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期刊杂志

浅谈中职生就业的心理问题与对策

时间:2024-06-05

吴炳科

随着我国人事体制改革和大中专毕业生就业制度的进一步深化,供需见面、双向选择的新型就业方式在许多毕业生的心中引起强烈的波动,也使不少中职生产生了种种心理误区与心理障碍,对他们的顺利就业十分不利。如何走出心理误区、排除心理障碍,迈好走向社会的第一步?笔者通过对现阶段中职生就业心态的调查分析,找出存在的问题,寻求对策,希望能够为中职毕业生的合理择业、顺利就业和健康成长提供帮助和指导。

一、现阶段大中专毕业生的就业状况

现阶段,由于受产业结构调整及金融危机等诸多因素的影响,大中专毕业生的就业形势依然严峻。

1.大学生的就业状况

《中国大学毕业生就业报告》统计显示,2008年大学毕业生毕业时就已经落实工作的学生比例为52%,而毕业半年后的实际就业率为86%,同比下降2个百分点,同时毕业生的收入也明显下降。按教育部公布的数据,2008届大学毕业生总数约为529万,按比例推算,2008届大学毕业生毕业半年后的就业人数约为434万,还有73.56万大学毕业生未能就业。由于受国际金融危机的影响,2009年大学毕业生的就业形势更为严峻。

2.中职生就业喜中带忧

近年来,毕业生的就业率呈逐年上升的势头。但是,随着中职学校的迅猛扩招,一些中职学校盲目开设市场需求热门的专业,造成部分专业的中职毕业生需求过剩。另一方面,在中职学校办学条件、教育管理没有同时发展的情况下进行大幅扩招,造成毕业生的动手能力和综合素质相应地降低,加上一些毕业生心理准备不足,心理承受

能力不强,就业期望值过高,缺乏吃苦耐劳精神,严重影响到中职毕业生的就业。

二、中职生存在的就业心理问题

中职生与大专、本科生相比,存在着年龄小、文凭低、心理承受力不强、思想不够成熟、知识结构单一等缺陷,因此在择业、就业时更容易出现一些不良的心理状态和反应,严重影响了就业择业的顺利进行。

1.自卑心理

自卑心理是中职生在择业就业中的主要心理障碍之一。自卑感是中职生中存在的一种普遍的心理现象,在择业问题上,自卑感强的同学最主要的问题就是对自己的能力缺乏了解,缺乏自信心。面对竞争激烈的就业形势,涉世未深的中职生产生自卑心理是正常的。自卑感产生的原因很多,有生理的、环境的、家庭的或社会的,但主要还是心理因素造成的。

2.焦虑心理

每个人都有可能存在焦虑心理,轻度的焦虑是正常的,人皆有之。适度的焦虑会使人产生一种内在的压力感,催人奋进;而过度的焦虑则会干扰人的正常活动,容易造成严重的心理障碍或疾病。毕业前夕,面临找工作的困难与压力,绝大多数的毕业生表现出焦虑心理。这种焦虑会使学生毕业前精神负担加重、紧张烦躁、心神不宁、吃不好、睡不好、学不进。

3.攀高心理

很多毕业生在选择就业单位时,往往是拿身边同学的就业择业标准来定位自己的就业择业标准,从而导致不同程度的攀比心理。出现攀高心理的同时,往往会伴随出现嫉妒心理。从择业的现象看,嫉妒者与被嫉妒者之间总有某些相近之处,比如专业相近、性别相近等,嫉妒心会使人把同学当对头,使同学关系恶化,嫉妒者本人也会增加内心痛苦和烦恼,甚至影响求职的顺利进行。

4.依赖心理

出现这种心理的同学主要是缺乏责任感,没有个人独立的决策能力,没有进取精神,在择业时从不主动寻找机会,把择业的任务推给父母、亲人、学校,一切依赖他人。具体表现在就业择业中,对一个单位是否适合自己,往往不是凭自身思考来决断,而是依靠听取父母师长之意、师兄师姐之言进行取舍。有的学生甚至采取一种消极等待的心理,等待学校、父母帮忙联系工作单位、安排就业。

5.盲从心理

盲从是一种缺乏主见的表现。中职生由于年龄偏小,加上很多都是独生子女,从小在家庭的庇护和父母的羽翼下长大,缺乏实践锻炼,自立能力不强,缺乏处事经验,一旦面临就职择业,盲从的心理缺陷就暴露无遗。盲从主要表现在两个方面:一是依赖家长的主张,父母成了实际的“择业者”,而学生本人则成了坐享其成的“就业者”。二是轻易听信于同学和周围人的议论、评说或者把别人的选择作为自己行动的指南,不从自己的实际出发思考选择,成为他人的追随者。

6.怕苦心理

中职生的培养方向为技能型实践型的中等职业技术人员,应能吃苦耐劳,懂实践,会操作。但是,由于很多中职生没有经过艰苦生活的磨练,往往缺乏艰苦创业的精神,在求职择业中表现出一种怕苦心理。具体表现在选择用人单位时,害怕到边远地区去,害怕到农村去,害怕劳动强度大的工种。

