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期刊杂志

交通类高职院校服务轨道交通发展建设的对策探究

时间:2024-04-24

潘晓娜

摘 要:首先分析轨道交通建设发展面临的主要问题,然后从建立特色鲜明的轨道专业群、改革课程体系与教学方法、为生产和管理一线员工提供培训、强化轨道交通实践育人等方面,提出交通类高职院校服务轨道交通建设发展的对策。

关键词:交通类;高职院校;轨道交通;人才培养模式

中图分类号:G710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3-291X(2016)12-0170-02

引言

随着经济发展和城市化进程加快,中国城市轨道交通建设事业已经进入快速发展时期,而且随着城市边缘和远郊城市化进程的不断加快,民众大量的长距离的出行需求急剧增多,仅仅依靠常规的公共交通工具已经很难适应现代社会交通运输发展的需要。交通客运需求的迅速扩张,导致当前城市尤其是大城市交通拥堵现象日益突出,已经成为制约经济社会发展的主要瓶颈问题,甚至一些特大城市已经影响到市民的正常生活和生产。目前,世界各国尤其是发达国家的大城市都存在交通拥堵问题,各国之间都认识到了必须建设旅客运量大、污染小、消耗低、速度快、较为安全的轨道交通运输工具,以适应城市发展建设和人民群众出行需求。但是,轨道交通运输工具技术含量高、资金投入巨大,需要科学做好规划设计和施工工作,才能更好发挥轨道交通的作用。

一、轨道交通运输建设事业发展面临的主要问题

1.轨道交通建设高技能人才缺乏。首先,地铁、轻轨等城市轨道交通工程的建设,对高素质、高技能、应用型一线轨道交通人才需求量巨大,而且这类高技术人员培养的周期较长,既需要一定的专业理论知识,又需要较强的实践动手能力,尤其是紧贴实际工作岗位的操作技能。其次,轨道交通类工作技术工种主要有工程技术类、完全保障类、商务拓展类、运输管理类等,这些岗位都具有很强的专业性和技术性,一般通用的人员无法胜任这类岗位。再次,从产业链上看能够拉动区域内建筑施工、建材、机械制造等多方面需求,尤其是随着轨道交通建设步入黄金发展阶段,生产相关设备的公司和建筑施工企业将在发展中受益。

2.从业人员综合素质需要进一步提升。首先,轻轨、地铁等城市轨道交通工具的技术含量高,都是国内国际最前沿的技术和设备,这就要求其从业人员和管理人员必须熟悉掌握相关专业的理论知识和实际操作技能。其次,据统计分析,国内地铁线路平均每平方公里需要的员工人数为50—80人之间,那么按照2020年我国城市地铁通车里程8 000公里的规划,相关行业和技术管理岗位人员需求为38 000—60 000人之间。以我国现有的高校及轨道交通专业设置、人才培养规模来计算,这类高技术、高技能人才数量远远无法满足未来轨道交通产业发展需求,由于这类地铁公司都处于刚刚组建的阶段,其自身设备设施仍然无法满足员工和技术人才培养培训需要,那么随着岗位的增多,相关人员缺口会更大。

3.亟须确立设计科学、人性化的运营管理方式。很多地铁换乘时,指引乘客换乘列车的信息不明确、不丰富,指导乘客换乘其他线路的工作人员基本没有,很少乘坐地铁的人或者老人、文化程度不高的人,很难找到换乘路线。因此,轨道交通运输建设和设计人员在制定具体建设规划时,确保乘客在线路站点之间合理科学方便地换乘非常关键,在运行过程中换乘点就是轨道交通线路网络的节点,通过这些节点构成了城市轨道交通的大网络,进而通过提高网络的覆盖密度和直达性以及方便快捷的乘客换乘系统,使得出行的乘客能够快速安全地抵达目的地。同时,设计人员在做规划时要充分考虑轨道交通与其他各种交通工具的相互密切配合和协调,要集中地铁、轻轨、公交、出租车等各种交通方式,构成一个立体化、系统化的大型交通枢纽。

二、交通类高职院校服务轨道交通建设发展的对策

随着城市规模和人口数量迅速扩大,城市资源环境面临巨大压力,如交通拥堵、汽车尾气污染严重、噪音污染、交通事故频发、劳动生产率下降、能源浪费巨大等一系列问题逐步显现。在城市化加速推进和发展低碳经济的背景下,大力发展轨道交通事业日益迫切,其对于缓解城市交通拥堵问题,改善城市环境,落实节能减排战略,促进经济和社会发展,充分发挥城市的功能具有重要意义。

