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4-06-05
王健
墨,作为文房四宝之一,其形状各异,有长方形、圆形,颜色多样,有彩金墨、白墨;墨,作为文字的载体之一,包罗万象,精彩的历史文化、浓郁的民俗文化,奇险壮丽的自然风光,有机地展现在世人面前;墨作为文化传承工具之一,历史悠久,传承深远,集绘画、书法、雕刻、造型、墨法、医学等多种艺术和门类为一体;墨,作为中华文明代表之一,传中华大地,绘千年文化。
所谓徽墨,是指安徽省徽州地区所产之墨,素有“落纸如漆,万载存真”之质,徽墨的发展历经南唐、宋代,最终于明代万历年间进入全盛,更有“墨之在万历,犹诗之有盛唐”的美誉。徽墨是安徽博物院的特色藏品,我院藏有程君房、方于鲁、曹素功、汪节庵、汪近圣、胡开文等制墨名家的墨品,更有部分精美的御墨,本文将对我院收藏的部分明清精品墨进行简单的介绍。
一、明精品墨
明代是制墨业进入全盛的时代,特别是明朝中期经济的繁盛更是促进了制墨业的大发展,尤其是明万历年间,涌现出以程君房、方于鲁为代表的制墨大师。
1.百爵图石绿墨(图一)
程君房,名大约,字幼博,安徽歙县严镇人,是明代著名的制墨家,有“坚而有}闰,黝而有光,舔笔不胶,入纸不晕”之赞,明书画大家董其昌曾说:“百年之后,无君房而有君房之墨;千年之后,无君房之墨,而有君房之名。”程君房也曾自诩:“我墨百年之后可化黄金。”百爵图石绿墨更是程君房存世墨中的精品,享有“横绝四海,不减奚超”盛誉。
这锭百爵图石绿墨,呈圆饼形,边缘凸起,直径12.3厘米,厚1.7厘米,重314克,通体石绿色。墨的正面为程君房的楷书阴文“题丁南羽百爵图”填金和楷书阳文七言诗:“丁生画手妙入神,间画禽鸟皆逼真。顷余墨苑收名笔,却看百爵图中出。图式如规径尺余,群飞群啄仍萧疏。一时见者殊惊异,咸说林良远不如。百爵联翩谁作长,无竟未须愁俯仰。鲲鹏变化本逢时,九万排云能直上。圣朝将相多才贤,盖世勋名四海传。期尔丹青都市里,为图高阁拟凌烟。”全诗16句,共112字。后钤“程幼博”篆体长方印填金。墨背为百爵图,因“爵”通“雀”,故百雀图即百爵图,由明代著名画家丁云鹏所绘,刻版是当时徽派雕刻名家黄鳞所作,用浅浮雕刻画:山石间,梅竹为友,百雀云集。或欢跃,或起舞,或觅食,或攀枝喁语,千姿百态,形象生动。整个画面层次分明,景物清晰,展现出一幅和谐美好的图景。墨侧有楷书阳文款“天启元年程君房制”。天启元年即公元1621年,此墨距今已有396年历史,实属珍稀。
百爵图石绿墨曾于1988年随“中国安徽古代艺术品展”,漂洋过海赴西德展出,受到广泛的好评。
2.方于鲁仙桃墨(图二)
方于鲁(1541-1608),初名大激,字于鲁,因所制之墨进贡朝廷,受到万历皇帝的赞赏,把用于墨上的署款“于鲁”当成了正式的名字,遂更字建元,安徽歙县严镇人。程君房早年曾接济他,并传授他制墨之法,资助他开设墨肆。方于鲁在传统的制墨工艺上精益求精,所制之墨质地坚实,神采夺目,晶莹如黑玉,所制“九玄三极墨”,被誉为前无古人。
这锭仙桃墨长16.6厘米,宽10.5厘米,厚2厘米,呈桃核形,边缘突起较宽,墨正面两侧款识均填金,分别为“西王母赐汉武桃宣和殿”(篆体)、“庚子年甲申月丁酉日记”(隶书)。中间为云气纹。墨背阳文楷书,内容为:“洪武乙卯夏五月丁丑,上御奉天门召翰林臣出示元内库所藏巨桃半核,长五寸,广四寸七分。前刻西王母赐汉武桃及宣和殿十字,涂以金,中绘龟鹤云气之象,后镌庚子年甲申月丁酉日记。其字如前之数,命学士宋濂为赋。事载《宛香余编》。”墨侧楷书阳文“方于鲁”。宋濂为明初著名的政治家、文学家、史学家、思想家,被明太祖朱元璋誉为“开国文臣之首”,该仙桃墨正是根据墨背的铭文内容而制成。此墨造型逼真,仙桃墨寓意长寿,在《方氏墨谱》中亦有记载,是方于鲁的经典之作。
二、清四大家制墨
