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4-06-05
李洁
笔者授课的班级是18数字媒体,该班学生喜欢摄影,对视听影像资料兴趣浓厚,对“作文”的兴趣明显不高。笔者尝试将写作教学与数字媒体进行跨界,综合提升学生核心素养。此外,笔者将写作教学全程围绕“家乡安昌古镇”展开,打出“情感牌”,渗透“传统味”,最大可能性让写作变得“有情有义”。
一、专题写作体系化,当地传统渗透深
传统教材中,写作被分散在不同的单元里,笔者以新版《中等职业学校语文课程标准》为基础,朝着专题方向,将写作模块体系化。为了拉近学生对描写对象的亲近感,笔者以学校旁边的历史名城安昌古镇为载体,开发《“古镇里”的写作课》专题,共四个单元,思路如下
1.“古镇里的写作课”之如何诉说风景美
在当地文化背景下,可分别将记叙类文本中的写景状物、人物描写以及与叙事与古镇中的风景、人物以及故事结合起来,形成第一个写作单元。摆脱了枯燥空虚的想象,走近生活的作文为学生发现美搭建了桥梁。古镇中的景、人、事,为学生的写作营造了无限的遐想空间。笔者先对这三者进行独立教学,以点切入,而后又将这三者融会贯通,使学生写成了景色优美、人物形象丰满以及故事情节跌宕的完整的记叙文。
2.“古镇里的写作课”之如何夸赞特产香
安昌古镇中的腊肠是绍兴非物质文化遗产,如何介绍腊肠的制作工艺,如何形容腊肠的外观味道,如何评述不同品牌的腊肠口味?让学生深入古镇,亲眼观察,亲手制作。学生在学会这些写作之后,潜移默化中也担任了文化传承的小使者。
3.“古镇里的写作课”之如何使得美名扬
笔者给学生创设了“古镇新闻工作者”的生活情境,根据不同的写作要求给学生下发不同工作任务单。以解说词为例,随着智能手机的普及,在旅游景点内“扫一扫,听讲解”的智能服务日益普及。为古镇中的重要景点编写电子版本的导游词的任务单就落在学生身上。笔者还给学生下发了新闻任务单、采访任务单等。
用这种新颖的方式,恰到好处地练习了扎实的文字基本功。
4.“古镇里的写作课”之如何展示创意新
写作教学的最后一个单元,主要是进行职场应用写作与交流,如学习工作日志、产品说明书以及通知、欢迎词等写作,而与之相匹配的职场任务是,为古镇制定腊月风情节计划、出示腊月风情节通知以及拟写游客须知等内容。
二、语文数媒双联合,文专融通辟新路
语文课程的任务除了提升学生语言运用水平与人文涵养之外,也为学生学好專业知识与技能,提高就业创业能力奠定基础。因此,基于学情特点,笔者尝试将写作与本班所学专业数字媒体进行跨界,联合培育学生核心素养。
从课程设置上看,语文课程与数字媒体专业脉脉相通,本校数字媒体专业设置摄影摄像技术、交互式多媒体网站开发、动画设计与制作、视频脚本编写与制作等课程。鉴于专业特点,本班学生对线上学习格外热衷,笔者便鼓励学生独立设计语文学习网页、开设微信公众号、制作诗歌小动画等,激发学生学习兴趣。此外,语文课上的语言运用能力与人文涵养,又为专业课教师视频脚本编写与制作、剧本欣赏与创作的课堂提供了便利。笔者选择写作模块,有针对性地与数字媒体全程跨界,具体安排如下。
三、课堂实例展成果,一课多得诉心声
《“古镇里”的写作课》第一个模块为记叙类文本,笔者将该模块的课分为:“一花一草皆为景,一枝一叶总关情——写景状物”“回眸一笑百媚生,六宫粉黛无颜色——人物描写”以及“人面不知何处去,桃花依旧笑春风——叙事”三课,这里详述第一课。
1.任务驱动促学情,文专融通提素养
以中职语文核心素养培育为目标,笔者为该课制定了以下三个教学目标:第一,掌握写景状物基本原则与方法;第二,运用“广视角、多手法、抓特点、微细节、抒情感”的方法,对景物进行描写;第三,使学生获得“写作”带来的乐趣,激发学生主动发现生活中的美的兴趣。第二目标是本堂课的重点,其中抒感情是本堂课的难点,大部分学生为了写景而写景,没有内发的情感。为了突破此难点,笔者选择了一个容易入情的景——“安昌古镇”,作为本次描写对象;安排一次有意义的作业——为安昌古镇拍摄宣传片。
2.动态合作列框架,线上线下享成果
本课分为课前、课中以及课后三个阶段,通过“线上线下混合式”的教学方法,旨在培养学生的语言、思维、审美以及文化四大核心素养。
(1)学习平台发任务,线上作业多花样。每周VLOG作业是语文周末固定作业,发挥专业优势,让文字为视频加分。课前一周学习平台下发VLOG主题:安昌古镇。同时,笔者在学习平台上传了大量“安昌古镇”的视听文史资料以及微课,供学生课前自学。依据资源下载次数以及作业统计,笔者及时地掌握了学生的学习状态。
