技工特色
技工院校学生技术技能水准的提升在某种程度上要有良好的综合文化素养为基础,语言能力尤为重要。这为技工院校语文教学提出了新的要求。
技工院校的语文教学,在体现文学常识、语言能力和阅读能力的基础上,要兼顾综合性应用能力。在教学中,将基本的文学知识和技术历史变革相结合,将良好的阅读能力和技术参数的解读能力相结合,将良好的语言沟通能力和先进技术技能标准学习交流能力相结合,将良好的应用写作能力和技术变革分析论证能力相结合,都是教学中需要考虑的要素。由课堂而课外,由课堂而实践化,这是技工院校语文教学的独特魅力。比如,在食指的《相信未来》、梁思成的《千篇一律与千变万化》、梁衡的《人人皆可为国王》这些课文的教学中,教师都可以工匠精神为引领,将语文的文学魅力与时代特色相结合,结合技工院校学生特点,采取讨论、辩论、演讲等多种形式,活跃课堂教学,乃至设计成翻转课题进行教学,将极大地促使学生提高学习积极性,陶冶情操。
教学中,教师对语文知识的统筹把握,不只是反映在教学的环节。在校园文化的衔接中,将语文的综合魅力和学生的健康成长相结合,不仅有效提升课堂组织效果,还能实实在在提升学生综合文化素养。
三、小结
著名教育家、实业家张謇先生曾提出“学必期于用,用必期于地”,这种职业教育理念对当前技工教育人才培养有很好的指导意义。当前,技工院校正多措并举改革创新,强化内涵建设,培养更多贴合地方产业发展的实用型、高素质、综合化、国际化技能人才,而人才的培养和塑造还需要一种精神,工匠精神就是一面旗帜。技工院校语文教学对技能型人才更好地服务地方经济有辅助作用,对工匠精神的传承和发扬起着桥梁作用。以工匠精神引领语文教学,在教学各个环节融入工匠精神,必将促使技工院校学生情感升华、知识内化、能力提升,成长为学以致用、高效服务地方产业发展的综合型高技能人才。
我们致力于保护作者版权,注重分享,被刊用文章因无法核实真实出处,未能及时与作者取得联系,或有版权异议的,请联系管理员,我们会立即处理! 部分文章是来自各大过期杂志,内容仅供学习参考,不准确地方联系删除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