清代制墨业在明代制墨业的基础上,得到了更多的发展和完善。制墨业的大发展得益于清代经济文化的大繁荣,得益于文人参与制墨、收藏墨的风气,徽墨制墨人在继承和发展中走出了一片新天地,造就了制墨四大名家:曹素功、汪近圣、汪节庵、胡开文。他们在继承传统工艺的基础上,将仿古墨的生产发扬广大,并增添开发了许多新颖独特的品种,生产了不少精品墨,如胡开文墨庄制作的地球墨参加1915年巴拿马万国博览会并荣获金奖,为中国墨争得了荣誉。
1.曹素功漱金“白岳图”墨(图三)
该集锦墨一套10锭,长条形,每锭长5.8厘米,宽2厘米,厚0.6厘米,通体漱金,墨色如漆,质地坚硬而细腻。这套墨每锭面上镌刻白岳一景,共十景,分别是罗汉影、剑峰、万寿山、玉屏峰、紫玉屏、狮子峰、沉香洞、天柱峰、香炉峰、五老峰,墨面绘画、雕刻生动,重峰叠岩,古意盎然;背面有阳刻楷书“紫玉光”和落款“天都曹素功制”、“艺粟斋主人仿古法制”、“新安曹素功鉴定”、“古歙曹素功珎藏”等字样,下有钤印。
曹素功(1615-1689)是清代四大制墨家之首,安徽歙县严镇人,名圣臣,字昌言,号素功,于康熙六年(1667)弃官从事制墨生意,因其墨质和工艺造型精良,逐渐名扬天下,故有“天下之墨推歙州,歙州之墨推曹氏”的美誉。漱金“白岳图”墨是曹素功所制集锦墨中的佳品,相传曹素功趁康熙帝南巡之机,携带得意之作进献,受到称赞,御赐“紫玉光”之名,遂用该名制成漱金紫玉光墨。
2.胡開文秦权墨(图四)
直径15.2厘米,高11厘米,厚1.1厘米。该墨秦权形,秦权为秦始皇统一全国后的法定衡器,权面一侧为小篆阴识铭文,填金,共100字,内容为“廿六年,皇帝尽并兼天下诸侯,黔首大安,立号为皇帝,乃诏丞相状、绾,法度量则不壹歉疑者,皆明壹之。元年,制诏丞相斯、去疾,法度量,尽始皇帝为之,皆有刻辞焉。今袭号,而刻辞不称始皇帝,其于久远也,如后嗣为之者,不称成功盛德,刻此诏,故刻左,使毋疑”。此为秦诏版内容,两段文字分别为秦始皇和秦二世统一度量衡的诏书;另一侧为时任湖广总督的端方所作后记,阳文楷书十六行,共111字,内容为“《汉书·律历志》云:权者,铢、两、斤、钧、石也。二十四铢为两,十六两为斤,三十斤为钧,四钧为石。东武刘燕庭所藏重四两之权钱,得今湘平一两八钱,秦一斤应合今七两二钱。此权重湘平五十四斤,适合四钧,权之重所谓石权也。所得权二十余品,当以此为第一。光绪癸卯十月,浭阳端方后记”,后钤小印“匋斋”,记述了其对度量衡的收藏与研究工作。权内壁楷书“徽州休城胡开文监造顶烟”款。此墨制于光绪二十九年(1903),显示出清代的制墨业已从实用品扩展为工艺品。
端方全名托忒克·端方,生于1861年,卒于1911年,字午桥,号匋斋,满洲正白旗人,出生于直隶浭阳(今河北丰润县),官至直隶总督、北洋大臣。这些内容与铭文中提到的“浭阳”、“端方”、“匋斋”相符,可以确定就是此人。
3.群仙祝寿墨(图五)
共四锭,每锭长9.5厘米,宽2.7厘米,厚0.8厘米,重401克。墨面为篆书阴刻,均填金,文字应采自六书通之类的杂书,又自变篆法,以为符录(竹录),一共百字,意在求吉,内容不得而知,仅有个别字可看出取自寿、老、至等。文末楷书阴识“苍佩室主人仿古”,下钤“胡氏”(填金)、“开文”两方小印。其中一锭一侧楷书阳文“徽州休城胡开文造”,每锭的顶侧均楷书阳文“顶烟”二字,可见在此墨在选料上非常考究,属上品墨。
此套集锦墨墨背单独成画,四锭组合又是一幅群仙祝寿的通景图,描绘了神仙人物共赴王母寿宴的隆重富丽场面,仅对重点人物饰彩,从而突出画面的层次感,表达仙灵境界的美好,体现了墨工相当高的艺术造诣和刻画水平。画中共有15个人物,刻工将他们划分为四组,每组人物之间又相互关照、错落有致。
