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4-04-24
张晓敏
摘 要:高职院校贫困生群体处在高校学生弱势群体的底层,相较普通学生而言,他们呈现出特有的心理特点。在分析其心理特征的基础上,提出当前高职贫困生群体职业指导中存在的问题,给出针对高职贫困生群体心理特点的职业指导方式与方法,以期为提升大学生就业竞争力,促进职业指导工作可持续发展提供理论和实践借鉴。
关键词:贫困生;心理特点;职业指导;高职院校
中图分类号:G710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3-291X(2016)12-0109-02
高等职业教育占据我国高等教育的半壁江山。与本科院校的贫困生相比,高职院校中的贫困生群体表现出强烈的自卑感、消极性特征。在当前就业形势严峻,大学生就业难的背景下,他们就业时承受更大的心理压力,遭遇就业挫折的情况显得尤为突出。因此,高校职业指导部门,应充分了解贫困生就业困难群体的心理特征,开展针对性的辅导,帮助他们树立职业理想,追求职业目标,实现职场成功。
一、高职院校贫困生群体心理发展的基本特征
高职院校贫困生群体主要是来自边远农村和城市低收入家庭,背负着家庭的希望和生活的重担,承受着巨大的心理压力。相对于富裕学生而言,他们更容易产生自卑、焦虑、无助、苦闷等心理体验。
(一)心理承受能力弱
大部分贫困生能以积极的方式,以坚强、乐观、向上的态度,把生活的压力转变为学习的动力,通过自身的努力改变命运,对抗挫折。但在他们独立、自尊的背后,隐藏着深度的自卑,特别害怕受伤害。特别是当前90后的高职院校贫困生群体,普遍存在着对抗风险、抵抗挫折的能力在下降。他们一旦遭遇挫折,内心将无法排解,要么一蹶不振,要么采取过激行为,如攻击、叛逆等。
(二)情绪焦虑冲突大
由于社会不公平现象的存在和贫富差距的不断拉大,贫困生对此认识不到位、现象不理解,对学业、生活和未来工作产生迷茫。再加上就业形势越来越严峻,他们总认为自己技不如人。相对于城市和经济发达地区的学生,高职贫困生群体从小接受的多是“死读书”的应试教育,普通话、英语口语和计算机操作能力相对差,尤其是理论知识和实践能力的提高存在着不平衡性,大胆创新的综合素质和能力有待增强。这一切,让他们内心焦虑不安、烦躁、消极,对任何事情都不感兴趣,失去了发展自己的机会。
(三)人际交往依赖强
高职贫困生群体习惯了以自我为中心,在人际交往中往往表现为沉默寡言、孤僻、独来独往。一方面,是因为自身条件有限,参加各类活动需要各种开销,因而逃避退缩各种人际交往活动。另一方面,因为缺乏人际交往的体验,不懂得如何与他人进行交往,因而他们大多敏感、多疑,担心被他人瞧不起,成天处在忧心忡忡的状态。在求职中,他们依然习惯于以学生角色来处理人际关系,缺乏主动沟通交流的能力,常常被动接受安排。工作上组织能力差,难以独当一面。严重者会出现交际障碍,影响个人工作能力的正常发挥。
总体而言,贫困生作为高职院校中的特殊弱势群体,在心理和行为上都有一定的特殊倾向,高职贫困生群体的就业竞争力相对缺乏,可利用的社会资源和社会关系较少,在就业竞争中处于弱势地位。
二、当前高职院校贫困学生职业指导中存在的问题
(一)高职贫困学生群体就业能力危机
由于高职贫困学生的心理特征仍处于迷茫状态,心理承受能力弱、情绪焦虑冲突大、人际交往依赖性强等特征,他们缺少社会经验和独立思考意识,在择业、就业方面存在以下危机表现:
1.工作定位不清,职业价值观偏颇。贫困学生读书承担着家庭的希望,常常把个人工作和家庭的前途命运联系在一起,希望通过工作改变个人和家庭的命运。但是,他们普遍存在目标不清的问题,当问及将来要做什么,大多数学生对自己今后的职业规划只有模糊的想法和愿望,职业目标并不清晰。有的学生个人利益至上,只考虑如何获取更高的报酬和职位,盲目地从众和攀比,既以自我为中心,又容易受外界环境的影响,既忽略了自身的兴趣,也忽视了社会责任和历史使命。
2.工作能力缺失,职业准备度不高。高职贫困生比普通同学承担更大的经济压力,所以很多学生都选择勤工俭学。然而,大多数同学只能从事发传单、服务员等简单的体力劳动,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学业学习和专业技能的掌握。现实中,一些贫困生曾因专业课成绩不理想,英语和计算机等级证书不如他人而受阻。在职业准备方面,高职学生还要有过硬的心理素质和自我推销的能力,但部分学生缺乏自信,自怨自艾,他们在意志品质培养和情绪控制方面,也没能做好准备。