除了以上提到的不良心理外,中职生在求职择业中还存在着就业期望值过高、过分注重物质要求、择业目标多元化、迷恋大型企业等不良就业心理状态。

三、就业心理问题的应对策略

良好的心理状态是就业的关键。对于中职生而言,要保持求职择业的顺利进行,不仅需要积极排除择业期可能出现的种种心理障碍和心理疾病,还要努力形成正确、健康的择业心态。

1.正确分析自己,消除心理障碍

(1)正视自己,扬长避短。常言道,知人为聪,知己为明;知人不易,知己更难。一个人能否正确认识自己,决定了他能否选择正确、实际的目标。正视自身,首先要对自己的思想表现、专业学习状况、各种能力等各种情况有一个全面的了解。只有这样,才能在对自身认识的基础上,将主观愿望和客观实际结合起来,选择一条适合自己发展的择业之路。同时,还要对自身个性心理特征有充分、客观的认识,这对择业也起到重要的参考作用。

(2)消除自卑感,树立自信心。很多毕业生在择业的过程中,一受挫折就失去自信,产生较强的自卑心理。自信是以充分的就业准备为基础的,即正确地认识自我及就业形势,确立恰当的就业目标,搜寻就业信息以及准备求职材料等等。树立自信的最根本途径还是提高自己的能力水平。中职生只有搞好学业,发展特长,全面提高自己的综合素质,面对招聘者才可能信心十足。

(3)克服就业的恐惧、依赖、消极等待心理,提高心理承受力。恐惧、依赖、消极等待心理是就业道路上的绊脚石。较强的心理承受力在竞争激烈的社会中是不可缺少的,它能使人经受住挫折的打击,保持进取的勇气。只有具备较强的心理承受力,才能使自己立于不败之地。

2.转变就业观念,走出就业误区

(1)降低就业期望值,制定切合自身发展的就业目标。职业生涯目标是未来人生发展方向,对人的一生有着重要影响。在确定目标的过程中要注意结合自身的实际情况。目标要符合社会与组织的需要,有需要才有市场;目标要符合自身的特点,并使其建立在自身的优势之上;目标要高远但绝不能好高骛远,一个人追求的目标越高,其才能发展得越快,对社会越有益;目标幅度不宜过宽,最好选择窄一点的领域,这样更容易成功;要注意长期目标与短期目标间的结合,长期目标指明方向,短期目标是实现长期目标的保证,长短结合更有利于目标的实现;目标要明确具体,同一时期的目标不要太多。

(2)培养就业的竞争意识。双向选择的竞争机制既给毕业生提供了实现个人理想与抱负的机会,同时又给毕业生施加了压力与危机感。择业即意味着竞争,中职生应该敢于竞争,实现自己的理想和抱负。敢于竞争,首先要有竞争意识。中职生应该具有青年人的朝气和锐气,要敢想、敢干,有敢为天下先的精神。其次,要从实际出发,充分考虑自身的专业、性格、气质、爱好等,扬长避短,发挥特长。当然,敢于竞争要靠真才实学,而不能纸上谈兵,夸夸其谈或互相拆台,互相嫉妒。中职生要摒弃一切侥幸和幻想心理,正视现实,在竞争的激流中奋力拼搏,迈向成功的彼岸。

(3)树立“先就业后择业”的观念。由于受专业限制以及工作经验等诸多因素的制约,要想找一份理想如意的工作,一次择业到位,难度非常大。所以,中职生首先应树立“先就业,后择业”的观念,破除“一选定终身”的传统就业观,形成“不求定位先就业”的新型择业观。适当降低择业的期望值,不要过分强调专业对口和个人价值,先求生存,等待时机再谋求发展。

3.学会自我调适,培养良好的择业心态

自我心理调适,就是根据自身发展及环境需要,对自己的心理进行调节控制,从而最大限度地发挥人的潜力,维护心理平衡,消除心理障碍。以下列举的几种心理调适方法,中职生在求职择业中,可以有选择地加以利用。

(1)自我适度宣泄法。因挫折造成焦虑和紧张时,消除不良情绪最简单的方法莫过于“宣泄”。出现这种现象的同学,千万不要把不良情绪埋在心底,最好是向朋友、同学、老师倾诉,一吐为快,求得安慰和同情,必要时也可以大哭一场,不要强压心底。但是,宣泄要注意场合、身份、适度,不应有任何破坏性。

(2)自我静思法。自我静思法也叫自我反省法,就是在遇到困难和挫折时要冷静对待,控制自己的心境,不能冲动和急躁,应仔细分析原因,努力摆脱干扰。这种方法有利于稳定情绪,有针对性地解决问题。

(3)自我转化法。不良情绪有时是不易控制的。在这种这种情况下,可采取迂回的方法,把自己的情感和精力转移到其他活动中去。例如,读些课外书,参加有兴趣的活动等,使自己没有时间沉浸在不良情绪中,以求得心理平衡。

(4)自我慰藉法。自我慰藉法,即自我安慰法,实际上是要学会自我忍耐。遇到困难时,已竭尽全力而仍无法改变时,要说服自己适当让步,不必苛求,承认并接受现实,以求得心理平衡和解脱。

此外,心理调适的方法还有理性情绪法、环境调节法、广交朋友法、自我暗示法等等。这些只是一些应变的方法,最主要的还是要树立远大理想,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平时注意培养良好的品质,磨练坚强的意志,培养乐观豁达的生活态度。只有这样,才能在择业的关头,始终保持积极向上的精神状态和健康心理。

(作者单位:广西钦州农业学校)

免责声明

我们致力于保护作者版权,注重分享,被刊用文章因无法核实真实出处,未能及时与作者取得联系,或有版权异议的,请联系管理员,我们会立即处理! 部分文章是来自各大过期杂志,内容仅供学习参考,不准确地方联系删除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