秦权墨和群仙祝寿墨均出自清代四大造墨名家之一的胡开文墨庄,其创办人为胡天注(1742-1809),绩溪上庄明经胡氏,名在丰,字柱臣,安徽绩溪县上庄人。乾隆三十年(1765),胡天注继承其岳父濒临倒闭的汪启茂墨业,创办了“胡开文墨庄”,“开文”二字取自“天开文运”,自此开始了真正的创业之路。胡天注通过改良制墨配方,从而使墨达到“质坚烟细,色黑有光,胶轻易磨,味香自然”的理想境界。胡开文墨庄不仅注重墨的品质,同时具有出色的营销手段,依靠广泛的封建官场人脉,承办清代宫廷贡墨,使胡开文墨业走出徽州,不断发扬壮大,几乎覆盖当时中国最开放和发达的地区,并最终垄断19世纪末、20世纪初的徽墨市场。
三、御制墨
说到徽墨,不得不提的就是御墨。御墨即皇帝所用之墨,在明代就已大量出现,于清代达到顶峰,特别是乾隆时期。清代,内务府设宫廷造办处专务制墨。根据留存实物,共有康熙、雍正、乾隆、嘉庆、道光五朝制作御墨,其中乾隆朝数量较多,质量较高。乾隆帝登基后,曾特地招募徽墨高手来教授内务府墨作工匠,此举无疑对提高墨作制造的御墨水平有很大帮助。御墨从墨模的雕刻制作到材料的选择都做到精益求精,墨模题材多样,造型各异,追求诗书画意,一般都是诗书画三位一体。
1.乾隆御制“兰亭高会”墨(图六)
长15.6厘米,宽8厘米,厚1.8厘米。此墨为长八棱形,通体漆衣,周边起框,边缘饰祥云飞蝠纹饰,正面描金书“御墨”(篆书)、“兰亭高会”(楷书),下钤“大块假我以文章”篆书方印,均涂金。描绘东晋永和九年,王羲之及文人士大夫相聚兰亭,一觞一咏,畅叙幽怀的情景。背面雕刻亭台楼阁人物故事图,两侧分别有“大清乾隆年制”、“延趣楼珍藏”款。延趣楼位于紫禁城宁寿官花园第三进院西侧,建于乾隆三十七年。此墨为乾隆时期御墨。乾隆皇帝崇尚文化,喜好赏玩,十分重视宫廷制墨。该墨质地优良,古香古色,做工精细,一派皇家气象,为上等的御墨。
2.乾隆朱砂御墨(图七)
长18.1厘米,宽9.6厘米,厚2.6厘米。该墨四角内凹,略成矩形,边缘突起,通体朱红。墨面有楷书“御墨”及“乾隆丁巳年制”字样,钤篆书“世掌丝纶”方印,均施金彩;背面為纺织图案。乾隆丁巳年为乾隆二年,即1737年,距今已有280年的历史。清代皇帝常以红色在奏章上批示,朱砂墨就是为了适应绘画及圈点批文等实际需要而生产的一种朱红色墨。对朱砂的使用可追溯到殷商时代,据考古资料研究,甲骨文上的红色痕迹,就是朱砂。该墨用上等朱砂制成,比同样体积的黑色墨分量重,制作精美考究,且形体硕大,难得一见。
3.仿汉石渠阁瓦砚墨(图八)
该墨长15厘米,宽7.8厘米,厚1.4厘米。此墨形制俊巧,仿汉石渠阁瓦砚形制,作长方覆瓦形,中部微微隆起,砚堂圆如满月,两面形制相同,正面砚堂上端刻清高宗御铭:“石渠阁覆以瓦肖,其形为砚也,出于琢非出冶,友笔墨佐儒雅,思卯金太乙下。”落款“乾隆御铭”,下钤“征观”,墨背刻“其制维何,致之石渠,其用维何,承以方诸,研朱滴露润有余,文津阁鉴四库书”,落款“乾隆御铭”,印“征观”。墨首“仿汉石渠阁瓦砚”,右侧下部书“臣征瑞恭进”。《西清砚谱》所载“唐褚遂良端溪石渠砚”,为方形石渠砚式,砚底镌有褚遂良题铭,惜实物不存。“石渠”作为领衔一个流派的砚式应是广义的,后多仿制。
墨作为中华文明的独特文化,承载了数千年的中华文化,它的存在大约可以追溯到新石器时代,据《述古书法纂》载:“邢夷始制墨,字从黑土,煤烟所成,土之类也。”目前,我们能见到的最早的墨是湖北云梦睡虎地秦墓出土的墨块,而最完整的是汉代南越王墓出土的圆饼形墨丸。作为中华文明起源的黄河地区一直都是墨制作的集中地,但随着唐后期北方战乱的频繁发生,大批制墨名家纷纷迁移至皖南,制墨中心也随之南移,并逐渐取代北方在制墨业上的中心地位,形成了“现代良墨,悉出皖南”的局面,从而造就了徽墨的传奇。
(责任编辑:李珍萍)
我们致力于保护作者版权,注重分享,被刊用文章因无法核实真实出处,未能及时与作者取得联系,或有版权异议的,请联系管理员,我们会立即处理! 部分文章是来自各大过期杂志,内容仅供学习参考,不准确地方联系删除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