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4-06-05
周晓晶
(二)肖生造型的红山文化玉器
肖生类造型的玉器基本上是模仿动物本体的形态,以简洁的雕琢工艺,生动形象地反映动物的基本特征,常见的主要有人、鹰、鸟、鹗、鳖、龟、蝉等。
1玉人
目前仅在牛河梁遗址第十六地点4号墓出上一例红山文化玉人。玉人以黄色岫岩老玉籽料琢成,剖面近三角形。高18.5厘米,头部方圆,五官清楚,双臂曲肘,双手立于胸前,双腿并足而立,呈站立祈祷状,脐下部位凸鼓,在颈的两侧及后面对钻三通孔,可穿绳系挂。
类似的玉人在安徽凌家滩遗址中出土多件,学者们一致认为这是古代巫师作法时的形象。红山文化玉人注重磨工,通体光滑,刻纹隐现,与凌家滩玉人清晰利落的风格大不相同。
2鹰
在牛河梁第十六地点4号墓出土的玉鹰,也有学者称之为玉风,长达19.5厘米,黄绿色玉,表面有裂纹、开片,边缘有白色沁蚀斑,为岫岩老玉山料琢成。片状,鹰呈卧姿,曲颈回首,圆眼钩喙,高冠疣鼻,翅羽上扬,尾羽下垂,羽毛以阴线刻划,颈、背之间镂空,背面有四对横向牛鼻式穿孔。
3鸟
在辽西和内蒙古地区的红山文化遗址中出土的玉鸟数量较多,高在2至6.5厘米之间,可分为标准型鸟和异型鸟两类。
标准型鸟一般为较厚的片状雕,近似圆雕,以腹部为正面,以脊部为背面,背面钻横向或纵向的牛鼻式穿孔。鸟作站立状,双翅向下直垂。正面雕出头、腹、尾和双翅的轮廓,头较小,呈三角形,翅膀上有的光素无纹,有的雕出几道竖阴刻线,也有的琢磨出较浅的阳线,如巴林右旗那斯台出土者。
目前所见的两件异型鸟都是琢对钻孔。一件出土于牛河梁第二地点四号冢,形式极其简化,在一圆角梯形玉片的中央以一道阴刻线划分出两翅,上缘中部钻一小孔;另一件出土于巴林右旗那斯台遗址,形如玉块,表现的是处于胚胎阶段的鸟,在颈肩处对钻一小孔。
4(号鸟)
鹗,即俗称的猫头鹰,是鸟的一种,高在2.5至4厘米之间。与标准型鸟的主要区别是头部较大,头顶凸起一对上竖的双耳,有的作敛翅静止状,有的作展翅飞翔状,翅膀及尾部都清楚地阴刻羽毛痕迹。从厚度上可分为两种:一种是近似圆雕的厚片状,以腹部为正面,背部钻有牛鼻式穿孔;另一种是薄片状,上下对钻一个小孔。
5鳖与龟
常常有人将鳖与龟混为一谈,实际上二者还是可以区分开来的:鳖的背壳光素无纹,龟的背部刻有龟甲纹路,这两种玉雕主要出土于辽西地区。红山文化的玉鳖头部或伸或缩,四足匍伏,有的带穿孔,有的无穿孔,这与其使用功能有关:带穿孔的应是缝缀于衣物之上,而无穿孔的则是握于手中。在阜新胡头沟遗址1号墓中出土了两件玉鳖均有穿孔,其中一件比较短胖,在颈下钻一对牛鼻式穿孔;另一件比较瘦长,在腹部挖一桥式穿孔。牛河梁第五地点1号墓墓主双手各握一鳖,均无穿孔。
龟的体形与鳖相似,只是在背部刻有龟甲纹路,在牛河梁第二地点一号冢21号墓出土的玉龟为圆雕,形象逼真,制作精制,腹部的贯通孔做法别具一格。
6蝉或蚕
这类玉器一般称之为“蝉”,也有人称之为“蚕”。在兴隆洼文化时期已经出现。红山文化时期的玉蝉继承兴隆洼文化的基本特征,其基本形制为稍扁的长柱体,头端平齐,双眼在头顶,身体以数道阳纹表示腹节,尾部尖弧,在那斯台出土的两件玉蝉,一件在颈部有一横向贯通孔,另一件除了横穿孔,还在首尾之间钻一纵向贯通孔。
7鱼
阜新胡头沟遗址3号墓出土一对绿松石鱼,呈剪影式鱼形,简洁利落,头部钻一小孔,表示眼睛,同时可以穿绳佩挂。
(三)抽象造型的红山文化玉器
抽象造型类玉器的器体不规则,而且有些神秘怪异,可能是由动物或其他想象中的形象经过抽象变形而产生的器型,主要有勾云形器、带齿兽面形器、C形猪龙、块形猪龙、丫形猪龙、猪龙首牌饰等。
1玉勾云形器
玉勾云形器构思独特,造型大方,制作精细,充分体现了红山文化玉器浑厚粗犷的风格特征,一般出土于尸体的胸部或头部,是红山文化的重要礼器。玉勾云形器最基本的形制为扁平的长方形,中央镂空一弯勾形,四角向外翻卷成弯勾,沿着中央卷勾和四周弯勾弯转的走势,磨出宽缓的浅凹槽纹。通过出土资料的分析,我们发现玉勾云形器可分为边缘无凸齿和有凸齿二种,这可能是因人群或地域的不同而引起的差异。
