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期刊杂志

高校就业指导服务小议

时间:2024-06-05

郑友敬

近几年,我国高等教育事业得到了高速发展。经过连续几年的扩招,自2003年扩招后的第一届毕业生开始择业,就业人数每年增加近30%。面对扩招后毕业生大幅度增加的形势,就业压力将持续上升。如何科学指导毕业生就业,提高毕业生的就业率,成为了一个紧迫的现实问题。

一、扩招形势下就业指导工作面临的挑战

1.人才素质偏低

连续几年的扩招工作,使高等学校的投入远远跟不上学校发展的需要,大批高校办学条件严重不足。尤其在师资方面,高校师生比不同程度地出现失调情况,师资结构性短缺较为明显,从一定程度上影响了教学质量的提高。

2.用人单位对人才需求观念的变化

由于招生规模骤然扩大,普通高校毕业生的人数成倍增加,而社会对毕业生的需求不可能在短时间内成倍增加,这也间接导致许多单位在选择大学毕业生时出现了不切实际的“人才高消费”,一味追求高学历,动不动就招研究生或优秀的本科生;有些用人单位的“用工”观念有所变化,愿意招聘一些有工作经验的中专、技校的学生,这样既省去了大量的培训费用,又可避免应届毕业生刚培训成为熟练员工而又跳槽所带来的风险。这也使相当多的一批高校毕业生失去了就业的岗位。

3.精英教育给毕业生遗留下来的观念根深蒂固

相当多的毕业生希望留在大城市,进机关、事业单位,或至少要去大公司、大企业。边远地区、中小城市、艰苦行业的基层单位,尽管急需专业人才,却少有人主动问津,应聘去的人才也极易流失。这种高期望值和陈旧的择

业观俨然已成为高校毕业生就业的“拦路虎”。

二、如何应对当前严峻的就业形势

针对这种现状,如何合理、及时、有效地解决上述问题呢?笔者认为,应从以下几点入手。其中,构造合理的就业指导服务体系迫在眉睫。

1.构建适合扩招形势下的就业指导服务体系

(1)培育、完善就业市场体系,有效地为毕业生创造就业机遇。目前,学校仍然是毕业生就业的重要途径,包括学校推荐、学校分配、学校办的供需见面会,其所占就业百分比达54.4%。通过改革,进一步发挥市场机制在毕业生资源配置中的作用,建立和完善多层次、多规格、多类型的以学校为主的毕业生就业市场是务实之举。

(2)加强毕业生跟踪调查和就业市场调查,形成反馈机制,完善教学培养模式。加强对已走向工作岗位的毕业生和用人单位的跟踪调查,及时了解和掌握用人单位对毕业生的意见和要求,并将这些信息及时反馈给学校有关部门。高校要通过跟踪调查,及时调整专业结构,提高培养质量,满足社会需求。

(3)加强就业指导,帮助毕业生更好地择业、就业。开展全方位的毕业生就业指导工作,提高学生的适应能力、交际能力、择业能力。同时,要加强毕业生的职业生涯规划,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世界观和择业观;要通过心理测量技术了解毕业生能力倾向、兴趣爱好、性格气质、职业适应性等方面的资料,通过科学手段观察、了解毕业生的职业理想、择业趋向。

(4)强化对高职院校毕业生的职业资格培训。各地人力资源(劳动)保障部门要和教育部门加强合作,选择部分高职院校和高级技工学校开展大专学历证书和职业资格证书“双证”试点工作。可组织高职院校毕业生利用毕业前的一段时间,到技工学校、高级技校接受相关职业技能培训,强化技能实训,提高职业技能水平,使毕业生在获得学历证书的同时,取得相应的职业资格证书。

2.重点帮助有就业要求、求职困难的高校毕业生实现就业

(1)对登记失业的高校毕业生开展有针对性的就业服务。对办理失业登记的应届高校毕业生,当地劳动保障部门应在公共就业服务场所开设专门窗口,组织进行失业登记,帮助其分析求职需求,制订求职计划,联系推荐基本符合其需求的岗位。

(2)组织登记失业的高校毕业生参加培训和见习。各地对登记失业的高校毕业生,应根据其意愿,组织参加职业资格培训、职业技能鉴定或就业见习,对希望参加创业培训的,组织其参加创业培训班。

3.加强劳动力市场管理,加大劳动保障监察执法力度

各地要加大劳动保障监察执法力度,落实企业劳动用工和社会保障相关制度,加强对中小企业和非公有制单位在签订劳动合同、兑现劳动报酬,特别是缴纳社会保险费等方面的监督检查,为毕业生到中小企业和非公有制单位就业创造良好的法制环境。

总之,就业指导工作要贯穿整个大学教育的全过程,使学生在整个在校学习过程中都有正确的学习目标,明确的努力方向;同时,学校也应解放思想,转变观念,主动争取社会参与高校毕业生就业指导工作,完善适应扩招形式下的就业指导体系,真正体现“以学生为本”的学生工作理念,开创学生就业指导工作新局面。

(作者单位:山东省淄博市技术学院)

免责声明

我们致力于保护作者版权,注重分享,被刊用文章因无法核实真实出处,未能及时与作者取得联系,或有版权异议的,请联系管理员,我们会立即处理! 部分文章是来自各大过期杂志,内容仅供学习参考,不准确地方联系删除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