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期刊杂志

红山玉的玉料之源

时间:2024-06-05

于 明

根据考古出土和传世馆藏的情况来看,红山文化玉器的原料大致有以下几个种类:透闪石、蛇纹石、绿松石以及其他几种玉石,其中,透闪石占了绝大多数。这些透闪石材料的产地在哪里?长期以来认识不一。

细玉沟的透闪石矿脉

红山文化属于辽东地区,玉器的产地大致也应在辽东地区。对于这一地区的玉石出产历史,古代文献中就有记载。

《尔雅·释地》中记载:“东方之美者,有医巫间之殉玗琪焉。”晋郭璞注:“医巫闾,山名,今在辽东。殉玗琪,玉属。”

《尚书·顾命》记载周王朝使用的玉有“越王”“大玉”“夷玉”等多种。“越玉五重,陈宝,赤刀,大训,弘璧、琬琰,在西序。大玉,夷玉、天球、河图,在东序。”汉郑玄曰:“夷玉,东方之殉玗琪也。”

同时,古人将辽东出产的玉称为“夷玉”,这与东北地区的古代民族在历史上常被称为“东北夷”“东夷”有关。辽东地区出产的玉石在先秦时期已为古代先民所认识。而辽东地区盛产玉石的地方主要在岫岩一带,所谓“夷玉”即应包括岫岩玉在内的多种玉石。

这里提到的一个名词,“珣玗琪”,是指东北的玉石,到底是指哪种玉石,目前学术界尚无定论。从文献中看,《说文解字》解释:“珣,医巫闾珣圩琪《周书》所谓夷玉也”;“玗,石之似玉者”;《广韵》解释:“琪”,“玉也”。但是,现在的医巫闾山在辽宁省锦州附近,主要出产玛瑙,迄今尚未发现透闪石。如把“医巫闾之珣玗琪”(通俗的意思是,医巫闾山的玉石),仅理解为现在辽宁锦州附近的医巫闾山所产的玛瑙一类玉石,似与文献记载不符。我们也注意到,战国至汉代的文献也有将辽东诸山(医巫闾山、千山等)等通称为“医巫闾”这一山名。把“医巫间”理解为战国至汉代人们对辽东出产玉石山脉的泛指似乎更为合理。果真如此,“珣玗琪”就应包括如今的岫岩玉。

从文献中我们可以得出这样的结论,先秦时期直至汉代,我国的古代先民都在开发利用包括岫岩玉在内的辽东地区玉石。很有可能新时器时期的红山文化玉器就开始利用岫岩玉,这一传统一直延续到汉代,并在文献记载中得以体现。

近代又有文献记载,红山文化玉器产自辽宁宽甸县,又叫“宽甸玉”。为此,地质部门在现在的辽宁省宽甸县境内调查了许多年,但根本没有发现透闪石,只发现有蛇纹石。另有研究人员把目光转向俄罗斯境内的贝加尔湖,认为此地产的玉料有可能是红山文化玉料来源。但从肉眼观察,该地区出产的玉料和红山文化玉器材料比较起来还是有差别的。与红山文化玉器材料最为接近的就数岫岩透闪石了。

然而,近代的岫岩玉多数只产蛇纹石(统称为岫玉,又称新玉),其密度与硬度与已发现的红山文化玉器的透闪石材料不一致。研究人员开始在岫岩县境内寻找透闪石。其实,在辽宁省岫岩县偏岭镇细玉沟很早就发现了透闪石,人们将这种质地细腻的玉称为“细玉”,细玉沟由此而得名。1928年的《岫岩县志》有这样一段记载:“北区有村,名细玉沟者,沟心有河一道,长约十余里,直通大河,夏季水涨后,村民沿河采玉,玉质外包石皮,内蕴精华、所谓石蕴玉者,此颇近似。质润而坚,其玉色自如猪脂、红似樱桃者为上;黄白色及蛋青色次之。”

同时,人们在细玉沟上端的山头上,发现有一块凸起的巨石,经过检测,正是透闪石。笔者曾到此地进行过调查,发现古代的采玉痕迹犹在,巨石周围散落着一些明显是人类开采遗留下的碎料,这些碎料残块有各种颜色。笔者认为,红山文化玉器的材料很可能主要出自这一矿体。

但是,细玉沟长时间未发现原生矿床。为了寻找“无根之玉”的“根”,1919年,一位营口人开设的“大岭矿业公司”在细玉沟严家岗玉石砬子一带,挖掘坑口寻找原生矿,因未发现矿体而作罢。1935年,日本人也曾沿河寻找矿脉,也无果而终。1957年,当时的偏岭沟乡(今为偏岭镇)组织人找矿,发现了一处露天古采坑,说明这里曾开采过玉石,但也没有找到矿。此后,地质部门就一直在此找矿,直至80年代未果。90年代初,人们围绕着这一山脉反复探测,终于在纵深挖掘后,找到一条新的透闪石矿脉。这座矿脉呈圆柱状构造,沿山体延伸,时宽时窄,矿体长约数十米,最宽处数米,最窄处不足一米,属于岩浆运动形成的矿脉,中间部分质地较好,边上有较宽的围岩(不太好的透闪石),部分裂隙中有糖色。中间部分尽是良玉,颜色有碧绿、青绿、黄白等色。从此,细玉沟原生透闪石玉矿再次得到开采。