无凸齿勾云形器一般器体较火,长度在10至24厘米之间,呈长方形,长度明显大于宽度,上下边均为稍有弧度的直边,没有凸齿,主要出土于西拉木伦河以南的牛河梁遗址等地区。在牛河梁第二地点一号冢21号墓出土了一件小勾云形器,只有长8.8、宽4.3厘米,造型简单,中央为一大圆孔,没有弯勾,做工朴素,器表为磨平处理;而在叠压于21号墓之上的14号墓出土的勾云形器,长15.8、宽6.9厘米,为典型的长型勾云形玉器,这两座墓中出土的勾云形器形制的差别,可能反映了该器型早晚之间的差别,即从小型向大型、从简单向复杂发展的趋势。
有凸齿勾云形器长宽比例相差幅度较小,且在上下长边的边缘雕有三至五个稀疏的凸齿,这种类型的勾云形器出土于在西拉木伦河以北地区的那斯台遗址。另外赤峰市文物店和辽宁省文物总店各有一件早年人藏的征集品。
2玉勾刀形器
玉勾刀形器的前部实际上是玉勾云形器的四角弯勾之独立化,在弯勾部分的表面也琢磨出与玉勾云形器相同的浅凹沟纹,大多数边缘逐渐磨薄呈刃状,后部为一器柄形状,使这种玉器看起来似一把弯刀。
3带齿兽面形器
带齿兽面形器的传世品在国内外博物馆和收藏家手中有多件,而最为精美的是出土于牛河梁第二地点一号冢27号墓的一件。此器长达28.6、宽9.5厘米,器体为横视的扁平长条形,雕动物面部形象,被上下压缩成扁状,而左右横向夸张拉长,中心部位镂空圆孔式双眼和弯弧形双眉,底边雕刻成一排尖利的牙齿,表面随器形及镂空的纹路走势琢磨相应的浅凹槽。它的圆眼似鸟类,而尖牙似兽类,有人认为其两侧镂空的附饰是侧视的龙首,这些特征说明它不是写实性的肖生造型玉器,而是通过想象和夸张,将几类动物的特征集于一身,是抽象变形的动物面纹。而它表面琢磨出的旋转式的浅凹槽,无疑是吸纳了玉勾云形器的造型特点。
在牛河梁第二地点一号冢9号墓出土的一件小型带齿兽面形器,长6.2、宽2.4厘米,只雕出双眼和成对的牙齿,表而未雕,浅凹楷纹,可视为简化型。
4玉猪龙
红山文化玉龙的头部似猪首,因此被称为“猪龙”。依其造型的不同,可分为C形猪龙、块形猪龙、丫形猪龙等。
C形猪龙,身体硕大,蜷曲如C形,头部大致与身体等宽,阴刻梭形大眼,吻部前伸,前端平齐,有两个(木呈)钻留下的痕迹表示鼻孔,额上及颌下有阴刻的网格纹,颈脊部有飘逸的长鬣,背部中央有一小孔,可供穿绳系挂。目前发现的两件出土品都是出于内蒙古翁牛特旗,分别出土于三星他拉和黄谷屯。在喀左东山嘴遗址出土的双龙首璜形器,两端的龙首形象与C形猪龙头部特征相同,只是因器小而略有简化。
形猪龙,头部较大,躯体蜷曲如块形,首尾间的缺口或连或断,中央为大圆孔,背部有一小孔。猪首刻划逼真,肥首大耳,大眼阔口,吻部前伸,面部以阴刻线表示眼圈、皱纹和獠牙。面部器官的表现方式有几种:一种是以细阴刻线刻划,如河北围场下伙房村出土者;二种是以较粗的阴刻线刻划,如牛古吐乡大五家村西和巴林左旗尖山子出土者;更多的是第三种,即在以线条雕刻出五官轮廓以后,更进一步碾磨成浅缓的线条凸门相间的效果,如牛河梁第二地点一号冢4号墓出土者。
在红山文化分布区的周边地区,如吉林农安左家山、河北阳原姜家梁,还出土了一些玉质、做工都很粗糙的块形猪龙。从出土资料看,在红山文化的中心区域牛河梁遗址出土的块形猪龙,不论做工还是玉质,部较周边地区出土者精致,这可能与使用者的身份等级有关。
丫形猪龙为细长的扁条形,头上两只上竖的大耳如“丫”字,而部阴刻大眼阔嘴,是玉猪龙头部的平而表现形式,长柄形器身琢磨出十几道凸凹相间的横弦纹,末端琢磨较粗糙,似为插榫,上面有一小孔。
在牛河粱第二地点一号冢21号墓出土的玉兽面,与丫形玉猪龙上部相似,也是玉猪龙的一种平而表现形式。
我们致力于保护作者版权,注重分享,被刊用文章因无法核实真实出处,未能及时与作者取得联系,或有版权异议的,请联系管理员,我们会立即处理! 部分文章是来自各大过期杂志,内容仅供学习参考,不准确地方联系删除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