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期刊杂志

我国在国际产业转移新趋势下的机遇与挑战

时间:2024-04-24

闫永博

摘 要:2008年国际金融危机之后,国际产业转移呈现出与以往不同的一些新趋势,如结构高度化、规模扩大化、周期缩短化和方式多样化等,这既给我国提供了机遇,也带来了一系列挑战。就此提出对策建议:加快调整进出口结构,促进进出口协调发展;鼓励企业及个人对外投资,进一步确立企业及个人在我国对外投资中的主体地位;突出深化对外合作,形成全方位开放新格局;放宽投资准入,扩大投资合作空间;提升自主创新能力,发展创新型经济;协调区域经济格局,实现开放型经济可持续发展。

关键词:国际产业转移;开放型经济;机遇;挑战

中图分类号:F114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3-291X(2016)12-0151-06

发达国家在产业升级的进程中,主动向发展中国家进行产业转移,既对世界经济的发展起到了巨大的推动作用,也有利于发展中国家实现产业结构优化。2008年国际金融危机之后,国际产业转移出现了一些新的趋势,这对我国经济发展将产生深远的影响。准确及时地把握国际产业转移的新趋势,研究并应对国际产业转移的新规律和新特点,对于提升我国的开放型经济发展水平、实现产业结构优化升级将具有重大意义。

一、国际产业转移新趋势

当前,在全球经济一体化和科技进步的大背景下,国际产业转移的新趋势主要表现为结构高度化、规模扩大化、周期缩短化以及方式多样化。世界经济正在进行新一轮的产业结构调整,而且相比以往历次国际产业结构调整范围更广、速度更快、程度更深。

(一)国际产业转移结构高度化

知识经济已经成为发达国家的龙头产业,在其经济结构中占主导地位,使得国际产业转移呈现出结构高度化趋势。

一是由逐级梯度推进向多级平行推进转变。梯度推进理论认为,不同国家和地区之间存在产业梯度和经济梯度,产业转移的模式是由发达国家转向次发达国家,再转向发展中国家。但现在这种情况已经在发生改变,不但发达国家向次发达国家、次发达国家向发展中国家有产业转移,而且发达国家直接向发展中国家以及发展中国家之间也都有发生产业转移,形成跨级梯度转移模式。

二是由产业分层递进向综合性发展转变。发达国家不但向发展中国家转移劳动密集型产业,而且也在转移资本密集型和技术密集型产业,形成多层次产业转移并存的现象。

在2012年,服务业占全球外国直接投资存量的63%,几乎是制造业的占比(26%)的2.5倍,是第一产业的占比(7%)的9倍。由于服务业占全球附加值的70%,因此服务业外国直接投资在全球外国直接投资中的比额可能会进一步上升。除了世界经济结构的长期趋势以外,在服务业外国直接投资额和比例增加的背后还有一些其他因素,其中包括:东道国服务部门自由化程度提高;使服务更易于交易的信息和通信技术发展;全球价值链的兴起推动了制造业方面的服务国际化(见图1)。

(二)国际产业转移规模扩大化

根据2015年6月24日联合国贸易和发展会议(贸发会议)发布的《2015年世界投资报告》,2014年全球外国直接投资(FDI)为1.23万亿美元,比2013年下降16.3%;但根据联合国贸发会议预测,2015年和2016年全球外国直接投资将会有较大幅度的增长,其中2016年的全球外国直接投资将会达到1.48万亿美元(见表1)。

(三)国际产业转移周期缩短化

在经济全球化背景下,科学技术更新换代的速度在加快,发达国家致力于发展更高附加值的技术密集型产业和现代服务业,而把附加值较低的一般制造业和服务业向发展中国家转移。发展中国家在承接发达国家产业转移的同时,也带动了其自身的配套产业和服务业的发展。不同类型的国家以及不同的产业,都在激烈的国际竞争中寻找产业链上的最佳投资区位(见图2)。

(四)国际产业分工进一步复杂化、多样化、多层次化

世界各国的经济发展水平和发展阶段存在较大的差异,在国际分工中的关系也在进行不断的调整,使得国际产业分工关系更加的复杂化、多样化和多层次化。发达国家在国际经济中处于主导地位,居产业链的中高端,而发展中国家则处于被主导地位,居产业链的低端。发达国家利用其研发、设计、品牌和技术等优势控制全球市场,发展中国家则以制造业为主,或者提供能源、资源、原材料。例如,美国的软件服务业外包给印度,日用消费品制造业向中国转移,其制造业以高端装备和高端消费品制造业以及军工产业为主,服务业重点维持金融业全球核心竞争力。