应该说,细玉沟这座山头上的露头玉矿以及山下的河中之玉,都是这座主矿脉的副产品。有了这个基础,北京大学的专家学者将此矿开采的透闪石材料与红山文化玉器材料进行了实物比对,并进行了科学的物理和化学分析,得出了红山文化玉器的透闪石原料就是岫岩透闪石的结论。这一研究成果正好也与古代文献相符,红山文化玉器材料的谜底终于揭开了。

价格的奥秘

随着这一研究成果的传播与普及,大量仿造品也开始使用细玉沟的透闪石。细玉沟透闪石矿在开采过程中,有大量材质不太好的围岩在开采初期就被当作废料丢弃了。这部分材料被人捡走后,就成为带有沁色仿古玉的重要材料。这种材料的价格不高,每公斤3—5元,和岫岩玉蛇纹石的价格差不多。好一些的材料,最初的价格每公斤几十元左右,现在已经是数千元了。

由于红山文化玉器工艺简率,造型朴拙,纹饰简洁,工艺难度不大,工具也相对简单,不像良渚文化玉器需要高超的工艺与技术才能制作出来,所以材料就成为其主要部分。不同材料的价格差别悬殊,其迷惑性也是巨大的。举例来说,一件大一点的玉猪龙,大概用料半公斤左右,如果用非常差的材料,材料价格可以忽略不计,如果材料好些,就可能需要几千元钱。所以好材料用来做高仿件,差的材料做太路货,这就是为什么在古玩市场的地摊上买到的粗仿红山玉器价格极为便宜的奥秘所在。

人们印象中的岫岩玉是传统意义上的蛇纹石,有的人不知道透闪石矿已经大量开采,或者认为透闪石材料昂贵,不可能用来造低档货,所以透闪石材料的东西可能就是真正的古代遗物。这种心理正好被造假者所利用。其实这种材料是不用花钱买的,即使买,价格也很低。笔者曾经在岫岩县的一个玉器市场里,以批发价一元钱购到一件蛇纹石的玉镯,在北京的商场里标价都是几百元。与玉器市场的老板一聊,才知其中原委。这种蛇纹石的材料在每公斤一元钱左右,每个手镯用料三两,成本约三角,剩下的镯心又可以作他用,实际的用料成本可能只有两角。由于做工简单,工匠(实际就是小工)工资水平很低,每月就是五六百元钱(已经包含各种费用),每天工资不到二十元,每天可做一百件,摊到每件手镯的制作费是两角钱。在打磨费用上,雇的是一些当地妇女,劳动力非常廉价,打磨一件的成本在一角左右。其他的费用,诸如运输费、摊位费等,约合两角钱。总成本在七角钱左右,一件一元的手镯毛利率在三角左右。所以单件不卖,起批必须是100件(因为有当地领导陪同,我才得以只买一件)。通过使用廉价劳动力进行批量化的生产以达到低价格的做法,在这件产品上可以称得上淋漓尽致了。用此例来看仿制的红山玉器,其低廉的价格奥秘迎刃而解。

再说说高仿。既然是高仿,在料和工上要求都要高,特别在料上要精益求精。前些年在岫岩县细玉沟透闪石矿出的好一点的材料,就要几百元钱一公斤,现在更是高达几千元甚至上万元才能买得到。一件好的高仿红山玉,在制作过程中材料浪费极大,所以在其价格组成部分中材料占有了很大的比重。一般来说,五千元一公斤的材料,经过精雕细琢只能做一件,那么,这件东西的最后售价将在两三万元左右。由于这类东西材质非常不错,开门见山,没有或少有沁色作掩护,更具有迷惑性。当然,还需要相当高的工艺水准。抛开做工不淡,从料质上也能辨认这类东西新老之分。在红山文化时期,由于开采工具的局限,大多只能开采裸露在地表的矿石,个别是捡拾河中之玉。这些材料经过数千万年甚至上亿年的风雨洗礼,温润,浑厚,新开采出来的材料则略显轻薄与通透。当然,要了解这些差别,需要长期的观察与揣摩。红山文化玉器虽然韵味无穷,但也陷阱多多,正确地把握其料工形纹的每一个要点,对于真正吃透红山文化玉器是大有益处的。

免责声明

我们致力于保护作者版权,注重分享,被刊用文章因无法核实真实出处,未能及时与作者取得联系,或有版权异议的,请联系管理员,我们会立即处理! 部分文章是来自各大过期杂志,内容仅供学习参考,不准确地方联系删除处理!