(二)高职院校针对贫困学生群体缺乏相应的指导
1.重视不足,职业指导缺乏预见性。学校通常关注贫困学生的经济资助,却忽视了贫困生这一弱势群体的就业问题。当贫困学生已出现就业难题,找不到工作,再开展就业指导已为时过晚。
2.简单说教,职业指导缺乏专业化。高职院校职业指导教师通常是由分管德育的思想政治辅导员或就业指导办公室工作人员担任。他们没有经过系统的职业指导理论学习,仅凭借个人经验开展工作。因而,职业指导缺乏科学性和专业化。
三、高职贫困生群体职业指导的方法策略
(一)坚持个性化指导,激发职业探索意识
对高职贫困生群体进行职业指导,首先,从调动贫困生的主观能动性,激发职业探索潜能做起,化“被动”为“主动”,变消极为积极,让学生意识到“自古雄才多磨难”“穷人的孩子早当家”,经历了贫困生活的磨砺,他们对待挫折、对抗风险的能力会更强。其次,充分发挥贫困生库中杰出校友和优秀学生的榜样示范作用,通过开设讲座、微电影、事迹报告会等多种方式,宣传他们自立自强、大胆开拓个人事业和学业的先进事迹。最后,根据学生不同年级、不同需求特点,开展有针对性的指导和培训,促进人才培养匹配社会需求。
(二)坚持分类化管理,确立职业发展目标
约翰·霍兰德于1959年提出了具有广泛社会影响的人业互择理论,他将劳动者划分为六种基本类型,相应的职业也划分为六种类型。劳动者从事自己相关类型的工作将提高工作效率。由此可见,在职业指导中实施分类化管理,帮助学生确立职业发展目标显得尤为必要。当下,高职贫困生按照家庭经济困难程度可以分为特殊困难、困难和一般困难三种类型,在贫困生的职业指导中可以结合家庭经济困难程度进行分类职业指导。
要对高职贫困生进行详细的调查摸底,在充分了解其思想动态、就业意向和个性特征的基础上,建立就业困难信息库,以便开展重点指导、重点推荐和跟踪服务。职业指导的关键在于确立恰当的职业目标,因而从大一入学开始就要帮助学生做好职业意向测评,充分了解自己的性格、兴趣、能力特点,提高学生参与职业指导的兴趣和积极性,将个人特长、爱好与社会需求结合起来,尽早建立合适的职业目标。
(三)坚持全程化辅导,提升职业素质能力
职业指导应多元化、专业化、全程化,邀请知名企业家、人力资源专家、校友来校举办讲座,开展技能培训、资格认证、职业心理测试活动等多种形式,帮助学生逐步提高就业竞争力和职业素养。高职教育年限短,职业系列教育应尽早开展,大一年级要做好职业生涯规划,确立职业发展目标,大二年级要进行具体职业指导,开展模拟面试和就业技能准备,大三年级要开展职业指导实践教育,在顶岗实习过程中实战演练。
就业困难群体的职业指导不仅是就业指导部门或就业辅导员单方面的任务,更要全员参与就业工作,使职业指导工作社会化、专业化,形成国家、社会、学校、企业、家庭“五位一体”的网络化教育工作格局。特别是在校教育期间,要加强专业教育与职业素质教育的融合,既夯实专业基础知识、提升专业操作技能,又要培养学生高素质的职业素养能力。
(四)坚持专业化援助,疏导职业心理问题
积极心理学认为,心理资本是促进个人成长和绩效提升的关键心理资源,能够对领导或员工的工作绩效和工作态度产生积极影响。高职贫困生就业心理脆弱,培养贫困生心理资本至关重要。因此,要联合心理健康教育部门帮助困难学生进行心理上的辅导,运用心理咨询、交友谈心、情感感化等方式推进心理疏导,提高学生自我调适能力和心理承受能力,帮助他们化解就业方面的心理问题,积极应对就业过程中的挫折与问题。
针对高职贫困生,要建立起就业困难群体的就业援助预警机制,将就业难题解决在萌芽状态。高职院校和政府部门要积极筹办针对性较强的专场招聘会,适时地向企业和用人单位推荐就业困难学生,向学生提供有效对口的企业招聘单位,充分做好中介信息传递工作。此外,学校要帮助就业困难群体熟悉国家制定的相关就业帮扶政策,了解就业中权益保护的相关法律法规,通过职业指导让学生学政策、懂法律、用权益,从而最终帮助就业困难群体实现有效就业。
我们致力于保护作者版权,注重分享,被刊用文章因无法核实真实出处,未能及时与作者取得联系,或有版权异议的,请联系管理员,我们会立即处理! 部分文章是来自各大过期杂志,内容仅供学习参考,不准确地方联系删除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