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期刊杂志

对职业教育课堂教学中渗透创业教育的思考

时间:2024-06-05

朱新民

美国次贷危机所引发的金融危机正冲击着中国经济,由于职业教育与经济生产紧密相连,所以中国职业教育正面临着巨大的挑战——职业教育学校学生的就业问题日趋严峻。从2006年起,江苏职教系统大力推行的创业教育正是这危机中的希望,通过创业教育可以扩大学生的就业市场,缓和目前就业市场的紧张局面。课堂是教学的主阵地,在实践中我们不断探索职教课堂教学中如何渗透创业教育,总结了以下几个原则与大家共同探讨。

一、创业教育的普及性原则

在教育部《面向21世纪教育振兴行动计划》中指出,要加强对教师和学生的创业教育,鼓励学生自主创业。创业教育包括创业意识、创业精神、创业品质、创业能力四个方面,创业教育作为一种精神、一种能力、一种素质的培养,应该在所有职业学校普及。普及创业教育的实施形式可以不拘一格,不同的学校、不同的专业、不同的学科中可以有所不同。另外,普及创业教育应面向全体学生,积极向所有学生宣传创业文化、普及创业知识,形成尊重创业、尊重创新的文化氛围。这是职业院校开展创业教育的科学态度,即广义的创业教育。

二、抓重点对象原则

职业学校不可能将所有的学生都培养成创业者,必须有侧重点的进行培养教育。其主要原因:一是并非所有的学生都适合创业,做经理和老板。职业学校的学生大部分是应试教育中的失败者,文化基础较差、自信心不足、意志力不强、没有养成良好的个人行为习惯。这些都是创业的大忌。二是由于创业教育是继学术型教育和职业教育之后的第三种教育,各学校的师资条件,实践教学条件都比较缺乏。所以短时间内要使创业教育卓有成效是不现实的。我们应该对有创业兴趣爱好、创业信念、创业动力和创业潜质的同学开设专门的创业教育,进行导师式的辅导,培养一批既是就业者也是创业者的优秀学生。同时也能带动一批学生就业。职业学校对不同类型的学生,有侧重点、有针对性的开展不同程度、不同内容的创业教育,是科学、合理、高效、符合科学发展观的创业教育

模式。

三、渗透性原则

创业教育是继学术型教育和职业教育之后的第三种教育,他与学术型教育和职业教育不同,创业教育是综合性教育,是能力、精神、品质等多方面可持续发展素质和素养的教育。在实施创业教育时要讲究渗透原则,创业意识、创业精神、创业品质这三方面是意识形态的教育,这些不可以通过课堂教学来具体实施,需要在特殊环境中进行“润物细无声”的渗透、引导和启发,这样才有利于学生的理解与接受,有利于创业教育的实施和推广。教育家张謇十分重视 “艰苦自主”、“勤苦俭朴”创业精神的培养。张謇认为勤俭是做人的本色,是成就一切事业的基础。但是目前的学生是非常缺乏这种精神的,学校可以利用实践活动课时间,为他们创设各种创业环境,组织学生参加环境卫生打扫,到食堂做义工,到操场拔草,养护草皮,到实训工厂做义务劳动等,让学生从中体会和感受到创业精神和创业品质的内涵。

四、创业教育长期性、持久性原则

创业教育成果具有滞后性,不像职业技能教育,没有立竿见影的效果。在职业技能教育中,老师今天教会车一个台阶轴,明天学生就可以独立加工台阶轴了。而在创业教育中,不是老师教学生怎样做老板、经理,学生回去就能自己开公司做老板的。这需要具备创业潜质加上扎实的创业技能、坚韧的创业品质、自信自强的创业精神的学生,寻找合适的创业机会,实施创业计划。创业教育具有持久、长期的特征,是终身教育。这就需要学校正确摆正创业教育的位置,不急功近利,而应该合理安排创业教育课程,做到一步一个脚印的搞创业教育,遵循创业教育的特点,使其水到渠成。

五、科学评价原则

创业教育不同于普通的职业教育,普通职业教育评价中的分数量化、考试、考证并不适合创业教育的评价,这就需要新的评价机制来考核评价创业教育的成果。打破传统的学制学历观念,从尊重劳动、尊重知识、尊重人才、尊重创造出发,以品德、知识、能力、业绩做标准来评价创业教育下的学生。评价中注重学生成长的过程,各项指标都用各人自己的纵向成长成绩,这样有利于增强学生的信心和学习动力,形成良好的创业品质和培养自信、自立、自强的创业精神。

实践中将创业教育融入各科教学中,渗透到学生学习和生活的各个方面,是创业教育的最佳实施途径。创业教育对建设创新型国家,建立和谐社会,解决就业问题起到至关重要的作用,它将引领我们中华民族走向更辉煌的新时代。

(作者单位:江苏省通州职业教育中心)

免责声明

我们致力于保护作者版权,注重分享,被刊用文章因无法核实真实出处,未能及时与作者取得联系,或有版权异议的,请联系管理员,我们会立即处理! 部分文章是来自各大过期杂志,内容仅供学习参考,不准确地方联系删除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