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4-06-05
王梦迪
《说文解字》有云:“金,久埋不生衣,百炼不轻,从革不韦。”在古人眼中,金有五色,其中黄金与白金(即现今意义上的金与银)为金中上乘。因其有着灿烂的光华与良好的延展性,金银常被用于器物制作领域,因其珍贵稀有的属性,经能工巧匠精心琢饰而成的金银器物,不仅绚丽多姿,还承载着丰富的文化内涵。安徽博物院所藏宋元金银器大多源于墓葬、窖藏和塔基中,其中1952年休宁县南宋工部侍郎朱唏颜夫妇墓、1956年安庆市棋盘山范文虎夫妇墓及1955年合肥市原孔庙旧基元代窖藏出土的金银器,种类丰富、制作精良,为同时代的精品之作,代表了宋元时期金银工艺的较高水平。
一、休宁县南宋工部侍郎朱唏颜夫妇墓出土的金银器相关文物
1952年安徽省休宁县发现一座合葬墓,考古人员对其进行了发掘整理,确认为南宋工部侍郎朱唏颜夫妇合葬墓。朱唏颜(1132-1200),安徽休宁人,隆兴元年(1163)进士,官至工部侍郎,从三品,为官四十余年,历经宋高宗、孝宗、光宗、宁宗四朝。墓中出土了大量文物,以金器最多,三十余件,其中葵花式金盏、六角形金杯金盏、金花饰,具有强烈的时代风格,为金银器中的精品。
宋人好酒,对喝酒的器皿也格外讲究,葵花式金盏(图一)、六角形金杯金盏均为酒器(图二),其胎体轻薄,清秀雅致,各具特色。葵花式金盏高5厘米,口径10.6厘米,足径4.4厘米。整体器形如一朵绽放的秋葵花,由六片花瓣组成,每片花瓣的边缘均錾刻连续的秋葵花纹。盏心錾刻六片花瓣,花蕊突起上雕梅花一朵。圈足边缘錾刻一圈钱纹一周。器底、器壁和器形和谐统一,俯视金盏,花中有花,富麗堂皇,具有很高的艺术价值和历史价值。
六角形金杯金盏,杯、盏为一套,均为六棱。其中杯高5.5厘米,口径9.1厘米,足径4厘米,口沿和足底均刻连续的雷纹一周,杯心錾刻三朵菱花环纹。金盏高1.6厘米,口径17.6厘米,底径13厘米,边缘饰一条精细的二方连续带形雷纹,盏底外周饰菱形二方连续纹,盏心錾刻六组双线编穿的如意纹,寓“六合如意”,造型秀雅端庄,工艺精美绝伦,为金银器中不可多得的经典之作。
金花饰(图三),由ll件缠枝花卉纹金饰组成,其中近方形銙8块、椭圆形銙1个、带头1个、铊尾1个。每块四周皆围一周凸起的边框,纹饰均为宋代流行的锤揲工艺制成的高浮雕花卉纹,花朵丰满,枝叶繁盛,细致逼真。近方形銙长8.8厘米,宽8厘米,厚2.5厘米,饰5朵花卉纹;椭圆形銙直径7.5-8.5厘米,厚2.5厘米,饰3朵花卉纹,一侧有一椭圆孔;带头长14厘米,宽7.7厘米,厚0.9厘米,呈长方形,一侧短边稍窄呈圆弧形,外围边框錾刻三角波浪纹和圆点纹一周,框内饰3朵花卉纹。带头背面为鎏金银扣板,上錾3朵缠枝莲花纹。铊尾长16.1厘米,宽9厘米,厚2.5厘米,呈长方形,饰9朵花卉纹。
带銙,古代附于腰带上的装饰品,用金、银、犀、铜等制成。宋代尤其重视金带,北宋太宗创立金銙,金带成为官员身份、地位的重要象征。朱唏颜为南宋三品官员,根据文献资料,有专家认为此金花饰为宋代御仙花金饰,代表官阶等级。其工艺精巧、保存完整,对研究宋代政治、服饰制度及金银器加工工艺有极其重要的价值。