(五)国际产业转移的投资方式日趋多样化

当前国际产业转移的投资方式日趋多样化,表现在多样化投资和产业转移并举。跨国公司在发展中国家采取独资、合资、收购、兼并和非股权安排等多种投资方式,尤其是证券投资和跨国企业并购成为国际投资和产业转移的一种新的主要方式(见图3)。

(六)国际产业转移的区域流向不平衡,中国成为国际产业转移的重点国家

由于各国地区经济发展水平的差异,国际产业转移呈现出区域流向不平衡的现状,尤其表现在“金砖国家”在国际分工中的地位进一步提升。发展中经济体在全球外国直接投资流动中继续保持领先地位。2014年,发展中经济体的多国企业在国外投资近4 680亿美元,比上一年增加23%。现在,发展中经济体在全球外国直接投资流出量中所占比例从2007年的13%增加到1/ 3以上。发展中和转型期经济体在全球20个最大投资经济体中占了9个。

中国正在努力通过自主创新提升产品技术含量和附加值,发展自主品牌,未来几年将从国际制造产业链的低端向中高端发展,也将是国际外包服务业的主要承接国家,从而巩固其作为世界工厂的地位。目前,中国主要有四大区域承接海外产业转移,分别是珠三角区域、长三角区域、环渤海区域、中西部区域。各区域在承接国际产业转移的同时,也向其他区域转移自己不具有竞争优势的部分产业(见图4)。

二、我国在国际产业转移新趋势下的机遇

(一)有利于提高制造业水平,提高资源配置效率

我国已成为国际产业转移的主要目的国之一。国际产业转移将明显地增加我国的就业机会;同时,我国承接国际产业转移,会带动相关配套服务产业,盘活原本闲置的资金、土地和厂房等经济资源,提高资源的利用效率,提高劳动生产率和资本生产率。另外,由于国际产业转移会加剧国内市场竞争,对国内企业形成竞争压力,国内企业为了生存和发展,必然要改进技术和经营管理方式,提高生产经营效率,从而使国内企业保持活力。

(二)有利于调整产业布局,完善企业间合作机制

我国企业中99%以上为中小型企业,专业化分工很不完善。以东莞为例,拥有大量的中小型电子厂,具备较强的电子产品生产能力,电脑及配件基本上都能在东莞本地的中小企业进行生产和运输。但是,东莞电子厂之间分工与协作程度较低,没有形成完善的产学研合作机制,本地企业之间竞争激烈,内耗严重。国际产业转移新趋势有利于我国调整产业布局,促进产业结构优化升级,提高不同类型企业之间的分工与协作程度,加速发展相关配套和服务产业,实现产业集聚和规模经济效应,形成完善的产业集群。

(三)有利于吸引国内外高素质人才,缓解人力资源短缺问题

我国第二产业(工业和建筑业)占GDP的比重高达40.53%(2015年),其中以劳动密集型产业为主。相较于资本密集型和技术密集型产业而言,劳动密集型产业的员工工资较低,工作条件和环境较差,导致企业“招工难”现象近年来越来越突出,成为制约企业进一步发展的重要因素。我国在承接发达国家产业转移的同时,一些效率低、资源消耗大的劳动密集型产业也会转移出去,从而释放出大量的劳动力和高素质人才。同时,本密集型和技术密集型产业由发达国家和新兴经济体国家转移到我国,这将会在很大程度上缓解我国的“民工荒”和人才短缺问题。随着我国产业结构不断优化,资本密集型和技术密集型产业在我国产业结构中的比重越来越大,吸引国内外高素质人才,扩大我国的人才规模,优化我国的人才结构(见表2)。

(四)有利于改善经济发展环境,缓解社会管理压力

我国在改革开放以来所取得的举世瞩目的成就,是以资源高消耗、生态破坏、环境污染加剧为代价的。国家产业转移有利于优化我国的产业结构,逐步淘汰高污染、高耗能、高耗水“三高”企业,从而缓解我国在环境保护、公共安全、社会治理等诸方面遇到的矛盾与问题,提升我国的社会经济发展整体水平。

(五)有利于促进服务业发展,推动我国产业结构升级

我国的国民经济结构是以第二产业为主,而第三产业(服务业)比重较低,而且发展滞后,市场化、产业化和社会化程度都不高。例如2015年第三产业产值占GDP比重50.47%,而发达国家则一般在60%以上。国际产业转移有利于促进我国服务业发展,从而推动我国的产业结构升级。例如,2015年我国吸引外资增长比较突出的行业大都属于第三产业,其中信息传输、计算机服务和软件业实际使用外资237亿元,比上年增长40.1%;批发和零售业实际使用外资744亿元,比上年增长28%。随着产业结构的升级,政府要充分利用国际产业转移新趋势给我国经济发展带来的重大机遇,加快发展现代服务业,如科技研发、金融、物流、软件开发等,提高服务业在国民经济结构中的比重。

