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期刊杂志

河南巩义铝厂唐墓出土陶器及相关问题浅析

时间:2024-06-05

张贺君+郝红星

巩义地区是早期唐俑最重要的产地之一。就目前发表的考古资料来讲,唐代早期晚段的墓葬主要发现于西安、洛阳、巩义三地,而早期早段的墓葬仅在巩义有所发现,原因可能与隋末唐初战乱频仍,人们流离失所,大多难以安然入葬有关。

难得的是,1991年7月,巩义市铝厂新建第二电解车间时,郑州市文物考古研究所(今郑州市文物考古研究院)对建设范围内例行考古发掘时发现了三座唐代墓葬,使我们对隋末唐初墓葬形制、随葬组合和器物特征有了更多的了解。其中,M1出土有唇口瓷碗,年代较晚。M2、M3墓葬形制相近,出土器物也高度雷同,故当时发表简报时只介绍了M3的器物,且受当时出版条件限制,M3仅有线图而无照片,难以给人直观印象。近期,我们对M2的相关出土资料进行了再次研究,并对墓葬特征、年代等相关文化元素进行了梳理总结,以资参考。

一、出土器物

M2共出土28件器物,分为神器类、侍俑类、家用类、器皿类四大种类,除特别标明胎质外,均用白黏土制成。

1.神器类器物主要有镇墓兽、武士俑,共3件。

镇墓兽2件。人首镇墓兽(图一),粉红黏土胎。头顶前扁后圆的独角,小展耳,连檐眉,大环眼,抿嘴,侧出两獠牙,胸侧模塑两根飞羽,前肢斜立,脊背上部有三短鬃毛,下部鬃毛呈连齿状,爪足,蹲于前方后圆底板上。周身涂有红彩,多脱落。兽首镇墓兽(图二),粉红黏土胎。头顶两细角残,眉后小耳,凸环眼,高鼻头,上唇特厚,嘴微张,露出獠牙与排齿,腮旁有半月状短鬣,鼻凹至鬣搭一芽藤,胸侧两根飞羽,脊背有五束鬃毛与短尾,多残断。周身红彩多脱落。

武士俑(图三)1件。头戴宝顶盔,前沿略翻起,前有三泡钉,肩披套领披膊,着闭口式臂耩,甲身胸部两花护,腰束带,饰花式蔽膝,内有衬裙,下着裤,足着靴,拱手立于圆形底板上。俑蹙眉,凸眼,颊、鼻、嘴凑在一起,表情愁苦。

2.侍俑类

主要有幞头俑、低髻俑、马、驼、牛车等,共10件。

幞头俑

4件。头戴折上角幞头,身着翻领开襟窄袖袍,内着团领中单,腰束带,系短敝膝,下着小口裤,足着靴,抱手立于圆形底板上。俑眼、嘴眯缝,笑意灿烂。其一(图四),头右扭,中单、袍饰橘红彩。其二(图五),头朝前,中单、袍上橘红彩大部脱落。其三(图六),同前,唯橘红彩脱落稍少。

低髻俑3件。其一(图七),立姿,头梳低髻,身着右衽窄袖襦,下束红色高腰百褶裙,裙有襻带,足尖出露。俑眉如弯月,细眼微睁,嘴角流露出浓浓笑意。其二(图八),坐姿,头梳低髻,身着团领窄袖襦,下束红色高腰百褶裙,双手拢袖,交于腹前,跽坐于底板上。俑细眼合抿,满嘴憋不住的笑意。其三(图九),蹲姿,服饰同前,右膝着地,左膝支起,左手持箕置膝上,右手垂于体侧。俑俯首注视,面露笑容。

马(图十)1件。昂首,扬脖,耸肩,斜背,挫臀,尾残,四肢直立于地。垂缨,剪鬣较高,背置鞍鞯,鞍后四鞘,络头、攀胸、鞦均模印,鞦上垂八个忍冬形杏叶。

驼(图十一)

1件。平首,略扬脖,抿嘴,甩尾于左臀,四肢直立于底板上。刻划攀胸、鞦,双峰间置圆毯。

牛车(图十二)1件。由牛与车组成。牛,低首,耸肩,平背,低臀,四肢立地。牛有络头,垂胡特大,臀搭革带,用于牵车。牛长24厘米,高13厘米。车残,长方形,上有卷棚,前舆浅小,后舆高大,右后留门。车軨、车栏、车辐以线划出,车轮牙较窄,毂特大。

3.家用类有牛、羊、猪、狗、鸡、灶、碓、磨、碾、井、镜、铜钱等,共14件。

牛(圖十三)1件。角、四肢、尾残。牛俯首,弓背,低臀。牛首刻划络头,身无革带。

猪(图十四)1件。母猪。腿残,原侧卧于地,故只有一面有嘴、奶头,小耳,圆眼,凸肩,上有鬃毛,大尾。大肚短腿,前肢前伸,后腿蜷曲。

羊3件。其一为公羊(图十五),昂首前视,嘴微张,大眼,弯角长耳,平背,截尾,四肢蜷卧于底板上。其二、其三为母羊(图十六)。昂首前视,抿嘴,小耳,平背,截尾,四肢蜷卧于底板上。