1.结合地方经济发展需求,建立特色鲜明的轨道交通专业群。由于城市轨道交通建设事业和相关行业刚刚兴起,无论是各个大学还是各高职院校在相关的轨道交通行业教学体系建设、专业群建设和课程建设、学生综合素质培养、教师队伍和实验员队伍建设、教学方案的设计、校企合作办学模式的改革等方 面都没有形成完善的、系统的轨道交通产业人才培养体系,仍然存在开设的相关专业缺乏整体布局和规划等一系列问题。首先,围绕城市轨道交通行业发展,开发城市轨道交通控制、通信信号、机电设备维修与管理、车辆运用与检修等专业,使各交通类院校的城市轨道交通专业覆盖城市轨道交通企业人才需求的各方面,进而形成品牌,产生社会效益。其次,建立轨道交通综合实训中心。以实施“教、学、做”一体化教学模式入手,建立起集教学、职业培训和职业技能鉴定、科研三大功能为一体的综合性实训基地,为有效推进轨道交通领域专业群的发展与建设,提高科研创新和社会服务能力,培养更多更优秀的高素质、技能型人才奠定坚实基础。

2.改革轨道交通专业人才培养的课程体系与教学内容。目前,我国高等教育人才培养存在的一个明显问题是重理论、轻实践。虽然,城市轨道交通运营管理专业的专业建设、课程体系、教学大纲和人才培养目标等都是结合相关专业和技术岗位要求设置的,但是目前我国大学教育和高等职业教育仍然是重理论、轻实践,很多专业课程都是实验分组率较低,学生实践操作技能培养不足,导致毕业生就业后很难尽快适应工作岗位。因此,学校应加大实验实训教学改革和投入的力度,紧密结合市场需要和岗位技能实际,深化教学、课程和人才培养模式的改革。同时,制定《学生综合素质学分管理办法》,每门课程设置实践任务、任务学分和考核标准,实现知行合一。制定《毕业年级学生综合素质答辩管理办法》《学生综合素质培养工作水平评估管理办法》,强化学生综合素质培养的过程管理和绩效考核。建立学生职业素质教育基地,成立以企业为主体的就业指导委员会,有效推进了企业介入和评价机制。这样,才能培养出适合轨道交通岗位需求的高素质从业人员。

3.发挥交通院校专业人才、技术和资源优势,为生产、管理一线员工提供培训。目前,随着轨道交通的快速发展,相关行业施工、设计、管理、运营等方面的人才培养需求急剧增多,所需的培训设备、教师资源、课程资源等非常缺乏。据统计2011—2015年,我国城市轨道交通新线开通约1 500公里,需要管理、运行和技术人员大约在18 000人左右。由于交通类院校多以交通类专业设置为主,教学资源、实验实训设备都适合轨道交通类人才培养和职工培训,而且这些院校的教师不但实践动手能力强,大部分教师具有较丰富的行业企业实践经验,能够胜任轨道交通行业企业员工培训。另外,交通类高职院校具有相关专业实训基地,而且实习实训设备一般是生产一线的设备,紧密跟踪企业最前沿的技术和设备,能够为企业员工提供真实生产环境的培训和实际操作。

4.“政、企、校”合作共建校内外实训基地,强化轨道交通实践育人。首先,轨道交通类专业要抓住行业快速发展的良好机遇,充分挖掘行业资源,大力推动与行业企业的联动互动。在实训基地建设过程中,学院积极在教育厅申请立项,与铁路局、地铁公司等相关轨道交通企业充分发挥各自的优势,建立“政、企、校”多方合作建设投入机制,逐步完善基地的教学、科研、培训、职业技能鉴定、示范展示推广“五位一体”功能。其次,依托轨道交通综合实训基地和校外实习基地,校企双方的人员相互聘任和兼职,即企业的技术和业务主管不仅要承担专业实践课的教学,还要全程参与专业人才培养方案的修订工作,校企双方合作开发一批具有职业特色的适合教学及培训的教学资源,包括实训教材、课件、案例、实训手册、教学文档等。与轨道交通企业技术人员共同构建全真的实训平台、虚拟仿真实训平台和远程实训平台,开发实训项目,共同组织实训教学和毕业实习,共同评价实践教学质量,提升学生的安全意识、责任意识和安全技术水平,促进安全职业素质的养成,增强学生对轨道交通现场岗位的胜任能力。

结语

推进我国城市轨道交通建设,既是完善城市功能,增强城市综合承载能力的重要手段,也是改善民生、服务人民的重要举措。但是,城市轨道交通建设既是一项复杂的系统性工程,也是一项关系国计民生的工程,其专业性强、科技含量高、投资大、风险高、建设周期长。政府在实施建设过程中要结合实际进行科学规划、深入研究论证,充分借鉴国内外的先进经验,建成一个高效能的轨道交通网络,以期为促进城市经济和社会发展发挥更大的作用。

免责声明

我们致力于保护作者版权,注重分享,被刊用文章因无法核实真实出处,未能及时与作者取得联系,或有版权异议的,请联系管理员,我们会立即处理! 部分文章是来自各大过期杂志,内容仅供学习参考,不准确地方联系删除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