三、我国在国际产业转移新趋势下的挑战

国际产业转移在给我国带来经济发展机遇的同时,也带来了一些挑战,主要有:

(一)导致我国产业“空心化”,影响经济可持续增长

产业“空心化”是指由于承接海外制造业大量转移,引起区域内生产能力不足,设备投资下降,就业萎缩,生产基地关闭等诸多问题。产业“空心化”是许多发展中国家在承接国际产业转移时要面对的难题。由于对外部市场的过度依赖会使得国内企业失去市场份额和市场控制能力,从而导致对本国产业安全形成威胁。

我国在承接国际产业转移的过程中也可能面临产业“空心化”。我国的以制造业为主的产业结构,使得本地企业普遍仍处于产业链的中低端,缺乏技术研发能力和品牌营销能力。加之我国为了吸引外资,长期以来对外资企业给予了土地、税收等多方面的优惠政策,本地企业在与实力强大的外资企业竞争中处于不对等、不平等的地位,在很多行业和领域被外资企业挤出。由于经济总量较小,产业层次偏低,企业实力较弱,本地企业在产业结构升级中不能成为主导力量。在国际产业转移的新趋势下,如果本地企业依然不能快速地成长起来,就可能会造成本地产业“空心化”,形成开放型经济产业风险,影响经济可持续发展。

产业“空心化”对我国中小型企业的不利影响主要表现在,由于大企业外移,会导致中小型企业市场需求萎缩,业务量下降。我国的中小型企业大多依赖大企业而生存和发展,从事与大企业协作配套的中间产品的生产和服务。大企业的对外转移,将会使得本地中小型企业业务量下降,市场需求萎缩,进而导致开工率不足,资金周转困难,机器、厂房等设备闲置,劳动者失业率增加,甚至会形成中小企业的倒闭破产潮。从中长期来看,大企业实施“走出去”战略,向外转移,必然要在投资国或周边地区寻找供应商、渠道商和客户,从而与我国本土中小型企业的市场份额形成替代关系,造成市场萎缩、业务量下降,生产经营更加困难。

(二)导致政府战略与地方利益冲突,影响居民收入和生活,进而影响经济可持续增长

以广东“珠三角”地区为例,为了经济的长远发展,广东省政府提出“双转移”战略(即“产业转移”和“劳动力转移”两个战略的统称),力推产业转型升级;但珠三角地区的各村镇为了当前利益,反而更青睐劳动力密集型企业,与政府的想法恰恰相反。在村镇基层看来,企业入驻村镇,会带动村镇一系列行业兴旺起来,例如租房、餐饮、休闲娱乐等。企业的工人越多,村镇基层及当地村民得到的实惠就越大。“双转移”战略实施后,工厂迁出,村镇的厂房、工地就闲置下来,房屋和铺面的租金下降,餐馆生意清淡,商店人流稀疏。在“双转移”之前,外来务工人员租住房屋的租金是“珠三角”地区许多村镇的村民的主要收入来源,但“双转移”战略实施后,由于劳动力密集型企业的大量迁出,“珠三角”地区村镇经济下滑、村民收入减少已是普遍现象。这会带来一系列社会问题,甚至会影响我国经济的可持续发展。

(三)导致跨国公司运营成本增加,影响招商引资规模

首先,国际产业转移的本质上是全球范围内的资源优化配置。跨国公司为了实现利润最大化,把劳动密集型产业向劳动力成本较低、土地价格较低的国家和地区转移。但近年来,我国的人口红利逐渐消失,“民工荒”问题日益突出,土地价格越来越高。外资企业在我国的营运成本不断增加,在一定程度上挫伤了外资企业在我国设厂的积极性。越来越多的跨国公司把工厂设在越南等东盟国家,我国已经不是跨国公司投资设厂的首选地。

其次,我国的投资门槛提高,影响传统的招商引资规模。为了调整产业结构,推动产业升级,从中央到地方各级政府都出台了一系列政策,制定相关产业规划,对外资的投资规模、环保标准、技术标准、配套设施等做出规定,提高了外资在我国的投资门槛。高耗能、高污染的资源密集型产业受到严格限制。另一方面,跨国公司牢牢掌握核心技术和营销资源,居于产业链中高端,我国在产业链中处于低端地位的状况没有发生根本改变。因此,传统的招商引资规模将有较大的收缩。