(2)一切景语皆情语,百变问题抒情感。笔者依次向学生抛出以下三个小问题:你对“安昌古镇”有什么印象?你吃过腊肠、酱鸭吗?味道怎么样?对于这些“土味”特产,你联想到了什么?同学们不仅对各家腊肠口味研究颇深,还相互比较谁去过古镇的次数多。笔者利用超星词云整理出同学们高频词汇。很多同学们能意识到这是当地的传统,是一种文化传承,奠定了写景的大基调。
(3)横看成岭侧成峰,全景VR拓视角。拓宽视角,安排顺序,是微课的主要内容。为了更好地落实知识点,笔者设计了“我是导演”这一环节。“如果你是古镇宣传片导演,你想用怎样的顺序介绍里面的景物呢?”笔者利用全景VR中技术,让同学们进行模拟,真实的场景降低了虚拟想象的难度。由旁观者到主导者的身份转变,不仅夯实了这一知识点,还进一步增强写景时的“情”。
学生课堂回答(部分):我们可以利用从上到下的顺序去拍摄,安昌古镇依水而建,是典型的江南小镇。河道全长共有1474米,我们可以很明显地看到,河道以北大多是商铺,而河道以南则是以民居为主。接下来让我们把镜头拉近,去看看安昌古镇的具体建筑吧。
(4)无边光景一字新,七巧玲珑微细节。该环节是本堂课最核心的环节,也是重点所在。笔者首先通过文字游戏切入,一个“桥”字贯穿始终,每行增两字,直至九字。同学们以小组为单位,展开头脑风暴。
學生课堂作品(部分):
桥
烟波桥
掠过烟波桥
风雨掠过烟波桥
满城风雨掠过烟波桥
随着文字慢慢递增,同学们感受到这座“桥”变得生动起来。紧接着,笔者以这座“桥”为例,详细讲解让“桥”变得更加生动的方法。调动各类感觉器官、将景物由平面变立体,这可以让景物描写变得“鲜活”;而挖掘景物背后的故事,可以让描写变得深厚。“寓情于景”,而人与景,人的物的故事,正是抒情所在。古镇里,除了桥,还有很多景物,笔者让每个同学自行选择,将知识点落实到每一位同学身上。
学生课堂作品(部分):
如意桥作为石拱桥,在水面的半圆与水中镜像相互呼应,形成一个完美的圆,像是这样的桥,在安昌有十七座。行走在如意桥上,手触碰着斑驳陆离的桥面与栏杆,感受着时光的流逝。春天,石板桥的缝隙里,长满了青苔,绿绿的,为石板增添了一丝春的味道。
(5)腹有诗书气自华,齐心协力拍影片。课堂上的文字作品,是宣传片拍摄的基础。一方面,笔者与学生共同挑选出班内最优文字作品,将其加工成视频脚本,另一方面,集合全班学生的智慧,拍摄、剪辑、后期配音配乐、加字幕等。有了文字基础的宣传片就有了灵魂,正所谓“腹有诗书气自华”,这一系列贯穿着的活动,将语文写作与专业知识珠联璧合,全方位提升了学生的综合素养。
学生作品(脚本部分):
这是我的家乡,安昌古镇。今天的故事,就从这里开始。
古镇的美,在于她的小桥、流水、人家。“碧水贯街千万居,彩虹跨河十七桥”,十七座石板桥“拱、梁、亭”各式,千姿百态,连接起河两岸的人家。安昌的桥中,要数“福禄、万安、如意”这三座桥最为有名,古镇人嫁女儿,都要走完这三座桥,寓意福寿安康、万事如意……
四、跨界培养且求索,课后反思明得失
《“古镇里”的写作课》,贯穿在每周的语文课中,反思这系列的课后的得失,笔者想从以下几个角度展开。
首先,语文写作与数字媒体的跨界学习,为教师的教与学生的学打开了新的思路,打通学科之间的脉络,使学生学得更全面。数字媒体中的多种技术在语文习作课中的运用,不仅使得学生在课中找到课程与课程之间的共鸣,同时,也解决了笔者面对学生“不想写作文”的尴尬局面。另外,学生在文字涵养上的提升,为更长远的专业发展打下了扎实的基础。
其次,传统教材具有普世性,知识点涵盖广,而教师自身应该挖掘当地特色,融入到教学中去,使教学更富有生活的味道。笔者此次尝试将“安昌古镇”贯穿于系列的写作课中,其效果不止于知识点的传授,更深远的意义在于让学生领悟对当地传统文化的认同感与将当地文化传承的使命感。
最后,时代在发展,信息技术在教学中的运用越来越广泛,信息化教学使得课堂互动变得有趣、有料、有效。学生实时问,教师在线答,“此时不见胜当面”的师生互动,最优化地解决了传统教学中教师个性化辅导缺失的问题。
(作者单位:柯桥区职业教育中心)
我们致力于保护作者版权,注重分享,被刊用文章因无法核实真实出处,未能及时与作者取得联系,或有版权异议的,请联系管理员,我们会立即处理! 部分文章是来自各大过期杂志,内容仅供学习参考,不准确地方联系删除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