狗(图十七)1件。昂首警视,嘴微张,大眼,小耳,平背,尾从右胯下卷贴于背,四肢蜷卧于底板上。全身涂红彩。

鸡2件。公鸡(图十八),短喙,圆眼,低冠偏向一侧,翘尾,无足,卧于地。颈羽、尾刻划较精,小翅潦草。尾涂黑彩,其余涂红彩。母鸡(图十九),无冠,勾喙,眼部戳一洞,翘尾较低,无足,卧于地。颈羽刻划偏下,无翅。

灶(图二十)1件。前为宽大山形挡烟墙,中有半圆形灶门,涂黑彩。后为方形灶体,完全掩于烟墙之后。上置一甑,下有釜,后墙上有出烟孔。

磨(图二十一)1件。由上、下磨扇组成,上、下扇以一周凹弦纹为界。上扇中部凸起如锅底,中有两进粮孔,周缘饰磨齿,等距设三进粮孔,进粮孔与上扇侧面的孔相通。

井(图二十二)1件。方形,由四块砖粘接在一起,四角原有宝珠状井栏柱头。

碓(图二十三)1件。由柄、杵、支架、底板组成。碓柄,头端略宽,下有锥状杵(已失),尾端窄而薄。支架呈“人”形,上部有孔,用以贯轴连接碓柄。底板长方形,两端翘起。

碾(图二十四)1件。由碾盘与碾轮组成。碾盘仰视如碗,有圈足状底座。周为碾槽,中部平,竖立塔形碾柱。碾轮算珠形,较薄,两面刻有放线纹。

铁镜(图二十五)1件。圆形,斑驳锈饰,圆钮已失。

铜钱2枚。正面缘较宽,好无廓,五字左侧有一竖画。背肉、好均有廓。直径2.3厘米,穿径0.8厘米。

4.器皿类仅有罐。

罐(图二十六)1件。青灰瓷胎。敛口,方唇,直领,弧肩,鼓腹,下腹弧收,假圈足。肩部设四个泥条状系。内壁施满釉,外壁施半袖,釉色青黄。

二、关于墓葬年代的推定

M2出土的铜钱为隋五铢,唐武德四年始铸开元通宝,此前一直沿用隋五铢,因此有隋五铢不一定就是隋墓。另外,隋末唐初,社会动荡,新铸钱不一定能及时随葬墓内,仍需根据出土器物共同推定墓葬年代。

M2出土的镇墓兽形象特殊。人首镇墓兽头顶独角如山,兽首镇墓兽头顶两细角卷曲后扬,根部有盘节,两兽均为爪足,脊背有鬃毛,这些和公元595年安阳张盛墓的人首、兽首镇墓兽十分相似,说明两者存在承递关系。墓中幞头俑的形象同巩义夹津口唐墓嘲的平头小幞头俑形象近似,均着翻领袍,立于圆形底板上(图二十七)。另外,墓中所见马鞍后有四鞘,与初唐晚段马鞍后皆有五鞘类似。墓中的公羊、狗、灶、四系罐等和公元647年偃师崔大义妻墓中的同类器完全相同。综合考虑,M2应该已经入隋,年代应在公元620640年之间。

三、结语

根据器物总体风格判断,M2已经入唐,但许多器物仍带有浓烈的隋风,如卧于地的鸡在公元583年的合肥张静墓和安阳张盛墓都有见到,侧卧的猪、执箕俑更是在诸多隋墓中频繁出现,灶仍然保持挡烟墙大过灶体这一特征,井壁陡直,碓的柄贯穿于支架上,这些都是隋代器物风格。但是,一些新的因素在该墓已经出现,最重要的就是武士俑不再是按盾的形象,这与隋的按盾武士俑有截然的区别。身形瘦削的幞头俑也是新出的形象,幞头巾子高而平,与隋代那种低矮的幞头巾子有较大的不同。马鞦上出现豪华杏叶在公元601年的咸阳元威夫妇墓已经见到,但隋马鞍后从未出现垂挂的鞘。铝厂M2、M3均出有四鞘的马,可见不是一时现象,能否见到少于四鞘的马,有待以后的考古工作印证。

从出土器物特征和组合判断,M2中带有隋风的器物数量较多,但具有唐风的器物都是大件,显示了随葬器物的演变的方向,其重要性更高。因此,我们认为将M2定为唐代早期早段是合适的。

免责声明

我们致力于保护作者版权,注重分享,被刊用文章因无法核实真实出处,未能及时与作者取得联系,或有版权异议的,请联系管理员,我们会立即处理! 部分文章是来自各大过期杂志,内容仅供学习参考,不准确地方联系删除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