二、安庆市棋盘山范文虎夫妇墓出土的金银器相关文物
范文虎与其妻陈氏墓位于安庆市棋盘山,于1956年发掘。范文虎原为南宋安庆知府,后降元,官至尚书右丞,为人奸佞,但仕途顺畅,富贵一生。墓中出土了大量文物,包括玉带、玉印、木笏、金冠、金饰、墓志等500余件。其中金冠出土时,虽然镶嵌物已经脱落,但依旧熠熠生辉,代表了元代超高的工艺水平。
金冠(图四),元代,高4.4厘米,长13.7厘米,宽8厘米。整体呈椭圆形,用5块金片压模扣合而成。金冠顶部是一块中间长方形、两端类似如意形的薄金片,再用两块云状形金片镶在两旁,两头各镶一块小金片,有穿眼,系固定发髻用,底面有大方洞,是真发髻用的。顶部及周身均錾刻缠枝花纹,内填珍珠纹,每朵花的中间镶嵌一珠宝饰物作为花蕊,镶嵌物虽已脱落,但痕迹尚清晰可见。其造型美观、装饰繁密、工艺复杂,体现了制造者的高超水平。
三、合肥市原孔庙基建工地元代窑藏出土的金银器
1955年,在合肥市小南门内原孔庙大成殿出土了102件金银器,包括金盏、金碟、银果盒、银壶、银高足碗、银盏、银碟、银筷子等,埋藏于槐树下的一个大陶瓮中,瓮已破裂。金器出土时,黄金光泽灿烂夺目;银器出土时,每件器物被覆盖了一层银锈,但经过处理,白光闪闪,焕然如新。这批金银器采用捶打、线刻、模铸等工艺,其中部分金银器刻有“章仲英造”、“庐州丁铺”、“至顺癸酉”等铭文,记录了它们的制造年代和工匠,为研究当时的金银器提供了详实的实物资料。
菱花形凤纹银果盒(图五),通高16.8厘米,口径34.4厘米,足径26.5厘米。果盒以银片锤制、焊接而成,为圆形菱边,由盖、底和格层组成,子母口。盖顶刻满花纹,两首相对的凤凰飞舞其间,边缘一周为十个相连的莲瓣,每个莲瓣的两边各刻折枝花卉一种,其形状与种类各有不同。格盘中间线刻一株枝叶繁茂的牡丹花。盖、底、足部均线刻带形卷草纹一周。此果盒除了复杂的工艺外,也是当时的实用器物,由于银质材料易于导热,盛夏之际将果盒放在冷水中,可达到冰镇效果,是古人夏日消暑的良品。
“至顺癸酉”玉壶春银壶(图六),通高50.6厘米,口径9.7厘米,足径11.8厘米。侈口、卷唇、颈部细长,胆式腹,圈足,形体与同时代陶瓷器中的玉壶春瓶极为相似。通体素面无纹饰,圈足内镌刻双线纹八思巴文“杨”字。此窖藏中同类型器共有9件,依次由大到小,有确切的年款、作坊和工匠名。其中圈足内镌刻有双线纹八思巴文“杨”字的2件,圈足内镌刻“章仲英造”四字楷书款的4件、圈足内镌刻“至顺癸酉”四字楷书款的2件,有一件镌刻“九成银造,重肆拾两”的八字款和“庐州丁铺”较为模糊的四字款。
银匜(图七),敛口,卷唇,圆形鼓腹,平底,长流下方焊一似卷云形提手,高5.5厘米,口径18.2厘米,底径11.9厘米,口流长6.7厘米,造型简洁大方。通体虽光素无纹,但线条刚劲,比例均衡,工艺精湛。
四、宋元时期安徽金银器的艺术工艺及时代特色
除安徽博物院收藏的上述墓葬、窖藏所出土的金银器外,1958年宣城市西郊窑场、1972年来安县相官公社宋墓等也出土了不少宋元金银器。综合来看,安徽地区宋元时期的金银器主要有以下几点:
第一,宋元金银器的制作工艺。宋元金银器较多运用了锤揲、錾刻、抛光、镂雕、焊接等技法。锤揲,古代金属细工传统的装饰技法。先按照纹样要求制作花模,然后将平整后的金银片披在花模上经反复锤打而成。錾刻,运用各种大小和纹理不同的錾子,在金属坯件的表面锤凿,使金属胎表面留下錾痕,从而形成各式图案。镂雕,运用或錾刻或锯搓的方式,将设计中不需要的部分去除形成透孔。
第二,宋元金银器的造型特点。较隋唐时期金银器的奢华繁缛之风,宋元时期在金银器造型上温婉内敛、精致细腻。一是器物形体小巧含蓄、清秀雅致,其中碗、盏、杯等器物口径一般在10厘米、高5厘米左右,盘的口径约为15厘米,较唐代碗、盘、盆等口径往往在20厘米以上相比,小巧得多,使用更加方便。二是纹饰上一改奢华之风,以植物纹和动物纹为主,清新脱俗、意趣盎然。辅助一些图案化的纹样,如雷纹、菱纹、如意纹、缠枝纹等饰于器物的口部、足部等处,呈环带状。三是在表现手法上更加写实,将植物、动物等纹饰与器物巧妙结合,使得器物造型栩栩如生,与纹饰相得益彰。四是在曲瓣式造型上花式繁多、别具一格,构图以花式而定,如“葵花式金盏”,盏心以花苞形小柱捧起香梅一朵,每曲壁上则分别錾刻葵花紋一周,好似秋葵花瓣绕着梅花而旋转,达到花中有花、花团锦簇的效果。五是元代后期,金银器纹饰趋向繁复,对明代以后金银器风格转变有重要影响。如合肥市原孔庙窖藏“菱花形凤纹银果盒”(图八),其錾刻纹饰包括茶花、石竹花、春菊、凌霄花、梅花、牡丹、荷花、万寿菊、佻花、菊花、莲花、海棠等二十多种花卉图案,盖面上两首相对的凤凰飞舞在百花丛中,姿态生动飘逸,为金银器中的精品,也开启了有明一代金细工艺之先河。
第三,反映了士族阶层以及平民百姓的世俗生活。朱唏颜夫妇墓、范文虎夫妇墓的墓主人都是官宦人家,并非庶民百姓,随葬的金银器制作更为考究,显示了墓主人生前显赫的地位。朱唏颜墓出土的“金花饰”,与北宋郭知章墓、元代吕师孟墓出土的金带相似,对照历史文献,宋代金带是官员身份、地位的重要象征,非一般平民可以使用的物品。因此这件“金花饰”应为“御仙花金腰带”,是朱唏颜的身份象征,同时对研究当时等级制度有着重要意义。范文虎墓出土的“金冠”应为墓主人生前束发所用,做工精致,寓意吉祥。此外出土的还有金花、银饰等各式各样的饰品,无一不是墓主人奢侈生活的真实写照。合肥市原孔庙窖藏出土的金银器以碟、杯、匜、碗、盒、壶等日常用品为主,器物上铭刻“至顺癸酉”、“庐州丁铺”、“章仲英造”等字样,涉及制造工匠、商家、产地,说明在民间存在着大量个体金银器工匠和金银器作坊。由此看出当时民间金银手工业的发达,金银器作为商品已经成为平民百姓之家的消费品。
总体来说,朱唏颜夫妇墓、合肥孔庙窖藏及范文虎夫妇墓出的金银器数量多、品质高,为安徽博物院院藏宋元金银器中具有代表性的作品,具有较高的历史价值和艺术价值。这些金辉银灿的古老器物,历经了千年却依然耀眼,展现了传统工艺的传承发展与民族文化的源远流长。
我们致力于保护作者版权,注重分享,被刊用文章因无法核实真实出处,未能及时与作者取得联系,或有版权异议的,请联系管理员,我们会立即处理! 部分文章是来自各大过期杂志,内容仅供学习参考,不准确地方联系删除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