四、对策建议

在国际产业转移新趋势下,我国要抓住有利机遇,应对因此而带来的挑战,关键是创新开放型经济发展的总体思路,提升开放型经济发展水平,构建开放型经济新体制,把推动开放发展的立足点转到提高质量和效益上来。重点是实施“丝绸之路经济带”和“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战略构想,加强与“一带一路”沿线国家和地区开展经济合作,形成全方位开放新格局。具体对策有以下六点:

(一)加快调整进出口结构,促进进出口协调发展

首先,优化对外贸易结构,把以出口为主转向进口与出口并重。其次,优化出口产品结构,提高出口产品的附加值,尤其是增加高新技术产品的出口,形成以技术研发、品牌营销、产品质量、服务水平等为核心竞争力的对外出口新优势。再次,推进服务贸易自由化,坚持世界贸易体制规则。最后,健全应对国际贸易摩擦机制,加强与美、欧、日等主要贸易伙伴的沟通与协调,遵守国际贸易规则,推动出口市场多元化,抵消贸易壁垒的不良影响。

(二)扩大企业及个人对外投资,确立企业及个人对外投资的主体地位

首先,创建对外投资管理新体制,提升自身国际竞争力,鼓励创新方式去开展证券投资、联合投资、并购投资和绿地投资等。其次,推动我国企业的国际化步伐,鼓励企业发挥自身优势开展境外投资合作,鼓励有承担风险能力的企业到境外承揽工程、开展劳务合作项目。

(三)突出深化对外合作,形成全方位开放新格局

我国要扩大与各国的利益汇合点,推进多层次的双边、多边的区域和次区域开放。在双边层面,与发达国家之间建立投资、制造、销售、服务、合作的开放新模式,与新兴市场国家和发展中国家错位竞争、各显所长;在多边层面,遵守国际贸易规则,维护多边贸易体制,主动消除贸易和投资壁垒;在区域层面,积极实施“一带一路”战略构想,创新区域经济合作新模式,例如中俄蒙经济走廊、新亚欧大陆桥、中国—中亚经济走廊、中孟印缅经济走廊、中国—东盟自由贸易区等,打造环南太平洋、印度洋经济合作圈;在次区域层面,深化泛北部湾、大湄公河等地区的合作。

(四)放宽投资准入,扩大投资合作空间

首先,为外资流入服务业营造良好的环境,适当降低服务业外资准入门槛,放宽直至取消服务业对外资的限制,完善服务业的市场规则。其次,选择有利于我国产业结构升级的外资,尤其是服务业外资项目。再次,推进金融、教育、文化、医疗等服务业宽领域的开放。最后,创建适应全球化发展趋势的贸易投资新体制,破除贸易投资壁垒,实现资源高效率配置。

(五)提升自主创新能力,发展创新型经济

发展创新型经济是我国经济可持续发展的主要动力。创新是经济发展的推动力,是科技进步的主要表现形式,是更高层次的开放型经济,是开放型经济可持续发展的重要推力。一是要提高自主创新能力,积极主动地成为技术创新的主体,提高企业竞争力进而提高地区国际竞争力,鼓励企业加大研发投入,提高企业创新能力,建设一批集知识创新、技术创新、服务功能创新和新兴产业发展为一体的创新核心区。二是以开放促进创新能力提升,积极引进国际人才,提高自身创新能力,鼓励本地企业与外资合作、并购,或者购买外资企业的专利和先进技术,加强国际人才交流和合作,提高引进消化吸收再创造能力。

(六)协调区域经济格局,实现开放型经济可持续发展

第一,完善基础配套设施,促进各区域经济协调联动发展。完善铁路(高铁)和高速公路等基础设施体系,通过国内产业转移、财政转移支付、精准扶贫等缩小区域发展差异。第二,促进国际、国内产业转移,实现资源高效配置,通过转变开放型经济发展方式,推动开放型经济向优化结构、提高效益方向转变,实现平衡发展和可持续发展。第三,改善环境承载力,促进社会效益与环境保护协调发展。

综上所述,在国际产业转移新趋势下,我国必须加大对外经济合作力度,提升开放型经济发展水平,适应经济全球化新形势,推动对内对外开放相互促进、引进来和走出去更好结合,促进内外要素有序自由流动、资源高效配置、市场深度融合,加快培育参与和引领国际经济合作竞争新优势,以开放促改革,将开放型经济推向新的高度。

免责声明

我们致力于保护作者版权,注重分享,被刊用文章因无法核实真实出处,未能及时与作者取得联系,或有版权异议的,请联系管理员,我们会立即处理! 部分文章是来自各大过期杂志,内容仅供学习参考,不准确地方联系删除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